公路工程地质.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公路工程地质.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路工程 地质 课件
- 资源描述:
-
1、作者:庞峻岭作者:庞峻岭 2008年年11月月第二章第二章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n第一节第一节 地质年代地质年代n第二节第二节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n第三节第三节 阅读地质图阅读地质图n第四节第四节 活断层活断层n第五节第五节 地震地震n古代,逐渐形成了关于天地万物起源的古代,逐渐形成了关于天地万物起源的“创世说创世说”n1543年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以后,开始了对地球年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以后,开始了对地球和太阳系起源问题的真正科学探讨和太阳系起源问题的真正科学探讨n1644年,笛卡儿提出太阳、行星和卫星是在宇年,笛卡儿提出太阳、行星和卫星是在宇宙物质涡流式的运动中形成的大小不同的旋涡里宙物质涡流式的运动中
2、形成的大小不同的旋涡里形成的形成的n1745年,布封提出一个巨量的物体,假定是彗年,布封提出一个巨量的物体,假定是彗星,曾与太阳碰撞,使太阳的物质分裂为碎块而星,曾与太阳碰撞,使太阳的物质分裂为碎块而飞散到太空中,形成了地球和行星飞散到太空中,形成了地球和行星n1755年,康德提出年,康德提出“星云假说星云假说”。1796年,法年,法国拉普拉斯提出另一种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国拉普拉斯提出另一种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n“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学说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学说” :认为太阳系是由:认为太阳系是由星云本身的物质经自身的演变而逐渐形成的,没星云本身的物质经自身的演变而逐渐形成的,没能解释太阳与行星
3、之间的角动量分配问题能解释太阳与行星之间的角动量分配问题n“潮汐假说潮汐假说 ” : 1916 年由吉恩兹提出。主张年由吉恩兹提出。主张炽热的原始太阳在与另一巨大星体接近时受吸力炽热的原始太阳在与另一巨大星体接近时受吸力或碰撞,使原始太阳抛出一股气流或团块,凝聚或碰撞,使原始太阳抛出一股气流或团块,凝聚成行星绕日旋转成行星绕日旋转n“ 俘获假说俘获假说 ”: 1946 年由施密特提出。认为年由施密特提出。认为旋转着的太阳在穿过一片暗星云时,便俘获了一旋转着的太阳在穿过一片暗星云时,便俘获了一部分气尘物质绕其旋转,并且相互聚集和碰撞,部分气尘物质绕其旋转,并且相互聚集和碰撞,使各个方向的轨道逐渐
4、平均化而趋于同一轨道平使各个方向的轨道逐渐平均化而趋于同一轨道平面,并按密度大小聚成行星和卫星面,并按密度大小聚成行星和卫星n“ 磁藕合假说磁藕合假说 ” :60 年代霍伊尔和沙兹曼提出。年代霍伊尔和沙兹曼提出。要点是角动量是可以由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要点是角动量是可以由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方式来转移的方式来转移的n认为太阳系开始时是一团凝缩的星云,但温度并认为太阳系开始时是一团凝缩的星云,但温度并不高,转动并不快,转动速度因急剧收缩而加快,不高,转动并不快,转动速度因急剧收缩而加快,当这团星云的半径收缩到一定的程度,它的转动当这团星云的半径收缩到一定的程度,它的转动就达到不稳定的状态,两
5、极渐扁,赤道突出,物就达到不稳定的状态,两极渐扁,赤道突出,物质终于由此处抛出,形成一个圆盘。质终于由此处抛出,形成一个圆盘。n圆盘的质量只有太阳的百分之一。当中心体与圆圆盘的质量只有太阳的百分之一。当中心体与圆盘脱离后,继续收缩,不再分裂,最后形成太阳。盘脱离后,继续收缩,不再分裂,最后形成太阳。圆盘内物质则相互凝聚成了行星。圆盘内物质则相互凝聚成了行星。n星际空间存在着很强的磁场,太阳的热核反应发星际空间存在着很强的磁场,太阳的热核反应发出电磁辐射,使周围的气体云盘成为等离子体在出电磁辐射,使周围的气体云盘成为等离子体在磁场内转动,当太阳与圆盘脱离时,太阳与圆盘磁场内转动,当太阳与圆盘脱离
6、时,太阳与圆盘内缘就发生了电磁流体力学作用而产生一种磁致内缘就发生了电磁流体力学作用而产生一种磁致力矩,从而使太阳的角动量转移到圆盘上力矩,从而使太阳的角动量转移到圆盘上n由于角动量的增加,圆盘向外扩展,太阳不断收由于角动量的增加,圆盘向外扩展,太阳不断收缩。因失去了角动量而使其自转速度减慢缩。因失去了角动量而使其自转速度减慢n因为太阳辐射作用产生的太阳风推开了轻的物质,因为太阳辐射作用产生的太阳风推开了轻的物质,聚集成类木行星,较重的物质未能推走便在太阳聚集成类木行星,较重的物质未能推走便在太阳附近聚集成为类地行星附近聚集成为类地行星n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质主要是上述星云盘的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质主
7、要是上述星云盘的原始物质,其组成主要是氢和氦,它们约原始物质,其组成主要是氢和氦,它们约占总质量的占总质量的98n还有固体尘埃和太阳早期收缩演化阶段抛还有固体尘埃和太阳早期收缩演化阶段抛出的物质出的物质n在地球的形成过程中,由于物质的分化作在地球的形成过程中,由于物质的分化作用,不断有轻物质随氢和氦等挥发性物质用,不断有轻物质随氢和氦等挥发性物质分离出来,并被太阳光压和太阳抛出的物分离出来,并被太阳光压和太阳抛出的物质带到太阳系的外部,质带到太阳系的外部,n只有重物质或土物质凝聚起来逐渐形成了只有重物质或土物质凝聚起来逐渐形成了原始的地球,并演化为今天的地球原始的地球,并演化为今天的地球n根据
8、估计,地球的形成所需时间约为根据估计,地球的形成所需时间约为1千万年千万年至至1亿年亿年n一种观点认为原始地球是热的,地壳先冷凝一种观点认为原始地球是热的,地壳先冷凝成固体,随时间消逝,大部分热量散失,地成固体,随时间消逝,大部分热量散失,地球内部保存余热球内部保存余热n另一种观点认为原始地球是冷的,在演化过另一种观点认为原始地球是冷的,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变热程中逐渐变热n地球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由热变冷的阶段地球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由热变冷的阶段n地球内部又含有热源,这种变冷过程是极其地球内部又含有热源,这种变冷过程是极其缓慢的,直到今天地球仍处于继续变冷的过缓慢的,直到今天地球仍处于继续变冷的过程中
9、程中n2.1 地球内部层圈的形成地球内部层圈的形成n原始地球是均质的固体,主要由硅、氧、铁、原始地球是均质的固体,主要由硅、氧、铁、镁等的化合物组成镁等的化合物组成n地球开始是冷的,由于下列原因逐渐变热地球开始是冷的,由于下列原因逐渐变热n小星体碰撞转换来的热能这种热源可能是地球形成小星体碰撞转换来的热能这种热源可能是地球形成初期的主要形式初期的主要形式n压缩导致温度升高随着地球体积的缩小,内部压力压缩导致温度升高随着地球体积的缩小,内部压力不断增高,重力压缩的结果使地球温度升高。由于不断增高,重力压缩的结果使地球温度升高。由于岩石的导热性差,大部分热能积累起来岩石的导热性差,大部分热能积累起
10、来n放射性元素蜕变时放出的热量,长期积累起来,造放射性元素蜕变时放出的热量,长期积累起来,造成地球升温成地球升温n在地球形成初期,由碰撞、压缩和放射性而产生的热量使地在地球形成初期,由碰撞、压缩和放射性而产生的热量使地球温度达到球温度达到 1000 或更高或更高n地球形成的最初地球形成的最初 10 亿年内,在深度亿年内,在深度 400 800km 范围内,范围内,温度已上升达到铁的熔点温度已上升达到铁的熔点n铁和镍的熔点较硅酸盐低,这时达到熔点首先熔化,形成熔铁和镍的熔点较硅酸盐低,这时达到熔点首先熔化,形成熔融的金属层,同时硅酸盐开始软化,为重力分异作用创造了融的金属层,同时硅酸盐开始软化,
11、为重力分异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利条件。n比重大的铁、镍形成大的熔滴向地心下沉。降落过程中将释比重大的铁、镍形成大的熔滴向地心下沉。降落过程中将释放出来的重力能转变为热能,使地球出现局部熔融状态放出来的重力能转变为热能,使地球出现局部熔融状态n铁、镍最后向地心集结成为地核铁、镍最后向地心集结成为地核n硅铝、硅镁等较轻物质上浮,冷却而成为原始地壳硅铝、硅镁等较轻物质上浮,冷却而成为原始地壳n二者之间的铁镁硅酸盐组成地幔二者之间的铁镁硅酸盐组成地幔n在长期分异作用下,地核不断加大,地核内热不再散失,致在长期分异作用下,地核不断加大,地核内热不再散失,致使外核保持液体状态使外核保持液体状态n1) 冥
12、古宙地壳冥古宙地壳n目前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为加拿大的阿卡斯达片麻岩(目前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为加拿大的阿卡斯达片麻岩( 40 亿年),这说明最晚在距今亿年),这说明最晚在距今 40 亿年已经存在由分异作用形亿年已经存在由分异作用形成的地壳成的地壳n冥古宙(冥古宙( 46 亿亿 38 亿年)地壳特点是从与月球对比获知的亿年)地壳特点是从与月球对比获知的n在月球上,于在月球上,于 46 亿亿 44 亿年间,熔融深度达到亿年间,熔融深度达到 1000km 附近,形成了岩浆海,随着它的冷却,形成了大约附近,形成了岩浆海,随着它的冷却,形成了大约 60km 厚厚的以基性岩为主岩石圈的以基性岩为主岩石圈n地
13、球在冥古宙时比月球更强烈地遭受到陨石的轰击,被岩浆地球在冥古宙时比月球更强烈地遭受到陨石的轰击,被岩浆海覆盖海覆盖n在岩浆海冷却固结时,地壳以基性岩为主,经分异在局部形在岩浆海冷却固结时,地壳以基性岩为主,经分异在局部形成了花岗岩质的原始地壳,并有微弱板块活动成了花岗岩质的原始地壳,并有微弱板块活动n2)太古宙地壳)太古宙地壳n太古宙时(太古宙时( 38 亿亿 25 亿年)地壳处于早期发展阶亿年)地壳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段n在太古宙早期,地壳可能比较薄,大部分为脆弱的在太古宙早期,地壳可能比较薄,大部分为脆弱的以基性岩为主的岩石圈层以基性岩为主的岩石圈层n可能仅在发生板块挤压、俯冲的地区,由于岩浆
14、的可能仅在发生板块挤压、俯冲的地区,由于岩浆的分异作用与岛弧的形成,出现一些孤立的以岛弧形分异作用与岛弧的形成,出现一些孤立的以岛弧形式为主的原始陆壳式为主的原始陆壳n随着岛弧的逐渐增大,板块俯冲作用与岩浆活动也随着岛弧的逐渐增大,板块俯冲作用与岩浆活动也逐渐增强,地幔、地壳物质交换剧烈,使得以中、逐渐增强,地幔、地壳物质交换剧烈,使得以中、酸性为主的陆壳物质不断增长酸性为主的陆壳物质不断增长n2)太古宙地壳)太古宙地壳n同时,火山岛弧被风化、剥蚀下来的碎屑物质,经同时,火山岛弧被风化、剥蚀下来的碎屑物质,经过搬运后沉积在岛弧附近的水域,形成最早的沉积过搬运后沉积在岛弧附近的水域,形成最早的沉
15、积岩,并进一步扩大了陆壳的分布范围岩,并进一步扩大了陆壳的分布范围n由于板块活动和构造运动,又不断使这些早期的火由于板块活动和构造运动,又不断使这些早期的火山岩、侵入岩和沉积岩发生变形、变质和焊接山岩、侵入岩和沉积岩发生变形、变质和焊接n这样不断进行,使得陆壳不断增长,而陆壳由于为这样不断进行,使得陆壳不断增长,而陆壳由于为较轻的物质,它们在俯冲过程中很少被入到地幔中较轻的物质,它们在俯冲过程中很少被入到地幔中n在太古宙中、晚期,地壳上已出现了一些分散的、在太古宙中、晚期,地壳上已出现了一些分散的、孤立的较小古陆或称为陆核孤立的较小古陆或称为陆核n3)元古宙地壳)元古宙地壳n古元古代时(古元古
16、代时( 25 亿亿 18 亿年),陆核逐渐扩大,地壳的稳亿年),陆核逐渐扩大,地壳的稳定性得以加强定性得以加强n到古元古代末期,地壳上发生广泛的构造运动,一些不同规到古元古代末期,地壳上发生广泛的构造运动,一些不同规模的古陆核发生拼合,形成规模较大的古陆块,许多大陆的模的古陆核发生拼合,形成规模较大的古陆块,许多大陆的雏形就是在该时期形成的雏形就是在该时期形成的n中元古代(中元古代( 18 亿亿 10 亿年),古陆块又进一步发展,到中亿年),古陆块又进一步发展,到中元古代末期,地球上又发生了一次影响较为广泛的地壳运动元古代末期,地球上又发生了一次影响较为广泛的地壳运动n由于板块的汇聚,大陆和大
17、陆互相碰撞,全球大陆相互联结,由于板块的汇聚,大陆和大陆互相碰撞,全球大陆相互联结,形成一个或极少数量的超大陆形成一个或极少数量的超大陆n进入新元古代(进入新元古代( 10 亿亿 5.7 亿年),超大陆逐渐分裂、解亿年),超大陆逐渐分裂、解体,出现五个巨型的稳定古陆体,出现五个巨型的稳定古陆n4)显生宙地壳)显生宙地壳 n显生宙(显生宙( 5.7 亿年今)以来,地壳上的大陆总体亿年今)以来,地壳上的大陆总体上经历了一个分裂上经历了一个分裂 聚合聚合 再分裂的历史再分裂的历史n早期分裂的历史是从新元古代延续到早古生代的早期分裂的历史是从新元古代延续到早古生代的n到到 5.1 亿年前后,古冈瓦纳大
18、陆(主要由南美、非亿年前后,古冈瓦纳大陆(主要由南美、非洲、南极洲、澳洲和印度组成)相对较为完整,而洲、南极洲、澳洲和印度组成)相对较为完整,而北美、欧洲和亚洲大陆则相距甚远北美、欧洲和亚洲大陆则相距甚远n在距今在距今 5.1 亿亿 3.8 亿年之间,欧洲与北美之间的亿年之间,欧洲与北美之间的古大西洋关闭,并形成阿巴拉契亚古大西洋关闭,并形成阿巴拉契亚 - 加里东褶皱山加里东褶皱山系系n距今距今 3.8 亿亿 3.4 亿年之间,已拼接的欧洲亿年之间,已拼接的欧洲 - 北美北美大陆与古冈瓦大陆和亚洲大陆的距离逐渐缩短大陆与古冈瓦大陆和亚洲大陆的距离逐渐缩短n4)显生宙地壳)显生宙地壳 n距今距今
19、 3.4 亿亿 2.25 亿年之间(晚古生代晚期),欧亿年之间(晚古生代晚期),欧洲洲 - 北美大陆和亚洲大陆碰撞,形成乌拉尔山脉,北美大陆和亚洲大陆碰撞,形成乌拉尔山脉,并构造巨大的北方古陆并构造巨大的北方古陆 劳亚古陆,北美和非洲劳亚古陆,北美和非洲之间的大洋闭合,使劳亚古陆与冈瓦纳古陆相连,之间的大洋闭合,使劳亚古陆与冈瓦纳古陆相连,形成泛大陆即联合古陆,两者之间为特提斯海形成泛大陆即联合古陆,两者之间为特提斯海n距今距今 2 亿亿 1.8 亿年之间,联合古陆又开始逐渐发亿年之间,联合古陆又开始逐渐发生分裂,首先从北大西洋南部和古地中海西部开始生分裂,首先从北大西洋南部和古地中海西部开始
20、分裂,继而南美分裂,继而南美 - 非洲与冈瓦纳大陆其余部分分裂,非洲与冈瓦纳大陆其余部分分裂,印度与澳大利亚印度与澳大利亚 - 南极洲分裂南极洲分裂n4)显生宙地壳)显生宙地壳 n距今距今 1.8 亿亿 1.35 亿年,海底不断扩张使大西洋北亿年,海底不断扩张使大西洋北部和印度洋扩展开来,南美与非洲之间也开始分裂,部和印度洋扩展开来,南美与非洲之间也开始分裂,而特提斯海不断闭合而特提斯海不断闭合n到到 0.65 亿年前,南大西洋已经展宽,北大西洋继续亿年前,南大西洋已经展宽,北大西洋继续向北扩展,特提斯海几乎闭合,印度继续北移向北扩展,特提斯海几乎闭合,印度继续北移n0.65 亿年以来,大西洋
21、中脊进入北冰洋,澳大利亚亿年以来,大西洋中脊进入北冰洋,澳大利亚从南极大陆分裂并向北漂移,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从南极大陆分裂并向北漂移,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脉,现今海陆格局最终形成形成喜马拉雅山脉,现今海陆格局最终形成n旋转椭球体,旋转椭球体,6370kmn圈层构造圈层构造n外圈层构造外圈层构造n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n内圈层构造内圈层构造n地壳(莫霍面地壳(莫霍面,16km)n陆地平均陆地平均35km,海洋平均,海洋平均6kmn地幔(古登堡面地幔(古登堡面 2898km) n铬、铁、镍、二氧化硅铬、铁、镍、二氧化硅(83%)n地核(铁、硅、镍)地核(铁、硅、镍)n
22、1)大气圈)大气圈n是因地球引力而聚集在地表周围的气体圈层,是地球是因地球引力而聚集在地表周围的气体圈层,是地球最外部的一个圈层最外部的一个圈层n大气是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也大气是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也是使地表保持恒温和水分的保护层,同时也是促进地是使地表保持恒温和水分的保护层,同时也是促进地表形态变化的重要动力和媒介表形态变化的重要动力和媒介n大气的热量分布状况是产生各种大气现象和过程的根大气的热量分布状况是产生各种大气现象和过程的根本原因本原因n气温都是从低纬度地区向两极递减气温都是从低纬度地区向两极递减n等温线的分布并不完全与纬线平行等温线的分布并不完
23、全与纬线平行n气温分布除了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外,还与大气运气温分布除了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外,还与大气运动、地面状况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动、地面状况等因素有密切关系n2)水圈)水圈n指由地球表层水体所构成的连续圈层指由地球表层水体所构成的连续圈层n水是组成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质之一,是一切生水是组成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质之一,是一切生物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对地球表层环境物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形成和改造起到重要的作用的形成和改造起到重要的作用n水圈的总质量为水圈的总质量为 166.4 亿亿吨,总体亿亿吨,总体 积积 3.9 亿立方公里亿立方公里n陆地水和海洋水是水圈的两大组成部分陆
24、地水和海洋水是水圈的两大组成部分n陆地水在体积上和质量上虽然比海洋水小得多,陆地水在体积上和质量上虽然比海洋水小得多,但它们广泛分布于陆地上,对陆地地形的改变但它们广泛分布于陆地上,对陆地地形的改变起着重要作用起着重要作用n3)生物圈)生物圈n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是地球上生物生存和活动的范围,是地球上生物生存和活动的范围, 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存环境的总称n它同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表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它同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表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交错分布,它
25、们之间没有一条绝然的分界线互交错分布,它们之间没有一条绝然的分界线n生物圈所包括的范围是以生物存在和生命活动为标准的生物圈所包括的范围是以生物存在和生命活动为标准的n从地表以下从地表以下 3km 到地表以上到地表以上 10 多公里的高空以及深海的海多公里的高空以及深海的海底都属于生物圈的范围底都属于生物圈的范围n生物圈中的生物圈中的 90 以上的生物都活动在地表到以上的生物都活动在地表到 200m 高空以高空以及从水面到水下及从水面到水下 200m 的水域空间内的水域空间内n生物圈的总质量约生物圈的总质量约 114800 吨,生物的分布很广但不均匀吨,生物的分布很广但不均匀n生物圈的化学成分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