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防疫基本知识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动物防疫基本知识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动物 防疫 基本知识 课件
- 资源描述:
-
1、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一、动物一、动物传染病传染病的特征的特征二、动物疫病发生的条件二、动物疫病发生的条件三、动物疫病的流行过程三、动物疫病的流行过程是由病原体引起的是由病原体引起的。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破伤风破伤风潜伏潜伏期一般为期一般为1-21-2周,最短为周,最短为1 1天,最长可达数月;特征性天,最长可达数月;特征性临床表现为骨骼肌持续痉挛,对刺激反应兴奋性增高临床表现为骨骼肌持续痉挛,对刺激反应兴奋性增高。被感染的机体能发生特异性反应。被感染的机体能
2、发生特异性反应。二、动物疫病发生的条件二、动物疫病发生的条件一定数量和毒力的一定数量和毒力的病原体病原体以及适宜的以及适宜的侵入部位侵入部位易感动物易感动物外界环境外界环境l带菌带菌/毒现象。毒现象。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感染感染: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侵入动物机体,并在其一定部位,并在其一定部位定居定居、生长繁殖、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病理反应的过程称的过程称为感染。也称为为感染。也称为传染传染。抵抗力抵抗力:病原微生物进入动物机体后,动物机体:病原微生物进入动物机体后,动物机体抑制其抑
3、制其生长繁殖生长繁殖,或者迅速动员防御力量,或者迅速动员防御力量将其消灭将其消灭,从而,从而不出不出现病理变化和症状现病理变化和症状,这种状态称为,这种状态称为抗感染免疫抗感染免疫。易感性易感性: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亦即无抵: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亦即无抵抗力)。抗力)。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感染感染/传染传染 病原微生物侵病原微生物侵入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繁殖,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文档仅供参考,
4、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一过性感染和顿挫性感染一过性感染和顿挫性感染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病毒的持续感染和慢病毒感染病毒的持续感染和慢病毒感染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2.2.传染传染方式和类型方式和类型显性传染:侵入的病原菌毒力较强,数量较
5、多,而机显性传染:侵入的病原菌毒力较强,数量较多,而机体的抵抗力较低时,侵入的病原菌生长繁殖,对机体体的抵抗力较低时,侵入的病原菌生长繁殖,对机体产生损伤,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叫显性传染,产生损伤,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叫显性传染,如如猪猪瘟纽扣状溃疡;新城疫神经症状瘟纽扣状溃疡;新城疫神经症状等等。隐性传染:侵入的病原菌毒力较弱,数量不多,而机隐性传染:侵入的病原菌毒力较弱,数量不多,而机体的抵抗力较强时,侵入的病原菌只进行有限生长繁体的抵抗力较强时,侵入的病原菌只进行有限生长繁殖,对机体产生损害轻,不出现或仅出现轻微临床症殖,对机体产生损害轻,不出现或仅出现轻微临床症状。状。带菌现象:隐性传
6、染或显性传染痊愈后,病原菌在机带菌现象:隐性传染或显性传染痊愈后,病原菌在机体内继续存在并不断排出体外的现象。体内继续存在并不断排出体外的现象。(布氏杆菌病、(布氏杆菌病、猪丹毒杆菌病等)猪丹毒杆菌病等)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显显性性感感染染与与隐隐性性感感染染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最急性:最急性:病程短促,常在数小时或病程短促,常在数小时或1 1天内突然死亡,症状的病变不显天内突然死亡,症状的病变不显著。(如牛养炭疽、巴氏杆菌病、绵羊快疫、猪丹毒等)。著。(如牛养炭疽、巴氏杆菌病、
7、绵羊快疫、猪丹毒等)。急性:急性:病程较短,自几天到二、三周不等,并伴有明显的典型症状病程较短,自几天到二、三周不等,并伴有明显的典型症状。(如急性炭疽、猪瘟、猪丹毒等)。(如急性炭疽、猪瘟、猪丹毒等)。亚急性感染:亚急性感染:病程稍长,症状比较缓和(如疹块性猪丹毒和牛肺疫等)。病程稍长,症状比较缓和(如疹块性猪丹毒和牛肺疫等)。慢性感染:慢性感染:病程发展缓慢,常在一个月以上,临诊症状常不明显或者甚病程发展缓慢,常在一个月以上,临诊症状常不明显或者甚至不表现出来。(如布病、结核病、喘气病等)至不表现出来。(如布病、结核病、喘气病等)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
8、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3. 传染病病程的发展阶段传染病病程的发展阶段潜伏期前驱期明显(发病)期转归期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差异范围较小;慢性传染病,潜伏期差 异大,不规则。 同一传染病潜伏期短,疾病经过严重;潜伏期长,病程轻缓。 处于潜伏期中的动物可能是传染的来源。例如炭疽的潜伏期1-14d,多数为1-5d;猪瘟2-20d,多数为5-8d;狂犬病:一般为2-8周,长可达数月或数年。潜伏期潜伏期: : 由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 病的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的一段时间。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
9、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前驱期:是疾病的征兆阶段,其特点是临诊症状开始表现出来。 但该病的特征性症状仍不明显。仅可察觉出一般的症 状,如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异常等。各种传染 病和各个病例的前驱期长短不一,通常只有数小时至 一两天。明显(发病)期:病的特征性症状逐步明显地表现出来,是疾病 发展到高峰的阶段。该阶段很多代表性的特征 性症状相继出现,(如:疹块型猪丹毒等)在 诊断上比较容易识别。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转归期(恢复期) :死亡:病原体的致病性能增强,或动物体的抵抗力减退, 则传染过程以动物死亡为转归。康复:动物体抵抗
10、力得到改进和增强,则机体便逐步恢复健 康,表现为临诊症状逐渐消退,体内的病理变化逐 渐减弱,正常的生理机能逐步恢复。 机体在一定时期保留免疫学特性。机体在一定时期保留免疫学特性。 在病后一定时间内有带菌在病后一定时间内有带菌(毒毒)排菌排菌(毒毒)现象。现象。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人兽共患病中有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人兽共患病中有人兽共患寄生虫病6969种,我国存在种,我国存在6060种,其中最重要的种,其中最重要的2121种。种。在这在这2121种中,种中,日本分体吸虫病、猪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棘球蚴病
11、日本分体吸虫病、猪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棘球蚴病、旋旋毛虫病毛虫病、弓形虫病弓形虫病、牛带绦虫病、枝睾吸虫病、姜片形吸、牛带绦虫病、枝睾吸虫病、姜片形吸虫病、并殖吸虫病在我国分布较广,流行亦较严重。虫病、并殖吸虫病在我国分布较广,流行亦较严重。寄生寄生虫病已成为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严重障碍。虫病已成为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严重障碍。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华枝睾吸虫华枝睾吸虫 汶沼螺汶沼螺(第一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 鱼类鱼类(第二中间宿主第二中间宿主)2.2.补充宿主补充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发育过程中,需要两个中间宿主,在幼虫前期某些寄生虫的发育过
12、程中,需要两个中间宿主,在幼虫前期的一个阶段所寄生的宿主为第一中间宿主,幼虫后期阶段所寄生的宿主称的一个阶段所寄生的宿主为第一中间宿主,幼虫后期阶段所寄生的宿主称为第二中间宿主。为第二中间宿主。如:华枝睾吸虫如:华枝睾吸虫 汶沼螺(第一中间宿主)汶沼螺(第一中间宿主) 鱼类(第二中间宿主)鱼类(第二中间宿主)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1.夺取营养胃肠道内的寄生虫以宿主胃肠内的已消化和半消化的食物为营养;血液中的寄生虫破坏红细胞并以血红蛋白为食物;在组织内寄生的寄生虫以宿主的组织液以及被它们破坏的组织为食物。如:绵羊夏伯特线虫 蜱蜱文档仅供参考
13、,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2.机械性损伤-虫体以吸盘、吻突和口囊等特殊器官附着在胃、肠等脏器的粘膜上,造成局部损伤。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钩虫的钩齿钩虫的钩齿钩虫咬附于肠粘膜钩虫咬附于肠粘膜肠壁出血肠壁出血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猪小肠上的棘头虫猪小肠上的棘头虫 猪棘头虫吻突猪棘头虫吻突猪棘头虫吻突上的钩猪棘头虫吻突上的钩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前后盘吸虫的成虫用吸盘细分在瘤胃上皮细胞的组织切
14、片前后盘吸虫的成虫用吸盘细分在瘤胃上皮细胞的组织切片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幼虫移行穿透各组织时,损伤各组织脏器造成“虫道”,引起出血、炎症。牛皮蝇蛆移行造成皮肤损伤牛皮蝇蛆移行造成皮肤损伤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虫体在肠管、胆管、血管、气管及支气管等内聚集,引起堵塞,甚至破裂等后果。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某些寄生虫在宿主脏器内大量寄生或形成逐渐增大的包囊,刺激、压迫被寄生的脏器和周围组织,引起各种病变。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
15、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血液中的寄生虫破坏大量红细胞,引起贫血。猪鲜血悬滴镜检见大量蓝色附红细猪鲜血悬滴镜检见大量蓝色附红细胞体胞体 附着红细胞表面附着红细胞表面 1000 兔鲜血悬滴镜检见大量蓝色兔鲜血悬滴镜检见大量蓝色附红细胞体附着红细胞表面附红细胞体附着红细胞表面 1000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3.毒素作用 寄生虫生活期间排出的代谢产物和分泌物及虫体死亡崩解时释放出的体液对宿主产生毒害作用,引起局部或全身反应。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4.
16、带入病原引起继发感染蜱传血液原虫病;蚊传脑炎、疟疾;肺线虫可带入流感毒。伯氏疏伯氏疏旋旋体菌体菌硬蜱硬蜱游走性红斑游走性红斑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重要寄生虫病重要寄生虫病我国流行我国流行概况概况l 包虫病:包虫病:血清学阳性率血清学阳性率12.04%,全国包虫病病人,全国包虫病病人38万人,受威胁人口万人,受威胁人口5000余万,家畜平均感染率余万,家畜平均感染率约约50%。l 黑热病:黑热病:患者患者53万人以上万人以上 。l 蠕虫病:蠕虫病:查出感染于人体蠕虫查出感染于人体蠕虫26种,蠕虫总感染种,蠕虫总感染率为率为21.74%,全
17、国感染人数约为,全国感染人数约为1.29亿人。亿人。带绦虫病:带绦虫病:感染率为感染率为0.28%,全国感染人数约为,全国感染人数约为55万人;万人;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l华支睾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感染率为感染率为2.40%,全国,全国感染人数约为感染人数约为1249万人;万人;l囊虫病:囊虫病:阳性率阳性率0.58%;l肺吸虫病:肺吸虫病:阳性率阳性率1.71%;l旋毛虫病:旋毛虫病:阳性率阳性率3.38%;l弓形虫病:弓形虫病:阳性率阳性率7.88%。总之,防治动物寄生虫病,不只是单纯在动物总之,防治动物寄生虫病,不只是单纯在动物
18、保健上,而且在人类保健和公共卫生上,都具保健上,而且在人类保健和公共卫生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定殖定殖 侵袭力侵袭力 1.毒力毒力 干扰或逃避宿主防御机制干扰或逃避宿主防御机制 外毒素外毒素 毒素毒素 内毒素内毒素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半数致死量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表示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表示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50%50%
19、实验动物死亡的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小最小病原体(病原体(或毒素)量或毒素)量 半数感染量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ve dose, ID50)表示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表示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50%50%实验动物感染实验动物感染的最小的最小病原体(病原体(或毒素)量或毒素)量 测定测定LDLD5050/ID/ID5050的实验方法的实验方法结论:结论:LDLD5050/ID/ID50 50 越小越小,毒力越大毒力越大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101103104105+102106+甲菌甲菌 ID50 =3 乙菌乙菌 ID50 =5 一定条
20、件:浓度一定条件:浓度 时间时间 LD50/ ID50 越小越小 毒力越大毒力越大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黏附过程黏附过程细菌细菌黏附因子黏附因子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黏附因子(黏附因子(adhesive factor)/adhesive factor)/黏附素黏附素( (adhesin)adhesin): 菌毛菌毛 细胞壁成分细胞壁成分( (磷壁酸磷壁酸) ) 生化反应生化反应 黏附黏附是感染的前题是感染的前题 有利于有利于细菌的定植、繁殖和扩散细菌的定植、繁殖和扩散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
21、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黏附黏附细菌的细胞壁成分细菌的细胞壁成分定居因子定居因子(colonization factor)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只在局部繁殖不扩散 如霍乱弧菌肠上皮表面 痢疾杆菌肠上皮细胞内既繁殖又扩散-引起扩散性炎症 引起扩散的物质 血浆凝固酶(coagulase)抗吞噬作用 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分解结缔组织 链激酶(streptokinase)纤维蛋白溶解 毒素致病毒素致病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抗吞噬作用抗吞噬作用 荚膜、微荚膜荚膜、微荚膜抗吞噬、
22、抵抗杀菌物质的作用抗吞噬、抵抗杀菌物质的作用 抗调理作用抗调理作用 荚膜物质荚膜物质与血清中与血清中H H因子结合因子结合阻断补体阻断补体C3bC3b活化巨噬细胞活化巨噬细胞- - -旁路途径活化受阻旁路途径活化受阻金葡菌金葡菌A A蛋白(蛋白(SPASPA)竞争抑制抗体吞噬作用)竞争抑制抗体吞噬作用抗抗sIgAsIgA作用作用细菌产生细菌产生IgAIgA蛋白酶,如蛋白酶,如变形杆菌和淋病奈瑟氏菌产生变形杆菌和淋病奈瑟氏菌产生IgAIgA蛋白酶,使蛋白酶,使IgAIgA裂解,降低了局部防御力裂解,降低了局部防御力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致
23、病菌具有产毒性(toxigenicity)能力一种细菌可产生一种或多种bacterial toxin根据毒素来源、性质、作用的不同分为 内毒素 外毒素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来源来源 G G+ +细菌及某些细菌及某些G G一一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 化学成分化学成分 是蛋白质是蛋白质结构特点结构特点 由两个亚单位组成由两个亚单位组成 A-A-毒性亚单位毒性亚单位具致病性具致病性B-B-结合亚单位结合亚单位具抗原性具抗原性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细菌染色体基因 占绝大多数,
24、如霍乱肠毒素 质粒基因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剥脱毒素、炭疽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等 前噬菌体毒素基因 整合的温和噬菌体基因上携带有外毒素基因,如白喉毒素、红疹毒素、肉毒毒素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毒性作用强毒性作用强 如肉毒毒素的毒性比氰化钾强如肉毒毒素的毒性比氰化钾强1 1万倍万倍,0.10.1g-g-人致人致死死;静脉注射致死量为静脉注射致死量为0.150.150.30.3,口服致死剂量为口服致死剂量为8 810g10g,该毒素对小鼠的毒性,该毒素对小鼠的毒性LD50LD50值约为值约为3 31051053 3104g104g。靶细胞选择性
25、强靶细胞选择性强 引起特殊病症引起特殊病症抗原性强抗原性强 刺激产生特异性抗体刺激产生特异性抗体抵抗力弱抵抗力弱-理化稳定性差理化稳定性差多不耐热,多不耐热,60608080,3030分钟可被破坏分钟可被破坏对化学因素不稳定对化学因素不稳定但葡萄球菌肠毒素是例外,能耐但葡萄球菌肠毒素是例外,能耐100100,3030分钟分钟种类及生物学作用种类及生物学作用 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肠毒素和其他毒素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肠毒素和其他毒素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失去毒性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失去毒性保留抗原性,用于人工主动免疫保留抗原性,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