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0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备课参考.docx

  • 上传人(卖家):luzy369
  • 文档编号:256912
  • 上传时间:2020-02-10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232.56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备课参考.docx》由用户(luzy369)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0 教科版 小学 科学 年级 下册 备课 参考 下载 _旧教材(2001版)_教科版(2024)_科学_小学
    资源描述:

    1、1 教科教科版版五五年级年级科学下科学下册册 备备 课课 参参 考考 2020 年 2 月 2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材简析】 本单元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继而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最后形成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有关沉浮现象的本质解释。沉浮现象表面上看是一 些物体在液体中上浮,另一些物体下沉,实际上涉及了许多变量。这些变量包括物 体的体积、质量和液体的密度,归根结底,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它排开的液体的 重量有关。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 主要通过三个探究活动来帮助学生展示前概念, 并纠正错误的认知,初步认识浮力。 探究活动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探究活动

    2、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探究活动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本课通过第一个活动让学生确定实验操作规范以及判断物体沉浮的标准,再通 过第二个活动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结合自己的经验猜测可能影响沉浮相关 的因素。最后通过活动三研究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发现同种 材料构成的物体,只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是不改变的。通过实验展示并 帮助学生修正错误概念,激发兴趣继续探索物体的沉与浮。 【学情分析】 一方面,学生对于“沉和浮”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对于“沉和浮” 他们也有着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如何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是我们 科学老师要

    3、认真面对的问题。本节课从确定沉浮的标准开始,再经历猜想不同的物 体在水中为什么上浮或下沉,有些猜想基于物体材料,有的基于对熟悉物体先前的 认识,有的会关注物体的体积大小、形状、质量、是否空心或其他的一些特性。学 生很容易把沉浮的原因归结为物体的轻重和体积大小。因此,教材特地安排了研究 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他们的重量和体积大小,沉浮状况不变的实验,从而 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材简析】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是沉和浮单元中第二课的内容。在前一课的教学 中,学生已经了解到同种材料的物体的沉浮与其重量、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到 底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这是学生经

    4、过学习之后自然而然产生的疑问,本节课就要来 解决这个问题。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在本课的 3 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和手脚,为学生准备了 充足的教具和学具,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来,品味科学 探究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团结协作 的团队精神。 这节课主要有四个教学环节。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二、控制其它 因素进行研究;三、潜水艇的研究;四、制作浮沉子。主要的教学环节在第二、三 两个环节,第二个环节,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不同材料的物体的沉浮与其重 量及体积关系的规律

    5、。第三个环节,探究如何改变“潜水艇”的沉浮状态的实验, 从而认识到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改变整个物体的重量可以改变其沉浮状态。学习完 这节课之后,又为后面继续研究物体沉浮规律作铺垫。 【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 沉和浮的现象并不陌生, 他们知道很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但到底物体为什么会有沉有浮呢,究其原因他们并不了解,所以这节课就是要通过 大量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的沉浮规律。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物体的重量能够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本节课将用学生熟悉的橡皮泥作为研究材料,使橡皮 泥在

    6、水中浮起来,并探索其中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 够浮在水面上。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观察实心橡皮泥的沉浮。学生用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把它 们依次放入水中都会沉入水底。 不同形状的橡皮泥, 重量没有变, 但体积有没有变, 对于没有经验的学生来说这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借助工具测出体积数据。再把橡皮 泥放入盛水的刻度杯中,就能测出它的体积,进行比较,发现体积没有变化。 第二部分: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学生通过做出尽可能多的形状,让橡皮泥浮 在水面上,思考它们的共同之处?再次引发学生思考橡皮泥重量没有变,是什么变 化使橡皮泥浮起来的? 第三部分: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7、学生通过测量不同形状橡皮泥的排开的水 量,比较沉和浮的状态下各自排开的水量,发现:沉的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中 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大,即浸入水中的体积大。 排开的水量的计算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原来的水量等于物体排开的 4 水量。 知道了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重量不变,而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学生 就能够理解钢铁造的轮船能够浮在水面上,是因为把钢铁做成轮船的形状大大增加 轮船排开水的体积。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橡皮泥是比较熟悉的,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或者美术课上已经有了 类似的经验,能够把橡皮泥做成船的形状,浮在水面上。但是,学生一般都不会去 考虑其中的原因。 通过前面的学

    8、习, 学生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可以改变的, 但为什么能改变,怎样改变,还不是很了解,本课将带领学生用实验数据揭开其中 的秘密。 造一艘小船造一艘小船 【教材简析】 造一艘小船 是五年级下册 沉和浮 单元的第四课, 该内容是浮力的应用, 适合运用工程设计思维进行教学。本课有五个部分,分别是“用橡皮泥造船” 、 “哪 艘船装载的货物多” 、 “设计制造其他的船” 、 “办个船的模型展览会”和“船的发展 史”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回忆船的发展史,引入“橡皮泥小船制作赛” ,引导学 生通过制造一艘橡皮泥小船,研究相同重量下,怎样增加船排开的水量,从而达到 更大的装载量, 再尝试设计使用生活中的

    9、废弃物品造船。 课后制作自己的个性小船, 再举办船的模型展览会,让学生介绍并评价小船。本课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设计的计 划进行有目的的活动,进一步加强科学和技术的联系。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船比较熟悉,许多学生有乘船的经验,有折纸船的经验。学生知 道船的作用,因此也很乐意来设计制造一艘自己的小船。通过前面 3 节课的学习, 学生已经明白了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也知道了船排开的水量越大,越容易浮在 水面上,装载的货物也就越多。 浮浮 力力 【教材简析】 教材中一共安排了四块的内容:感受浮力;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测量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和解释上浮的原因。 通过感受活动后, 教科

    10、书给出了浮力的描述性定义, 当物体静止浮在水面上时, 5 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后两个观察活动是建立在第一个感受活动的基础 上,且第三个活动是第二个活动思维上的递进。通过两个观察活动,以及对数据的 分析和交流,知道物体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的体积大小有关,即:物体浸入水 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本课主要是学习用实验探究浮在水面的物体、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 测量方法;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为下一课探究下沉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及原 因, 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 (排 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学

    11、情分析】 学生平时的经验中,已经有了浮力的感受,他们从平时的游泳中能感受到水对 身体的浮力,从上几节课的实验中,感受到水对物体有浮力。第一课到第四课,学 生通过探究了解了构成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形状等对沉浮的影响,实际 上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也感受到浮力的存在。本课开始,学生将把注意力放在浮 力上,来研究物体沉浮的秘密。当一个物体放入水中时,它就受到了水对它向上的 推力, 即浮力。 漂浮的物体它们都受到水的浮力。 如果向上的浮力大于向下的重力, 物体将上浮。学生如果能够运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进行解释完全浸入水中的泡沫塑 料块松手后上浮,说明已经掌握浮力、重力和物体沉浮的关系了。 下沉的物

    12、体受到水的浮力吗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吗 【教材简析】 本课在教科书上共 2 页,分为 3 个版块: 教科书第 15 页的第一自然段,聚焦版块。聚焦部分的问题是“下沉的物体受到 水的浮力吗?”指明了这节课的内容。 教科书第 15-16 页的探索版块主要有三个活动:一是自己设计实验验证“下沉 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吗?” 这个问题并知道如何测量; 二是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 力大小,并了解与什么因素有关;三是用浮力和重力关系解释沉浮现象。 第一个活动是让自己设计实验验证 “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吗?” 这个问题并 知道如何测量,因为科学探究讲求的是有事实、有依据。这个活动是在前一课浮 力学习的基础上

    13、进行的,学生通过思考是可以完成的,这样既达到复习巩固的目 的又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第二个活动是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分别是 “测量同一物体浸入水中 体积不同”和“不同体积物体完全浸没水中”的浮力。意在探究下沉的物体受到的 6 浮力是否有大小,并了解与什么因素有关。在这个活动中要测量排开的水量,所以 需要一个带有精密刻度的容器,量筒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个活动既有三年级量 筒的使用,又有五上测力计的使用复习。 第三个活动,是在基于第一和二个活动对实验的理解和分析之后展开,让学生 用画图的方法来表述解释,可以更加清晰地展示学生的思维和概念的

    14、形成过程,有 助于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有助于理解沉浮现象与浮力的关系,构建起正确 的科学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比较容易理解。对沉入水中的物体是否 受到水的浮力,却没有把握。即使有些学生会有一些生活经历,或者通过其他途径 了解到一些相关知识也不知道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借助示意图进行解释是小学生的 初次接触,所以有一定难度,需要加以指导。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材简析】 通过本单元第二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物体在水中 的沉浮和物体本身之间的关系。本课将展开对另一个变量的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 新的探索项目研究不同浓度的液

    15、体,对马铃薯沉浮的影响。通过调制一杯能使 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可以使学生看到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 能浮起来,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 教科书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马铃薯的沉浮” ;第二部分“观察比较两种 液体” ;第三部分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第四部分“阅读资料” 。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 学生已经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 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 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但是学生对沉浮的关注,很少会关注 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

    16、个意外的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学 生也很少有这样的经验。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教材简析】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将直接揭示物体沉浮的秘密密度。在前面所 7 学的内容中,已经隐含了有关物体的密度概念,鉴于五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 水平, 始终没有出现密度一词, 而是从物体的重量和体积两个变量去描述密度概念, 这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 本课从相同体积的物体的重量比较中,指向密度概念。通过固体与液体的密度 比较,液体与液体的密度比较,最后把物体的沉浮现象归结为密度原因。因此密度 是本单元的核心科学概念。至于用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来解释沉浮现象,最终也归结 为物质密度的原因,

    17、因为液体的密度不同,才引起浮力的大小变化。 尽管如此,本课仍然没有出现密度一词,本单元也没有出现密度一词,统一用 相同体积下的不同重量来描述隐含着的密度概念。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七课的学习, 学生已明确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 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 沉浮状态不会改变;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 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 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但是,学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往往在解 决一些综合问题时,学生总是混淆不能正确地进行解答。 热起来了热起来了 【教材简析】 热起来了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一课。通

    18、过本课的学习让学 生对热源和热的传递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和认识,引发学生对热探究的兴趣。 本课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怎样给身体增加热量。从当我们觉得手冷 时,两只手互相搓一搓会热这一生活经验切入,让学生关注身边的热源,引发学生 思考“还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能使身体热起来的 方法,并思考“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最后引出本课的研究问 题: “衣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吗?” 第二部分: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教材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对比实验对这一 问题进行验证,最终对“多穿衣服让我们身体热起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通过 实验验证,让学生经历“问题猜测实验验证思维

    19、论证”这样一个相对完整的 探究过程,促进他们主动地思考,主动地探究。 在教学实践中,仅用毛衣包住温度计,会出现温度计温度略微上升的现象,最 佳方法是用一杯常温水,先测出水的温度,然后用毛衣包住水杯再测水的温度。 8 【学情分析】 当我们觉得有些冷的时候,可以有很多方法让我们身体热起来。这一点学生有 着较丰富的生活经验。晒太阳、烤火、取暖器取暖、吃热的食物都是从其他热源获 得热量让身体热起来,运动则是加快血液循环让身体热起来,而对于多穿衣服让身 体热起来的原因,有些学生并不真正清楚,这正是本节课要弄清的科学概念。五年 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对比实验的方法,能够自主设计一些简单的对比实验,所以本课 在引

    20、出研究问题: “衣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吗?”后,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自 主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多角度进行实验验证,形成正确 科学概念。 给冷水加热给冷水加热 【教材简析】 给冷水加热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第二课。本节课 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一次给冷水加热的观察实验。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观察现象,然后再把加热后的热水放到冷水里观 察,仍是上浮,在这一现象的质疑中,引出下一个教学活动。第二部分,研究水在 加热过程中的变化,此环节引导学生研究水在加热后质量和体积分别怎样变化,通 过实验研究,力求使学生发现,在加热过程中,

    21、重量不变,体积变大,正是热水会 浮到冷水水面上来的原因。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前面学习了沉与浮的知识,以及本单元第一课热起来了 ,已经具备 了解释沉浮的相关知识,知道物体增加热量会热起来,继而学习这课就能理解和分 析冷水袋受热上浮的原因。但教材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实验,有两个量对沉浮起 作用, 一是冷水加热后体积变大, 二是塑料袋本身是浮的。 这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 是个难点。为此,有必要对这个实验设计进行修改,只让一个量起作用,降低学生 的思维难度。 同时学生对天平的使用操作技能较弱, 也会影响本课内容完成的速度, 根据我们的实践, 改用电子秤来称重, 这样能节约时间, 从而更好地达成教学

    22、目标。 液体的热胀冷缩液体的热胀冷缩 【教材简析】 液体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三课。这一课通过气球 皮的变化来观察水的体积变化,让学生思考并改进实验装置,进而明显地观察到水 9 受热和受冷时的体积变化,引出“热胀冷缩”的概念。之后,教材呈现了生活中其 它常见的液体,通过举一反三,让学生利用改进后的装置来研究其它液体的热胀冷 缩现象。最后,通过迁移应用,教材以饮料瓶或啤酒瓶不装满的现象,引发学生思 考,让学生尝试用本课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经历了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观察到了水受热和受冷时的体积变化现象,初 步感知了水的热胀冷缩性质,但由于气球皮膨胀和收缩的程度

    23、有限,学生并未明显 地观察到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另外在生活中,对于饮料瓶和啤酒瓶中液体不装满的 现象,学生已比较熟悉,但较少同学能与科学中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联系起来。 空气的热胀冷缩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材简析】 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四课。本课是学生在 研究了液体热胀冷缩之后,开始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本节课内容包含 两个活动。活动一: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材从液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出发,引 出“空气是否热胀冷缩”的探究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想出办法来观 察。学生们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合理选择搭配,然后分别放进热水、常温水、 冰水,静置观察现象。同时联系到水

    24、的热胀冷缩,两者进行比较找到不同之处。活 动二: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材选择模拟游戏生动表现了空气“微粒”的运动, 从而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为下节课研究金属的热胀冷缩性质以及进一步认识大多 数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在经过本单元前面三课的学习后,学生们已经对固体和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有 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对于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还是具有一定基础的。因此,本 课选用了学生较为熟悉的空气为例,感知空气的热胀冷缩。同时与水的热胀冷缩进 行比较,发现不同之处。但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解释热胀冷缩现象还存有一定 的困难。 金属会热胀冷缩吗金属会

    25、热胀冷缩吗 【教材简析】 金属热胀冷缩吗 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 热 单元的第五课, 学生认识了水、 10 空气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此时会很自然地想到另一个问题: 固体会不会也热 胀冷缩呢? 教科书选择金属固体来让学生开展这方面的观察研究活动。 教科书第 36 页, 直 接提出研究问题: “固体是否也热胀冷缩呢?” 。教材设计的观察研究活动有两个, 一是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 铜球是个球体, 加热后会在各个方向上都产生膨胀现象, 而铜环可以很方便的检测铜球加热后的变化,有利于让学生认识到物体的膨胀是各 个方向上的膨胀。二是观察金属钢条加热前后的长度变化。在观察铜球热胀冷缩现 象后,让学生尝试设计

    26、观察金属条热胀冷缩现象。 通过以上两个观察活动,让学生思考“金属都热胀冷缩吗?”这个问题。希望学 生们能结合“液体的热胀冷缩”这课的思考和讨论,意识到仅仅靠一两个事实就下 定义是不严谨、不科学的。同时,更希望学生能关注其他更多金属物体、非金属物 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从而认识到“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 和共性的有机统一。 ”比如,金属锑和铋是热缩冷胀的,还有水在 4 摄氏度以下也是 热缩冷胀的。 【学情分析】 金属的热胀冷缩现象,学生同样会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教材中“观察铜球的热 胀冷缩”这一活动效果比较明显,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也并不困难, 但要认识到“各个方向上都会

    27、产生热胀冷缩现象”还是会有一些小难度的。同时, 学生对生活中很多的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并不会有多少留意,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 身边一些常见的事物,从生活实践出发,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随着我 们课堂活动的探究和研讨,学生很可能会以点带面,误认为“金属都具有热胀冷缩 的性质” ,所以在归纳总结时,我们要适当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孩子严 谨的科学态度。 热是怎样传递的热是怎样传递的 【教材分析】 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六课,教材包含两个 活动。 活动一:感受、推测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学生通过触摸浸在热水中的金属条 露出水面的这一端慢慢热起来初步感受到热水中的热会沿着

    28、金属条向上传递。由于 以上活动只能感受和基于生活经验理解,为丰富学生感性经验,提升认识,教材设 计铜丝上等距用凡士林粘上火柴,在铜丝的一端用酒精灯火焰加热,观察火柴掉落 11 的顺序和时间,从而进一步推进学生对热传递的方向、过程的思考和认识。 活动二: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教材设计了在金属圆片表面涂上蜡,用酒 精灯火焰分别在圆片中心和边缘加热,观察蜡融化的方向,从而看到热在金属圆片 中的传递,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推进学生对热传递规律的认 识。 以上两个活动的设计有承接的逻辑关系,教材希望通过对两个活动学习,使学 生初步认识到热传递的规律,即:热总是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向物体较

    29、冷的一端。 【学生分析】 在前五课的学习中, 学生们不断地在经历着给物体加热的活动。 特别是第 5 课, 用酒精灯给金属物体加热,他们已感觉到了在加热过程中,金属物体会快速地热起 来,比如铜球、钢条很快就变得烫手,不可触摸。对于铜球、金属条会变热,相信 学生们也能做出解释:因为酒精灯火焰的热传给了它们。那么,钢条在酒精灯上加 热时,只是一端或其中一小部分与火焰直接接触,钢条的其他部位会热起来吗?如 果也会热起来,热是怎样传过去的? 在金属条的一端加热,另一端是否会热起来,学生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如 将不锈钢勺的勺部浸在热水中,勺柄露在外面,过一会儿,勺柄也会热起来。尤其 是在吃火锅、喝热汤时

    30、,如果把金属勺子勺部浸在汤锅中,一会儿勺柄就烫得无法 用手直接拿。这其中的原因就是热汤的能量传递到了勺子的勺部,然后又从勺部传 到了勺柄,这里的热传递方式主要是靠传导。这一课,学生将在教师指导下,通过 实验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继而让学生尝试着自主设计实验,观察 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然后综合观察结果,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 点,形成粗浅的关于热是怎样传导的认识。 【学习单】 热是怎样传递的学习单 班级: 小组: 姓名: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记录: 用箭头表示热传递的方向;用画图的方法记录温度的高低。 在铝棒的一端加热 在铜棒的中间加热 12 在“十字”的 铝棒中间加热 在

    31、铁圆盘的中间加热 我们的发现 通过实验,我发现热在金属中是这样传递的: 我其它的发现 或产生的新问题 传传 热热 比比 赛赛 【教材简析】 本课为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内容,探究活动分 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塑料勺、木勺、钢勺的导热比赛。通过对不同材料导热能力差 异的直观感知 (手摸) , 学生建立对于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这一概念的初步认 识。第二部分:铜丝、钢丝、铝丝的导热比较。比较三种金属丝的导热性能的活动, 目的主要不在正确区分出哪个导热性最好,哪个最差,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各自选择 用不同的方法观察比较三种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通过交流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择 和改进对

    32、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有着很大的影响。 如果说前一课的研究活动“热是怎样传递的” ,突出的是纵向探究,那么本课中 “哪个导热快”这一活动,则注重的是横向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不同物体 的传热本领是不同的,从而为下一课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积累知识和经验。 【学情分析】 关于热现象,学生在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单元已经有所触及。在这 13 一个单元,学生将继续观察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 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通过前一课对热传导的深入观察研究,学生们已经认识到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 部分传向温度较低的部分。那么不同材料的物体放在相同的热源中,它们导热

    33、速度 相同吗?哪个快,哪个慢?通过设计研究导热比赛的活动,学生将学习区分热的良导 体与不良导体,进而理解不同导热性能的物体有着不同的用途。生活中我们要根据 需要选择不同导热性能的材料。本课的“三种金属传热比赛”的实验设计,完全建 立在前一课热是怎样传递的实验设计的基础之上,对于实验中蜡环和凡士林的 运用,学生会借鉴已有经验,把原来是单一的观察,设计成横向的对比实验,这也 是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在思维上获得的又一提升。 传热比赛活动记录单传热比赛活动记录单 活动一:热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中传递速度一样吗? 1实验方法:将、相同的塑料棒、木棒、铁棒、铝棒、铜棒,放入装有水的烧 杯中,点燃酒精灯进行加

    34、热,观察记录。 2观察到的现象: 3我的结论: 活动二:对于传热较快,热的良导体铁棒、铝棒和铜棒,谁更快一些? 1实验方法:将、相同的铁棒、铝棒、铜棒,安装在一起,分别在相同的距离 将用粘上,用加热,观察记录,并分析现象。 2、观察到的现象:用 1-9 来表示掉落的先后顺序。 名称 铜棒 铁棒 铝棒 掉落顺序 3、我的结论: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教材简析】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八课。本课所设 计的活动是对热的良导体与不良导体的解释和运用,帮助学生更深人地了解、掌握 哪些是热的良导体,哪些是热的不良导体。本课有三个活动:第一,将同样多的、 相同温度的

    35、热水倒入大小相同、形状相同、厚薄相同、材料不同的杯中,观察哪一 14 杯水凉得慢,让学生认识到热的良导体金属吸热快,散热也快;而热的不良导 体塑料吸热慢,散热也慢。第二,做一个保温杯,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和 生活经验及对各种材料保温效果的观察比较,明白制作保温杯该选用什么材料比较 合适, 是热的良导体还是热的不良导体。 在热的不良导体中, 哪种材料更好。 第三, 按要求选择材料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并通过保藏冰块的比赛活动,检测涉及制作 的保温杯的效果。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课对热传导的深人观察研究,学生们已经认识到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 部分传向温度较低的部分;认识了热在固体中的传递特点,并比

    36、较研究不同材料制 成的物体的传热性能。本课所设计的活动其实是对热的良导体与不良导体的解释和 运用,帮助学生更深人地了解、掌握哪些是热的良导体,哪些是热的不良导体。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 习惯。 2.表格下面的填空,需要在学生通过观察之后,再研讨归纳后填写。 时间在流逝时间在流逝 【教材简析】 本单元时间的测量要让学生使用一些测量时间的重要设备做实验,从太阳 钟、水钟到机械擒纵器在“创造” (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 时仪器的发展史,认识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而本课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是 学生们研究时间的开始

    37、。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会意识到时间是可以被感受、估 计和计量的。 第一部分聚焦,通过提出“不看手表,知道现在几点钟吗?”这个问题聚焦到 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时间。联系生活经验,对生活中的某一时刻进行估计,初步 体验到时间是可感受与估计的,为之后的活动作好铺垫。 第二部分探索,学生利用各种方法,充分体验与感受“一分钟有多长” 。学生会 发现一分钟原来这么“长” ,对一分钟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也为学生描述“10 分 钟有多长”和“一小时有多长”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方法。 第三部分探索与研讨,在前两个活动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对“上课 多长时间了,离下课还有多少时间”进行合理的估计。发现对时间的

    38、估计会受到自 身感受的影响,而时间是以恒定的速度在流逝。 15 第四部分拓展,启发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主动探索有哪些方 法帮助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知道时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 “时间” 是熟悉的, 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时间的流逝中生活、 学习。 关于时间的学习内容,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数学课中都有所接触,虽然侧重点各 不相同,但都有类似的体验及思想教育内容。但是对于“时间”又是很陌生的,时 间看不见、摸不着,怎样才能对时间进行研究呢?这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 的挑战性。 太阳钟太阳钟 【教材简析】 在第一课,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感受了时间,知道借助自然界有规

    39、律运动的事物 或现象,可以估计时间。本课是深入研究时间测量的第一课,他们将开始对计时工 具进行研究,学习内容涉及到时间测量工具的发展史,在这节课中,学生将经历一 个观察太阳影子变化的过程,通过观察太阳光影的变化来讨论古人是怎么利用太阳 来计时的。教材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是用太阳来计日。认识“日”是怎么来的, 一日的 12 小时是怎么产生的。第二个活动是用光影来计时。利用太阳光影子的方 向与长短来确定时间。第三个活动是讨论与思考,包括太阳钟计时的原理和实际使 用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能更好地让学生观察、记录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与方 向的有规律变化,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断、得出结论,我们将活动

    40、板块进行适 当的调整。 聚焦环节:回顾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与方向的有规律变化,引向如何做 一个能更准确地判断时间的装置 探究环节: 探究一:引导探究制作太阳钟模型,确定如何观察记录。 探究二:认识圭表、日晷,以及中国的十二时辰计时法。第二次观察、记录物 体在阳光下的影子。 探究三: 了解古人研究时间的历程。 了解天、 古埃及人的计时法。 第三次观察、 记录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 研讨环节:比较前三次的影子,对现象进行分析,作出推断,10 分钟后,影子 可能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第四次观察、记录,验证自己的猜想。初步得出结论, 阳光下影子的这种有规律的变化,可以用来帮助我们较准确地计时。思考怎么做

    41、, 16 才能让我们的太阳钟不仅能为刚才上课这段时间计时,还能为一整天计时? 拓展环节: “太阳钟”还要怎么做,才能更为准确地测定时间?发现太阳钟实际 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用其他计时工具来弥补太阳钟的不足。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对“时间”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时间总是以 恒定的速度在流逝。知道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可以估计时间。 在生活经验上,学生其实是有各种时间的认识的,年、月、日、小时、分钟、 秒,在学习上,在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学习中,已经有了认识,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随着时间的变化, 方向、 长短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但对这种规律缺少深入的研究 , 难

    42、以将这种有规律的变化转换成计时工具。 用水测量时间用水测量时间 【教材简析】 用水测量时间是教科版五下时间的测量单元的第 3 课,本单元的核心 概念是时间测量。 “根据滴漏实验理解水能用来测量时间”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 于发现实验过程中水流速不均匀的特点,寻找原因,尝试改良,从而了解古人是如 果设计水钟来计时的。 本课内容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古代的水钟,这个部分主要介绍了两种类型 的水钟,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人是怎么利用流水来计时的。第二部分:滴漏实验,这 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这部分内容在器材选择和探究实验都做了调整: 一、 器材选择: 选用 30 毫升针筒和孔径大小不同点胶针管组成滴漏装置来

    43、替代 书本中的滴漏装置,不仅省去了原器材需打孔的麻烦,更方便学生操作,也能达到 比较理想的实验效果。 二、 探究实验: 测量从 30 毫升水每流出 10 毫升用时, 通过比较每阶段 10 毫升 的流出时间,逐步引导完善概念的形成:相同装置同等水位流出等量水用时一样。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时间的认识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了,已经知道太阳钟 之所以能够用来计时,是因为太阳光影是有规律地运动着的。他们开始意识到能够 用作计时工具的事物必须是有规律运动着的。可是太阳钟只能白天使用,那晚上和 阴天怎么计时?对于生活中常见的水,学生并不陌生,但对其认识并不全面,在学 生潜意识里,水流的速度可能

    44、是等时性的,这一课将组织学生去探索如何用流水来 计时,研究古人计时用的水钟,以及不同的计时方法。 17 【记录单】 实验记录表一:从 30ml 水中先流出 10ml 用时 第( )组 实验次数 推测 实测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时间 (秒) 思考:分析自己组的实验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吗? 我的水钟我的水钟 【教材简析】 通过第 3 节课的学习, 学生已经认识了两种水钟的构造, 知道在一定的装置里, 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有了制作水钟的欲望和基础。这一节课,学生将要 运用掌握的内容设计一个水钟,并亲自动手制作一个水钟,经历设计方案实验 制作修正方案的科学活动过程,促进思维发展。 设计“水钟

    45、” ,用画图的方法把设计方案表示出来,并描述自己的设计。思考选 择什么材料制作,怎么利用这些材料来制作水钟,如何划分刻度。 做一个“水钟” ,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制作一个可计时的水钟,在实际制作过 程中思考怎样控制滴漏滴水的速度,并用自制的水钟推算时间,估计更大范围的时 间。 用水钟来计时,学生检验自制水钟的准确度,分析影响计时准确的因素,试图 对自己制作的水钟进行改造。 【学情分析】 在第三节课的探究后,学生基本掌握可以用水来计时,也知道此方法有误差。 但对于水钟的制作,水钟计时准确性的影响因素仍不清晰。本节课学生在制作水钟 的实际操作中将经历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水钟的准确性。

    46、学生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设计、制作、分析需要学生开 发高阶思维能力。学生在科学制作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在小组合作中和谐地开展探 究活动。但是制作的水钟能否计时,计时的准确性不一定达到学生预计的效果,还 需要学生再思考如何改进。 18 机械摆钟机械摆钟 【教材简析】 本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的第五课时。前 四节课探究的是太阳钟、水钟等一些简易的计时工具,本课则是精确计量时间工具 的第一课。本课设计主要有两个活动: 活动一是观察摆钟 观察摆钟的构造,思考摆钟为什么会比其他的计时工具更精确,这与摆钟里的 钟摆有着密切的联系。然后通过测量钟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

    47、发现它每分钟摆动的 次数是相同的,初步感知摆的等时性。 活动二是制作一个单摆,并测量相同时间内摆摆动的次数。 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学生动手制作一个单摆,在制作完成后,开始观察和记 录单摆每 10 秒钟摆动次数, 连续测多次。 最后会发现同一个摆虽然在摆动过程中摆 幅变小,摆速变慢,但摆动次数是一样的,这便是单摆的等时性;在研讨中,通过 对比各组间的数据,会发现不同小组的摆摆动次数是不一样的,是什么引起的?这 为下节课摆的研究提出了研究的问题。 【学情分析】 摆钟为什么会比其他计时工具精确呢?这个问题对学生是比较有吸引力的。带 着这个疑问去观察摆钟的构造,去研究摆,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欲。这节课中孩

    48、子们 将面临两个问题, 第一: 如何准确测量单摆摆动的次数; 第二: 如何有效分析数据、 得出结论、发现更多问题;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测量摆钟 1 分钟摆动的次数不 难,但要准确地测量自制单摆在连续摆动时,相同时间间隔内的摆动次数,有不小 的难度。所以在第一个时间段计时结束后与第二个时间段计时开始前需要设置一个 缓冲的时间,为第二次小组成员更好地配合、精确测量作准备。此外,五年级的孩 子已经具备一定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但仍然有局限性,对实验数据整体的横向、 纵向比较有所缺乏,所以要想孩子们在研究单摆等时性时有更多的发现、更多问题 的提出,研讨时需要我们引导孩子进行组内、组间数据的比较。 实验

    49、记录单一 活动一: 第小组 钟摆每分钟摆动次数的观察记录 预测:机械摆钟的摆一分钟摆动次。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次数 我的发现 19 实验记录单二 活动二: 第小组 摆的研究摆的研究 【教材简析】 本单元前几课介绍了日暑和水钟这两种计时工具的构造和原理, 从 机械摆钟 一课开始对另一计时工具摆钟的制造原理和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在前一 课的学习中,学生对摆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在测量摆摆动次数的时候已经发现, 不同的摆有的摆得快,有的摆得慢。本节课中学生就将对他们发现的问题“摆摆动 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大胆猜测,并通过对比实验, 验证自己的猜测,修正自己的想法,在本课中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 是摆绳的长短。 第一部分聚焦,通过回顾上一节课“摆在连续时间间隔内摆动次数的数据汇总 表” ,直接聚焦到“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这一问题。 第二部分探索,通过实验研究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0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备课参考.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56912.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