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短歌行》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7.1《短歌行》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短歌行 7.1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下载 _必修 上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学习内容:短歌行 总第_17_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曹操及其作品和他生活的时代背景;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2.解读诗歌关键意象,鉴赏诗歌语言以及用典等表现手法。3.深入理解情感内涵,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学习重难点1.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鉴赏诗歌语言以及用典等表现手法。2.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知识储备【自学环节】【学习活动一】(时代背景?作者?建安文学?)【时代背景】东汉末年,皇权衰微,国家残破,群雄并起,战争连绵,生灵涂炭。曹操胸怀大志,心忧天下,渴望广纳贤才,建功立业,一统天下。建安十三年(公元
2、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他“登高必赋”,“颇有悲凉之句”。曹操有很高的文学修养。他的乐府诗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其诗语言质朴,
3、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启示。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文学以诗歌成就最为显著,此期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安定统一的愿望和理想。其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有力,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建安诗歌的这种杰出成就和特色,形成后来被称为“建安风骨”的传统。 代表作家:“三曹”:曹操及其子曹丕、
4、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中成就最高者是王粲。女作家蔡琰(字文姬)。基础知识【学习活动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朗诵这首诗歌要注意哪些要领?听示范朗诵,指导学生注意语速、语调和语气。指导学生从朗读上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慷慨激昂)。指明学生朗读(师生点评)。2.大声朗读课文,给下列画线字注音。譬( )如 子衿( ) 呦呦( ) 何时可掇( ) 阡陌( ) 绕树三匝( ) 契阔谈( )( )3.题目赏析。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曲调名,“长歌”、“短歌”是依照歌词音调的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短歌比较短促,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诗句都是四字句,就称
5、之为“短歌”。 “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文学体裁。除了“行”还有“歌、吟、引、曲、谣、辞”都是诗歌的体裁。4.朗读诗歌,找出诗中体现诗人情感的诗句,试着绘出诗人的情感变化图。(把情感曲线图画在纸上并做好变化标注,小组派代表上黑板画图并作分析)5.理清结构层次。全诗共四层,每八句一层:第一层:诗人慨叹人生有限,抒发了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第二层: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第三层:写对贤才的仰慕,想象贤才到来,畅叙情谊。第四层:写贤才择主和自己希望搜揽人才以完成统一事业的宏伟怀抱。疑难探究【学习活动三】重点探究:分析诗人的情感要求:精读诗歌,讨论交流,探究如下问
6、题:1. 情感是解读诗歌的钥匙,曹操抒发了什么情感呢?从诗中寻找线索(找诗眼)。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可以说,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那么诗人为何而忧?让我们弄清这个问题。2.分析诗人的情感。“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之“忧”。这首诗第一句起句就不凡。对酒当歌,应该唱歌,忽然就变了,人生几何,人生短暂,就像朝露。但我们说过,酒代表各种感情,这首诗是从什么开始的?明确:忧。忧人生之短。而且短得就像朝露。板书:光阴易逝诗人举起酒杯的时候,照理应该高兴,可诗人满腹忧愁,用什么来解忧呢?明确:酒。民间有“借酒浇愁”的说法。可是酒真能解忧吗?当然不能。李白说过:“举杯销
7、愁愁更愁。”唐代诗人罗隐也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酒即使能让人忘却忧愁,也只能是暂时忘却,而不可能从根本上除去,比如忧人生短暂,酒并不能延长人生。那么感到人生短暂,只能从自身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但有一个问题是,同样意识到人生短暂,人生态度却未必相同。曹操看到人生短暂,曹操持何人生态度?明确:“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但联系曹操的一生,我们不难做出判断,曹操是积极进取的,看似及时行乐,实则把深沉的情感隐藏在酒中。曹操急于实现人生理想,深感人生有限。他要实现理想,迫切需要什么条件?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他迫切需要人才的辅助。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
8、渴盼?明确: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借用得天衣无缝,准确生动。那青青的衣领,我悠悠的心,因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现在,美丽的鹿鸣叫着,悠闲地吃草,我有很多朋友,能够在一起欢聚一堂,演奏着迷人的音乐。作者写得何等美丽!引来人才固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结合鸿门宴相关情节,讨论刘项二人成败与用人态度的关系。项羽:刚愎自用 乌江自刎刘邦:虚心请教 成就天下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可以看出其对人才的态度?明确:“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里引用诗经小雅鹿鸣
9、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忧”,这里的“忧”和上文的“忧”一样吗?诗人为何而忧?明确:“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用月比喻人才,深情呼唤:天下贤才,我何时才能得到你们呢?显然这里忧的内涵是“贤才难得”。诗人在酒宴上演唱此诗,哪几句最切合宴会主题?明确:“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曹操面对满座嘉宾,感谢他们的到来。看着众多的贤才,曹操内心应是什么样的情绪?当然是满心喜悦。那他为什么还要“忧”呢? 明确:曹操虽然已经拥有许多人才,但他并不满足,还希望有更多的人才
10、到他这里来。因为他所做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自然需要大量的人才。这一“忧”一“喜”正好深刻揭示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曹操“忧”的根源是什么?曹操一忧光阴易逝,二忧贤才难得,因为理想尚未实现,其实这正反映了他内心更深更重的一种忧愁,请大家自己概括一下。板书:功业未就“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正因为功业未就,曹操思贤之心才会如此强烈。曹操渴求人才,天下人才也不是仅仅在等待,他们也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从哪可以看出来?明确:“绕树三匝”句。“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三国演义)。绕树三匝句,鸟儿为什么找不到可以栖落的枝头?明确:没有贤主。这话从曹操口中说出,其实是诗人发出的一个召唤:天下贤才到我这
11、里来吧,我时刻在恭候着你们!诗中充满对人才的渴盼,一片谦恭之气,但又有一种霸气。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明确: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借周公的典故,既表达了对人才的谦敬,又委婉地流露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气势是宏大的,意义上深远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诗人正是为了成为高山,成为深海,才如此虚怀若谷。心里没有霸气的人,笔下便没有霸气。“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明确: 志 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曹操志向远大,同时深知成就天下不能单凭匹夫之勇,必须依赖天下贤能,故而求贤若渴。其实三国时代,何止曹操一人重视人才,刘备发现诸葛亮这匹千里马,留下“三顾茅庐”的美谈。
12、3.思考:诗人为何而忧?(教学设想:通过小组的进一步合作与交流,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小组讨论后交流,学生代表发言,其余学生补充。)讨论后明确:人生短暂贤才难求功业未成曹操在蒿里行中这样记载:“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却不得,由此发出深沉的忧叹。正因为生命有限,他才更懂得珍惜光阴,干出一番经天纬地的事业来。(交代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他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 统一天下。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失利,被周瑜杀得大败而归。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