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 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14.1故都的秋 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4.1故都的秋 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1 故都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下载 _必修 上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故都的秋郁达夫走近作者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作家,诗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少年时就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大学期间开始接触外国文学,又增加了丰富的外国文学与文化的素养。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迷羊,小说集沉沦。了解背景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一种闲散安适的生活,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他写
2、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文体知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意境深邃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表达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散文的语言大多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同时,又兼具简洁质朴,自然流畅的特点。
3、散文的分类: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等。【创造社】1921年1月4日,周作人、郑振铎、朱希祖、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在北京成立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的文学研究会。作为响应,1921年6月上旬,留学日本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田汉、郑伯奇等人于日本东京成立创造社。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和唯美主义的倾向。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基础知识字词积累息列索落:形
4、容细小琐碎的雨声,拟声词。平平仄仄:文中指推敲字的声韵。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行为。一叶知秋: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发现一点儿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好句收集(1)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从深层次情感角度探讨问题,刻画凋零、破败的场景。)(2)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运用排比、博喻的修辞手法,以具体的事物来说理,生动形象,饶有趣味。)(3)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
5、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视觉、听觉描写,景物描写生动、细致,富有表现力。)题目赏析本篇写于30年代。题目明确而深沉:“故都”指北平,这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这“秋”是“故都”所特有的,也确定了本文的所写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结构分析主题归纳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作者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
6、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疑难探究1.文中描写的景物组成了几幅“秋景图”?在这些景况的描写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清” 、哪些地方突出了“静”、哪些地方突出了“悲凉”? 五幅图画:清晨静观图,落蕊轻扫图,秋蝉残鸣图,都市闲人图,胜日秋果图。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 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7、,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2. 作者写北国之秋,为什么以“南国之秋”作对比?本文第2段和倒数第2段都提到“南国之秋”,并分别作了适当论述,以此与北国之秋作对比。对比的目的非常明确,即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