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历史-关于2021年鲁卷16题迁都问题的拓展与模仿示例分析.docx

  • 上传人(卖家):四川天地人教育
  • 文档编号:2564113
  • 上传时间:2022-05-04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07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历史-关于2021年鲁卷16题迁都问题的拓展与模仿示例分析.docx》由用户(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历史 关于 2021 年鲁卷 16 迁都 问题 拓展 模仿 示例 分析 下载 _其他资料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关于2021年鲁卷16题迁都问题的拓展与模仿示例分析命题分析:2021年鲁卷第16题采用图片(数据)史料+文字史料的出题方式,主要考察考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学科交叉能力,生态史观素养,语言组织能力等历史思维能力。难度偏中,但满分不易。目前模拟题大有模仿的趋势。介于此类题目命题难度较大,一般不会出现在月考等小考试题中。但是,其中提供的思维方式,确有重要借鉴意义。(真鲁卷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开封:仅据天下之冲,还是奠万世之基?材料一 (976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并就此与大臣展开了一场讨论。)李怀忠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

    2、陛下居此(洛阳),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晋王亦曰:“迁都未便。宋太祖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晋王又曰:“在德不在险。宋太祖日:“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材料二 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黄泛区示意图据邓小南等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官方答案:利:(历史基础)历史上多个政权以开封为都城,北宋以定都开封多年。(经济对比)长安洛阳地区经济相对衰退,开封地区相对得到发展。(水运交通)地

    3、处中原,交通便利,利于南粮北运,巩固统治。弊:(地形条件)开封地处平原,需要重兵拱卫,容易冗兵。(气候条件)北宋时期气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易对开封造成威胁。(都城位置)黄河泛滥会给开封及其周边地区带来灾患,破坏生产。题目分析(仅供参考):题目设问方式为“利弊”,意在考察二元思维。提取材料信息,首先,“汴渠之漕,米数百万斛,兵数十万,咸仰给焉”给我们提供了“漕运(水文)”“重兵”这两个导向的积极因素,“黄泛区示意图”“去冗兵”给我们提供了“漕运(水文)”“重兵”这两个导向的消极因素。因此,答利时可答“开封有府库重兵把持,可保政治安全”“水利交通便利,有利于南粮北运(平衡地区粮食资源)”;答

    4、弊时可答“开封需重兵拱卫,易导致冗兵冗费”“开封地处黄泛区,会给周边地区带来灾患,影响农业生产”。再者,看向图中河南地区,由于地理上的平原条件,也可“大做文章”。例如答利时可答“开封地处平原,附近水源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答弊时可答“洛阳地处平原,又处伊洛盆地,而开封平原给洪水带来了可趁之机”。然后,材料提到宋朝,自然想到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经济重心南移。因此,“洛阳地区经济衰退,开封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也可作为参考。最后,找到最难的分的“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气温变化可得出“北宋气候普遍寒冷,南方相较于北方更为温和,有利于耕作农业的发展”,稍有课外知识储备的考生也可回想到“北宋-辽-西夏”对峙

    5、局面,北宋处于“寒冷期”,此时定都开封,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会带来威胁。补充知识:1.定都需要考虑的一般条件:政治(时代背景、军事力量,历史沿革)、经济(经济中心、农耕经济、商贸条件)、文化(民族、风俗习惯)、地理(交通、地形、水文)、粮储(粮食安全)。2.中国古代四大寒冷期第一个寒冷期(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冷期。游牧区环境恶化,少数民族为了争夺生存空间,不得不频繁南下侵扰,并最终导致了西周的灭亡。第二寒冷期(200年到公元600年前后),即魏晋南北朝冷期。这个时期始于三国时期。该时期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全国人口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从公元156年的5007万,到公元208年

    6、赤壁大战后的140万,再到公元221年的90万,损失了98.3%。第三寒冷期(1000年-1200年)从唐末至南宋。也是战事频繁、王朝更替的时期。公元10世纪后期,兴旺发达了300年的大唐帝国寿终正寝,黄巢起义,五代十国,由此引出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大乱。这之后,契丹和女真族崛起并挥师南下,占据中原。第四寒冷期是明清寒冷期,从公元1300年,即明、清时代以后,最冷时期大致在1640-1700年,此时清军南下入关,建立清朝。新题试做:1.(山东商河一中高三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迁都洛阳是兴隆之举,还是衰落之兆?材料一(493年,北魏孝文帝就是否迁都洛阳与大臣们展开了讨论)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

    7、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尚书任城王澄日:“陛下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日:“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既还宫因屏人,谓澄日:“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日:“陛下欲卜宅 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日:“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摘编自资治通鉴卷138材料二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

    8、,北魏中期(398494年)都城,是在汉朝的平城县之基础上扩 建而成的,共建都97年之久,成为当时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平城取自汉语“平成”, 因其古代处于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带,故而以“平”命之。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注:南北朝时期为中国古代的寒冷期(平均气温低于五千年来均温)摘编自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说明北魏迁都洛阳的利弊。【答案】示例利:(气候)迁都洛阳摆脱了寒冷与频繁风沙,有利于改善都城的办公与生活条件。(历史背景)迁都洛阳减少了旧势力对变法的阻挠,有利于孝文帝改革的进一步推行,也有利于国家的移风易俗。(地形)迁都洛阳使得首都深居农耕

    9、区腹地,远离游牧区,有利于国家由武治向文治转变,也有利于北魏的兴隆。弊:(历史沿革)北魏以平城为首都已有近百年之久,平城已经成为当时北魏的政治中心。(时代背景)迁都洛阳必然导致劳民伤财。(时代背景)迁都阻力重重,可能会引发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治基础。2(2022青海西宁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元朝末年除兵乱之外,水旱、蝗灾、瘟疫也接连不断。黄、淮河又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明实录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山西平均每平方公里27.52人,而河南每平方公里12.85人,河南的人口密度不足山西的一半。这样

    10、,山西“地狭人稠生计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明初,山西移民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官方移民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元朝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在西南地区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争,导致四川等地人口锐减。苏州、松江、杭州、嘉兴等地是广大江南地区最富庶的地方,这里的富户特别出名。为了把中都凤阳建造起来,加之朱元璋对这些富户很不信任,明初开始把大量的江南富户迁徙到凤阳这个地方。摘编自大迁徙:寻找“大槐树”与“小云南”移民等材料三 提取材料信息,指出明朝初年移民的主要路线,并加以分析说明。【答案】路线:由山西、内蒙古迁移到京津、山东和河南等地;从江南北迁到淮河流域及西迁到四川、云南等地。说明:(时代背景)元末北方社会动

    11、荡,天灾人祸不断,导致中原地区人烟稀少;(地理条件)山西地狭人稠、中原地广人稀;政府有计划地组织移民;(时代背景)元朝的民族压迫政策,使西南地区人口锐减,为移民提供了空间;(农耕经济)为了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小农经济,(资源协调)国家迁移富户北移;(气候)明初处在寒冷期,加速了北方人口的南迁。总之,明初移民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助于经济的恢复,改变了人口布局,推动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传播。3(2021山东高三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洪武二年,争论定都,太祖:“平定之初,民未苏息,若建于唐、宋之都,供给力役,悉资江南,重劳其民。若就北平,宫室不能无更作,亦未易也。今建业长江天堑,龙蟠虎踞,

    12、形胜之地,足以立国。”洪武六年,又曰:“朕建邦设都于江左,然去中原颇远,控制良难。”永乐十四年,成祖意迁都。召廷臣,廷议认为:北京“圣上龙兴之地,枕居庸,峙太行,连山海,俯中原,形胜控四夷,制天下。漕运日广,商贾辐辏,财货充盈。”后迁都北京。成祖薨,仁、宣二宗称北京为“行在”,有复南京为都之意。正统六年,废北京“行在”之称,立为京师,后为定制。材料二 梁方仲认为:“迁都北京,运河畅通,全国经济联系比以前更密切。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沿运河城市繁荣起来了。”北方长城一线的安全与稳定,使江南经济得以持续发展。新宫学论道:“清朝也定都北京,全面继承明朝所建立北京体系,使中华帝国的繁荣一直持续到18世纪

    13、末。”材料三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明朝迁都北京的历史进行阐释。【答案】示例:(历史沿革)历史上多个政权金辽元以此为都。唐宋等关中中原旧都,长久疲敝。北京为都,承金元、启后世,为北京为中心统治体系打下基础。(经济条件)经济重心转移,江南经济发展。(运河漕运)运河城市经济发展建都成本。(地形气候)地形地势军事防卫气候变迁北方少数民族南下。(水文因素)河系水源。交通角度:运河、海运便捷,驿站发达等。其他角度:过程角度:迁都到完全定都历跨五帝,过程反复,选择艰难体现迁都影响国本。治理角度:北京由“燕王戍边”的小局面变为“天子成边”的大格局。顺应民族交融,推动中国多民族国家走向新发展阶段,影响深远。政

    14、治中心与军事重心统一,有效控制农耕地区,并积极应对北方草原军事威胁。加强对华北和北方地区有效控制。皇权角度:北平藩邸,长期经营,迁都远离江南士绅势力,加强皇权。国际角度:古代国际交往大城市由长安洛阳等迁至北京,国际上影响深远。4(2021四川成都大弯中学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与影响摘编自李令福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规律及其启示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图片进行探讨。(说明:可以任选一个城市说明其作为都城的原因;也可就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趋势进行论证:或者简析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与中华文明的外向扩展之间的关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示例一:

    15、西汉、隋、唐以长安为都城。原因: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农业发达;周围山河环绕,易守难攻;有利于控制关东、抵御游牧民族政权武装力量的进攻;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有利于开展外交和对外贸易。示例二:东汉定都洛阳原因:两汉之际的战争破坏,关中经济难以迅速恢复;刘秀主要凭借着关东地区的经济、军事力量夺取天下,他和他的主要将领出生于关东的南阳和河北地区,有利于凭借关东实力控制关中。示例三:隋、唐营建东都洛阳原因:由于屡遭战乱,关中生产条件逐渐恶化;政府机构膨胀,官员及家属人数大增,对关中以外地区粮食与物资依赖加重,通过水运运到长安的粮食和物资的规模受到地理因素的限制。洛阳交通便利,水运四通八达(隋炀帝修大运河),

    16、便于利用来自南方和关东的漕粮和物资。示例四:北宋定都开封原因: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关中地区经济地位下降;唐中叶以后海上交通成为主要对外交通方式;藩镇割据,粮食和赋税都不上交中央,中央政府的漕粮和财政收入不得不依赖南方。西安失去昔日便于开展外交、军事和国际贸易活动的优势。开封居黄河与大运河交汇处,靠近江淮地区,漕粮运送方便;便于控制作为国家经济重心所在又容易闹分裂的南方地区。示例五:以中国南部作为势力范围的割据政权多定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或杭州原因:长江下游是南方开发较早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地区,有利于解决漕粮和其他消费品供应问题;与南方的其他区域交通来往十分方便;利用世族豪强的政治影响来巩

    17、固统治;有长江天险为屏障,易守难攻。示例六:元、明、清定都北京原因:面朝中原,有大运河直通经济中心,便于控制与利用内地。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天子坐镇边疆,有利于抵御蒙古的侵扰;北京是明成祖赖以起家的根据地,政治上可靠、安全。明朝北修长城,右控辽东,左制蒙元,进退有据。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元蒙与满清政权定都北京,靠近本民族区域,以便保持与本民族区域的紧密联系,将北京作为继续南下统一全国的基地;便于气候的适应。北京靠近渤海,便于统治者控制海疆。示例七: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趋势为:逐步从西向东南迁移又北移。原因:结合示例一、五、六的相关内容分析。示例八:观点:我认为“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促进了中华文明的

    18、外向扩展”。理由:西汉、隋、唐时长安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有利于开展外交和对外贸易。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政府重视对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外向扩展。5(2021山东新泰一中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表1:唐、北宋时期杭州户数变化表(部分)材料二:如图:金军南下和宋高宗逃跑路线注:“临安”县名始于晋太康元年(290年)。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升杭州为临安府”,作为临时“行在”。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南宋选择临安为“行在”作出合理的解释。【答案】(时代背景)金军攻打东京,酿成靖康之变,北宋灭亡;金军南下追击,宋室被迫不断南迁;(经济方面)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上升;城市经济繁荣等角度说明临安作为“行在”的经济优势;(交通方面)临安为江浙中心,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从临安东临大海,有长江天险凭藉,且周围河湖纵横,便于防御或逃避金军追击;远离宋金边境,有充足的战略缓冲地带;(特殊需求)有临时安置之蕴意,符合部分官僚士大夫北上光复大宋的心理认同。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历史-关于2021年鲁卷16题迁都问题的拓展与模仿示例分析.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564113.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