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细说部编政治史(中国史部分).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历史-细说部编政治史(中国史部分).doc》由用户(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细说 政治 中国史 部分 下载 _其他资料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 中国政治史目录 /Content/壹.综述政治一、中央(一)中央行政制度(二)中央监察制度2、 地方(一)地方行政制度(二)地方监察制度三、关于民族关系和民族边疆管理分述四、关于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分述贰.分说历代其他制度(一)选官制度(二)考课制度(三)货币制度(四)户籍制度(五)基层自治制度(六)赋税制度(七)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八)关税制度与个人所得税制度(九)法治与教化(按照2019人教部编版教科书编写)1、 综述政治1、 中央(一)中央行政制度1.先秦时期: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夏朝统治者自称“后”,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商朝:商朝统治者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
2、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西周:宗法制:a概念: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b.核心:嫡长子继承制c.特点: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家国同构。礼乐制2.秦朝(1)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2)三公九卿制度:在廷议制度的框架下,分设三公九卿,供皇帝裁决军政要务。a.特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 b.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助于巩固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3.汉朝(汉承秦制,有所损益)(1)汉初:尊崇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2)汉武帝时期:中外朝制度。(3)东汉光武帝时期: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
3、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4.魏晋南北朝时期(1)三省制度:尚书台改为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5.隋唐时期(隋文帝时期形成)(1)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一台九寺五监):设立政事堂(后改为中书门下),三省长官共议国事,行宰相之权,后来,予品位较低的官员宰相名号(群相)。三省分工: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6.两宋时期(1)二府三司(计相)制:二府,即中书门下(政事堂)和枢密院。a.在行政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另设参知政事分权。b.在军政上,枢密院掌管军政,但禁军管理机构“三衙”与其分权,前者有
4、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不调兵。c.在财政上,三司掌管财政,分度支、盐铁、户部三司,三司之间互不统属,与宰相分权。7.元朝(1)一省两院制(除宣政院管理藏区事务)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中书省:宰相机构。枢密院:掌握军权,为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8.清朝(1)奏(密)折制度 a.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2)康熙时期,设立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分权。(3)设军机处:a.设立原因:雍正时,为处理西北军务b.特点:简(机构简单)、速(办事效率高)、密(保密性强)c.职责: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
5、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跪受笔录,上传下达d.评价: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9.中华民国时期(1)资产阶级代议制: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10.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五院制:根据孙中山的五权宪法理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新的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由主席、委员和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等五院组成。11*.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制度探索): 在革命根据地(1)民主制度:1931年11月,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通过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制定
6、宪法大纲。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2)“打土豪,分田地”,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制度探索): 在抗日根据地(1)目的(即意义):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抗日根据地扩大,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2)内容:设边区政府和各级参议会,边区政府委员由参议会选举产生;三三制原则。13*.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制度探索): 在解放区(1) 大行政区制度: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为新中国政权建设奠基,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2) 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设立人
7、民法庭。14.新中国成立后(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1949年政协会议通过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规定人代会制度。(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五四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规定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3)1957年后,反右斗争扩大化,“文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4)198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82年宪法),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1949年9月,政协会议召开,标志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2)1
8、954年,一届人大召开,确立政治协商会议的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4)改革开放后,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16字方针;进一步明确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宪法走上制度化轨道。(二)中央监察制度1.秦汉时期:御史大夫是最高监察官,形成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2.魏晋南北朝时期:掌管监察的御史台始设,采用风闻奏事。(御史府正式更名御史台)3.隋唐时期:隋唐御
9、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4.宋朝:御史台承唐制。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御史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有了御史的监察权。5.元朝:中央设有御史台。6.明朝:监察机构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都察院监察百官,六科给事中则负责皇帝制敕和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兼有纠察百官之权。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秩轻权重。7.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都察院仍作为“耳目风纪之司”。二、地方(一)地方行政制度1.先秦时期:商朝:内外服制度。商王对王幾进行直接控制,对王幾周围的方国和部落实行间接控制。西周:分封制。(1)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3)特点:层层
10、分封,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4)影响:积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扩大周人的势力范围,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消极: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2.汉朝(1)地方体制 郡国并行制 郡、县二级制 州、郡、县三级制(2)主要内容:汉初沿袭秦朝郡县制,又分封王国和诸侯国,史称郡国并行。汉景帝武力削藩、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汉武帝将全国划分十三个州。东汉晚期,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有行政权、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局面。3.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三级制4.隋唐 州、县二级制(1)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
11、沿用。(2)唐把全国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形成道、州、县三级制。(3)唐中期后,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部分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5.宋朝:宋朝地方行政分州、县二级,后改道为路,形成路、府、县三级制。在地方,政治上,分任文臣任知州,并设通判监察知州,与知州分权。军事上收精兵,编入禁军,同时行更戍法,造成兵不识将、将不专兵。财政上,在各路设置转运使,同时设置“四监司”监察地方。6.元朝: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作为中央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后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形成省、路、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7.明清:明
12、清时期,省之下设府,府下设县,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8.中华民国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实行省、行政区、地方多级制。9.新中国:形成了三级和四级并存的体制。(二)地方监察制度1.秦朝:在郡下设监御史掌监察。2.两汉时期:汉武帝时,在每州设刺史,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东汉晚期,州刺史有行政权、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局面。3.隋唐时期:唐把全国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4.宋朝:宋改道为路,路以监督作用为主,行政作用为辅。在地方,设“四监司”和通判,与地方分权。5.元朝:行省下设置行御史台,负责江南地区的监察工作,同时,设置肃政廉访司,作为地方最高监察机构。6.明清
13、时期:起初,设置“提刑按察使司”。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掌监察,逐渐总揽一省之权。(三)关于部分少数民族制度与民族关系分述1.秦朝(1)周边民族:东北夫余、乌桓;北方匈奴;西北羌、氐;南方夷、越(2)管理机构:典客、典属国管理民族事务(2)民族关系:北逐匈奴,修筑长城,修直道;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2.汉朝(1)管理机构: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2)民族关系1)北方:匈奴和亲政策;(武帝)卫青、霍去病三击匈奴,取得大胜;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2)西域: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设西域都护府
14、张骞通西域。3)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4)南征百越:汉武帝时期,灭亡南越国。(3)边疆政策: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3.隋唐(1)管理机构:尚书省礼部及鸿胪寺。礼部负责朝聘及册封,主客司负责朝见鸿胪寺负责接待(2)隋朝的民族关系1)西北: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先后归附。2)南方: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统治。(589年百越冼夫人被封为谯国夫人)。3)台湾:加强与流求(台湾)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边疆政策:推行郡县制,以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3) 唐朝的民族关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东突厥(战而后和):唐太宗打败东突厥,颉利可汗被俘西突厥(设置
15、机构):安西都护府(唐太宗)北庭都护府(武则天)回纥(册封):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靺鞨(册封):唐玄宗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吐蕃(和亲):唐太宗: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唐中宗:金城公主入藏 9世纪:长庆会盟南诏(协助):南诏王皮罗阁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边疆政策:(羁縻府州政策)设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西北设安西(唐太宗)、北庭都护府(武则天),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4.宋朝 民族关系:与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并立,在边境实行榷场贸易。5.辽朝(916-
16、1125年)1.南、北面官(1)内容: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2)特点:蕃汉分治、因俗而治。(民族分治)2.四时捺钵:皇帝和宫廷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3)宋辽关系: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岁币”;6.西夏(1038-1227年):(1)(从蕃汉二元制到实行汉制)内容: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2)宋夏关系:1044年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岁赐”7.金朝(1115-1234年):1.猛安谋克:基本沿袭唐宋制度;有着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猛安谋克”行政、
17、生产、军事组织合一。2.宋辽关系:1141年绍兴和议,“岁贡”。8.元朝(1)背景:元朝结束唐末五代以来辽、宋、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完成全国的统一。(2)民族政策: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实行“四等人制”。(3)管理机构:西藏: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税。吐蕃地区:由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台湾:设澎湖巡检司。9.明朝(1)管理机构: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2)修长城:在嘉峪关鸭绿江一线,
18、修筑长城,并布置军镇,号称“九边”。(3)开放马市: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贸易。(4)边疆管理:1)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设奴儿干都司,对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2)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3)在西南:设土司。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4)对西藏(乌斯藏)的管理: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并设立了宣慰司、元帅府、乌思藏都司等机构,委用藏族上层人士任职。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10.清朝:(1)边疆管理: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2)民族关系:1)东南-台湾:1662年,郑成功驱
19、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2)东北-沙俄:1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3)西北-蒙古和新疆:蒙古: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设立盟、旗(前期: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新疆:平定大、小和卓兄弟叛乱,1762年委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西北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西北边疆。4) 西南西藏:册封宗教首领:顺治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册封“班禅额尔德尼”;1727年,雍正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1793年,乾隆颁布钦定西藏善后章程。5)对西南民族聚居区:雍正时
20、大规模改土归流,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11.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五四宪法)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自治区确立时间顺序:内蒙(1947)新疆(1955)广西(1958)宁夏(1958)西藏(1965)2.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3.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4.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民
21、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5.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民族、文化、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6.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7.“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四、关于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分述1、先秦: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2
22、、两汉:(1)丝绸之路:西汉打通陆海两个通道陆上丝绸之路:97年,甘英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海上丝绸之路:徐闻县(广东)印度南部(2) 东汉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3) 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3.隋朝: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常骏出航到赤土国(马来亚)。4.唐朝:怛罗斯之战后,唐军大败,造纸术西传。日本向中国派出遣唐使,推动大化改新。5.宋朝:由于长期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陆上丝绸之路不通,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开始上升。北宋设立市舶司。开辟多条海上航路,广州、泉州、福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6.元朝:海陆路均通畅;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华,口述撰写了马可波罗行纪。7.明朝:1)郑和下西洋,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