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7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世界地理-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2556581
  • 上传时间:2022-05-04
  • 格式:PPT
  • 页数:378
  • 大小:31.75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世界地理-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世界 地理 第一章 全球 地表 形态 气候 课件
    资源描述:

    1、LOGO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Contents内力作用下的全球地表形态内力作用下的全球地表形态1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及其分布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及其分布2全球气候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地表形态的作用全球气候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地表形态的作用3地表环境异常引发的全球性自然灾害地表环境异常引发的全球性自然灾害4分析全球海陆分布大势,概括大陆和洋底地形分析全球海陆分布大势,概括大陆和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运用新的全球构造理论,揭示全的主要特征,运用新的全球构造理论,揭示全球海陆演化的机理。球海陆演化的机理。阐述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分布及其特征,掌阐述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分布及其特征,掌握世界气

    2、候的分布规律及气候的时空变化对全握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及气候的时空变化对全球地表的作用。球地表的作用。了解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揭示其成因,分析了解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揭示其成因,分析其危害,探讨防治对策,为防灾减灾服务。其危害,探讨防治对策,为防灾减灾服务。内容要点内容要点关键词关键词地表形态地表形态 landform of the earth surface)landform of the earth surface)气候带气候带 climatic zone climatic zone 气候型气候型 climatic typeclimatic type时空变化时空变化 change of ti

    3、me and spatialchange of time and spatial自然灾害问题自然灾害问题 natural hazard questionnatural hazard question内容结构内容结构内力作用下的全球地表形态内力作用下的全球地表形态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及其分布规律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及其分布规律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气候的时空变化气候的时空变化全球气候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地表形态的作用全球气候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地表形态的作用地表环境异常引发的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地表环境异常引发的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对地表全球气候变化对地表海陆系统的影响海陆系统的影响

    4、火山喷发与地震带的活动火山喷发与地震带的活动风灾与水旱灾害风灾与水旱灾害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沙漠化沙漠化全球的气候带和气候型全球的气候带和气候型全球海陆分布大势全球海陆分布大势大陆和洋底地形大陆和洋底地形地表形态的演化地表形态的演化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内力作用下的全球地表形态内力作用下的全球地表形态一、全球海陆分布大势:一、全球海陆分布大势:( (一一) )七大洲和四大洋七大洲和四大洋1 1、海陆对比:地球表面积、海陆对比:地球表面积5.15.1亿亿km2 km2 其中陆地其中陆地1.491.49亿亿km2 km2 ,

    5、 海洋海洋3.613.61亿亿km2km2 即陆地占即陆地占29.2% 29.2% , 海洋占海洋占70.8% 70.8% 总比例:总比例:7:37:3,故又称为,故又称为“水球水球” 。LOGO 地球表面陆地按照地球表面陆地按照面积大小的不同,分为面积大小的不同,分为大陆和岛屿。面积广大大陆和岛屿。面积广大的陆地称为大陆;面积的陆地称为大陆;面积小且散布在海洋、河流小且散布在海洋、河流或湖泊中的小块陆地称或湖泊中的小块陆地称为岛屿。为岛屿。 全球有六块大陆,按面全球有六块大陆,按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欧大陆、积大小依次为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南极大陆和澳大

    6、大陆、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利亚大陆。 习惯上把澳大利亚大陆(面积习惯上把澳大利亚大陆(面积763104 km)作为最小的大陆)作为最小的大陆,格陵兰岛(面积格陵兰岛(面积217.5104 km)作为世界面积最大的岛屿。作为世界面积最大的岛屿。 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全球共有七大洲,按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亚洲与欧洲亚洲与欧洲地体相连,习惯上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地体相连,习惯上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海峡(土耳其海峡)作为二者的分界线。亚洲西南隔苏伊高加索山脉、黑海海峡(土耳其海峡)作为二者的分界线。亚洲西

    7、南隔苏伊士地峡(后开凿了运河)、红海与非洲相望。士地峡(后开凿了运河)、红海与非洲相望。 北美洲和南美洲北美洲和南美洲以巴拿马地峡(运河)为界。目前经常使用的拉丁美洲以巴拿马地峡(运河)为界。目前经常使用的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所有美洲地区的通称,包括墨西哥、中美地峡、西印度群岛和是指美国以南所有美洲地区的通称,包括墨西哥、中美地峡、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南美洲。洲洲 南极洲南极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土地几乎都在南极圈内,四周全被大洋所围。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土地几乎都在南极圈内,四周全被大洋所围。continent 大洋洲大洋洲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和南部、赤道南北的广大海域中。其狭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和南部

    8、、赤道南北的广大海域中。其狭义范围是指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东部的波义范围是指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东部的波利尼西亚、中部的密克罗尼西亚和西部的美拉尼西亚三大岛屿;广义利尼西亚、中部的密克罗尼西亚和西部的美拉尼西亚三大岛屿;广义范围则指除上述地区外,还包括东南太平洋岛屿。范围则指除上述地区外,还包括东南太平洋岛屿。陆陆 地地大大 洲洲面面 积积实际面积实际面积(10001000平方千米)平方千米)占地球面积占地球面积(% %)占全球陆地占全球陆地(% %)亚亚 洲洲44400444008.88.829.429.4欧欧 洲洲10200102002.12.1

    9、6.86.8非非 洲洲30200302005.85.820.220.2大洋洲大洋洲890089001.81.86.06.0北美洲北美洲24400244004.74.716.216.2南美洲南美洲17800178003.43.412.012.0南极洲南极洲14100141002.82.89.49.4共共 计计15100015100029.29.100.0100.0地球陆面的基本单元地球陆面的基本单元 v海:陆地的边缘;面积较小;占海:陆地的边缘;面积较小;占11%11%,较浅,较浅,2000-,2000-3000 m3000 m;温度变化大,含盐度较小,;温度变化大,含盐度较小,32/10003

    10、2/1000以下。以下。v洋:远离大陆;面积较大,占海洋总面积的洋:远离大陆;面积较大,占海洋总面积的89%89%,深度大,深度大,4000-5000 m4000-5000 m;温度稳定;有较完整的洋;温度稳定;有较完整的洋流系统;含盐度较大,流系统;含盐度较大,35/100035/1000。v v 地球表面广阔连续的水域,它包括洋、海和海峡。根据其地球表面广阔连续的水域,它包括洋、海和海峡。根据其地理位置及被大陆分开的情况,全球大洋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地理位置及被大陆分开的情况,全球大洋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北冰洋。 海海 洋洋 1.1.太平洋和大西洋通常以通过南美太平

    11、洋和大西洋通常以通过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所处的洲最南端合恩角所处的6767 W W线为界;线为界; 2.2.太平洋和印度洋通常以通过澳大太平洋和印度洋通常以通过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的的147147 E E线为界;线为界; 3.3.大西洋和印度洋则通常以通过非大西洋和印度洋则通常以通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2020 E E线为界;线为界; 4.4.北冰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为亚北冰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为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所环抱,是一个寒冷洲、欧洲和北美洲所环抱,是一个寒冷的海洋。的海洋。 海海 洋洋 北半球陆地面积占北半球总面积的2

    12、/5,且在中、高纬度,分布几乎连绵不断;南半球陆地只占其总面积的1/5,且在中、高纬度陆地显著收缩,特别是在5665 S之间,除仅有少数岛屿外,几乎全部为海洋。这种现象表明地球陆地系统的形状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除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以外,亚欧、非洲、北美和南美的形状都是北宽南窄。 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 (二)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二)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分布不均分布不均v陆地占东半球总面积的陆地占东半球总面积的35%35%,占西半球的,占西半球的20%20%。v陆半球陆半球:地球上以西经:地球上以西经1 13232,北纬,北纬47471313为中为中心的半球。该中心点在法国罗亚尔

    13、河河口。心的半球。该中心点在法国罗亚尔河河口。v水半球:水半球:地球上以东经地球上以东经1781782828,南纬,南纬47471313为为中心的半球。该中心点在新西兰。水半球是相对中心的半球。该中心点在新西兰。水半球是相对於陆半球的半球。於陆半球的半球。 陆地占陆半球面积的陆地占陆半球面积的47.3% 47.3% ,陆地占水半球,陆地占水半球面积的面积的9.5%9.5%。陆半球有全球七分之六的陆地,包括欧洲、陆半球有全球七分之六的陆地,包括欧洲、非洲、北美洲、亚洲大部份、以及南美洲大非洲、北美洲、亚洲大部份、以及南美洲大部份。欧洲为陆半球的中心。部份。欧洲为陆半球的中心。然而,因为陆半球的海

    14、洋面积仍然大於陆然而,因为陆半球的海洋面积仍然大於陆地面积,所以陆半球是指大部份的陆地所地面积,所以陆半球是指大部份的陆地所在的半球,而不是陆地面积大於海洋面积在的半球,而不是陆地面积大於海洋面积的半球。的半球。 v(2 2)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多,南半球中、高纬)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多,南半球中、高纬度海洋多。度海洋多。v(3 3)对趾性(相反),陆地的)对趾性(相反),陆地的95%95%在另一半球都是在另一半球都是海洋。海洋。 除南极大陆以外,所有大陆南北成对分布,即亚洲和澳大利亚、欧洲和非洲、北美和南美,而且每对大陆之间都是地壳破裂地带,形成规模较大的陆间海,即亚澳之间的亚澳陆间海、欧非

    15、之间的地中海、南北美之间的加勒比海。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 除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以外,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或地峡(运河)断续相连,即亚非之间的苏伊士地峡(运河)、欧非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亚洲与北美之间的白令海峡、南北美之间的巴拿马地峡(运河)。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或地峡(运河)断续相连或地峡(运河)断续相连直布罗陀海峡直布罗陀海峡 伊 比 利 亚 半 岛 非 洲欧 洲大 西 洋 地 中 海欧洲、非洲与南、北美洲拼合示意图欧洲、非洲与南、北美洲拼合示意图某些海陆分布具有鲜明的特点某些海陆分布具有鲜明的特点大西洋两岸大陆海岸线的走向具有明显大西洋两岸

    16、大陆海岸线的走向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两岸大陆能够拼合起来;的一致性,两岸大陆能够拼合起来;亚洲大陆东缘弧沟系发育,即岛弧和海亚洲大陆东缘弧沟系发育,即岛弧和海沟伴生;沟伴生;南北半球极地的海陆分布正好相反,北南北半球极地的海陆分布正好相反,北为北冰洋,南为南极大陆。为北冰洋,南为南极大陆。二、大陆和洋底地形二、大陆和洋底地形(一)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一)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陆地平均高度陆地平均高度840m840m。陆地最高点:陆地最高点:8844.43m(2005-10-98844.43m(2005-10-9公布公布) ),最低点:,最低点:死海海面为死海海面为-392m-392m,高差,高差92

    17、36m.9236m.山地一般分布于大陆边缘(美洲最典型)山地一般分布于大陆边缘(美洲最典型) 地形高低起伏悬殊地形高低起伏悬殊(1 1)山地)山地38%38%,平原,平原36%,36%,高原、盆地、丘陵占高原、盆地、丘陵占26%26%(2 2)平原:一般分布于大陆中部)平原:一般分布于大陆中部(3 3)高原:分布无明显特点,大部分位于较古老)高原:分布无明显特点,大部分位于较古老的地盾之上。的地盾之上。地形类型多种多样地形类型多种多样 两条高山带:两条高山带: 一条是环太平洋褶皱带,它沿太平洋周边大体呈一条是环太平洋褶皱带,它沿太平洋周边大体呈弧形延伸;弧形延伸; 另一条是阿尔卑斯另一条是阿尔

    18、卑斯- -喜马拉雅褶皱带,它沿亚欧大喜马拉雅褶皱带,它沿亚欧大陆中南部及非洲大陆西北缘大致呈东西向展布。陆中南部及非洲大陆西北缘大致呈东西向展布。 特殊地貌类型:特殊地貌类型: 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岩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火山地貌、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火山地貌、海岸地貌等;海岸地貌等; 地形结构因洲而异地形结构因洲而异v亚洲:亚洲:v山地为主,平均海拔山地为主,平均海拔950m950m,基岩海拔最高,基岩海拔最高,新构造运动影响大。新构造运动影响大。v地形中高周低,高大的山脉和较高的高原地形中高周低,高大的山脉

    19、和较高的高原位于中南部,较低的高原和平原镶嵌在四位于中南部,较低的高原和平原镶嵌在四周。周。v欧洲:欧洲:v平原为主,平均海拔平原为主,平均海拔300m300m,海拔居七大洲,海拔居七大洲最低,第四纪冰川的影响大。最低,第四纪冰川的影响大。v山脉分布在边缘地区,中部为广大连绵的山脉分布在边缘地区,中部为广大连绵的平原。平原。非洲:非洲:古老的高原为主,平均海拔古老的高原为主,平均海拔750m750m,是一块,是一块古老的地盾。古老的地盾。山脉分布在西北部和南部边缘地区。山脉分布在西北部和南部边缘地区。北美洲:北美洲:具有亚欧的共性,山地,平原并重,平均具有亚欧的共性,山地,平原并重,平均海拔海

    20、拔720m720m,新构造运动和第四纪冰川共同,新构造运动和第四纪冰川共同影响。影响。南美洲:南美洲:平原和高原并列,平均海拔平原和高原并列,平均海拔590m590m,形成原,形成原因:冈瓦纳古陆的一部分因:冈瓦纳古陆的一部分 ,新构造运动强,新构造运动强烈。烈。澳大利亚:以高原为主,平均海拔澳大利亚:以高原为主,平均海拔340m340m,冈瓦纳,冈瓦纳古陆的影响。古陆的影响。南北美、澳,形成南北纵列的三大地理单元,即南北美、澳,形成南北纵列的三大地理单元,即中部是平原,其东西两侧是山地或高原。中部是平原,其东西两侧是山地或高原。南极洲:以高原为主(冰面高厚),平均海拔南极洲:以高原为主(冰面

    21、高厚),平均海拔2350m2350m。 ( (二二) )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深度大、高差大深度大、高差大 以海平面为基准,世界大洋以海平面为基准,世界大洋的平均深度为的平均深度为3800 m。洋底地。洋底地势起伏的高差要远远超过陆地,势起伏的高差要远远超过陆地,如洋底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如洋底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深深11 034 m,而由洋底火山喷发,而由洋底火山喷发形成的夏威夷群岛上的冒纳罗亚形成的夏威夷群岛上的冒纳罗亚山,海拔山,海拔4 170 m,所以海洋的,所以海洋的最大高差为最大高差为15 204 m。洋底地形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洋底洋底地形可分为大陆架、大陆

    22、坡和大洋底 大陆架大陆架大陆周围的浅水地带,从低潮线开始大陆周围的浅水地带,从低潮线开始以极缓的倾斜延伸至海底坡度显著增大的地方。世以极缓的倾斜延伸至海底坡度显著增大的地方。世界上的大陆架占海洋总面积的界上的大陆架占海洋总面积的7.6%7.6%,平均坡度,平均坡度 0 0。0707。大陆架水深。大陆架水深0 0200 m, 200 m, 宽度宽度10101 000 km1 000 km以上。大陆架上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海底还蕴藏大以上。大陆架上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海底还蕴藏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产资源。量的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产资源。 大陆坡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向洋底过渡的斜坡。其下大陆架外缘向洋

    23、底过渡的斜坡。其下限不等,一般为限不等,一般为2 0002 0003 000 m3 000 m。世界上的大陆。世界上的大陆坡占海洋总面积的坡占海洋总面积的8.5%8.5%。 大洋底大洋底大洋的主体,约占海洋总面积的大洋的主体,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2.7%82.7%。大部分深度为大部分深度为 2 5002 5006 000 m6 000 m。洋底地形与陆地一样类型众多,包括洋脊、海岭、洋底地形与陆地一样类型众多,包括洋脊、海岭、海台、洋盆,海沟等。海台、洋盆,海沟等。 四大洋中都有高峻的洋脊,且四大洋中都有高峻的洋脊,且彼此相接贯通,全长约彼此相接贯通,全长约80 000 km80 000 km。

    24、洋脊贯通四大洋洋脊贯通四大洋其中以大西洋洋脊最其中以大西洋洋脊最为典型、壮观,它宽为典型、壮观,它宽约约1 5001 5002 000 km2 000 km,相对高度约相对高度约1 0001 0003 3 000 m,000 m,约占大西洋面约占大西洋面积的积的1/31/3,它的位置,它的位置居中,与东西两岸的居中,与东西两岸的距离几乎相等,距离几乎相等,“中中脊脊”之名即由此而来。之名即由此而来。地表形态的演化地表形态的演化造山运动造山运动火山爆发火山爆发地震地震风化风化流水流水冰川冰川海浪海浪造山造海造山造海崎岖不平崎岖不平削高填低削高填低趋于夷平趋于夷平内营力内营力外营力外营力互相对立互

    25、相对立 互为影响互为影响 互相转化互相转化(一)板块的划分和板块运动(一)板块的划分和板块运动 1.1.板块的划分板块的划分 板块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外地核外地核v大陆漂移大陆漂移海底扩张说海底扩张说v海底扩张说认为,高热流的地幔物质沿大海底扩张说认为,高热流的地幔物质沿大洋中脊的裂谷上升,不断形成新洋壳;洋中脊的裂谷上升,不断形成新洋壳;v同时,以大洋脊为界,背道而驰的地幔流同时,以大洋脊为界,背道而驰的地幔流带动洋壳逐渐向两侧扩张;地幔流在大洋带动洋壳逐渐向两侧扩张;地幔流在大洋边缘海沟下沉,带

    26、动洋壳潜入地幔,被消边缘海沟下沉,带动洋壳潜入地幔,被消化吸收化吸收. .vv大西洋与太平洋的扩张形式不同:大西洋与太平洋的扩张形式不同:v大西洋在洋中脊处扩张,大洋两侧与相邻的陆地大西洋在洋中脊处扩张,大洋两侧与相邻的陆地一起向外漂移,大西洋不断展宽;一起向外漂移,大西洋不断展宽;v太平洋底在东部的洋中脊处扩张,在西部的海沟太平洋底在东部的洋中脊处扩张,在西部的海沟处潜没,潜没的速度比扩张的快,所以大洋在逐处潜没,潜没的速度比扩张的快,所以大洋在逐步缩小,但洋底却不断更新,古老的太平洋与大步缩小,但洋底却不断更新,古老的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洋底一样年轻。深海钻探的结果证实,海西洋的洋底一样年轻。

    27、深海钻探的结果证实,海底扩张说的上述观点是成立的。底扩张说的上述观点是成立的。v洋中脊处新洋壳不断形成,两侧离洋中脊越远处洋中脊处新洋壳不断形成,两侧离洋中脊越远处洋壳越老,证明了大洋底在不断扩张和更新。海洋壳越老,证明了大洋底在不断扩张和更新。海底扩张说较好地解释了一系列海底地质地球物理底扩张说较好地解释了一系列海底地质地球物理现象。现象。v它的确立,使大陆漂移说由衰而兴,主张地壳存它的确立,使大陆漂移说由衰而兴,主张地壳存在大规模水平运动的活动论取得胜利,为板块构在大规模水平运动的活动论取得胜利,为板块构造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扩张说在扩张机理造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扩张说在扩张机理方

    28、面还存在有待解决的难题。方面还存在有待解决的难题。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在固体地球的上层,存在比较刚性的岩石圈及其下伏的较塑性在固体地球的上层,存在比较刚性的岩石圈及其下伏的较塑性的软流圈;地表附近较刚性的岩石圈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的软流圈;地表附近较刚性的岩石圈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它们可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进行大规模的运移;海洋板块不断新生,它们可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进行大规模的运移;海洋板块不断新生,不断俯冲、消亡到大陆板块之下;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边缘则由不断俯冲、消亡到大陆板块之下;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

    29、造活动强烈的地带;板块之间的相互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带;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控制了岩石圈表层和内部的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全作用控制了岩石圈表层和内部的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岩石圈板块的划分是以构造活动强烈的板块边界岩石圈板块的划分是以构造活动强烈的板块边界为界线的。按照板块之间相对运动方式的不同,板为界线的。按照板块之间相对运动方式的不同,板块边界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块边界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离散型板块边界大洋脊的轴部两侧板块相背运动,板块受到拉张而分离,软流圈地幔物质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岩

    30、石圈,并添加到两侧板块的后缘,因此这里是板块的增生边界。 汇聚型板块边界海沟附近的板块俯冲带或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带,两侧板块相向而行,又可分为俯冲边界和碰撞边界。 平错型板块边界即转换断层,其两侧板块发生水平剪切滑移,转换断层一般分布在大洋脊附近,有时可延伸到大陆边缘,如美国西部的圣安德烈斯断层。 据勒皮雄等人的观点,全球岩石圈可分为六大板块:亚据勒皮雄等人的观点,全球岩石圈可分为六大板块:亚欧、非洲、美洲、南极洲、印度洋和太平洋板块。欧、非洲、美洲、南极洲、印度洋和太平洋板块。 目前,一般认为全球共有十二个板块,其中以大陆为主、目前,一般认为全球共有十二个板块,其中以大陆为主、涉及少量海洋的

    31、板块有欧亚、阿拉伯、非洲、北美、南美和南涉及少量海洋的板块有欧亚、阿拉伯、非洲、北美、南美和南极洲等板块;以海洋为主的板块有太平洋、菲律宾海、纳兹卡、极洲等板块;以海洋为主的板块有太平洋、菲律宾海、纳兹卡、科科斯、印度科科斯、印度- -澳大利亚和加勒比等板块。澳大利亚和加勒比等板块。(见世界构造图)(见世界构造图)欧欧 亚亚 板板 块块阿拉伯阿拉伯板块板块非非 洲洲 板板 块块北北 美美 板板 块块南南 美美 板板 块块印度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澳大利亚板块菲律宾海菲律宾海板块板块加勒比加勒比 板块板块科科斯科科斯板块板块纳兹卡纳兹卡板块板块六大板块六大板块十二个板块十二个板块微板块微板块 由于地

    32、槽转化为褶皱带并不是同步的,按历史构由于地槽转化为褶皱带并不是同步的,按历史构造的观点,根据地槽转变为褶皱带所经历的构造阶造的观点,根据地槽转变为褶皱带所经历的构造阶段段( (时代时代) )的不同的不同, ,对地壳构造进行的分区即历史分对地壳构造进行的分区即历史分区区: :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及分区名称中国大地构造分区及分区名称v1 1、地台区:中朝地台(华北地台区)、塔里木地、地台区:中朝地台(华北地台区)、塔里木地台区、扬子地块(又称扬子地台或西南地台区)台区、扬子地块(又称扬子地台或西南地台区)v v2 2、加里东期褶皱带(区):东南加里东褶皱区、加里东期褶皱带(区):东南加里东褶皱区、祁

    33、连祁连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区。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区。v v3 3、海西期褶皱带、海西期褶皱带( (区区) ):天山阿尔泰海西褶皱区、:天山阿尔泰海西褶皱区、兴安内蒙兴安内蒙( (兴蒙兴蒙) )海西褶皱区、昆仑山海西褶皱区。海西褶皱区、昆仑山海西褶皱区。v v4 4、印支燕山期褶皱带(区):三江滇西印支褶皱、印支燕山期褶皱带(区):三江滇西印支褶皱区、秦岭印支褶皱区、唐古拉早期燕山褶皱区、区、秦岭印支褶皱区、唐古拉早期燕山褶皱区、冈底斯晚期燕山褶皱区冈底斯晚期燕山褶皱区 。 v v5 5、喜马拉雅期褶皱带(区)、喜马拉雅期褶皱带(区): :喜马拉雅新生代褶喜马拉雅新生代褶皱带、台湾新生代褶皱带。皱带、

    34、台湾新生代褶皱带。据全秋奇,1989据全秋奇,1989中国大地构造分区略图2.2.板块的运动板块的运动岩石圈板块构造的动力学机制大致有以下几种解释:岩石圈板块构造的动力学机制大致有以下几种解释: (1)早期主张的地幔对流的“传送带模式”。 (2)近20年来,有些学者认为板块的扩张作用不是主要的,而“冷”板块俯冲时下沉拖拉力才是板块运移的主要驱动。 (3)由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而促使岩石圈板块的运动。 (4)也有的学者想用地球周期性的膨胀、收缩或有限膨胀来解释板块运动。(5)近年来,根据大洋钻探的成果,发现大洋中有两次巨大的陨石撞击件,有的学者推测,巨大的陨击作用使岩石圈表层物质发生显著的亏损,在岩

    35、石圈均衡补偿作用的影响下,诱发深部地幔物质上涌,造成海洋板块的张裂、扩张,从而使周边板块沿着不同的方向运移。(二)大洋的发展与大陆的分合 岩石圈表面是由若干变动着的洋盆和漂移着的岩石圈表面是由若干变动着的洋盆和漂移着的大陆组成的。大陆组成的。1.1.大洋的发展大洋的发展 大洋的发展可分为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大洋的发展可分为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了期、遗痕(地缝合线)等阶段。衰退期、终了期、遗痕(地缝合线)等阶段。v胚胎期:大陆裂谷胚胎期:大陆裂谷 东非大裂谷东非大裂谷 莱茵裂谷莱茵裂谷v 贝加尔裂谷贝加尔裂谷v幼年期:红海、亚丁湾、加利福尼亚湾幼年期:红海、亚丁湾、加利福尼亚湾

    36、v成年期: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成年期: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v衰退期:太平洋衰退期:太平洋v终了期:地中海终了期:地中海v遗痕:喜马拉雅山脉遗痕:喜马拉雅山脉2.2.大陆的分合大陆的分合(见下图:世界海陆演化模式(见下图:世界海陆演化模式图)图) 大陆自距今大陆自距今7 7亿年的前寒武纪以来,经历了合、亿年的前寒武纪以来,经历了合、分、再合、再分的过程,大陆相继发展演变,同分、再合、再分的过程,大陆相继发展演变,同时产生各地质时期的褶皱带。时产生各地质时期的褶皱带。世界海陆演化模式图中的字母分别标识:图中的字母分别标识:a.前寒武纪;前寒武纪;b.寒武纪;寒武纪;c.泥盆纪;泥盆纪;d.上石

    37、炭纪;上石炭纪;e.上二叠纪;上二叠纪;f.中生代早期;中生代早期;g.上白垩纪;上白垩纪;h.新生代。所绘缝合线表示陆新生代。所绘缝合线表示陆地板块的合成地板块的合成、大陆的分合、大陆的分合演化过程:演化过程:元古代元古代PtPt;大陆为一整块;大陆为一整块寒武纪寒武纪E E:四块陆地:四块陆地泥盆纪泥盆纪D D:三块陆地:三块陆地石炭纪石炭纪C C:二块陆地:二块陆地二叠纪二叠纪P P:一块联合古陆:一块联合古陆三叠纪三叠纪T T:劳亚古陆(美、亚)、:劳亚古陆(美、亚)、 冈瓦纳古陆冈瓦纳古陆 二块大陆二块大陆侏罗纪侏罗纪J J:三块大陆:美洲、:三块大陆:美洲、 欧亚、欧亚、 冈瓦纳冈

    38、瓦纳白垩纪白垩纪K K:六块大陆:非、:六块大陆:非、 南极、南美洲、印、南极、南美洲、印、美洲、美洲、 欧亚欧亚第三纪早期:七块大陆第三纪早期:七块大陆第三纪晚期:六块大陆第三纪晚期:六块大陆未来(未来(1 1亿年后):一个大联合的大陆亿年后):一个大联合的大陆(三)板块构造学说研究的新进展(三)板块构造学说研究的新进展 板块构造学说对于地球表层的运动有两点基本的板块构造学说对于地球表层的运动有两点基本的假定假定:板块的内部是刚性的,是没有相对运动的。板块的内部是刚性的,是没有相对运动的。运动集中发生在板块的边界,而板块的边界运动集中发生在板块的边界,而板块的边界是狭窄的。是狭窄的。 (三)

    39、板块构造学说研究的新进展(三)板块构造学说研究的新进展 无论从科学的角度,还是从减灾的角度,未来构造活动的无论从科学的角度,还是从减灾的角度,未来构造活动的应突出两个应突出两个内容内容: (1 1)关注大陆。与大陆相比,海洋是年轻的,而大陆则)关注大陆。与大陆相比,海洋是年轻的,而大陆则古老。大陆是记录地球全部历史的档案馆。此外,主要的自然古老。大陆是记录地球全部历史的档案馆。此外,主要的自然灾害多发生在大陆,且破坏性大,这也是地理学更注重的是陆灾害多发生在大陆,且破坏性大,这也是地理学更注重的是陆地系统而不是海洋系统的原因之一。地系统而不是海洋系统的原因之一。 (2 2)关注大陆当前的活动。

    40、)关注大陆当前的活动。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及其分布规律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及其分布规律气候形成因素:气候形成因素: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下垫面性质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及其分布规律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及其分布规律 东岸东岸气候带气候带 内陆内陆 气候型气候型 西岸西岸 世界各地区的气候错综复杂,各具特点,世界各地区的气候错综复杂,各具特点,几乎找不出两个地方的气候是完全相同的。几乎找不出两个地方的气候是完全相同的。但是从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和气候的基本但是从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和气候的基本特点来分析,可以舍其小异,取其大同,特点来分析,可以舍其小异,取其大同,把全世界气候

    41、分成若干气候带和气候型。把全世界气候分成若干气候带和气候型。 世界气候带与气候型的划分原则和方法,世界气候带与气候型的划分原则和方法,分低、中、高纬度带扼要说明各气候型的分低、中、高纬度带扼要说明各气候型的气候现状及其形成原因,还有高地气候。气候现状及其形成原因,还有高地气候。气候带与气候型的划分原则和方法,是随气候带与气候型的划分原则和方法,是随着气候学的发展历史而不断演进的。最早着气候学的发展历史而不断演进的。最早古希腊学者亚理斯多德古希腊学者亚理斯多德(Aristotle)(Aristotle)曾以南、曾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把地球上分为五个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把地球上分为五个气候带

    42、,这就是通常所称的天文气候带。气候带,这就是通常所称的天文气候带。 一、柯本气候分类法一、柯本气候分类法 柯本气候分类法是以柯本气候分类法是以气温气温和和降水降水两个两个气候要素为基础,并参照自然植被的分布气候要素为基础,并参照自然植被的分布而确定的。他首先把全球气候分为五个气而确定的。他首先把全球气候分为五个气候带候带(A(A、B B、C C、D D、E)E),其中,其中A A、C C、D D、E E带带为湿润气候,为湿润气候,B B带为干旱气候,各带之中又带为干旱气候,各带之中又划分为若干气候型。划分为若干气候型。二、斯查勒气候分类法二、斯查勒气候分类法 斯查勒认为影响人类活动的最主要气候

    43、要斯查勒认为影响人类活动的最主要气候要素是气温和降水,这二者在气团的性质、锋素是气温和降水,这二者在气团的性质、锋带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上都能得到充分的反带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上都能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他首先根据气团源地、分布、锋映。因此,他首先根据气团源地、分布、锋的位置和它们季节变化将全球气候分成三大的位置和它们季节变化将全球气候分成三大带:低纬度气候带、中纬度气候带和高纬度带:低纬度气候带、中纬度气候带和高纬度气候带。气候带。 再按照桑斯维特再按照桑斯维特(C.Warren Thorntwaite)(C.Warren Thorntwaite)计算可能蒸散量计算可能蒸散量( (或称需水量或称

    44、需水量Ep)Ep)和水分平和水分平衡的方法,用总可能蒸散量衡的方法,用总可能蒸散量(Ep)(Ep),土壤缺,土壤缺水量水量(D)(D),土壤储水量,土壤储水量(S)(S)和土壤多余水量和土壤多余水量( (月月) )等项来确定气候带和气候型的界限等项来确定气候带和气候型的界限( (见见图图7-5)7-5),将全球气候分为三个气候带,将全球气候分为三个气候带1313个个气候型和若干副型,高地气候则另列一类。气候型和若干副型,高地气候则另列一类。三、气候分类法评议三、气候分类法评议( (一一) )关于干燥带的划分问题关于干燥带的划分问题 柯本用年平均降水量与年平均温度柯本用年平均降水量与年平均温度的

    45、经验公式来计算干燥指标这是十分牵强的经验公式来计算干燥指标这是十分牵强的,实际上气候的干燥程度与气温和降水的,实际上气候的干燥程度与气温和降水量的关联并不那么简单。量的关联并不那么简单。再者,干燥气候并不能与再者,干燥气候并不能与A A、C C、D D、E E等四带相提等四带相提并论,后者是按照温度来分带的,大体上具有与并论,后者是按照温度来分带的,大体上具有与纬线相平行的地带性。而干燥气候的形成有几种纬线相平行的地带性。而干燥气候的形成有几种原因:有的是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有的是因为原因:有的是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有的是因为处于信风带的背风面,受不到海风的影响处于信风带的背风面,受不到海风的

    46、影响( (如热带如热带沙漠沙漠) );有的是因处在冷流海岸,逆温现象严重;有的是因处在冷流海岸,逆温现象严重( (如热带大陆西岸沙漠如热带大陆西岸沙漠) );有的是地处内陆,终年;有的是地处内陆,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受大陆气团控制( (如温带沙漠如温带沙漠) )。这些干燥气候在这些干燥气候在A A、C C、D D几个气候带内都可出现。几个气候带内都可出现。各种干燥气候的干燥程度虽然相似,但其昼夜长各种干燥气候的干燥程度虽然相似,但其昼夜长短、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和其他天气条件并不短、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和其他天气条件并不相同,因它们各自所在的纬度带而异。因此,干相同,因它们各自所在的纬度带而异。

    47、因此,干燥气候只能作为燥气候只能作为A A、C C、D D带内的一种气候型,并不带内的一种气候型,并不能单独列为一个气候带。能单独列为一个气候带。 ( (二二) )关于高度因素的问题关于高度因素的问题 柯本在进行气候分类时只注意气温和降水量数柯本在进行气候分类时只注意气温和降水量数值的比较,忽视了高地气温、降水的垂直变化与水值的比较,忽视了高地气温、降水的垂直变化与水平纬度地带性的差异。在柯本世界气候分类图上,平纬度地带性的差异。在柯本世界气候分类图上,除除A A类和类和E E类气候完全适合纬度带原则外,其余的气类气候完全适合纬度带原则外,其余的气候类型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带状分布。候类型在很大程

    48、度上不是带状分布。 例如,我国黄河下游、长江流域部分地区、云贵高例如,我国黄河下游、长江流域部分地区、云贵高原和印度德干高原等地都属于原和印度德干高原等地都属于CwaCwa类,这样就把温带、类,这样就把温带、副热带和热带三个不同纬度带的季风气候混为一谈副热带和热带三个不同纬度带的季风气候混为一谈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三)斯查勒的气候分类法对季风气候没有足够的(三)斯查勒的气候分类法对季风气候没有足够的重视重视 在东亚、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都是世界季风在东亚、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都是世界季风气候最发达的区域。在应用动力气候进行世界气气候最发达的区域。在应用动力气候进行世界气

    49、候分类时,季风这个因子是不容忽视的。候分类时,季风这个因子是不容忽视的。 在斯查勒气候分类中把我国的副热带季风气候、在斯查勒气候分类中把我国的副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与北美东部的副热带湿润气候、温温带季风气候与北美东部的副热带湿润气候、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等同起来,又把我国南方的热带大陆性湿润气候等同起来,又把我国南方的热带季风气候与非洲、南美洲的热带干湿季气候等带季风气候与非洲、南美洲的热带干湿季气候等同起来,这都是不妥当的。同起来,这都是不妥当的。 四、周氏(常用)气候分类四、周氏(常用)气候分类 以斯查勒的动力气候分类法为基础,以斯查勒的动力气候分类法为基础,加以适当修改,将世界气候分

    50、为三个纬度加以适当修改,将世界气候分为三个纬度带和高地气候四大区,在各纬度带中又分带和高地气候四大区,在各纬度带中又分若干气候类和气候型若干气候类和气候型 。 分析着眼点;分析着眼点; 1 1、天文气候、天文气候 2 2、大气环流、大气环流 3 3、海陆分布及热力差异、海陆分布及热力差异 4 4、洋流、洋流 5 5、特殊地形、特殊地形气候:气候:(1 1)类型:)类型:1717种:种: 极地极地冰原气候冰原气候 高纬高纬苔原气候,(极地常寒气候)苔原气候,(极地常寒气候)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林气候) 温带:(西)海洋气候,大陆湿润性,大陆性干旱温带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世界地理-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556581.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