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专题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 性疾病 食物中毒 课件
- 资源描述:
-
1、专题专题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学习内容 一.食源性疾病概述二.食物中毒的特点及分类三.人畜共患疾病四.食物过敏五.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置要求第一节第一节 食源性疾病概述食源性疾病概述一、食源性疾病的概念食源性疾病的概念n “通过摄入食物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即指通过食物摄入的方式和途径致使病原物质进入人体并引起的中毒性或感染性疾病。 n食源性疾病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传播疾病的媒介-食物; 食物中的致病因子-导致人体患病; 临床特征-急性中毒或急性感染。食源性疾病的范畴食源性疾病的范畴: 食物中毒 经食物而感染的肠道传染病 食源性寄生虫病
2、 人畜共患传染病 食物过敏 食物中有毒、有害污染物所引起的慢性中毒性 疾病等二、食源性疾病的流行情况食源性疾病的流行情况n食源性疾病和食品安全是一个日趋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n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建立了食源性疾病年度报告制度,且漏报率相当高。n我国于2001年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开始进行全国性的食源性疾病监测。2010年,食品安全法实施以后,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覆盖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三、引起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子引起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子1. 生物性因素 (1)细菌及其毒素 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 引起人类肠道传染病的病原菌(2)寄生虫和原虫(3)病毒和立克次体 (4
3、)有毒动物及其毒素(5)有毒植物及其毒素 (6)真菌毒素2. 化学性因素3. 物理性因素第二节第二节 食物中毒食物中毒一、食物中毒的概念n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系指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n食物中毒属于食源性疾病,既不包括因暴饮暴食而引起的急性胃肠炎、食源性肠道传染病(如伤寒)和寄生虫病(如旋毛虫),也不包括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多次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毒性为主要特征(如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疾病。食物中毒的特点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中毒,停止
4、食用中毒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潜伏期较短,发病急剧,病程亦较短。所有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从中毒食品和中毒病人的生物样品(如粪便、呕吐物、洗涤液、血液)中能检出与引起中毒临床表现一致的病原。二、食物中毒的特点1发病的季节性特点 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610月份,化学性食物中毒全年均可发生。 2发病的地区性特点 绝大多数食物中毒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如我国沿海省区多发生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肉毒中毒主要发生在新疆等地区,霉变甘蔗中毒多见于北方地区,农药污染食品引起的中毒多发生在农村地区等。但由于近年来食品的快速配送,食物中毒发病的地区性特点越来越不明显。三、食
5、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3导致食物中毒原因的分布特点n在我国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分布不同年份均略有不同。n根据近年来卫生部的通报资料,20082010年,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其次为有毒动植物引起的食物中毒,再次为化学性食物中毒。 n微生物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中,主要是由于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胞杆菌引起;植物导致的中毒事件主要为毒蘑菇、菜豆和桐油引起;化学性食物中毒主要为污染了亚硝酸盐、农药/鼠药的食品引起;动物性中毒主要为河豚鱼。4食物中毒病死率特点n 食物中毒的病死率较低。2010年全国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病死率为2.4。死亡人数以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最多,占死亡总数
6、的60.9(病死率为9.7);其次为化学性食物中毒,占死亡总数的26.1(病死率为7.0);微生物食物中毒的占死亡总数的8.7(病死率为0.3)。5食物中毒发生场所分布特点 食物中毒发生的场所多见于集体食堂、饮食服务单位和家庭。近些年,发生在家庭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起数和死亡人数均最多,2010年发生在家庭的食物中毒起数占总起数的48.2,死亡人数占78.8。 食物中毒与急性食源性疾病比较食物中毒与急性食源性疾病比较 相同点相同点 病与食物有关,病与食物有关,病人在近期内病人在近期内食用过相同的食用过相同的食物;食物; 发病集中,发病集中,短时间内有短时间内有多人发病;多人发病;病人有相似病人有
7、相似的临床表现。的临床表现。1、有人与人之间的传染过程;2、潜伏期较长有如甲肝、痢疾;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 不同点 3、不一定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一般按病原物分类,可将食物中毒分为5类。1细菌性食物中毒 2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 3动物性食物中毒 4植物性食物中毒 5化学性食物中毒 四、食物中毒的分类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内容主要内容n细菌性食物中毒分类细菌性食物中毒分类n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n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致病菌致病菌 肠道继续繁殖并侵袭肠黏膜及黏膜下层肠道继续繁殖并侵袭肠黏膜及黏膜下层 吞噬细胞吞噬或杀灭肠黏膜炎性反应吞噬细胞吞噬或杀
8、灭肠黏膜炎性反应病原菌解体内毒素病原菌解体内毒素体温调节中枢体温升高体温调节中枢体温升高一、细菌性食物中毒分类一、细菌性食物中毒分类1. 感染型感染型致病菌污染食物并大量繁殖致病菌污染食物并大量繁殖产生肠毒素产生肠毒素 吸收入血吸收入血 呕吐中枢呕吐中枢 呕吐呕吐 腺腺/鸟苷酸环化酶鸟苷酸环化酶ATP,GTP cAMP,cGMP Cl 分分 泌泌 亢亢 进进 细胞分泌功能改变细胞分泌功能改变 腹泻腹泻 Na+、H2O吸收抑制吸收抑制2. 毒素型毒素型3. 混合型混合型 病原菌进入肠道后,除侵入黏膜引起肠病原菌进入肠道后,除侵入黏膜引起肠黏膜的炎性反应外,还产生肠毒素,引起急黏膜的炎性反应外,还
9、产生肠毒素,引起急性胃肠道症状(副溶血弧菌)等。性胃肠道症状(副溶血弧菌)等。侵袭肠黏膜侵袭肠黏膜致病菌急性胃肠道症状致病菌急性胃肠道症状产生肠毒素产生肠毒素二、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二、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n1. 发生原因发生原因n2. 流行病特点流行病特点1.1.发生原因发生原因n 牲畜屠宰牲畜屠宰 销售受致病菌污染销售受致病菌污染n 食物贮藏不当食物贮藏不当 致病菌繁殖,产生毒素致病菌繁殖,产生毒素n 食物灭菌不彻底食物灭菌不彻底n 生熟交叉污染生熟交叉污染n 从业人员带菌污染从业人员带菌污染2.2.流行病学特点流行病学特点n发病季节性明显发病季节性明显n有些还具有一定地区性有些还具有一定
10、地区性n中毒食品主要为动物性食品中毒食品主要为动物性食品n发病率高,病死率因病原而异发病率高,病死率因病原而异三、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三、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n沙门菌食物中毒沙门菌食物中毒n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n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食物中毒n肉毒梭菌食物中毒肉毒梭菌食物中毒沙门菌食物中毒沙门菌食物中毒Salmonella沙门菌食物中毒沙门菌食物中毒n病原菌特点病原菌特点n流行病学特点流行病学特点n中毒机制中毒机制n临床特征临床特征n诊断诊断n预防措施预防措施nG-杆菌,周生鞭毛,nA、B、C1、C2、C3、D、E1、E4、F9类n67种O抗原n2500个多种血清型,我国
11、超过161种n鼠伤寒、猪霍乱、肠炎沙门菌n菌毛引起侵入性腹泻 1.1.病原菌特点病原菌特点2.2.流行病学特点流行病学特点l 1)发病季节分布:夏、秋多见)发病季节分布:夏、秋多见l 2)引起中毒的食品:畜禽肉、蛋、奶)引起中毒的食品:畜禽肉、蛋、奶l 3)食物中沙门菌的来源)食物中沙门菌的来源 家畜、家禽家畜、家禽 原发性感染原发性感染 生前感染生前感染 全身感染全身感染 继发性感染继发性感染 宰后污染宰后污染 局部感染局部感染蛋类、奶、蛋类、奶、 熟制品、植物性食品熟制品、植物性食品4)发病率及影响因素)发病率及影响因素 发病率高:发病率高:4060l菌型:猪霍乱菌型:猪霍乱, 鼠伤寒鼠伤
12、寒, 鸭沙门菌鸭沙门菌l菌量:菌量:2105 CFU/gl个体易感性个体易感性3.3.中毒机制中毒机制 大多数沙门菌食物中毒是沙门菌活菌对肠大多数沙门菌食物中毒是沙门菌活菌对肠黏膜的侵袭而导致的感染型中毒。黏膜的侵袭而导致的感染型中毒。n以急性胃肠炎型为主,并伴发烧以急性胃肠炎型为主,并伴发烧:n潜伏期短,数小时,长潜伏期短,数小时,长23天,一般天,一般1224小时小时n主要症状主要症状:n前驱症状:头晕,头痛,恶心,食欲不振前驱症状:头晕,头痛,恶心,食欲不振n先呕吐,后腹痛先呕吐,后腹痛n大便颜色:黄色,或绿色,水样便,并带脓血黏液大便颜色:黄色,或绿色,水样便,并带脓血黏液n发烧:发烧
13、:3840 n病程:病程:35天天n重症病人:死亡率重症病人:死亡率1%类霍乱型类霍乱型类伤寒型类伤寒型类感冒型类感冒型急性胃肠炎型急性胃肠炎型4.4.临床特征临床特征5.5.诊断诊断n临床诊断临床诊断n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点n发病季节发病季节n膳食内容膳食内容n集体发病集体发病n临床症状临床症状病原诊断病原诊断n细菌学检查-分离培养病原菌n血清学检查-分型鉴定n 血清凝集试验:n1:2040 正常n1:100 可疑n1:200 阳性n715天 两次基因探针,PCR检测,酶联免疫检测6.6.预防措施预防措施n防止污染防止污染n控制细菌生长和繁殖控制细菌生长和繁殖n彻底杀灭
14、病原菌彻底杀灭病原菌副溶血性弧菌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 hemolyticus副溶血性弧菌副溶血性弧菌n病原菌特点病原菌特点n流行病学特点流行病学特点n中毒机制中毒机制n临床特征临床特征n诊断诊断n预防措施预防措施1.1.病原菌特点病原菌特点n嗜盐菌嗜盐菌n最适温度最适温度 3037,繁殖快,一世代时间:,繁殖快,一世代时间:10分钟分钟n对酸敏感对酸敏感n神奈川现象:与致病性相关神奈川现象:与致病性相关n血清型:与致病性无关,流行病调查有意义血清型:与致病性无关,流行病调查有意义n菌体抗原(菌体抗原(O)抗原)抗原n夹膜抗原(夹膜抗原(K)抗原)抗原n鞭毛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
15、)抗原2.2.流行病学特点流行病学特点n分布:分布: 中国、日本多见中国、日本多见 近海海湾,近海淡水,富含有机物近海海湾,近海淡水,富含有机物n季节性:季节性:79月月n人群易感性人群易感性n中毒食品:中毒食品: 海产品:墨鱼:海产品:墨鱼:93%,蟹:,蟹:79.8%, 带鱼:带鱼:41.2%,大黄鱼:,大黄鱼:27.3% 检出率与季节有关检出率与季节有关3.3.中毒机制中毒机制n感染型中毒感染型中毒n毒素型中毒毒素型中毒4.4.临床特征临床特征 感染型事物中毒,腹痛,腹泻,呕吐为主感染型事物中毒,腹痛,腹泻,呕吐为主n潜伏期短潜伏期短n腹痛:阵发性腹痛:阵发性n腹泻,呕吐腹泻,呕吐n预后
16、预后n感染型中毒:活菌侵袭肠黏膜感染型中毒:活菌侵袭肠黏膜肠道肠道n毒素型中毒:耐热性溶血毒素毒素型中毒:耐热性溶血毒素中毒症状中毒症状混合型混合型5.5.诊断诊断n夏季,水产品夏季,水产品n突发起病,阵发性绞痛,先泻后吐突发起病,阵发性绞痛,先泻后吐n细菌学检查细菌学检查n血清学检查血清学检查n对症治疗对症治疗 6.6.预防预防措施措施低温贮藏低温贮藏杀灭病原菌:鱼、虾、蟹、贝类等海产品应煮透,凉拌食杀灭病原菌:鱼、虾、蟹、贝类等海产品应煮透,凉拌食物清洗干净后在食醋中浸泡物清洗干净后在食醋中浸泡1010分钟或在分钟或在100100沸水中漂烫沸水中漂烫数分钟防止交叉污染数分钟防止交叉污染葡萄
17、球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Staphylococcus aureus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食物中毒n病原菌病原菌n流行病学特点流行病学特点n食物中葡萄球菌的来源食物中葡萄球菌的来源n葡萄球菌产毒条件葡萄球菌产毒条件n中毒机制中毒机制n临床表现临床表现n诊断诊断n治疗治疗n预防措施预防措施1.1.病原菌病原菌 种属与分类:种属与分类:微球菌科、G+球菌, A型引起的食物中毒最常见,毒力最强;破坏食物中的肠毒素100 , 2小时。n肠毒素:肠毒素:蛋白质类毒素,100下可耐受30分钟,抗蛋白酶水解,1g/kg体重 即可引起食物中毒。 适温37,较耐热,兼性厌氧,耐盐,对营养条件要求不高,为最
18、常见的化脓性球菌之一,自然界分存广泛。2.2.流行病学特点流行病学特点n 发病季节:多见于夏秋季发病季节:多见于夏秋季 n引起中毒的食品:奶及奶制品最为常见,营养引起中毒的食品:奶及奶制品最为常见,营养丰富,水分充足丰富,水分充足3.3.食物中葡萄球菌的来源食物中葡萄球菌的来源n葡萄球菌广葡萄球菌存在于空气、土壤、水中葡萄球菌广葡萄球菌存在于空气、土壤、水中n患化脓性皮肤病,急性上呼吸道炎症和口腔疾患的病患化脓性皮肤病,急性上呼吸道炎症和口腔疾患的病人,鼻腔带菌率为人,鼻腔带菌率为83.3%,n健康人为健康人为20 %30%n人类带菌是污染食品的主要原因人类带菌是污染食品的主要原因4.4.葡萄
19、球菌产毒条件葡萄球菌产毒条件n食物的成分和性质(含淀粉和水丰富的食品)食物的成分和性质(含淀粉和水丰富的食品)n污染程度(污染程度( 106109/g )n适宜的温度适宜的温度(2530 510小时小时)n足够的潜伏期足够的潜伏期5.5.中毒机制中毒机制 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由肠毒素引起,作用部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由肠毒素引起,作用部位是迷走神经在内脏的分支及脊髓。位是迷走神经在内脏的分支及脊髓。6.6.临床表现临床表现n潜伏期短:潜伏期短:25小时小时n恶心、反复呕吐、中上腹部疼痛、腹泻恶心、反复呕吐、中上腹部疼痛、腹泻n体温正常或低烧体温正常或低烧n儿童对肠毒素比成人敏感,发病率高,病情重儿童对肠
20、毒素比成人敏感,发病率高,病情重n预后一般良好预后一般良好7.7.诊断诊断n流行病学特点流行病学特点n临床表现临床表现8.8.治疗治疗n对症处理,一般不需抗生素对症处理,一般不需抗生素 9.9.预防措施预防措施n避免人群对食品的避免人群对食品的 污染污染n避免患乳腺炎的奶牛对奶的污染避免患乳腺炎的奶牛对奶的污染n奶及其制品从生产至销售全过程的严格管理奶及其制品从生产至销售全过程的严格管理n低温冷藏低温冷藏真菌毒素和霉变食物中毒真菌毒素和霉变食物中毒一、赤霉病麦中毒一、赤霉病麦中毒 n主要毒性物质:主要毒性物质: 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中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中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21、deoxynivalenol,DON)()( DON主要引起呕吐,称呕吐毒素)主要引起呕吐,称呕吐毒素) 雪腐镰刀菌烯醇(雪腐镰刀菌烯醇(nivalenol,NIV) 镰刀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镰刀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 n赤霉病多发生于多雨、气候潮湿地区。在全国各赤霉病多发生于多雨、气候潮湿地区。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以淮河和长江中下游一带最为严重。地均有发生,以淮河和长江中下游一带最为严重。 1. 流行病学特点流行病学特点2.预防预防n关键在防止麦类、玉米等谷物受到霉菌的侵染和产毒关键在防止麦类、玉米等谷物受到霉菌的侵染和产毒n制定粮食中毒素的限量标准,加强粮食的卫生管理制定粮食中毒素的限量标准,加
22、强粮食的卫生管理n去除或减少粮食中的病粒或毒素去除或减少粮食中的病粒或毒素n加强田间和贮藏期间的防霉措施加强田间和贮藏期间的防霉措施 二、霉变甘蔗中毒二、霉变甘蔗中毒 n甘蔗霉变含有大量的有毒真菌及其毒素,以甘甘蔗霉变含有大量的有毒真菌及其毒素,以甘蔗节菱孢霉为主。蔗节菱孢霉为主。 1. 流行病学特点流行病学特点n霉变甘蔗中毒常发生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初春季节,23月为发病高峰期,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病情常较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2.中毒机制中毒机制n3-硝基丙酸(硝基丙酸(3-nitropropionic acid,3-NPA)是一种强烈的嗜神经毒素,主要损害中)是一种强烈的嗜神经毒素,主要损害
23、中枢神经系统。枢神经系统。 3. 治疗与预防治疗与预防n发生中毒后应尽快洗胃、灌肠,以排除毒物,并对症治疗发生中毒后应尽快洗胃、灌肠,以排除毒物,并对症治疗n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宣传教育n防止甘蔗霉变,贮存的时间不能太长防止甘蔗霉变,贮存的时间不能太长n严禁出售霉变的甘蔗严禁出售霉变的甘蔗有毒动、植物中毒有毒动、植物中毒一、河豚中毒(一)有毒成分的来源n引起中毒的河豚毒素(spheroidine)是一种非蛋白质神经毒素,可分为河豚素、河豚酸、河豚卵巢毒素及河豚肝脏毒素。n其中河豚卵巢毒素毒性最强,其毒性比氰化钠强1000倍,0.5mg可致人死亡。n河豚毒素为无色针状结晶、微溶于水,易溶于稀醋酸,对
24、热稳定,煮沸、盐腌、日晒均不能将其破坏。(一)有毒成分的来源n河豚毒素存在于除了鱼肉之外的所有组织中,其中以卵巢毒性最强,肝脏次之。n通常情况下,河豚鱼的肌肉大多不含毒素或仅含少量毒素,但产于南海的河豚鱼不同于其他海区,肌肉中也含有毒素。n不同品种的河豚鱼所含有的毒素量相差很大,人工养殖的河豚鱼不含有河豚毒素。(二)中毒机制及中毒症状n河豚毒素可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引起局部刺激作用;n河豚毒素还选择性地阻断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使神经传导阻断,呈麻痹状态。(二)中毒机制及中毒症状n潜伏期一般在10分钟至3小时。n起初感觉手指、口唇和舌有刺痛,然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症状。n四肢肌肉麻痹,
25、身体摇摆、共济失调,甚至全身麻痹、瘫痪,最后出现语言不清、血压和体温下降。常因呼吸麻痹、循环衰竭而死亡。n一般情况下,患者意识清楚,死亡通常发生在发病后46小时以内。n河豚毒素在体内排泄较快,中毒后若超过8小时未死亡者,一般可恢复。(三)流行病学特点n河豚鱼中毒多发生在沿海居民中,以春季发生中毒的次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为最多。n引起中毒的河豚鱼有鲜鱼、内脏,以及冷冻的河豚鱼和河豚鱼干。n引起中毒的河豚鱼主要来源于市售、捡拾、渔民自己捕获等。(四)急救与治疗 河豚毒素中毒尚无特效解毒药,一般以排出毒物和对症处理为主。1催吐、洗胃、导泻,及时清除未吸收毒素。2大量补液及利尿,促进毒素排泄。3早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