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阴病与现代临床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三阴病与现代临床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阴病 现代 临床 课件
- 资源描述:
-
1、三阴病与现代临床三阴病与现代临床 目录:目录: 太阴系统病变太阴系统病变 少阴系统病变少阴系统病变 厥阴系统病变厥阴系统病变一、太阴系统病变一、太阴系统病变太阴系统主人体水谷精微运化功能。以脾主运化水谷,输布津液,主升清,脾胃共居中焦,又为气机升降之枢,为气血生化之源,与大小肠同属于土脏。所以,太阴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脾胃、大小肠等脏腑功能的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脾胃健运,津液输布正常,气机升降有序,气血生化充足。病理情况下,人体脾胃失于健运,清阳不升,津液不布,气机升降失序,气血生化无源,就可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症状,即太阴系统典型病变。 太阴系统病变的发生,最常
2、见的原因是感受外邪,如湿邪、寒邪,寒湿、风湿、湿热之邪,暑湿之邪等。其中,以脾为阴土,恶湿喜燥,所以湿邪及寒湿之邪为病,最为多见。另外,其发病与患者的体质也密切相关。临床上,多发生于脾胃素虚,胃肠功能不好的患者。可见于多种急慢性消化系统疾病。 其发病方式,可以是感受外邪,如寒邪直中,也可由太阳系统、阳明系统、少阳系统病变转化而来。但转化过程中,常常是曾经误治。如伤寒论279条所谓“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就属于这种情况。其他如素嗜酒浆、久卧湿地、居处潮湿及过食生冷瓜果等也常成为太阴系统病变发生的病因。太阴系统病变的预后转归,部分患者经积极治疗,脾胃阳气渐复,可以痊愈。伤
3、寒论274条云:“太阴中风,四肢烦痛,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太阴体质之人,感受外邪,风寒之邪,常挟湿邪,可表现为四肢烦痛,脉象寸脉变弱,说明风邪渐退,尺脉涩转而变长者,说明湿邪渐退,阳气渐长,所以说,“为欲愈”。至若278条所谓“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阳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指出太阴病七八日,出现暴烦下利,“烦”说明阳气来复,“下利”说明脾气充实,将退却腐秽之邪,所以,虽日十余行,必自止。其后,病可望痊愈。太阴系统病变,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转化为其他系统病变。太阴脾胃阳虚,治疗不积极,或再经误治,或因调
4、养失宜,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进展而为脾肾阳虚,而呈现出少阴系统病变的表现;另外,由于太阴系统与阳明系统功能关系最为密切,太阴系统病变,有时也可转属阳明。伤寒论187条云:“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明确指出太阴系统病变可转属阳明。384条也说:“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矢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二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
5、者,不属阳明也。”意思是说,外感病脉微涩,至四五日,到了太阴系统典型证候应该出现的时间会表现为呕吐、腹泻,与一发病就以呕吐、腹泻为突出症状的治疗困难的霍乱不同。似欲大便,而反矢气,仍不大便者,属于阳明系统病变。当大便硬,十二日可愈。原因是六日为一经,为一周期,十二日为两个周期已尽。先见下利,后转大便硬,病在阳明,能食者,为胃气恢复故愈。先见不能食,到后一经下一个周期,稍能食,再过一经一个周期转能食,又过一日两个周期已尽,胃气恢复当愈。( (一一) )太阴系统病变本病太阴系统病变本病伤寒论273条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是所谓太阴病提纲证条文
6、,说明典型太阴系统病变是表现为呕吐、下利、腹满、腹痛,病机是脾胃运化失职,升降失司,气机阻滞。277条云:“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意思是说,太阴系统病变,脾胃虚寒,或脾胃阳虚,寒湿中阻,或寒邪直中,均可见腹泻而口不渴,腹满痛等症,应当是四逆汤、理中汤的适应证。可见于多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肠功能紊乱等。但太阳病误治也可导致太阴系统功能失常,则另当别论。伤寒论279条云:“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是太阳病误用下法,脾胃阳气受伤,气血瘀滞,转属太阴。所以表现为腹满时痛,治疗当用桂枝加芍药汤温
7、中阳、行瘀滞,缓急止痛。而“大实痛”是形容疼痛剧烈,或有大便不通,提示气血瘀滞较甚,临床上易误诊为阳明腑实证,治疗可以用桂枝加大黄汤加强芍药祛瘀消积化滞之力,但用大黄之意,并非为了通大便。280条云:“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明确把大黄与芍药相提并论,认为太阴体质脾胃不足经常大便质稀的患者,若遇到大黄、芍药适应证,因大黄、芍药易动胃气,宜适当减量。既然大便稀仍可能有大黄、芍药适应证,大黄应用当然就不是为了攻下、通大便,而是意在祛瘀化滞。我们临床上就见过了40岁女性病例,平时腹满时痛,偶尔腹部剧烈疼痛,曾误诊为肠梗阻剖腹手术,后用桂枝加
8、芍药汤而安。 而伤寒论276条所谓“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则是支持“六经皆有表证”的又一有力证据,实际上是太阴体质之人,感受外邪,而早期出现表证。因为有表证存在者,当然仍应该当发汗解表,所以为桂枝汤的适应证,太阴体质之人,脾胃素虚,卫阳不足故也。属“虚人外感”范围,可见于部分感冒患者。 另外,以脾最恶湿,太阴体质受邪,湿邪较为常见,暑期尤其多发,所以现在看来,香苏散证、藿香正气散证也不少。李东垣清暑益气汤证也常发生于太阴脾虚体质的患者。( (二二) )太阴系统病变兼变证太阴系统病变兼变证 伤寒论278条云:“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9、”指出,外感病如见脉浮而缓,手足自温,是有可能与太阴系统病变有关。其小便不利者,以湿邪无下行之路,则可能发生黄疸,以脾胃阳虚,湿邪易从阴化,所以常表现为阴黄,即茵陈五苓散证、茵陈术附汤证、茵陈四逆汤证之类,可见于病毒性肝炎患者。相对来说老年患者、慢性病人,较为多见。但如果小便自利,湿邪有下行之路,则一般不会发生黄疸。( (三三) )理中汤与现代临床理中汤与现代临床 理中汤在金匮要略中,名人参汤,乃由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四味药组成,煎服法要求服药后一食顷,须饮稀粥一升许,避寒保暖,勿揭衣被。是取其温阳补中、散寒除湿之用。中阳复、寒湿去,升降气机自顺,腹泻呕吐自止,腹胀腹痛等自可解除。该方作丸
10、,名曰理中丸,要求蜜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温开水和丸,研碎温服,日3丸夜2丸,腹中不热,则加大剂量,较之理中汤力稍缓。 理中丸在伤寒论主要用治吐泻不欲饮水的寒霍乱和大病瘥后,阳虚饮聚所致的“喜唾、久不了了”。“喜唾”的病因,赵开美本作“胸有寒”,成无己本作“胃上有寒”。人参汤在金匮要略,主要用治“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乃阳微阴盛之证。中阳不足、寒结心下,心中痞气;胸阳不振、阴寒乘之,胸痹满闷,胁下逆抢心,治当心胃同治,扶阳气散翻寒,故方选理中汤。又名人参汤者,言其独具温补之力也。【临床应用临床应用】 理中汤(丸)原治胸痹及脾胃虚寒吐泻、腹胀自痛及病后唾症,现代临床上则常用于消
11、化系统疾病如胃肠功能紊乱、心病心绞痛、泄泻、慢惊风、疳积、寒痢、寒霍乱、胃痛、反胃冷疮、虚火口疮、吐血、尿血、便血等症,只要符合理中汤证病机,即有佳效。病案1:腹痛冷,绕脐痛,食少绕脐腹痛为青少年多见,一般认为是多虫积,现代青少年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的青少年,虫积腹痛已经比较少见,而更多的情况是由于过食生冷瓜果、冷饮冷食所致的腹冷痛。河北医科大学儿科张贵印先生就主张用温里散寒法治疗该证。曾见其治疗一例:王某,男,6岁。间断绕脐腹痛近1年,饮食少,大便不调,曾服西药驱蛔剂无效,遂求治于张老师。先生说:城市儿童,一般来说卫生条件较好,家长对幼儿的饮食卫生较重视,感染蛔虫的机会并不太多。另一方面,幼儿
12、多嗜食冷饮冷食,积冷日久,中阳必伤,沉寒内结,每成腹痛。乃为察舌,舌淡红苔白腻,诊腹腹痛不拒按,腹肌松弛,家属述腹痛热敷可以缓解,脉象左沉弦、右沉细,遂用与理中加味:干姜9g,党参9g,炒白术9克,茯苓6g,附子6g,细辛5g,威灵仙10g,鸡内金9g,炒白芍18g,炙甘草6g。服l剂,腹痛即止,再服两剂巩固疗效,并嘱少食冷饮之类。病案2:胸痹,心胸憋闷阵发,心下痞闷,腹满畏寒,便稀 (冠心病)金匮要略治疗胸痹,有人参汤一方,所谓心下痞,所谓胁下逆抢心,必是虚寒之证,有心胃同治之意。河北医科大学吕志杰教授曾治疗一例:张某某,男,49岁。心胸憋闷,一日数发,自觉心下痞闷,腹部胀满,四肢畏寒,大便
13、清稀1日2次,阵发性心胸憋闷难忍,有濒死感,经检查心电图,西医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经用西药扩冠药、中药活血化瘀,冠心1号加味方治疗近2个月无显效,遂求治于吕老师。查舌淡暗苔白,脉细沉。中医辨证为阳虚寒乘、胸阳痹阻。遂用人参汤加味:党参15g,干姜10g,炒白术12g,炙甘草6g,桂枝6g。服3剂,自觉心下痞闷减轻,精神振奋,原方再服7剂,诸症俱减,心胸憋闷,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又7剂,阵发性心胸憋闷已不发作,遂改用丸方善后(古方妙用)。一见心脑血管病变就言活血者,实际上已背离了中医治病的原则。病案3:久利,右下腹疼痛,小腹冰冷,腰困乏力,手足不温(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久利,多脾虚,脾
14、气虚,脾阳虚,以致脾肾阳虚,脾气虚者,可用参苓白术散,脾阳虚者,可用理中汤类方;脾肾阳虚者,可用四神丸、桂附理中丸等。但临床观察发现,久利也有属于脾肾阳虚挟湿热,或寒热错杂者,可见于慢性肠炎、慢性菌痢、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临床常可用理中汤加黄连、附子等治疗。陈宝明教授曾治一例:池某某,男,63岁。间断大便脓血半年,曾在某院行内镜检查,诊断为“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药久治而不愈。邀中医诊治。问其病情,自述近因纳凉大便次数增多,日行45次,且伴右下腹疼痛,无里急后重,但小腹冰冷,腰困乏力,身体消瘦,面色苍白,手足不温,脉沉弦,两尺尤弱,舌淡苔自。乃脾肾阳虚证。方药:附子10克(另行煎)
15、干姜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黄连10克。服6剂大便次数明显减少,日行12次,仍有黏液,腹痛止,手足转温。原方再服12剂,大便成形,已无黏液及脓血,诸症顿消。嘱其用附子理中丸调理善后,10余日而愈。1年后随访,未再复发。(古方妙用)病案4:吐血,大便色黑如墨丁甘仁先生为近代中医一代宗师,善以三阴三阳辨证方法诊治温病,为医界所重。若论杂病,仅举崔右吐血一案,既可见丁氏学派用药轻灵之特点,又可见温病学家应用经方之妙趣。内经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属阴主静,赖阳气以运行,内则洒陈五脏,外则循行经络。今阳虚气滞,不能导血归经,血因停蓄,蓄久则络损血溢,上为吐血,成盏盈盆
16、,下为便血,色黑如墨,舌淡自,脉在无力。所谓阳络伤则血上溢、阴络伤则血下溢也。上下交损,宜治其中。用理中汤:潞党参4.5克,白术4.5克,茯苓9克,炮姜2.4克,陈皮3克,炙甘草1.2克,丹参6克,怀牛膝6克,炒当归6克,藕节炭2枚,灶心土30克。服2剂,上下血均止,仍胃呆纳少。加砂仁2.4克,焦谷芽12克(丁甘仁医案)。病案5:头面痛,掣痛难忍,哭笑无常(三叉神经痛,中风后遗症)头面痛多风,外风可选用荆芥、防风、白芷、细辛等,内风可选用平肝潜阳熄风之药,但临床上也按照一般思路治疗无效者。赵进喜教授15年前曾治一例:胡某某,女,59岁。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0年、脑出血病史4年、脑梗死病史1年。肢
17、体运动基本自如,惟头面疼痛、掣痛难忍,眼不能闭,伴严重精神症状,哭笑无常,答非所问,甚则不辨亲疏。西医诊断为:中风后遗症、三叉神经痛。经用西药痛经宁等,中药凉肝熄风、活血通络等,治疗近1个月无效。杜庆云先生查房时察其舌淡红、苔薄白,脉象沉细无力,认为是脾肾阳虚阴火证。遂用理中汤加昧。以阴火为脾胃气虚条件下的病理君相之火,气虚日久,心血受累,中气不足,累及肾阳,所以临床上也常见心脾气血两虚阴火证、脾肾气阳俱虚阴火证。胡某所病即属后者,为今之计,必甘温益气、辛热温阳,佐以黄连、黄芩以去阴火。方药:干姜6克,白术6克,党参9克,附子5克,细辛3克,白芷10克,黄芩9克,黄连6克,炙甘草5克。服药2剂
18、,其痛若失,精神症状大为好转,能认家人,问答准确;再服3剂,改方调理而安(杜庆云医案)。病案6:视惑,头痛,头晕,胃痛,神疲(中心视网膜脉络膜炎)中医眼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如五轮八廓学说,近代眼科名医陈达夫教授甚至提出“六经法要”,主张用六经辨证指导。眼科病治疗。说明即使是眼科医生,学好伤寒论等经典著作,依然十分重要。至于经方治疗眼科疾病,就更有直接的实际意义。有中医眼科专家曾治疗一例:陈某某,女,29岁。近1个月来,自觉两眼疲劳发糊,左眼眼前似有黑云遮住,曾治疗无效。视力右眼1.0,耶格视力表1号;左眼1.0,耶格视力表3号,经查眼底确诊为“中心视网膜脉络膜炎”。其人平日经常头痛头晕,胃痛
19、已5年,每日发作,痛时牵连背部,心胸不舒,时有恶心呕吐。辨证分析:素有胃病史,是属脾胃不和、运化失职,故形体消瘦、精神疲惫,神光失养。治宜调理脾胃,使脾胃旺盛,不失其所可,神光复受所滋而发挥固有伴用。舌苔淡白,脉沉迟而细,是为脾阳不足,阴寒凝滞,用药以扶阳温胃为主,先后投附子理中汤、人参汤、治中汤等方,服半月,胃痛及呕恶大见好转,自觉左眼前黑影消失,乃续服30余剂,眼底检查也恢复正常,视力双眼远1.2,耶格视力表1号。(眼科证治经验)。另外,临床上还有用理中汤治疗过敏性紫癜、崩漏、糖尿病性腹泻者,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二、少阴系统病变二、少阴系统病变 少阴系统主司人体在里之阴阳互根互制。以肾主水
20、,主藏精,内寓元阴元阳,居下焦;心主火,主藏神,“神明出焉”。所以,少阴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心肾等脏及其经络功能的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在里之阴阳之气固秘,精神充足,阴阳调和,水火交济,人身各方面功能可保持正常。病理情况下,人体在里之阴阳之气不足,精神衰减,阴阳失和,水火失济,就可出现精神萎靡、但欲眠、脉微细等症状,即少阴系统病变。 少阴系统病变的发生,病因可以是感受外邪,如风寒、风热、温热之邪、暑热之邪等,也可以是劳累过度、用脑过度、房劳过度和忧思惊恐等内伤因素。同时也与患者的体质和宿疾有关。临床多发生于老年人、体质虚弱者和心肾功能不足的人群。可见于多种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所致的呼吸循环
21、衰竭、中毒性休克,以及多种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老年病等。而患者平素有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者,发病易表现为少阴系统病变。 一般说来,少阴阳气不足或阴阳两虚体质的患者,感受外邪,病情可表现为恶寒、肢冷、精神萎靡、脉沉细,习称“少阴寒化证”。少阴阴虚体质的患者,感受外邪可表现为发热、口渴、心烦不眠、脉沉细数,习称“少阴热化证”。至于少阴阳虚体质者,又可挟痰饮、挟水气,或受风寒湿之邪,而表现为风寒湿痹,或成下利等;少阴阴虚体质的患者,也可挟水气、挟结热,或表现为咽痛、胃肠结热腑实证等,病机较为复杂。 说到少阴系统病变的预后转归,虽然说病情危重,但经过积极救治,仍有希望向愈。伤寒论287
22、条云:“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少阴病,脉紧,下利是阴寒盛,脉转微,脉紧反去,阴寒退,手足温是阳气复,故为欲解。 288条云:“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踡卧,手足温者,可治。”289条云:“少阴病,恶寒而踡,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以上两条所谓手足温、时自烦,欲去衣被,均提示阳气来复,故为可治。 325条云:“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是少阴病,下利,阴阳俱虚,下利呈减少之势,预后较好,可用温灸升提阳气的方法治疗。 292条云:“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
23、不至者,灸少阴七壮。”少阴病,吐利,一般说预后不良,但患者手足不逆冷而发热,是阳气未脱,所以尚有可复之机,可用灸法以救治。292条云:“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少阴病,吐利,一般说预后不良,但患者手足不逆冷而发热,是阳气未脱,所以尚有可复之机,可用灸法以救治。 291条云:“少阴病,欲解时,在子至寅上。”此条则是少阴病欲解时条文。因子至寅时阳气渐盛,故少阴病常在此时解除。而290条云:“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此少阴中风则是相对少阴中寒而言,与其他条文不同的是,病机属阴虚火旺,而“脉阳微阴浮”是指寸脉弱而尺脉起,提示心火退而肾水复,故为欲愈。
24、 相反,少阴系统病变毕竟多为危急重证,可见于呼吸循环衰竭、多种原因所致的休克,如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中毒性休克等,预后极差。伤寒论295条云:“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是纯阴无阳,寒盛阳衰,故为死症。 296条云:“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298条云:“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踡,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300条云:“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此三条论少阴病吐利,四肢逆冷,又出现躁扰等神志症状,紧接着就将转入昏迷,是阴盛格阳,阳气欲脱,可见于重证休克患者,治疗困难。 297条云:“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
25、时时自冒者,死。”是少阴病下利,而致的阴竭阳脱血压降低休克,故为死症。299条云:“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是少阴病所致呼吸循环衰竭,治疗困难。294条云:“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是少阴病误治动血证,可见于多种原因所致的休克继发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应激性溃疡出血,即使在今日,仍属危急重,故为难治。( (一一) )少阴系统病变本病少阴系统病变本病 伤寒论281条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作为所谓少阴病提纲证条文,指出少阴系统病变的典型表现是一组阴阳之气不足、精神虚衰的症状:但少阴系统病变进一步分析,又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