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全册 教案(表格式).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全册 教案(表格式).docx》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全册 教案表格式 教科版 六年级 下册 科学 教案 表格 下载 _六年级下册_教科版(2024)_科学_小学
- 资源描述:
-
1、集体备课教案2021 - 2022 学年 第二学期科目: 科学 年级/班级: 六年级 课程表上午 星期课时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备注第一节课第二节课第三节课第四节课下午第一节课第二节课第三节课第四节课单元安排单元单元名称课时起止时间一微小世界8二物质的变化8三宇宙8四环境和我们8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
2、,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
3、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教学目标:1. 通过系列化的探究活动,较全面地收集证据。在本册,学生除了通过观察、实验方
4、式外,还将学会用统计、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证据。比如对垃圾问题、水资源问题的研究。 2. 各种证据进行处理,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如根据资料对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据八大行星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等。 3. 会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本册将让学生学习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如画出通过显微镜观察出的结果,画日食成因图,建立环形山模型,形成垃圾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4. 对探究的理解。如在“物质的变化”单元中,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认识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等。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 1. 对收集到的事实和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 2.
5、 图表、图形的运用,切实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难点:通过各种调查和分析和科学问题的活动,逐步积累经验、理念概念和培养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由于生活习惯的差异,有些同学的科学知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不强,很多学生没有多少机会接触大自然,可是学生自身的特点,使得学生更加愿意接触科学,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 教学措施:1、 认真研读教材,认真备课,结合新课标要求,将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 把握小学生的特点,用一种探究和轻松的氛围进行课堂教学,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3、 拓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分组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自己得出结论并找出实验结果,增
6、强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 教学安排: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计32课,每课时教学一课,本学期安排正课16周,每周教学安排2个课时的新课教学,学期末的时间用于系统复习。具体安排见进度表。 始业教育 1课时一、 微小世界1 放大镜 1课时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1课时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1课时 4 怎样放得更大 1课时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1课时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1课时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1课时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1课时 二、 物质的变化1 我们身边的物质 1课时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1课时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1课时 4 小苏打和白
7、醋的变化 1课时 5 铁生锈了 1课时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课时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1课时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1课时 三、 宇宙1 地球的卫星月球 1课时 2 月相变化 1课时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1课时 4 日食和月食 1课时 5 太阳系 1课时 6 在星空中一 1课时 7 在星空中二 1课时 8 探索宇宙 1课时 四、环境和我们1 一天的垃圾 1课时 2 垃圾的处理 1课时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1课时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1课时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1课时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1课时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1课时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1课时 20212022学年
8、第二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周日期授课题目课时实际进度月日第一周始业教育1第二周放大镜1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第三周放大镜下的晶体1怎样放得更大1第四周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1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1第五周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1微小世界和我们1第六周我们身边的物质1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第七周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1第八周铁生锈了1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1第九周控制铁生锈的速度1物质变化与我们1第十周地球的卫星月球1月相变化1第十一周我们来造“环形山”1日食和月食1第十二周太阳系1在星空中一1第十三周在星空中二1探索宇宙1第十四周一天的垃圾1垃圾的处理1第十五周减少丢弃
9、及重新使用1分类和回收利用1第十六周一天的生活用水1污水和污水处理1第十七周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1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1备注:根据内容自行增加行和列。单元教学计划第一单元;单元名称:微小世界教材地位及作用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放大镜,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放大镜下的晶体,怎样放得更大,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微小世界和我们等。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
10、大视野,提高认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昆虫器官和物体的微细结构,体会用放大镜比肉眼观察更有利于我们对身边世界的了解。从放大镜到显微镜的发明过程,认识到是显微镜的发明及不断改进,使人类观察到越来越小和越精细的物体结构,发现了微生物和细胞。充分挖掘本单元的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
11、律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2.为了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透镜应是透明的,中间较厚的,放大倍数与中间的厚度直接有关。3.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命都由细胞组成。4.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着,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微生物太小,没有放大镜或显微镜便不能被看到。5.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点,也由细胞组成,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结构。过程与方法:1.运用手执透镜及显微镜观察生物及非生物标本。2.学习使用适当的器材及技术观察细胞和微生物。3.通过文字
12、,绘画,讨论等形式记录,交流观察结果。4.通过观察实验及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并以多种方式交流及汇报。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2.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促进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对促进科学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3.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4.对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发明成果表示敬佩。教学重点1.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2.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3.经历显微镜的发明,利用自制显微镜和简易显微镜观察蚕蛾的翅膀。4.仔细观察水中微生物的特征,并做好详细的观察和记录。5.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13、。教学难点1.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2.利用自制显微镜和简易显微镜观察并记录发现。3.能够正确使用放大镜。4.根据形态和行为特征来判断他们是否具有生命的生物。5.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展示交流。单元课时安排序号课题课时数起止时间1放大镜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3放大镜下的晶体14怎样放得更大 1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1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1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18微小世界和我们1备注:根据内容自行增加行和列。课时教学计划年月日校级审核人签字:教学题目:1-1放大镜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
14、更多的细节。2、 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3、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过程与方法1、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发现发现放大镜的特点。2、通过使用放大镜之后,来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3、 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实验验证并认知放大镜的特点。课型和课时新课一课时教学手段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
15、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教学方法:引导法、讲授法学习方法:探究思考法、对比实验法德育渗透在肉眼与使用放大镜不同感受时渗透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教学过程个性修改(二次备课)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
16、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 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2
17、、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三、放大镜的特点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18、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四、小结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在学生交流期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同学生一起适时的完成第二页的网状图。讲解期间加上示范。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以出示不同的放大镜,由学生进行对比发现异同,交流得出结论。板书设计放大镜构造:镜架、镜片(凸 透 -凸透镜)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作业布置课外尝试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