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3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0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备课参考2(word版教材).docx

  • 上传人(卖家):luzy369
  • 文档编号:254024
  • 上传时间:2020-02-06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51.38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备课参考2(word版教材).docx》由用户(luzy369)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教科版 小学 科学 三年级 下册 备课 参考 docx 下载 _三年级下册_教科版(2024)_科学_小学
    资源描述:

    1、 教科教科版版三三年级年级科学科学下下册册  备备  课课  参参  考考  2020 年 2 月 1 运动和位置运动和位置 【教材简析】 运动和位置是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为落实“物体有 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及“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 一时刻的位置”两个科学概念,课文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是学生通过观察与讨 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 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第二个是借助方向盘和软尺,学习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 方法来描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聚焦

    2、板块通过观察一张小女孩喂鱼的图片,引出研究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体 时,怎样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 探索板块,学生先通过独立观察图片、进行判断并思考依据,再全班交流的方 式,发现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的依据。学生再通过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小组 合作探究方式,会发现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变了,是运动的;位置 没变,是静止。同时认识到需要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描述位置。 拓展板块,本活动是告知方向和距离,标画物体所在位置。其实质也是在应用 中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学情分析】 对于运动,学生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许多生

    3、活经验。但是学生对于物体的运动 还有一些不完善甚至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往往无法判断自动上升的扶梯上的人是 否在运动,其原因是缺少“参照物”的概念。在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与讨论学 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来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会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位置和 方向。在本课中将借助方向盘和软尺来帮助学生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 距离”这样的方法,对于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进行描述。学生通过活动能意识到方 向和距离共同决定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学生活动手册中没有安排本课内容,建议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简单记录表。

    4、各种各样的运动各种各样的运动 【教材简介】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 2 课。在课 程标准中属于物质科学的范畴。通过观察、比较和记录身边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 认识到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为第 3 课做好认知铺垫。 在本单元的第一课中学生已经能够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并且能够利用表示物体 2 之间的相对位置。 运动着的物体有各自不同的运动形式, 但是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分类方法也不同。本课安排学生通过研究了解各种各样物体的运动形式,并将这些 运动形式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物体的机械运动,通常按照物体运动轨迹 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运动方式。在这两种

    5、运动方式中有以下的运动形式: 平动、转动、振动、滚动、摆动等。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运动方式之间 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 方式。 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聚焦部分,观察物体的运动形式,初步认识运动 形式的不同。 探索部分, 通过研究, 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的运动路线。 研讨部分, 指导学生识别不同的物体的运动,分析多种运动方式的结合。 本课的设计思路是:提供学生常见的物品(玩具) ,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让物体运 动起来,观察并描述,发现它们的运动形式虽然是各种各样的,但是可以分成几个 类别。 教材提示学生在物体上“画点做标记” 。这其实是将

    6、一个具体的物体抽象为“质 点”的过程,既方便了学生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形式,也体现了本单元想渗透的 科学思维方式研究物体的运动,可以将具体的物体进行抽象。其实,学生在物 体上“画点做标记” ,就是将该物体抽象为一个质点了。 【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课之前,学生对物体的运动形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概念并不具体 化,知道一些基本的运动形式,如建立在具体物体上的滚动、移动、转动等。因此 本课的重点并不是给运动形式起名字,而是探究物体运动形式的特点,找出运动形 式的异同。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 习惯。 2.表格下面的填空,需要在学生

    7、通过观察物体运动之后,再研讨归纳后填写。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第三课的内容,在上一 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进行了观察和体验,有了初步 的认识,发现生活中各种物体的运动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但又是可以归纳成几个类 别的。而本课聚焦到物体的运动路线(运动轨迹) ,研究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聚焦板块通过立交桥上车来车往的画面,引出探索板块中对于运动物体运动路 线的观察和描述。 3 探索板块中,活动 1 通过描述五张图片中物体的运动路线,初步感知它们的运 动路线可分为直线和曲线。 活动 2 利用在直线轨道和

    8、曲线轨道上击球的趣味性活动, 明确物体的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活动 3 是对活动 2 的提升和综合,即 许多物体的运动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学生通过预测、交流、观察和画出 小球在桌面滚动时和冲出桌面后的运动路线,引发他们对物体运动路线的深层次思 考。 研讨板块中,学生结合探索板块中对直线、曲线的初步感知,直线和曲线的模 型认识以及画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的运动路线这一系列层层递进的活动, 明确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拓展板块中,通过介绍和例举更多的生活事例,引导孩子认识到物体运动更多 的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 【学情分析】 按照物体运动轨

    9、迹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运动方式。在这两种运动方式 中有以下的运动形式:平动、转动、振动、滚动、摆动等,在第 2 课的学习中,学 生已经会判断这几种运动形式,但是会混淆对运动形式和运动方式的描述,往往采 用的是生活词汇,如直的、转弯的、扭来扭去的,还不会用直线、曲线、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这样的词汇来描述。另外,学生还不擅长运用从具象到抽象、单一到综合 的思维模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他们往往只关注物体的个体特征,不习惯将之 抽象为一个质点来考虑。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 边活动边记录, 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和合作能力。 2.在记录运动路线时用线加箭头的方式 物体在

    10、斜面上运动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第四课的内容,通过前 面几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物体会出现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意识到运动状态是相 对的,运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本节课我们将聚焦到滑动、滚动、静止等运动情 况。由于本单元不涉及力对运动的影响,但本课又必须让物体运动起来才能研究滑 动、滚动等运动情况,所以借助斜面来驱动物体运动是最好的选择。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生活在斜面上的物体运动,引出斜面概念,再引导学生进 入“物体在斜面上会怎样运动”这个问题的思考,知道物体在斜面上会有不动、滑 动、滚动三种情况。 探索板块,通过操作、观察“不同形状物体在斜面

    11、上的运动情况” ,发现不同的 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同的,而且和形状有一定的关系,同时学生在探究中 4 也会产生新的探究欲望。 研讨板块,学生实验中看到的“不同形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后,思考 物体的形状与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总结发现物体的运动方式与物体形状、摆放 方式的关系。 拓展板块,通过将斜面坡度增大,观察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的变化,发现 斜面越高,物体运动速度越快,进而对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有更深刻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对运动有了一些的认识,包括什么是运动、怎么观察运动、运动的方 式等。本课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为促进学生进 一步理解运动

    12、是物体的基本特点打下良好的基础。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学生活动手册未安排本课内容 2.可自行设计记录单 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打表示) 物体 (形状) 预测 实验 滑动 滚动 静止 (不动) 滑动 滚动 静止(不动)  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教材简析】 前一课观察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活动,学生发现了物体在斜面上会静止、 滑动或滚动,也会留意到斜面上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本课和下一课就引导学生研 究运动快慢的问题。人们通常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本课指向的是比较相同 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探索板块的设计思路为:首先,告知不同动物运动完相同距

    13、离 所需的具体时间,比较快慢;接着,在两条一样长的轨道上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最 后,在同一条轨道上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三个探索活动都指向“运动相同距离, 所用时间短的,运动快” ,但具体操作方法和工具使用的维度是层层深入的:激活经 验-限定长度、同时运动-限定长度、秒表计时。 5 【学情分析】 人们通常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三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学习过速度的概 念和计算方法,但基于体育活动的参与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面对限定相同距离 或者相同时间条件下的具体情境时,绝大多数学生能准确判断谁快谁慢。本课需要 我们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进行测量,指导学生思考更全面、表述更严谨。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4、 1.用于探索活动 1 的记录,按从快到慢的顺序将六种动物的编号和所需时间的 数值填进表格。 2.用于探索活动 3 的记录,在相应的格子里记录小球颜色、运动所用的时间及 选择的数据,最后比较数据,填写结论。 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教材简析】 第 5 课和第 6 课,都是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第 5 课是在运动相同距离的条件 下比较运动的时间,本课是在运动相同时间的条件下比较运动的距离。本课探索板 块的设计思路与第 5 课相同。 聚焦板块,复习回顾“在相同距离内,可以测量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来比较它 们的快慢” ,再通过图片,聚焦问题:不同物体在相同运动时间内,该怎样比

    15、较它们 的快慢?  探索板块, 通过探索相同运动时间里不同交通工具通过的具体距离, 比较快慢。 再通过探索不同地点,同时出发、同时停止,比较运动的快慢(即运动时间相同, 距离不同) 。最后,探索不同地点,不同时出发,比较运动的快慢(同样是运动时间 相同, 距离不同) 。 三个探索活动都指向 “运动相同时间, 通过的距离长, 运动得快” , 但具体操作方法和工具使用的维度是层层深入的:激活经验同一起点、同时出 发、同时停止、软尺测距离不同起点、不同时出发、秒表计时、软尺测距离。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 来比较运动快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

    16、,运动慢。 拓展板块,通过玩“追及跑”游戏,应用本课的研究结果。 “比较生活中常见物 体的运动速度” , 旨在让学生知道利用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 能比较它们运动的快 慢,即速度的大小,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 【学情分析】 人们通常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三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学习过速度的概 念和计算方法,但基于体育活动的参与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面对限定相同距离 或者相同时间条件下的具体情境时,绝大多数学生能准确判断谁快谁慢。本单元第 5 课和第 6 课,都是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第 5 课是在运动相同距离的条件下比较 6 运动的时间,本课是在运动相同时间的条件下比较运动的距

    17、离。学生在第 5 课中还 学习了如何使用秒表、如何分工合作等,对于本课重点活动的开展有一定帮助。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用于探索活动 1 的记录,按从快到慢的顺序将六种交通工具的编号和一小时 通过的距离的数值填进表格。 2.用于探索活动 2、3 的记录,在相应的格子里填入比快慢的两位同学的姓名、 运动所用的时间和运动的距离,在最后一行填写比较后的结论。 我们的“过山车”我们的“过山车” 【教材简析】 “过山车”又称为云霄飞车,是游乐园中一种富有刺激性的游乐工具,本课内 容为:我们的“过山车” 。通过前面 6 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物质运动有直线运 动、曲线运动、在斜面上运动的方式,本节课

    18、的教学需要学生通过先观察真正“过 山车”的运动,聚焦分析“过山车”的运动方式,再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提出设计制 作自己的 “过山车” 。 设计制作 “过山车” 过程和让自己的 “过山车” 初步完成测试, 并对自己的“过山车”进行评价和优化改进,为下一节的真正测试作准备,这是本 课教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是典型的工程设计的课程,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要严格执 行工程设计要求,可以按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初步设计,但在实际设计中要充分考 虑工程成本核算,让孩子们树立起工程设计的初步概念。 聚焦板块通过设计制作“过山车” ,初步体验设计和制作“过山车”的乐趣,同 时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的运用,设计

    19、符合要求的“过山车” 模型,同时考虑“过山车”的制作成本,体验工程设计的乐趣。 探索板块,本活动主要分两个块内容,探索活动一:让学生观察“过山车”后, 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组装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通过活动为设计自己小组的“过山 车”作铺垫,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碰到困难,教师要及时介入进行指导,本活动主要 让学生通过活动直观感受“过山车”制作的方法和熟悉材料的特性。 探索活动二:小组讨论设计自己的“过山车” ,设计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过山 车”要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同时要求自己的“过山车”有一定的坡度,即教材 中要做到的设计要求。 小实践活动,本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探索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主要目的是规

    20、 范的图纸设计和制作,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小实践通 过设计、制作、评价三部分进行活动,让学生在具体制作时起到参考作用。需要指 出的是三年级学生在实物拼搭前难以在大脑中形成完善的设计模型,要求学生完全 根据设计图进行拼搭有一定难度。所以,拼搭前需要强调:尽量根据先前的设计进 行拼搭,如果设计和拼搭有一定的出入,可以适当调整设计。同时建议学生从低到 7 高拼搭,即从位于“过山车”最低处的终点开始,沿着设计的轨道路线,搭建到“过 山车” 的起点, 这样既能有效避免因为材料不足而导致不能完成 “过山车” 的情况, 又能省时高效。 拓展板块,本节课设计和制作的“过山车”主要为下一

    21、课测试作准备,但为了 下一节能顺利进行测试,教材要求根据设计和制作要求进行简单评价:小球能滚完 全部轨道,不能脱轨;整座“过山车”要稳固,并对自己的“过山车”进行综合评 价优化修正。 【学情分析】 对于“过山车”学生是比较熟悉的项目,很多孩子都曾经坐过“过山车” ,也熟 悉“过山车”的整体结构。刺激、有一定的坡度、有弯道等特点,因此,简单的画 图设计“过山车”对学生来说可能并不难,在设计时需要按教材的设计要求,这是 学生必须要遵循的原则。本课设计中,要求学生设计的“过山车”做到:轨道总长 应在 2 米以上、要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并有坡度变化、小球滚动中不能脱轨和稳 固等特点,但在实际制作中由于

    22、三年级学生空间想象力不够,可能会出现设计与制 作出现偏差情况,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加以注意,要及时调整设计与制作间偏差, 相信通过孩子们的努力会顺利通过初试并优化设计制作方法。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设计图是学生活动过程中画,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 习惯。 2.活动手册中的表格,需要学生通过初步评价之后,再根据评价情况后填写。 测试“过山车”测试“过山车” 【教材简析】 本单元以物体的运动为研究主题,在第 1-6 课逐步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位置、 运动形式及运动的快慢等,在第 7 课指导学生设计、制作了一个“过山车”并且完 成了评价。 测试“过山车” 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物体的

    23、运动单元第 8 课。本 课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引导学生利用自制的“过山车” ,从物体的位置、运动的 路线、运动的快慢这三方面对本单元知识进行系统的回顾。同时,本课也要求学生 在实际的操作中,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并进一步将作品优化改进。 本课的设计思路是:以观察、测量、比较“过山车”上小球的运动为主线开展 探索活动借助方位盘和软尺描述小球的位置、观察和描述小球的运动路线、利 用秒表和软尺等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在活动和研讨中总结、应用、内化本单元的 学习内容。 【学情分析】 上一节课,学生已将自己小组设计的过山车制作完成。对于运用本单元所学知 8 识设计制作的作品,学生们一定是信心满满。上课时

    24、,学生往往会比较兴奋,急切 地盼望展示和实践时刻的到来,除了急着想测试自己小组的作品,学生们对其他小 组的作品的结构也会非常感兴趣,他们会去比较各个过山车的不同之处。对学生而 言,本课的学习,是复习回顾也是迎接挑战,是运用知识也是体验成功。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教材简析】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是 动物的一生 单元的起始课。 本课以观察蚕卵为例, 让学生对生命的开始有了初步的了解,并通过知识的迁移,为下一课认识其他动 物的卵做铺垫。同时本课也是本单元整个养蚕活动的开始,为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做好长期观察活动的必要准备。 本课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聚焦环节通过问题“你养过蚕吗?说说你知道

    25、的蚕的情况”了解学生已有的对 蚕生长的前概念以及对动物出生、成长、繁殖、死亡过程等生命活动的认知。 “蚕卵 是怎么样的?”揭示本课主题是通过观察蚕卵了解一个生命的开始,同时通过“怎 样观察记录蚕一生的变化?”激发学生对观察活动的兴趣与热情,引发学生思考观 察记录蚕生命活动的方法与形式,并产生可通过观察动物的生命活动来认识动物一 生的意识。 探索环节主要分为三个主要活动,一是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认 识蚕卵; 二是为蚕宝宝建一个 “家” , 为蚕卵孵化出小蚕及小蚕的健康成长做好准备; 三是制定观察计划,指导后续的观察记录活动有效进行。后两个活动是本单元后续 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 研

    26、讨环节“蚕卵是怎么样的?”贯穿整个蚕卵的观察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蚕卵 的外部形态特征,建构对蚕卵的认识。问题“蚕卵孵化需要什么条件?”指向的是 生命与环境的关系,是让学生思考蚕卵孵化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最后通过“研究蚕 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 我们应该怎么做?” 问题的研讨, 基于对前两个活动的认识, 促进学生对蚕一生生长变化后续研究进行观察与记录。 拓展环节主要强调学生需每天坚持观察蚕卵的变化,并将观察结果及时记录下 来。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观察记录表。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已经对蜗牛、金鱼等动物有了初步的观察和了解,平时 也在饲养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他们对动物的饲养和观察兴

    27、趣是非常浓厚的。但这种 饲养和观察是无目的性、无计划性的。部分学生对蚕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具体蚕 的一生是如何变化的,如何饲养蚕,他们也是不清楚的。同时,三年级的学生还不 具备独立制定观察计划的能力,尤其欠缺长期类似“蚕的一生”的观察计划能力。 9 所以,让学生长期进行观察记录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蚕卵样子的观察” 可引导学生借助放大镜等观察工具进行全面的观察, 同时 记录的方式可以是图画、文字等。观察蚕卵在不同的时间颜色不同,要引导学生关 注不同颜色的蚕卵,尤其关注不同颜色的蚕卵未来一段时间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 上,要求学生学会长期观察记录蚕卵

    28、的孵化过程,尽可能的小心和仔细。 【阅读资料】 阅读资料一 蚕从卵里孵化出来需要大约是 1530 日。 蚕卵一般都保存在冰箱中, 取出后放 在室温下,最适合蚕卵孵化的温度大约是室温 25,蚕卵会逐渐变成紫黑色,两个 星期左右,即可孵化出幼虫。幼虫把卵壳咬破后,先露出头部,然后爬出卵壳。除 了需要适宜的温度外,还可以在蚕卵上稍洒点水,让它湿湿的更好孵化。 阅读资料二 制作蚕房: 准备一个干净的盒子作为蚕房。 把蚕房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蚕盒上扎一些小孔。 在蚕房中洒一些水,保持蚕房内的湿度。 饲养小蚕的方法: 选择合适的食物:蚕的饲料是桑叶,如果没有桑叶也可用莴笋叶代替,但切不 可喂养一段时间的桑

    29、叶后改为莴苣叶。 投喂食物:小蚕孵出后 2-3 小时便需要进食,需要及时投喂食物。桑叶不能水 洗后直接投喂,每天可在清晨、中午、傍晚和睡前进行投喂。 清除蚕沙:蚕沙中混有蚕粪和食物残渣,不及时清理会引发疾病。为了避免小 蚕丢失,1 龄蚕无需清除蚕沙。23 龄每天除沙两次,45 龄每日除沙 12 次。 管理病蚕:若在蚕盒中发现病蚕或死蚕,需要及时进行清理并除沙,更换饲料 盒。 认识其他动物的卵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教材简析】 本节课基于第一课学生对蚕卵的认识,将学生的视野引向认识更多动物的卵。 本课包括观察比较不同动物的卵以及观察鸡卵的内部结构两个主体活动,了解动物 卵是多种多样的,卵的结构与其功

    30、能相适应,初步理解卵是动物生命的开端,培养 学生用分类的方法认识纷繁复杂的生物世界的能力,逐步构建结构与功能、多样性 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认识。 教材的“聚焦”环节以学生对蚕和蚕卵的认识为基础,直接告诉学生许多动物 10 都是产卵繁殖后代的这一事实,由此引发学生对更多动物卵的关注,并将研究的话 题聚焦到卵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探索”环节的第一个活动“观察不同动物的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意在通过观 察比较发现不同动物的卵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以此为基础,用分类的方法去认识 纷繁复杂的卵的世界。教科书提供了六种常见动物和它们的卵,要求学生确定一个 标准给卵分类,给出的范例是依据“卵是否有硬壳” 。学生还

    31、可以依据卵的大小、颜 色、卵是独立存在的还是聚集在一起的等不同的标准给卵分类。第二个活动是“观 察鸡蛋的内容结构” 。 从画头脑中鸡蛋内部结构到观察纵切开的熟鸡蛋, 再到生熟鸡 蛋的比较,一步步引领学生梳理和完善鸡蛋结构的已有认知,指导学生用科学的词 汇描述鸡蛋的结构,并能准确指认各部分结构。 研讨部分的两个问题是在前面观察鸡蛋的探究活动基础上展开的。第一个问题 “推测鸡蛋各部分有什么作用?”主要引领学生认识卵壳、卵白、卵黄和气室在卵 孵化过程中的作用。第二个问题“鸡蛋的哪一部分将会发育成小鸡”不一定要求学 生一定会使用胚盘这个词汇,但需要学生能指出胚盘所在的位置,并能用语言描述 它的样子与同

    32、学交流。 拓展部分与本课教学内容联系不大,但“坚持观察并及时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是前一课“蚕卵变化”观察的延续,更是整个单元的重要学习任务。所以,教材这 一阶段性的提示有利于培养学生坚持长期观察记录的意识和习惯。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们已经认识了蚕卵。其实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除 了蚕卵一定还见过不少其他动物的卵。最为熟悉的应该是鸡卵,也就是鸡蛋。此外 鹌鹑的卵(鹌鹑蛋) 、鸭卵(鸭蛋)等许多鸟类的卵大部分学生都不陌生,不少学生 还见过蛇卵、乌龟卵、青蛙卵、鱼卵等,但是他们对卵的熟悉更多的是停留在“食 物”上。对于动物的卵多种多样,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动物为什么要产卵,它 对

    33、动物自身来说有什么意义等等问题学生们可能从没有思考过, 更没有研究过。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内容有两部分,一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用画图的形式描述自己 印象中的鸡蛋和观察到的鸡蛋。二是学生课后观察蚕的生长变化,并准确记录观察 时间和蚕的样子。 画鸡蛋的内部结构可以采用图示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记录。 需要注意的是, 这里是科学记录,学生的图画要关注是否是真实看到的,是否抓住了主要特征。关 于对蚕生长变化的记录,要坚持每天观察,观察记录的一定是同一条蚕的信息。蚕 的样子,可画出或写出观察到的新变化。 11 蚕长大了蚕长大了 【教材简析】 本课是第一节课的延续。从第一课开始

    34、学生就开展了蚕的饲养活动,通过一段 时间对蚕的饲养,蚕幼虫的身体结构与蚕卵也有了很大的不同。本节课要对四龄的 蚕进行观察, 研究蚕幼虫的身体结构及行为特征, 引领学生关注蚕未来的生长变化, 指导学生为五龄蚕的吐丝结茧做好准备。 聚焦板块通过一张蚕的幼虫图片,将内容聚焦在现阶段幼虫的形态特点上来, 学生不难发现蚕的身体结构已经与蚕卵时期大不相同了。通过回顾刚孵化时蚁蚕的 形态,明确本课的研究内容,即蚕幼虫的外部形态以及幼虫成长过程中的生命活动 现象。 探索板块主要有两个学生活动。 一是观察蚕房中的蚕, 了解蚕的生命活动现象,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蚕的幼虫是在不断生长的,颜色由黑变灰再变白,身体

    35、变 长变粗等, 通过蚕房中桑叶、 粪便、 蚕丝等的发现了解到幼虫的各种生命活动现象, 并提示观察时不要用手触摸蚕。二是观察蚕的身体结构,利用放大镜认识蚕的幼虫 的身体结构及各个部位的具体特征,通过观察幼虫的行为了解各部位对应的功能特 点。这两个活动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更希望能用文字和图画进行记录。 研讨活动板块,围绕三个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蚕在生长过程中一系列 身体及行为活动的变化,感受蚕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并了解在幼虫生长过程中 伴随着眠和蜕皮现象。 拓展板块引领学生继续关注蚕未来的生长变化,并做好相应准备。如进入五龄 期的蚕将要吐丝结茧,需对蚕的“家”进行改造等。 蚕一生的观察研究是一

    36、个长期的持续的活动,许多观察记录活动是在课外进行 的。 本课教学通过引领学生展示他们的观察记录, 交流这一段时间发现的蚕的生长、 发育以及饮食、运动等行为的新变化以及饲养蚕的经验和教训,感悟到在一段时间 里坚持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课后已经开始了蚕的饲养活动,有的学生可能在以前就已经有了蚕 的饲养经验,对于蚕的形态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如蚕的幼虫的身体逐渐由黑 变白,变长变粗等) ,但没有系统地观察过蚕的身体结构,对各部位的名称以及对应 的功能还不熟悉,对观察到的现象不能进行科学的解释。长期的饲养观察活动中要 鼓励学生深入细致的观察,坚持记录。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37、 本课活动手册的内容为 “画出蚕的幼虫的样子和它的食物” 。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 来说,用文字描述并记录难度较大,用图画则直观简单的多。在记录时,教师要指 导学生对蚕的外形进行写实记录,即按照蚕的真实的样子进行记录(不能凭想象) , 可将蚕的身体画的大些,以便清晰地画出各部位的结构。 12 蚕变了新模样蚕变了新模样 【教材简析】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蚕蛹,是第 3 课观察蚕生长变化活动的延续。课前观察 蚕吐丝是令人激动和充满快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定有许多新的发现,也 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课堂上让学生交流描述观察到的蚕吐丝结茧的过程,既是对 课外观察活动的检查,也能激发学生观察蚕茧内部变化

    38、的好奇心,因此适时、有效 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有助于学生完善对于幼虫发育成蛹过程的认识。教材从四个 方面安排了教学内容: 聚焦板块将目标集中在了学生通过饲养蚕得到的蚕茧上。通过课前的观察,学 生已知此时的蚕包裹在蚕茧之中。那么蚕茧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茧中的蚕是什么样 子的,它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是学生非常想知道,也是需要进一步梳理 的。教科书将话题聚焦到这里,意在引领学生去进一步研究蚕由幼虫变蛹的过程及 蛹的形态特征。 探索板块有两个活动内容。活动一,描述我们观察到的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交 流。教科书提供了五幅图,用箭头将五幅图连起来,呈现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提 醒学生注意这是“蚕变蛹的过

    39、程” ,引领学生关注结茧过程中蚕身体本身的变化。活 动二,观察蚕茧中的蚕蛹,引导学生可借助放大镜等工具进行仔细全面的观察,并 及时用画图等方法记录自己的发现。 研讨板块包括三个问题。问题一, “蚕蛹与蚕的幼虫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综合 了两堂课的研讨活动,意在帮助学生整理观察到的信息并构建认知。问题二“推测 蚕蛹还有变化吗?它有可能变成什么样子?”根据看到的蚕蛹出现的翅的雏形可以 推测下一阶段的蚕可能会长出翅膀。问题三, “蚕茧对蚕起到什么作用?”引发学生 关注和思考蚕身体变化与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拓展板块由对蚕的认识拓展到与其相似的一类动物的认识,为帮助学生构建生 物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40、积累着感性经验。 【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月左右的饲养,学生对于蚕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情。随着蚕开始吐丝结 茧,饲养观察活动也达到了高潮,学生对于获得的蚕茧也是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因 此,我们需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汇报前期成果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 出问题,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另外,如果需要解剖蚕茧,学生肯定会有很多的不 舍,教师可以准备一部分蚕茧供学生观察。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本课没有在活动手册中安排记录,建议可使用自制的活动记录单。 13 茧中钻出了蚕蛾茧中钻出了蚕蛾 【教材简析】 本课是动物的一生单元的第五课,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养蚕活 动,了解了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卵、幼虫、

    41、蛹这三种不同的生命形态,本课重点是 观察研究蚕的第四种生命形态蚕蛾。蚕蛾是蚕的成虫,蚕蛾身体同它的幼虫一 样,也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但身体形态与幼虫截然不同,它已经不是学生们所 熟悉的样子了。 本课我们将目光聚焦于 “蚕蛾” , 从 “蚕蛾长什么样?” 、“与蚕的幼虫和蛹相比, 蚕蛾的生活习性发生了哪些变化?”等问题出发,让学生了解到本课的研究重点是 “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以及“基于蚕蛾和蚕蛹的观察比较,推测蚕蛾身体 各部分结构与蚕蛹的联系”等。 在探索环节,本课设计了三个主要活动:一是基于课前的观察记录,交流近一 段时间所观察到的蚕蛾破茧而出、蚕蛾交配、产卵等生命活动现象,继续建

    42、构对蚕 一生生长变化的认识;二是观察蚕房中的蚕蛾,认识蚕蛾的外部形态特征和行为方 式;三是比较蚕蛾和蚕蛹的外部特征,寻找蛹和蛾的联系,与第 1、3、4 课的学习 形成对蚕的发育过程的完整认识,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研讨环节的第一组问题: “哪些动物形态结构和蚕蛾相似?” ,旨在引导学生了 解和发现蚕蛾具有昆虫的典型特征, 即身体分为头、 胸、 腹三部分, 头上长有触角, 胸部长有翅膀和三对足,从而引领学生从认识蚕这一种动物拓展到关注昆虫这一类 动物。所以,这里承载了课程标准要求的“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 共同特征”的学习目标。第二组问题“蚕蛾的哪些行为与繁殖后代有关?” ,这个问

    43、 题是基于学生的课前观察、课堂交流及课堂上对蚕蛾行为的观察后的深度思考。 最后的拓展环节是对提示中的昆虫共同特征以及研讨问题一的呼应,主要目的 是帮助学生由对蚕的认识拓展到对昆虫这类动物的认识,强化学生对于昆虫这一类 别共同特征的认识。 【学情分析】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养蚕活动,了解了蚕的一生的变化情况,本节 课的教学最好放在一部分学生的蚕蛹已经变成蚕蛾时进行。部分学生在课下对蚕蛾 的行为已有一些观察,也有了一些发现,比如蚕蛾不吃东西也不会飞,有的蚕蛾不 断地扇动双翅、 原地打转等。 课堂上让学生继续深入观察蚕蛾和蚕蛹, 学生有兴趣, 但同时也喜欢提出各种问题。所以,学生一边观察交流

    44、介绍的同时,如果教师能同 步投影图片或展示蚕蛾从茧中出来的过程等,有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鉴于蚕蛾的样子学生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活动手册上直接给出了蚕蛾的 形态结构图。教师在学生观察蚕蛾的外部形态特征后组织学生填写各部分的结构: 右边为翅膀;左边从上到下分别是:触角、头、胸、腹 14 蚕的一生蚕的一生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动物的一生单元的第六课,也是学生长期观察研究蚕之后的总结 课。教材共分为四个板块展开。 聚焦板块将话题聚焦到“我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 、 “蚕的一生经历了怎样 的过程?” , 意在引领学生回顾并整理养蚕这段时间的所得。 这不仅是对知识

    45、的回顾 和整理,也是对研究方法的回顾和整理。 探索板块共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开个展示交流会” ,既要介绍观察到的 蚕的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还要展示交流在整个观察过程中采用的观察记录方法、 饲养方法以及长期观察记录的情感体验等。第二个活动是将蚕的生长变化图片按顺 序排列出来。教材呈现了 8 幅图片,既有某一阶段蚕的身体形态的图,又有蚕某些 行为的图,意在引领学生梳理蚕生长变化的过程。 研讨板块包括三组问题。问题一,引领学生回顾梳理蚕一生经历的四个主要阶 段,以及每个阶段经历的时间,由此算出蚕一生经历的时间。这是对蚕一生生长发 育的认识的进一步提升。问题二,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新的蚕卵将会发

    46、生哪些变 化?由此启发学生推测并理解蚕循环往复的生命过程,进而明白动物繁殖的意义所 在。问题三,蚕适合于在什么样的气候条件下生长?这是基于学生饲养蚕的经验和 体会。 拓展板块通过呈现菜粉蝶和蜻蜓的一生,引领学生了解更多昆虫的一生,并了 解昆虫类动物根据幼虫与成虫在形态上的差异分为两种发育形式,分别为完全变态 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但教学时只需让学生注意到它们的不同,无需引领学生建 构概念。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亲历养蚕活动,已经对蚕生长发育的全过程进行了观察记录,其中运 用了多种观察记录方法,而其中更多的观察记录活动是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的。在 这个过程中,他们积累了蚕一生生长变化的丰富资料,

    47、也积累了丰富的养蚕经验, 掌握了研究动物的一些基本方法。但以上这些在大部分学生的头脑中都是零散的, 还没形成完整的认识。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梳理,以总结 经验和发现规律,为其以后的学习研究活动提供帮助。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内容是让学生将蚕的生长变化图片按顺序排列出来。可以自 己准备图片贴在上面,也可以填写教材图片的序号(引导学生编制序号) 。如果条件 允许,让学生画一画会更有意义。对于学生绘画的要求,只要能表达清楚即可,无 需按美术绘画标准要求。蚕的生长变化图片数量也不必拘束于八张,如果学生有更 细致的观察记录,应该予以鼓励。 15 动物的繁殖动物的繁殖

    48、 【教材简析】 本课是动物的一生单元的第七课。在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 饲养蚕宝宝,已经初步了解了蚕宝宝的一生以及它的变化和繁殖。这一课将研究对 象拓展到了更多的动物,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常见动物的两种繁殖方式。教材共分为 四个板块展开。 聚焦板块直接提出问题: “哪些动物生小动物的方式与蚕相似?哪些与蚕不同 呢” ,将话题聚焦到本节课的研究重点即常见动物的繁殖方式上。 探索板块主要分为两个活动。 活动一是调查与蚕一样的靠产卵繁殖后代的动物。 教科书给出了学生熟悉的鸡和鸡蛋,帮助学生理解鸡也是产卵繁殖后代的。然后通 过调查更多的动物的繁殖方式,引领学生发现生活中熟悉的昆虫、鱼类、鸟类动物

    49、 也是产卵繁殖后代的,这一类动物叫卵生动物。活动二是学生通过调查猫和狗繁殖 后代的方式,发现其与卵生动物的主要区别,即直接生小动物,用哺乳的方式喂养 后代。 研讨板块包括两个问题:一是引领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认识卵生和胎生两种繁 殖方式;二是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卵生与胎生的认知,分析人类繁衍后代的方式, 知道人类的繁殖方式是胎生。 拓展板块通过对“家”的调查了解,引领学生积极关注动物与繁殖相关的更多 的生命现象,启发学生保护动物要从保护它们赖以生活的环境做起,并积极反思我 们人类的一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影响。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繁殖”并不陌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在知识 储备方面,学生能举例说出一些动物的繁殖,但有一定局限性,很多学生知道某种 动物是如何繁殖后代的,但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就能力储备而言,学生具有基本 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但让学生自己收集资 料图片、视频和文字材料等资料,进行分析讨论、交流,获取和整理动物繁殖的信 息还是有很大的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本课没有活动手册记录安排,如有需要,建议可使用自制的活动记录单。 动物的一生动物的一生 【教材简析】 动物的一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通过前面 7 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蚕的生 命历程、其他动物的卵及繁殖方式有了更全面、深入地认识。本课以前一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0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备课参考2(word版教材).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54024.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