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医基础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基础 课件
- 资源描述:
-
1、中医基础理论 主讲:曲宝锐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 阴阳学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第一节 阴阳学说一概念(一)阴阳学说的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二)阴阳属性及其相对性 阳:凡剧烈运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外向的、功能的、亢进的事物或现象,统属于阳。 阴:相对静止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内守的、物质的、衰退的事物或现象,统属于阴。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1、对待性2、转化性3、无限可分性 二、阴阳学说的内容(一)阴阳交感 是指阴阳二气的相互感应而交合(二)阴阳对立制约1、阴阳对
2、立是指代表了属性相反的两种事物或现象,或一个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2、阴阳制约是指阴阳双方并非静止地、各不相关地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时刻相互抑制,削弱着对方。(三)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阴阳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根本。阴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独立存在,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阴阳互用是指互相依存的阴阳双方,还不断地滋生、助长和促进对方。 (四)阴阳消长平衡消,即减少;长,即增长,盛大。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双方量的增减变化。1、此消彼长“阴长阳消”、“阳长阴消” 阴阳双方的一方偏盛,对另一方制约过度,导致另一方的消减“阳消阴长”、“阴消阳长” 其中一方不足,对另一方制约无
3、力2、阴阳皆消与阴阳皆长这种消长形式表现为阴阳互根互用的平衡或失调(五)阴阳互相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一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事物的阴阳双方之所以能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是因为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由该事物所含阴阳量的比例多少所决定的。 阴阳转化的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渐变,二是突变。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脏腑组织的阴阳属性,按大体部位来分,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按功能特点分,则五脏藏精气而不泄为阴;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为阳。五脏之中再分阴阳;人体的经络系统也分阴阳;气为阳,血为阴。(
4、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取决于正气与邪气两方面的因素 正气泛指人体的抗病力,邪气是各种致病因素的总称。1、阴阳偏胜“胜”通“盛”,指邪气盛,阴阳偏胜指阴邪或阳邪偏盛,是机体阴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生理水平的病理状态。(1)阳偏胜,指阳邪致病,引起机体的阳绝对亢盛,出现实热证“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2)阴偏胜,指阴邪致病,引起机体的阴绝对亢盛,出现实寒证“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2、阴阳偏衰即阴虚或阳虚,是属于机体阴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生理水平的病理状态。(1)阴偏衰,即阴虚。指阴液不足,阴不制阳,阳相对偏亢,出现虚热证。(2)阳偏衰,即阳虚。指阳气不足,阳
5、不制阴,阴相对偏胜,出现虚寒证。(3)阴阳两虚。根据阴阳互根互用原理,机体的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达一定程度时,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偏于阴虚或偏于阳虚的阴阳俱虚的病理状态)3、阴阳转化 人体阴阳失调出现的病理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也可以转化为阳证。(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在诊断学方面,阴阳可以作为辩证的纲领 在辨证方面 在诊法方面(色泽、声息、切脉等。)(五)指导疾病的防治1、指导养生2、指导疾病的治疗(1)归纳药物性能 药物的性能,主要由它的性味和升降浮沉决定的。(2)确定治疗原则基本原则是调整阴阳,损其有余,补其不足。1*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
6、 实寒证寒者热之 实热证热者寒之由于“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配以扶阳益阴之品2*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虚热证滋阴以抑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虚寒证扶阳以制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第二节 五行学说一、五行的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二、五行学说的内容(一)五行的特性1、木曰曲直曲,弯也;直,伸也。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生发、柔和、能伸能曲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长、生发、条达舒畅、能伸能曲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属于木。2、火曰炎上炎,温热;上,上升。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向上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属于火。3、土爰稼穑“爰”通“曰”;稼穑,指播种
7、和收获谷物,泛指古代的农业的生产劳动。引申为凡具有承载、生化、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物质,均属于土。4、金曰从革从,顺从;革,变革,变更;本意指金属可顺从人意铸造成器。引申为凡有沉降、收敛、清肃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属于金。5、水曰润下润,湿润;下,下行。本意指水有滋润万物和下行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均属于水。(二)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1、归类方法(1)取象类比法(2)推演络绎法2、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木 火 土 金 水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五腑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五官 目 舌 口 鼻 耳五体 筋 脉 肉 皮 骨五志 怒 喜 思 悲 恐五色 青 赤 黄
8、 白 黑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五季 春 夏 长夏 秋 冬(三)五行的生克与制化是五行之间相互关系的正常状态。1、五行相生生,即滋生、助长、促进之意。五行相生,即木、火、土、金、水之间具有相互滋生、助长和促进作用。“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2、五行相克克,即抑制,制约之意。五行相克,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具有相互抑制、制约的作用。“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3、五行制化制,即制约,克制;化,即化生,变化。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关系维持平衡协调的状态。五行的相生相克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互联系,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四)五行的相乘与相侮1、五行
9、相乘乘,有以强凌弱,欺侮之意。指五行中某一行对所胜一行克制太过。引起相乘的原因有太过(木乘土)、不及两方面(土虚木乘) 相乘与相克的区别2、五行相侮侮,指欺侮。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逆向反克,又称“反克”。1*太过所致的相侮,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亢盛,致使其所不胜一行,不但不能制约它,反而被其所制。(木侮金)2*不及所致的相侮,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虚弱,不但不能制约其所胜的一行,反而受到其所胜一行的反克。(金虚木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2、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 五脏相互滋生关系 五脏相互制约关系(二)说明五
10、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本脏之病可以传至它脏,它脏之病也可以传至本脏,这种病理上的相互影响,称为“传变”。1、相生关系的传变(1)母病及子。是指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及子脏 。如“水不涵木”(2)子病犯母。又称“子盗母气”。是指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至母脏。如心肝火旺2、相克关系的传变(1)相乘。是相克太过为病(2)相侮。即反克为病(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由于五脏与五色、五味、五音之间都有特定的关系,根据五行理论结合四诊所得的资料,即可以诊断疾病,推断病情。 五行学说还可以推断病情,判断预后。(四)指导疾病的治疗1、控制疾病传变 疾病的传变,多见一脏有病累及它脏而致病情加重。在治疗时,除对所病本脏进行治疗外
11、还应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控制传变,使之向愈。 至于疾病的传变与否,取决于脏腑的功能状态。即五脏虚则传,实则不传。2、指导脏腑用药 药物不同,颜色气味不同。3、确定治则治法(1)治则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虚则补其母”是指一脏之虚证,不仅须补益本脏之虚衰,同时还可以依五行递相资生的次序,补益其母脏,通过相生作用促进其康复。“实则泻其子”是指一脏之实证,不仅须祛除本脏实邪,同时,还可依据五行相生的次序,泻其子脏,进而泻除母脏的实邪。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抑强,主要用于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扶弱,主要用于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2)治法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滋水涵木法:即滋肾阴以养肝阴的
12、方法,又称滋肾养肝法。适用于肾阴亏虚而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之水不涵木。培土生金法:即补脾气以益肺气的方法,又称补养脾肺法。主要适用于肺气虚弱证,脾肺俱虚者亦可应用。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之阴的一种方法,又称滋养肺肾法。适用于肺肾阴虚证。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一种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脾肾阳虚证。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抑木扶土法:是疏肝与健脾或和胃相结合的治法,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适用于肝旺脾虚的木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培土制水法:是健脾利水治疗水湿停聚的一种方法,又称敦土利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佐金平木法:是辅助肺金与清泻肝
13、火相结合的治法。适用于肺虚无力制肝而致肝旺的肝火犯肺证候。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补肾阴,又称泻火补水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证。因心属火,南亦属火;肾属水,北亦属水,故称泻南补北法4、指导精神疗法和针灸疗法第二章 藏象第一节 概述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即征象、形象。藏象,是指藏于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 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藏象学说以脏腑为基础,其内容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二是五脏与体表形体组
14、织、五官之间的相互关系;三是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第二节 五 脏一、心五行属火,与小肠互为表里。心在阴阳中属阳中之阳,对整个生命活动起主宰作用。(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 血,即血液;脉,即血脉,又称经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是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道内运行的功能。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1)主血 是指心推动血液在脉内运行的作用。即血液的运行主要依赖于心气的推动。(2)主脉 心具有保持脉道通利的作用。血液在脉中运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a心气充沛,b心血充盈,c脉道通利。2、心主神志 心主
15、神志,亦称心藏神,心主神明。是指心既主宰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又主宰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生命活动的总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在生理上包括两个方面:(1)接受外来信息,出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对外界事物作出判断。(2)对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主宰作用。(二)心与体、华、窍、志、液的关系1、心在体合脉 脉为血液运行的通道,它具有约束和促进血液沿着一定方向循行的功能。2、心其华在面 华,是荣华、光彩之意。心其华在面,是指心的生理功能状态可以外露于面部的色泽光彩的变化。 若心的气血旺盛,血液上荣于面,则面色红
16、润光泽。3、心开窍于舌 窍,即孔窍、苗窍之意。即舌为心之窍。 心的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畅。 舌虽为心所主,而与四脏皆有关。4、心在志为喜 志,指情志。情志与五脏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喜”有关。 正常情况下,“喜则气缓”,能缓和紧张情绪,喜则心情舒畅,气血和调,有益于心的生理功能;喜乐过度,则可使心气涣散,心神失常。5、心在液为汗 汗液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从汗孔(玄府)排出的液体。汗液的分泌和排泄,还有赖于卫气对腠理的开阖作用。 “汗为心之液” “血汗同源”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二、肾 在五行属水,与膀胱相表
17、里,在阴阳中属阴中之阴,为人体阴阳之根本,生命之源泉,故称“先天之本”。(一)肾的主要生理功能1、肾主藏精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1)精的概念。广义的精,是指构成人体、营养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泛指人体一切阴液,包括水谷之精、血、津液等;狭义之精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的物质,即指肾所藏之精,故称为肾精。(2)肾的分类、来源及其相互关系。 名 称 别 名 来 源 作 用先天之精“生殖之精” 禀受于父母,源于先天主生育和繁衍后代,为生命的基础后天之精“水谷之精”五脏六腑之精源于水谷,由脾胃所化生供给脏腑本身的生理活动,剩余部分则贮藏于肾,促进人体生长
18、发育的物质基础 先后天之精虽来源不同,但二者同归于肾,相互依存,相互滋生,相互促进。先天之精为后天之精奠定了物质基础,后天之精必得先天之精的资助才能不断化生。(3)肾精的作用肾精所含之气称为肾气,合称肾中精气。 肾中精气的作用有:1*、主生长发育。人体的生长发育包括先天和后天两部分。2*、主生殖。肾精是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又能促进生殖机能的成熟。“天癸”是一种促进生殖机能成熟并维持人的生殖机能的物质3*、化生血液。a精能化血;b肾中精气能促进脾胃化生水谷精微,进而奉心化赤而为血。4*、调节机体的代谢及其生理功能活动。这一功能是通过肾阴和肾阳来实现的。肾阴,又称“元阴”、“真阴”、“真水”,是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