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分子进化基础》PPT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ma分子进化基础》PPT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ma分子进化基础 ma 分子 进化 基础 PPT 课件
- 资源描述:
-
1、-Fundamental s of Molecular EvolutionWen-Hsiung Li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Houston)Dan Graur (Tel Aviv University)Sinauer Associates, Inc. , PublishersSunderland, Massachusetts, 1991-Figure 21.1-分子进化分析介绍进化:是一种不断改进的过程。“每个生物每时每刻都在为生存进行反复的斗争,如果在复杂多变的生存条件下该生物仍然能够不断改进自己,那么其将有较大的生存可能性,并被自然选择所保留。被自然选择保留下
2、来的物种都倾向于繁殖其已经被改进的新的生命形式” -物种起源-u18世纪之前,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u18世纪,相信物种是变化的。拉马克用环境作用的影响、器官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的遗传等原理解释生物进化过程,创立了第一个比较严整的进化理论。u18591859年达尔文发表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物种起源,论证了地球上现存的生,论证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都由共同祖先发展而来,并提出自然选择学说以说明进化物都由共同祖先发展而来,并提出自然选择学说以说明进化的原因,从而创立了的原因,从而创立了科学的进化理论科学的进化理论。 u20世纪30年代,综合进化论,综合了细胞遗传学、群体遗传学以及古生物学等学科的成就,进一
3、步发展了进化理论。u20世纪60年代末,分子进化中性学说,认为种内和种间大多数可见差异是适合度很小的随机突变的固定所决定的。 -生物学家:We have a dream Tree of Life: 重建所有生物的进化历史并以系统树的形式加以描述- 1.1 DNA 序列 1.2 基因结构 蛋白质编码的基因(protein coding genes), RNA基因, 调节基因 1.3 遗传密码 1.4 突变1 基因结构与突变- 突变,可以根据受突变事件影响的序列的长短来分类例如突变可能影响到一个核苷酸点突变(point mutations)或几个相互邻近的核苷酸 我们也可按突变事件造成的变化类型将
4、突变分成:替换(substitutions) 即一个核苷酸被另一个所取代;缺失(deletions), 即从中移去一个或多个核苷酸;插入(insertions) 向序列中添加一个或多个核苷酸;倒位(inversions) 即含有2个或多个碱基对的双链片段转动180。-典型真核生物的蛋白质编码基因的图示结构- 群体遗传学探讨发生在群体内的遗传变化,本章将介绍某些对理解分子进化来说至关重要的群体遗传学的基本原理群体遗传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是确定一个突变基因的频率在各种进化力量的影响下将如何随时间而变化. 此外,从长期的观点看,重要的是决定一个新的突变变异型完全替代群体中的老变异型的概率以及估计替代过程
5、将会进行得多快。与形态上的改变不同,许多分子变化好象对生物的表型只有很小的影响,所以分子变异型的频率受机遇的影响强烈。因此,在处理分子进化时机遇因素应该被考虑进去.- 2.1 等位基因频率方面的改变 进化是在群体的遗传组成方面发生变化的过程。 因此进化过程中最基本的部分是等位基因频率随时间的变化。事实上,从进化的观点看一个新突变要变得有意义就必须增加它自己的频率并最终在群体中被固定fixed。即在随后的世代中所有个体将共有同一种突变型等位基因。如果不增加自己的频率,那么这个突变将对该物种的进化史几乎没有影响。 对于一个要增加频率的突变型等位基因来说,必须是某些因子而不是突变来掺入作用,这些因子
6、包括自然选择、随机遗传漂变、重组和迁徙。 为了认识进化的过程我们必须研究以上因子是如何影响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的。- 本书里我们只讨论自然选择和随机遗传漂变,在涉及形态学性状的经典进化研究中自然选择被看成是进化的主要驱动力量。 与此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分子水平上随机遗传漂变被认为在进化中起重要作用。 研究群体中的遗传变化有两种数学途径决定性的和随机性的决定性模型。- 2.2 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 被定义成一个群体内遗传上不同的个体或基因型的有差别的增殖。 有差别的增殖是由个体间如死亡率,能育性,生殖力交配成功和后代生活力等因子方面的差异所造成的。自然选择是个体间在与增
7、殖有关的性状方面存在遗传变异的必然结果。 如果一个群体由在这类性状方面相互无差别的个体所组成则它将不会受到自然选择选择,导致等位基因频率随时间而变。然而,仅仅是等位基因频率从一代到另一代发生变化并不一定表示自然选择在起作用,别的过程例如随机遗传漂变也能导致等位基因频率随时间的改变。- 基因型的适合度fitness ,通常用w 表示,是一个关于该个体的生存和增殖能力的尺度,不过由于一个群体的大小通常受其所处环境的负载容量限制,所以某一个体的进化成功不是由其绝对适合度absolute fitness 而是由其与群体中其他基因型相比的相对适合度(relative fitness)所决定的。 在自然界
8、不能预期一个基因型的适合度在所有世代和所有环境条件下保持不变,然而,对每种基因型指定一个恒定的适合度值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些简单的理论公式,它们对理解由自然选择导致的群体遗传结构变化的动力学是很有用的。-2.3 随机遗传漂变 正如上面提到的自然选择不是引起等位基因改变的唯一因子,等位基因频率变化也可因机遇而产生。 虽然在这种情况下变化不是有方向性的而是随机的,产生等位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的一个重要因子,是生殖过程中配子的随机取样,之所以出现取样问题是因为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样情况下任一个世代中可用配子的数目都远大于下一世代所产生的成年个体数,换句话说只有一小部分配子成功地发育到成体。- 随机遗传漂变的最
9、终结果是一个等位基因的固定以及所有别的基因的丢失。要不发生这样的结果,除非通过象突变或迁移这样的过程,使等位基因不断地向群体中输入或者由某种平衡选择积极地维持着多态现象。- 2.4 有效群体大小 2.5 基因替换 新突变在群体内不断地产生着,结果基因替换不断地发生,用一个等位基因替代另一个,而有时它自己又被一个新的等位基因所替代。 2.6 遗传多态性 如果一个基因座位在群体中有两个或更多的等位基因存在,则它就被说成是多态性的polymorphic。 测度某一群体的多态性程度的最简单方法之一是通过将多态性基因座位数用所取样本的基因座位总数来除,以算出多态性基因座位的平均比例。-2.7 新达尔文学
10、说与中性突变假说 新达尔文主义(neo-Darwinism)的那种理论框架,根据该学说虽然突变被看成是遗传变异的根本源,但自然选择却在决定群体的遗传构成并在基因替换的过程中被认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性学说neutral theory of molecular evolution极力主张分子水平上的大多数进化变化以及物种内的大多数变异性既不是由有利等位基因的正选择也不是由平衡选择所造成的; 而是由选择上呈中性或近中性的突变型等位基因的随机遗传漂变所造成的。从理论意义上讲,中性并不意味着所有等位基因的适合度完全相等。它的意思只是说这些等位基因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是由随机遗传漂变所决定的。换句话说,选
11、择可能会起作用但它的强度太弱以至于不能抵消机遇作用的影响。要使这种情况成为事实,一个等位基因的选择优势度或劣势度的绝对值必须小于1/(2Ne) 其中Ne 为有效群体大小。- 中性论者和选择论者间争论的本质涉及突变型等位基因的适合度值的分布问题,两种学说都认为大多数新突变是有害的,并且它们很快被从群体中清除,所以它们对替换速率和群体内的多态性的量都没有什么贡献。不同的是关于非有害突变中中性突变的相对比例问题,选择论者主张很少的突变是选择中性的。中性论者却认为大多数非有害突变都是有效中性的。- 前20 年时间里关于中性突变假说的激烈争论给分子进化带来了很大影响。 首先,它导致了在考虑分子变化的进化
12、动力学时随机漂变的作用不容忽视这一点得到普遍承认。 第二,分子生物学和群体遗传学间综合通过分子进化和遗传多态性,只是同一现象的两个侧面。这一概念的导入而大大加强。Kimurra和Ohta,1971 虽然争论仍在继续,但任何令人满意的进化学说必须与分子水平上进化过程的这两个方面一致,这一点现在已得到承认。-3 核苷酸顺序中的进化变化-3.1 DNA 序列中的核苷酸替换 朱克斯和坎托Jukes 和Cantor,1969 的一参数模型one-parameter model 和木村(Kimura ,1980)的两参数模型 (two-parameter model)-3.2 两DNA 序列间的核苷酸替换
13、数 核苷酸替换常常是从那些有共同起源的分子的成对比较中推断出来的。 两个核苷酸序列相互分岐以后每一个都将积累核苷酸替换。- 两个同源序列的比较涉及对缺失和插入位置的鉴别问题,因为两个品系从其共同祖先分岐演化以来,任何一个中都可能发生这类变化这一过程称为顺序线性排比sequence alignment 点阵法 顺序距离法-How do you extract this information from an alignment?-Figure 21.4-3.4 核苷酸替换数的间接估计 在估计两序列间核苷酸替换数方面最完全的解决可通过比较它们的核苷酸顺序而得到。不过替换数也可从其他类型的分子数据,
14、象限制酶图谱或者DNA-RNA杂交得到的数据,间接地推断出来。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片段模式和位点图谱-4 核苷酸替换的速率和模式 4.1 核苷酸替换的速率 核苷酸替换的速率rate of nucleotide substitution 被定义成每年每位点的替换数。 编码区 非编码区-4.2 替换速率变异的原因 替换速率是由两个因子所决定的,突变率和一个突变的固定概率。后者又与该突变是有利的中性的还是有害的。有关由于突变率看来在一个基因内变化不大而在不同基因间则可能变化较大,所以我们将对一个基因的不同区域间的速率变异和不同基因间的速率变异分别讨论。- 不同基因区域间的变异不同基因区域间的变异 替换
15、速率上的差异就可归因于两种不同类型位点间纯洁化选择的强度上的差异这可用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来理解。 基因间的变异基因间的变异 4.3 一个正选择例子乳牛和叶猴的溶菌酶 基因组的绝大多数基因和非基因区域中核苷酸替换的速率和模式都可以通过(1)突变输入(2)中性或近中性等位基因的随机遗传漂变和(3)排斥有害等位基因的纯洁化选择,这三方面的结合来加以解释。-4.4 分子钟 不同进化谱系间替换速率上出现变异的原因不同进化谱系间替换速率上出现变异的原因 能用所谓世代时间效应generation time effect 来加以解释,啮齿类的世代时间比人的要短得多,所以如果在这些生物间每世代的种系复制没有很大
16、差别的话,则每年的种系复制的次数在啮齿类中就可能比在人类中要高许多倍。因为突变大多在复制的过程期间积累,所以复制的周期数越多则突变错误也将发生得越多。 替换速率上的差异也可部分地归因于修复系统的效率方面的差异-4.5 细胞器中DNA的替换速率植物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核基因中核苷酸替换速率的比较-4.6 假基因中的核苷酸替换模式 假基因中的替换模式-4.7 同义密码子的非随机应用 有助于理解非随机应用现象的一个观察事实是一个生物中或有亲缘关系的物种中的基因一般表现出对同义密码子的选取有同样的模式。于是哺乳动物大肠杆菌和酵母的基因被归为不同的密码子应用类型。- 在大肠杆菌和酵母这两个物种中密码子应用
17、偏斜都是在高水平表达的基因中比在低水平表达的基因中更严重, 对此差异的一个简单解释是在高水平表达的基因中对翻译效率和精度的选择要强一些,所以密码子应用偏斜也就显著一些。 另一方面在低水平表达的基因中选择相对而言较弱,所以该应用模式主要受选择压力和随机遗传漂变的影响因而偏斜程度也低一些。- 在大肠杆菌和酵母中,同义密码子的选取受着可用性和其他与翻译效率有关的因素的限制,这些限制结果将以纯洁化选择表现出来,从而减缓了同义替换的速率。-5 分子系统发育 5.1 分子数据对系统发育研究的影响 5.2 系统树 系统发育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各生物间正确的系谱学联系和估计各生物自它们从最后一个共同祖先那里分岐以
18、来的分岐的时间。 在系统发育研究中一组生物类群间的进化关系常用系统树phylogenetic tree 来图示说明,系统树是一种由节点和分枝组成的图象,其中任何两个邻近的节点都只由一个分枝来联结。-有根树和无根树 有根树和无根树 真实树和推测树 基因树和物种树-Phylogenetic Trees-Phylogenetic Trees-The Four Steps of Phylogenetic Analysis Alignment - building the data model and extracting a dataset Determining the substitution m
19、odel - consider sequence variation Tree building Tree evaluation - Lineage tree of life on earth-5.3 系统树的构建方法-4 toes20 teeth10 ribs, 5 toes, round lobes, long legsoval lobes, 16 teeth, 25 verts,8 ribs, 3 toes, short legsXFHG4 toes, short legs, 8 ribs, 16 teeth, oval lobes20 teeth, 5 toes, 10 ribs, r
20、ound lobes, long legs3 toes, round lobesround lobes, 20 teeth, 25 verts,10 ribs, 5 toes, long legsFGHX141Tree length: 6 steps525Tree length: 12 steps-ATGGCTAAGACGAAGACTCAGGCTCAGGCTT-AG-AT-GA-C4 stepsReconstructing Lifes Tree: An example using parsimony-Phylogenetic AnalysisPCR of 133 Alu loci 117 Ye
21、5 13 Yc1 1 Yi6 1 Yd3 1 undefined subfamilyPNAS (2003) 22:12787-91-Alu Elements and Hominid PhylogenyPNAS (2003) 22:12787-91-Population Relationships Based on 100 Autosomal Alu Elements AfricaAsiaEuropeS. India-5.4 表型学与进化枝学5.5 枝长的估计5.6 寻找无根树的根5.7 物种分岐时间的估计5.8 进化枝-鸟类爬行类和哺乳类的分枝进化图,爬行类不构成一个自然进化枝,因为它们与鸟类
22、有共同祖先,而后者并不被包括在爬行纲中。另一方面鸟类与鳄类却构成一个自然进化枝,初龙亚纲因为它们所共有的一个共同祖先黑色方块不为任何别的生物所共有。显示脊椎动物的个纲鸟纲爬行纲和哺乳纲间的进化关系-5.10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内共生起源分子证据绝对地支持内共生学说,将叶绿体和原核生物的基因组与真核生物的核基因组区别开的分子特征- 最根本的支持来自rRNA 顺序数据由于rRNA 顺序有较低的替换速率所以它们已被证明对处理涉及非常古老的进化分岐事件的问题是很有用的。-Tree of Life: 16S rRNA真菌真菌 真核生物真核生物 古生菌古生菌 -5.11 分子古生物学 从微克量保存下来的组织
23、中得到的不纯样本的现在已有可能对它的片段加以定序了。 采用我们可以从博物馆标本象保存下来的有机物质主要是皮肤和肌肉严重损坏的考古学遗物甚至骨骼中找回某些特别的序列。 应用此法现在已可能建立某些已灭绝物种象南非斑驴和澳大利亚袋狼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或决定斯堪的那维亚铁器时代的沼泽地人和埃及木乃伊这些已灭绝人类群体间的祖先后裔关系,对后两个人类群体的形态学比较得到的结果比较含糊。- 应用PCR法托马斯等已能对来自袋狼Thylacinus cynocephalus 和其他澳大利亚与南美有袋类的线粒体的219个核苷酸加以定序和比较,并且与来自有胎盘类的同源顺序比较。 应用此法他们已能在以下两种说法间作出
24、取舍,袋狼与南美的有袋动物类群有亲缘关系,和袋狼与其他澳大利亚有袋类的亲缘关系很近。 从这些顺序比较中得出的结论是袋狼与另外两种澳大利亚有袋类几近灭绝的塔斯马尼亚魔鬼一种袋獾(Sarcophilus harrisii )和澳大利亚虎猫一种袋鼬(Dasyurus maculatus) 有很近的亲缘关系,但与一种南美有袋类负鼠一种毛鼹(Philanderopossum andersoni) 只有较疏远的亲缘关系。-6 由基因重复和外显子混匀造成的进化- 最先注意到基因重复在进化中的重要性的是霍尔丹 Haldane,1932 和马勒(Muller,1935) 。他们认为 一个基因的多余复本也许能发生
25、引起岐化的突变, 因而最终将会以一个新基因的形式出现。 大野Ohno,1970 以分子的, 生物化学的和细胞学的证据为凭, 把这种看法引向了极端,主张基因重复是唯一能引起新基因产生的途径。 虽然 现在已经知道还有一些别的产生新功能的方式 ,但大野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成立的。- 断裂基因的发现启发了吉尔伯特,于是他提出内含子间的重组,为基因间外显子序列交换提供了一种机制 。 已经发现的许多这类外显子交换的例子表明: 这种机制在真核生物的基因(以出现新功能的形式)进化中 起着十分显著的作用 。- 在大多数情况下 蛋白质水平上的域重复常指示出在DNA水平上出现了外显子重复 。 外显子重复是DNA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