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心理学》教学课件—10接收者的信息处理过程.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传播心理学》教学课件—10接收者的信息处理过程.pptx》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播心理学 传播 心理学 教学 课件 10 接收者 信息处理 过程
- 资源描述:
-
1、第十章接收者的信息处理过程 感觉和知觉的心理基础 受众感知觉的特征和规律 受众的思维模式与规律 受众记忆的类型与规律本章要点 据媒体报道,2013年国庆节当天,在天安门广场上观看升旗的群众离场后留下5吨垃圾。有人认为中国人素质低,爱国应该从维护环境做起;也有人认为情况特殊,留下垃圾情有可原;还有人将此条新闻与往年的新闻对比,称广场上垃圾的数量在逐年减少,这是群众素质提升的表现。为什么面对同样一则新闻信息,人们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呢?受众是如何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的呢?第一节第一节接收者的感觉和知觉接收者的感觉和知觉目录第二节第二节接收者的记忆接收者的记忆第三节第三节接收者的思维接收者的思维第四
2、节第四节接收者的认知接收者的认知第一节接收者的感觉和知觉接收者的感觉和知觉一、感觉和知觉的内涵 我们看新闻报道、听广播节目、看电视节目都离不开视觉和听觉,它们都属于我们的感觉系统。感觉(sensation)是人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它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保证了受众自身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我们较为熟悉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其实这些是我们的外部感觉,我们还有内部感觉诸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等。 感觉是受众接触媒介信息的前提条件,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更准确地说,麦克卢汉意指媒介是人的外部感觉器官的
3、延伸。媒介的发展确实延伸了人类的感觉,但延伸得再长,最终要使外部信息进入我们的大脑,还是得通过我们自身天然的感觉器官。所以要理解传播活动必须先了解人类感觉的基本属性、特征及规律。 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信息后,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产生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就是知觉(perception)。知觉是外界信息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与感觉一样,都是外界信息直接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离开了感官,则既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并不等于感觉的简单相加。 一、感觉和知觉的内涵 传播学中,我们知道人类接受外界信息的刺激后,首先会进行编码和解码。然而传播学中的编码和
4、解码是过于笼统的概念。施拉姆认为,所谓编码就是将意义或信息转化成符号的过程,所谓解码就是将符号还原为信息或意义的过程。其实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并非这么简单,外界刺激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如何成为人们可以理解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光、声等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所能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也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感觉编码。人类的大脑不能直接加工外界的声光电,只能对外界刺激引发的神经冲动进行加工,这是编码这一传播学概念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二、感知觉的特征与规律(一)感觉的特征(一)感觉的特征 感觉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感觉系统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能力又称为感受性。感受性的大小或强弱可用感
5、觉阈限来衡量。 1.绝对阈限(absolute threshold) 绝对阈限衡量感觉系统的敏感性,刺激只有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人们所能感受到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阈限。人类五种基本感觉的绝对阈限如表101所示。比如当细小的灰尘落在皮肤表面上,我们并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当细小的灰尘聚集成尘埃颗粒时,我们不仅能看见它,还能感受到它对皮肤的压力。二、感知觉的特征与规律(一)感觉的特征(一)感觉的特征 2.差别阈限(difference threshold) 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它们的刺激强度只有达到一定的差异,才能引起感觉的差别,从而被分辨出来。比如上百人参加的合唱,只增加一个人并不能听
6、出声音的差 别,如果增加10个人,差别就比较明显了;再比如在一个点燃10根蜡烛的房间里,如果想让房间变得亮一点必须再增加蜡烛,只有增加到三根蜡烛时,我们才能察觉到光线有所变化。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被称作差别阈限。 3.阈下知觉(subliminal perception) 任何低于绝对阈限的刺激所引起的信息感知都被称为阈下知觉。我们之所以提到阈下知觉,是因为它曾经在广告中被应用并轰动一时。美国一家电影院在影片放映过程中,每隔5秒钟就有一个以1/3000秒速度闪现的广告“吃爆米花!喝可口可乐!”,这些广告呈现时间如此短暂,低于绝对阈限,因此观众是意识不到的。但是商家声
7、称,由于此举,爆米花和可乐的销售额分别提高了57%和18%,因此这种方式也被称为潜意识广告。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明白这只是一场骗局,更多严谨的心理学实验证明所谓的 “阈下广告”或“潜意识”广告基本无效。 二、感知觉的特征与规律(二)知觉的特征(二)知觉的特征 1.知觉的组织性 受众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组织成为整体的能力,即知觉的组织性。所示,你看到了什么?可能不会有人回答说看到了七个圆点,一般而言,我们可以看到左边由三个圆点组成的三角形,以及右边由四个圆点组成的正方形。即使这些圆点没有用线连起来,我们也会这么认为,而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二、感知觉的特征与规律(二)知觉的特征(
8、二)知觉的特征 一旦这种知觉的组织性发挥作用后,它所形成的整体知觉反过来会影响到我们对整体中个别元素的知觉。如图103所示,当我们注意图片中间的字符时,如果把它放到纵列中,那么看到的可能是英文字母“B”,而如果把它放在横列中,那么看到的会是阿拉伯数字“13”。二、感知觉的特征与规律(二)知觉的特征(二)知觉的特征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总结了以下原则,认为在知觉的组织性启动时,有很多因素会促使人们按照这些原则来进行整体知觉。 邻近原则:空间上彼此接近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二、感知觉的特征与规律(二)知觉的特征(二)知觉的特征相似原则:大小、形状、颜色等相似的刺激更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二
9、、感知觉的特征与规律(二)知觉的特征(二)知觉的特征连续原则:人们更倾向于把刺激物看作一个连续性的整体而不愿意拆散它。 二、感知觉的特征与规律(二)知觉的特征(二)知觉的特征闭合原则:人们更倾向于把刺激物看作一个闭合的图形。 二、感知觉的特征与规律(二)知觉的特征(二)知觉的特征同域原则:处于同区域的刺激物更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二、感知觉的特征与规律(二)知觉的特征(二)知觉的特征 新闻作为一种信息刺激,自然也会对受众的知觉产生影响,而且这种知觉过程受到知觉原则的限制。比如同一版面上相邻的两则新闻往往被视为一个整体来认知,即新闻中所谓的版面语言。图105是某报纸的一个版面,相邻的两则新闻分别
10、是恶父虐摔六岁女儿致重伤和十六岁少女当街暴打七旬奶奶,读者自然会把这两则新闻放在一起理解,共同形成自己的知觉。 二、感知觉的特征与规律(二)知觉的特征(二)知觉的特征 相似原则在受众对新闻的知觉过程中也屡见不鲜。2006年年末,南京一位老太太在公交站台上被撞倒摔伤,老太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并把彭宇诉至法院要求赔偿。彭宇则称自己并未撞人,只是下车后看到老太太跌倒,主动过来扶起她,称自己做好事反遭诬陷。此后数年间,各地只要出现类似事件,总被媒体贯以“市彭宇案”的字眼。二、感知觉的特征与规律(二)知觉的特征(二)知觉的特征 2.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一旦形成,就倾向于固定下来,不再轻易变化。
11、知觉恒常性包括形状恒常、大小恒常、明度恒常和颜色恒常等。 知觉的恒常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视觉线索起重要作用。所谓视觉线索就是指环境中的各种参照物给人们提供的物体距离、方位和照明条件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维持知觉恒常性有重要意义。我们可以用一个实验来说明线索的重要性。二、感知觉的特征与规律(二)知觉的特征(二)知觉的特征 3.知觉的适应性 知觉的恒常性告诉我们,知觉一旦形成不会轻易改变;知觉的适应性则告诉我们,当外界刺激输入发生变化时,我们的知觉系统能够进行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戴眼镜的读者应该更能体会这种知觉的适应性:刚开始戴眼镜时看外界还不太适应,但过几天就会适应,反倒偶尔不戴眼镜时还不适应
12、呢。 知觉的适应性告诉我们,某种新闻信息传播带来的固有印象并非不可改变,只是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进行新的新闻信息的刺激输入。比如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由于近年来多起食品安全事故被广泛地予以报道,在受众心中形成了不良的印象,因此要改变这种不良印象,就需要对中国食品安全的正面事例不断地进行报道,让受众的知觉重新进行适应, 回归正常的认知轨道。第二节接收者的记忆接收者的记忆一、记忆的类型及其应用一、记忆的类型及其应用(一)按照信息保持时间长短来划分(一)按照信息保持时间长短来划分 按照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当外界信息刺激停止后,感觉信
13、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 (通常是0.25-2秒)被保存下来,被称为感觉记忆。观看电影电视时,我们能够把一帧帧静止的画面看成是连续的运动的场景,就是感觉记忆在发挥作用。 (2)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保持时间约5秒-2分钟,包括未经编码的直接记忆和刚刚编码完成的工作记忆。直接记忆容量有限,通常为个单位,经编码后的工作记忆容量可以扩充。 (3)长时记忆 (long-term memory):信息经过充分和有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会长时间保留下去。这是一种永久存储,有时可以长达一生,而且容量无限度。 一、记忆的类型及其应用一、记忆的类型及其应用(二)按照是否被意识所控制来划分(
14、二)按照是否被意识所控制来划分 按照是否被意识所控制,记忆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的行为或活动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内隐记忆也被称为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2)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的经验对当前的行为或活动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外显记忆也被称为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一、记忆的类型及其应用一、记忆的类型及其应用(三)按照记忆的获取方式和使用方式来划分(三)按照记忆的获取方式和使用方式来划分 按照获取方式和使用方式,记忆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程序记忆(procedural me
15、mory):如何做事情的记忆。这类记忆往往需要多次实践才能获取。在应用程序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比如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熟练操作摄像机好像已经变成一种本能,在使用摄像机时,你根本不会意识到要如何去按照步骤去操作它。 (2)陈述记忆(declarative memory):对有关事实或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传授获得,它的提取需要意识的参与。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传播学理论就是这样的陈述性记忆。 一、记忆的类型及其应用一、记忆的类型及其应用(四)按照记忆的内容来划分(四)按照记忆的内容来划分 按照内容,记忆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情境记忆(episodic memory):人们根据时空关
16、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2)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时间、地点无关。 受众接触媒介信息时,首先是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起作用。比如当我们浏览一份报纸、看到一个电视画面时,媒介信息作为刺激因素会在大脑中留下印象,但这能否转化为长时记忆,才是受众媒介接触的关键。为了更便于大脑的加工,我们在对媒介信息进行编码时,最好不要一次性传递太多的信息,能保持在七个单位以内当然最好。因为只有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才有可能达到传播效果。如果大脑拒绝继续加工,媒介信息就不会进入长时记忆,传播的效果就完全没有达到。 电影电视等画面感较强的媒介信息更容易留下情境记忆,报纸
17、杂志等用抽象字符传递的信息更容易留下语义记忆;陈述记忆最好通过文字或语言来达成,程序记忆要通过不断的实践,而通过影像的方式似乎更容易领会。受众在接触媒介时会用到自己的外显记忆,但也应该考虑自己的内隐记忆是否在悄悄起作用。二、记忆加工过程 心理学研究认为,记忆是一个结构性的信息加工系统。所谓结构性,是指记忆由三个不同的子系统,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来组织。这些子系统处于整体记忆系统的不同加工阶段。外界信息刺激首先要通过我们的感官被注意和感知,从而进入感觉记忆,随后经过编码进入短时记忆,再经过加工之后存储到长时记忆,这些被保存在长时记忆里的信息在需要的时候又会被提取到短时记忆里。 二、记忆
18、加工过程 在记忆的加工过程中,编码、存储和提取是三个基本步骤,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受同样也是经由这样三个步骤的加工: 编码是对媒介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它包括对媒介信息的反复感知、思考、体验等。新的信息必须与固有的知识结构形成联系,融入旧的知识结构或者对旧的知识结构进行更新才能得以巩固。 存储是把从媒介信息中感知到的事物、体验到的感情、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存在头脑中,可以是事物的图像,也可以是概念或命题、结论。 提取是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这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步骤。再认和回忆是提取的基本形式。三、受众的选择性心理 使受众能牢牢记住传播内容是传播的目标之一。但是我们知道,记忆只是大脑
19、加工的最后一道程序,在它的前面还有那么多的关卡,传播内容要想在受众的大脑里存储下来, 必须经历一条极其艰辛的途径。传播学学者把信息到达受众并被受众记忆的过程进行总结,称这条心理之路为选择性心理,它包括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受众的选择性心理 选择性接触是指个人倾向于接触那些与自己既有态度一致的传播,而回避那些与自己既有态度不一致的传播。通过本书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自己的媒体接触是一种行为,自己的既有态度是一种态度,当自己的行为与态度不一致时该怎么办呢?这就涉及本书第十一章中讲到受众认知时所说的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选择性接触不过是受众在认知失调的状态下,为了消除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