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3节 沉淀溶解平衡 讲义-(2019)新鲁科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3章 第3节 沉淀溶解平衡 讲义-(2019)新鲁科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3章 第3节 沉淀溶解平衡 讲义-2019新鲁科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沉淀 溶解 平衡 讲义 2019 新鲁科版 高中化学 选择性 必修 一册 下载 _选择性必修1_鲁科版(2019)_化学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3节沉淀溶解平衡发 展 目 标体 系 构 建1.认识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能运用化学平衡理论描述溶解平衡。2知道溶度积常数,能运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产生、溶解;认识沉淀溶解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一、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1溶解平衡状态(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的水溶液里,沉淀溶解速率和离子生成沉淀速率相等,固体的量和溶液中各离子浓度不再改变时的状态。(2)表示方法:如PbI2的沉淀溶解平衡可表示为PbI2(s)Pb2(aq)2I(aq)。(3)特点:沉淀溶解平衡符合化学平衡的特点。“动”动态平衡。“等”离子生成沉淀速率和沉淀溶解速率相等。“定”沉淀
2、的量及溶液中离子浓度保持不变。“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移动。2溶度积(1)定义:沉淀溶解平衡的平衡常数叫溶度积常数或溶度积,通常用符号Ksp来表示。(2)表达式:当难溶强电解质AmBn溶于水形成饱和溶液时,建立沉淀溶解平衡:AmBn(s)mAn(aq)nBm(aq),其溶度积的表达式为Kspc(An)c(Bm)。(3)影响因素:Ksp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而与沉淀的量无关。(4)意义:Ksp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程度。通常,对于相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如AgCl、AgBr和AgI),Ksp越大,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程度就越高。微点拨:(1)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变化只能使平衡发生移动
3、,并不改变溶度积。(2)Ksp与溶解度(S)都可用来表示物质的溶解程度,但是Ksp小的物质溶解度不一定也小。二、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1沉淀的溶解与生成(1)原理:通过改变条件使溶解平衡移动,最终使溶液中的离子转化为沉淀或沉淀转化为溶液中的离子。(2)判断:在难溶电解质溶液中,当QKsp时,就会有沉淀生成。当QKsp时,处于平衡状态。当QKsp时,就会使沉淀溶解。(3)应用利用生成沉淀来达到分离或除去某些离子的目的。用来解释某些生活现象。如溶洞中石笋、钟乳石的形成,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有CaCO3CO2H2O=Ca(HCO3)2,Ca(HCO3)2CaCO3H2OCO2。2沉淀的转化(1)实质:是沉淀
4、溶解平衡的移动。(2)特点通常,一种沉淀可以转化为更难溶的沉淀。两种难溶物的溶解能力差别越大,越容易转化。(3)应用除去废水中的Cu2、Hg2、Pb2等,常用FeS、MnS等难溶物作沉淀剂。如可用FeS等难溶杂质作为沉淀剂除去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Hg2,沉淀转化反应为FeS(s)Hg2(aq)=Fe2(aq)HgS(s)。微点拨:沉淀转化虽然是利用的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但是因为沉淀能够完全转化,所以反应方程式用“=”,不用“”。1判断对错(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在括号内打“”。)(1)当溶液中阴、阳离子浓度相等时,沉淀溶解达到平衡状态。()(2)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沉淀溶解平衡不一定发生移动。(
5、)(3)Ksp越大的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程度越高。()(4)难溶物只能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物质。()(5)加热时,沉淀溶解平衡一定向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提示:(1)溶液中阴、阳离子浓度相等时,沉淀溶解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2)(3)对于相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Ksp越大,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程度越高。(4)当QKsp时,难溶物可以转化为溶解度更大的物质。(5)升高温度,沉淀溶解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但有些沉淀溶解时放热,如Ca(OH)2。2下列有关AgCl沉淀溶解平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AgCl沉淀生成和沉淀溶解不断进行,但速率相等BAgCl难溶于水,溶液中没有Ag和ClC升高温度,AgC
6、l沉淀的溶解度减小 D在有AgCl沉淀生成的溶液中加入NaCl固体,AgCl沉淀溶解的量不变 A沉淀溶解平衡是动态平衡,正、逆反应速率(或沉淀的生成、溶解速率)相等且大于0,A正确;难溶不等于不溶,溶解的AgCl能完全电离出Ag和Cl,只是它们的浓度很小,B错误;通常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氢氧化钙等除外),C错误;加入NaCl固体,增大Cl浓度,使AgCl(s)Ag(aq)Cl(aq)溶解平衡逆向移动,析出AgCl沉淀,因此溶解的AgCl减少,D错误。325 时,已知Ksp(AgCl)1.81010 mol2L2,Ksp(AgBr)7.81013 mol2L2。现向等浓度NaCl
7、和NaBr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AgNO3溶液,先沉淀的是()AAgClBAgBrC同时沉淀D无法判断B由于25 时,Ksp(AgCl)Ksp(AgBr),等浓度的NaCl和NaBr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AgNO3溶液,先达到AgBr的溶度积,故先析出AgBr沉淀,B项正确。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因素及Ksp的应用(素养养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影响PbI2(s)Pb2(aq)2I(aq)平衡的因素:1你预测一下将观察到什么现象?提示:产生黄色沉淀。2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外界因素有哪些?提示:温度、离子浓度。3请你用平衡移动的理论和Ksp与Q之间的关系,解释你的预测。提示:平衡移动理论方面:滴加KI浓溶
8、液,I的浓度增大,使平衡PbI2(s)Pb2(aq)2I(aq)向左移动,产生PbI2沉淀。利用Ksp与Q之间的关系:Kspc平(Pb2)c(I),滴加KI浓溶液,I的浓度增大,QKsp,平衡向左移动,产生PbI2固体。1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平衡移动方向Ksp变化温度升高温度向吸热方向移动,多数为溶解方向多数增大降低温度向放热方向移动,多数为沉淀方向多数减小浓度加水向溶解方向移动不变加入相同离子向生成沉淀方向移动不变加入与体系中离子发生反应的离子向溶解方向移动不变2溶度积(Ksp)的应用(1)利用Ksp比较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的大小:相同温度下,同种类型的难溶电解质,Ksp越大,溶解程
9、度就越高。(2)利用Ksp判断沉淀的溶解与生成:定义难溶电解质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幂的乘积(浓度商)为Q。通过比较Ksp和Q的相对大小,可以判断难溶电解质在给定条件下能否溶解。Q与Ksp关系溶液性质有无沉淀析出QKsp过饱和有沉淀析出QKsp饱和沉淀溶解平衡QKsp不饱和无沉淀析出(3)由Ksp计算溶液中某离子的浓度:Ksp是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达到饱和后各离子浓度的关系,在某难溶电解质的溶液中,若已知其中一种离子的浓度,就可以根据Ksp计算另一种离子的浓度。1一定温度下,在氢氧化钡的悬浊液中,存在如下溶解平衡关系:Ba(OH)2(s)Ba2(aq)2OH(aq)。向此悬浊液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钡
10、粉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溶液中钡离子数减小B溶液中c平(Ba2)减小C溶液中c平(OH)增大 DpH减小A加入氢氧化钡粉末,氢氧化钡结合水分子形成结晶水合物,使溶剂的量减少,则原溶液中溶解的氢氧化钡会析出,溶液中Ba2的物质的量减少,即Ba2数目减小,故A正确;有氢氧化钡析出,但溶液仍为饱和溶液,c平(Ba2)不变,c平(OH)不变,pH不变,故B、C、D错误。2已知:25 时,CaCO3的Ksp2.8109 mol2L2,现将浓度为2104 molL1的Na2CO3溶液与某浓度CaCl2溶液等体积混合,若要产生沉淀,则所用CaCl2溶液的浓度至少应大于()A2.8102 molL1 B5
11、.6105 molL1C2.8105 molL1D1.4105 molL1BNa2CO3溶液的浓度为2104 molL1,与某浓度CaCl2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c平(CO)1104 molL1,根据Kspc平(CO)c平(Ca2)2.8109 mol2L2可知,若要产生沉淀,混合后溶液中c平(Ca2) molL12.8105 molL1,故将溶液等体积混合前,原CaCl2溶液的最小浓度为22.8105 molL15.6105 molL1,故B正确。3已知Ksp(AgCl)1.561010 mol2L2,Ksp(AgBr)7.71013 mol2L2,Ksp(Ag2CrO4)91011 mol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