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第一册文选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古代汉语-第一册文选课件.pptx》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汉语 一册 文选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古代汉语第一册緒 論l什麼是古代漢語?l五四之前的歷代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都可以看成是古代漢語,古代漢語是現代漢語的基礎,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的繼承和發展。說文三上古部:古,故也,從十口,識前言者也。(大徐本,頁510)說文八上人部:代,更也。從人弋聲。(大徐本,頁165)段玉裁注:“更者,改也。士喪禮、喪大紀注同。凡以此易彼謂之代。次第相易謂之遞代。凡以異語相易謂之代語。假代字為世字,起于唐人避諱。世與代義不同也。”(頁37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漢語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今已成為中華各民族之間交際的通用語言。 漢語之稱始於漢代,漢以前中原一帶民族所使用的語言不稱漢語,而稱華夏語。春秋戰國
2、時期,把中原一帶的語言稱為雅言,視為通語(即今天所說的普通話)。論語記載: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劉邦於公元前206年重新統一天下,建立漢王朝,中原一帶各民族的共同語始稱漢語。 古代漢語書面語可歸納為兩個系統:文言(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後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和古白話(唐宋或稱六朝以來以北方話為基礎而形成的語言)。(詳見緒論頁1第三段)。古代汉语课程的學習重點是文言,尤其是先秦語言巨匠們在以當時口語為基楚而加工成的文學語言。 為什麼要學習古代漢語?古代漢語課是一門工具性極強的基礎課,是漢語言文學專業,以及從事漢語教學人員的必修課。 古代漢語的基本理論
3、知識是指貫穿於古代文獻語言中的文字、音韻、語法和辭匯四個方面的系統的理論知識,也就是本教材通論部分涉及到的內容。 古代漢語課可以成為解開古人思想、古代文化等秘密的一把鑰匙,為進一步鑽研古典文學、傳統學術文化掃清障礙。其次,這門課涉及到的基本理論知識可以直接指導中學語文課的文言文教學。燭之武退秦師: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中學語文的課文注釋“行李,出使的人”(高中語文(試用修訂本)第一冊,頁56)。 “李”是一個通假字,通“吏”,“行李”,就是“行吏”,行走于道路上的官吏,通常都是出使國外的人,周禮三百四十餘職官中有“大行人”、“小行人”,都是指的外交使節。 怎
4、樣學好古代漢語 古代漢語的教學內容分通論、常用詞、文選三個方面,而通論涵蓋四大板塊:文字、詞彙、音韻、語法。詞彙是重點,語法是基礎。通論是學習辭彙、語法的綱領,文選是學習辭彙、語法、音韻知識的途徑。 多讀、多思、多概括歸納 勤做練習、勤查工具書、勤寫讀書筆記。預習、復習、廣泛閱讀。 鄭伯克段于鄢鄭伯克段于鄢l春秋左氏傳,傳孔子據魯史官所集史料撰爲春秋,中寓褒貶(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褒見一字,貴逾軒冕;貶在片言,誅深斧鉞”),文字過簡,故魯人左丘明、穀梁赤(子夏弟子)、齊人公羊高(口頭流傳到漢時才成書)爲之作傳,即“春秋三傳”。左丘明,居左丘,故爲氏;一說,春秋史官分左右,丘明任魯太史,世稱左
5、史,以其世傳史職,故能搜羅列國之史以傳春秋,非如公羊、穀梁之以經生敍述傳聞。(清淩藻揚蠡酌編三五左傳之左別解)春秋按春秋時魯國十二個國君(隱、桓、莊、閔、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在位時的事件先後編年。“隱公元年”即公元前772年。春秋五等爵:公侯伯子男,鄭,伯爵,故稱鄭伯。在實際敍述中,侯、伯亦常稱公。魯隱公元年(前722年)鄭莊公母子、兄弟之間發生了根本的利益衝突,鄭莊公制服了同母弟的叛逆舉動,報復了母親對弟弟的偏愛和對他本人的厭惡之情。 鄭伯克段于鄢 l“克”,根據左傳的記載是“打敗”的意思,而其他兩傳(公羊傳、穀梁傳)認為是殺掉了共叔段(例如:糓梁傳云:“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
6、殺也。”)。 “于”介詞,引進處所。介詞“于”,語源與“往”有關,主要指明處所,詩經中用作表示動作起始或進行的詞頭(黃鳥于飛)。左傳國語開始有被“於”取代的趨勢,戰國文獻中(如孟子等)引用早期文獻時還有別于“於”。鄢,地名,在今河南鄢陵縣。 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l初的本義是“裁衣之始”,從刀、從衣會意(參見大徐本,頁91)引申为当初之 義。這是追述往事的确習慣用法。鄭武公:國名+謚號+公(君也)。諡法曰:強理勁直曰武。申,為姜姓之國。古代婚制:同姓不娶,異姓不媵。 莊公寤生 ,驚姜氏。 l寤生母寐時兒生,寤時方覺(晉杜預春秋經傳集解)胎兒出生即張目而視(漢應劭風俗通)生之難,通牾;牾,逆
7、也。說文午部:“逆也。從午、吾聲。”(大徐本,頁311)A,通B,通假字表述方式。驚,不及物動詞帶上了賓語,這個動詞就用如使動。使姜氏驚。 遂惡之 之,是代詞,代指鄭莊公。遂,時間副詞,當“從此就”講。 欲立之立:不及物動詞帶上了賓語,用如使動,使他立。 亟請於公,公弗許亟,表頻率的副詞,與“數”義同, 屢次。 於,介詞,引進行為的對象,請,動詞,請作為謙敬副詞只出現在對話當中。 弗,否定副詞。 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及,等到。見頁51常用詞,說文又部:“及,逮也。從又從人。”(大徐本,頁64)小篆作 ,象一隻手抓住一人的後衣襟的樣子,故可會意為趕上。 即位,就位。即的本義是就食,甲骨文作接近
8、某一事物也稱為即,成語有“若即若離”。是其引申義。與即相反的一個詞是既,甲文作 後來泛指一切事情的完成,故“既”就引申為“已經”的意思。 為,介詞,wi,給、替的意思。 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判斷句。用句尾語氣詞“也”幫助判斷。巖與岩為異體字,前者為形聲字,後者為會意字,注9講為險要,是山岩義的引伸。邑,說文囗部:“國也。從囗從卪。”(大徐本,頁131), 焉,兼詞,兼介詞和代詞。死焉,死在那裏。佗邑唯命,見注請京,“請”是為之請京的省略。 謂之京城大(讀太)叔,大、太古同。周禮天官大宰唐孔穎達正義曰:“以寵祿過度,時呼為太叔。”謂之京城太叔,可譯為大家叫他京城太叔, 祭仲曰:都城
9、過百雉,國之害也祭zhi仲,共gng叔段,注意專名的讀音。都,有先君之舊宗廟曰都。城,以盛民也,内曰城,外曰郭。雉,古城墻的丈量單位,一雉之墻,長三丈,高一丈。判斷句。 (城市的城牆超過一百雉,是國家的禍害)大都不過參國之一 國是諸侯國的國都。國,甲骨文作, (口是囗,即圍的本字), “參國之一”就是國都城牆的三分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中五之一”是“中都不過五國之一”的省略,“小九之一”同。按:依周代的禮制,周王可擁有長540雉(一千六百二十丈)的京城,合九裏長,鄭國可擁有邊長300雉的都城,國內的大都、中都、小都按1/3、1/5、1/9遞減,則大都為100雉,中都為60雉,小都為30雉。
10、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 今京不度,現在京這個地方不符合先王法定的尺度。非制也,這不是先王的禮制。注意“不”和“非”這兩個否定副詞的區別,“不”否定動詞,“非”否定名詞謂語。 堪,見常用詞頁54,本義是指地突起的樣子(見大徐本,頁287)。 姜氏欲之 ,焉辟害?l之,指代詞,這様。焉,疑問代詞作狀語,當“哪里”講。辟與避是古今字的關係,辟說文卪部:“法也,從卪、從辛,節制其罪也。從口,用法者也。”(大徐本,頁187)。 (姜氏希望這樣,怎能躲開禍害)? 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 “有”的賓語“何厭”借助於代詞“之”的複指,放到了動詞前面。“厭”與“猒”義通,“猒”說文解釋為“飽也”。引
11、申為滿足。這個意義後來寫作“饜”, “饜”與“猒”為古今字的關係。 “為”動詞,“為”的本義是“以手役象,以助勞作”。 是其古文字形體。“為之所”是一個雙賓語結構,直譯就是安排他一個地方,意譯就是為他安排一個地方。 無使滋蔓,蔓難圖也。 無,否定副詞,表禁止性的否定。當“不要”講。圖,圖謀,這里是對付的意思。 蔓草猶不可除,况君之寵第乎?“猶(且、尚)(何)況乎?”是一個固定的表達格式。 意思是,野草蔓延了,尚且难以扫除,何况是你宠爱的弟弟呢?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自斃,可譯為摔跟頭。斃本作獘,從犬敝聲,說文訓為“頓僕也”。(大徐本,頁205)余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
12、l既而,當“不久”講。鄙,邊邑,離都城很遠的偏遠地區。 貳,兩屬之義。注意它與“二”、“兩”、“再”的比較,(見常用詞部分頁59)。 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公子呂,字子封,鄭大夫。 若之何,是一個凝固結構,意為對這件事怎麼辦? 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與,與國,即把一國的權柄拱手讓給別人。 請是一個表謙敬的副詞, 若,假設連詞,當假如講。弗,否定不帶賓語的及物動詞。則,那麼,連詞。“請”同上。無,否定副詞,當“不要”講。無生民心,見注19 無庸,將自及。庸、用是異體字的關係。說文用部:“庸,用也。從用,從庚,更事也。”(大徐本,頁70) “庸才”、“庸俗”之“
13、庸”是後起之義。及,趕上。 大叔又收貳邑以為己邑,至於廩延。子封對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暱,厚將崩。” “可矣”中的“矣”,是一個表報道的語氣詞。 “厚”本義是山陵高厚,這裏指領土廣大。眾,民心。 不義不暱,暱同昵,一説通黏,親附、親近之義。 厚将得众厚将崩(土地面积)广大了将获得民众土堆得高了就要塌下来。“厚”本指土堆积得厚,但要堆得厚则底盘需宽大,故引申出(面积)“广大”义,土堆得高则易崩塌。君臣二人虽然都说“厚”但子封用的是引申义,庄公用的是本义。故教材注说是语义双关。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啓之。 完,修萁q。聚,聚集。繕,修繕、整治。甲,鎧甲。兵,武器
14、。 具,備好。卒,在這裏指步兵。乘,兵車。 將襲鄭,襲,是偷襲(頁49),襲鄭,即攻打國都。 啟,甲文作 以手開門,啟之,為之啟,就是為叔段開門。 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二百乘以伐京。 其,指代詞。可矣,是時候了。 帥通率不確。帥與率的本義都與率領義無關。說文率部:“率,捕鳥畢也。象絲罔上下其竿柄也。”(大徐本,頁278),說文巾部:“帥,佩巾也,從巾、 。”(大徐本,頁158)率領的本字應為從辵,率聲的 。說文辵部:“ ,先道也。”(大徐本,頁39),先道即先導,道、導古今字。先導,即領路先鋒。漢代又以佩巾義的帥代替,其實都是同音通假字,不是本字。乘(shng)是一個單位詞,見注4
15、。伐,討伐,有鼓為伐,伐不義。左傳: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 京叛大叔 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京叛太叔”是太叔失敗的主要原因。庄公(亲自)到鄢讨伐共叔段。於,介詞。共,國名,在今河南的輝縣。出奔,逃奔。省略了介詞於。 诸之于先秦的“诸”主要有三种用法:在句末等于“之乎”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P297 有这事吗在句中等于“之于”伐诸鄢伐之于鄢 问诸水滨问之於水滨形容词,众。例如:“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於薛?”现代仍有“诸位先生”“诸位同学”的说法。“诸位”即“众位”。遂寘姜氏于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黄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 寘,同置,二者是異
16、體字。幽禁的意思。 誓之,對她起誓,“及黃泉”是死的一種隱晦說法。無,不要。是否定副詞。 相,指代性副詞,最初是指單方面的,“相見”,是“見我”的意思。無相見,“不要來見我”。既而,事情過後,又感到後悔。 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於公。 封,甲骨文作 ,聚土栽樹為封,在這個意義上引申出邊界的意思,這是一種動靜的引申。封人,管理疆界的地方長官。 聞之,之,指代詞。有獻於公,即向鄭公有所獻。 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 舍,不是捨棄的意思,而是不吃,把肉放到一邊。 之,指代詞,指代“食舍肉”這件事。 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 羹在上古就是指肉。(主要指固体),
17、所以上文说“肉”,下文说“羹”,中古则指的“带肉的汁”(主要指液体)。所以中古与“汤”组成同义词:羹汤。如唐代王建新嫁娘诗:“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請,謙敬副詞,請允許我。遺wi,是送的意思。 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 爾有母遺,你還有母親可送,繄,句首語氣詞,當“唯”講,唯獨我沒有。 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 敢,謙敬副詞,冒昧地,“何謂”,謂何,意思是說“這從何說起”。 “公語之故”是一個雙賓語結構。之,間接賓語,故,當原因講,是直接賓語,告訴他這其中的緣故。下文“且告之悔”句式相同。 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
18、”公從之。 何,前置賓語,焉,在這件事上,兼詞。 若,假設連詞,“隧”,名詞用作動詞,其條件是放在連詞“而”的前面,本身既不是主語也不是賓語。這裏的“相”,可以看成是雙方面的。 其,語氣詞,表反問,當難道講。然,這樣。 “之”指代潁考叔的話。 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遂為母子如初。 賦,作詩,入,走進隧道,與下文出相對。公入而赋姜出而赋实则表示同入隧洞中,并同时出隧洞外,即“互文见义”的表现手法。大隧之中大隧之外即大隧内外,处处,到处。也属互文关系。融融、洩洩,都是形容詞。 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19、其是之謂乎? 君子,古指有品德修養的人。这里是作者的假托,是左传习用的发表评论的方式。“潁考叔,純孝也”是一個判斷句, “施”y,延及之義。 這裏是“影響了”的意思。孝子二句見P13注4 其是之谓乎?大概是说这种情况吧。是之谓谓是用代詞“之”複指前置的宾语“是”齊桓公伐楚齊桓公伐楚 僖公四年僖公四年(公公元元656年年) 題解題解 本文寫齊桓公為稱霸天下而伐楚,但楚也毫不示弱,齊終未達目的。齊屬侯爵,故文中稱齊侯。參加這戰役的有魯宋、陳、衛、鄭等國。 齊恒公春秋第一個霸主,此後是晉楚爭霸,城濮一戰大敗楚,晉文公成為第二個霸主。35年後晉楚再戰,楚莊王成為盟主。此後是吳越爭霸,吳王闔閭破楚,吳王
20、夫差敗越。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滅吳,成為最後一個霸主。 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以:介詞,率领。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凡師,能左右之曰以。諸侯之師諸侯之師:指指參加這戰役的魯、宋、陳、衛、鄭等國軍隊 。 蔡,國名,姬姓,在今河南的汝南、上蔡等地。僖公三年:齊侯與蔡姬乘舟於囿。蕩公,公懼,變色,禁之不可。公怒,歸之,未絕之也。蔡人嫁之。 蔡潰,遂伐楚蔡潰,遂伐楚 潰:潰敗,左傳文公十三年:民逃其上曰潰。遂,於是。名為侵蔡,實為伐楚。侵與伐之別,見上文。 楚子使與師言曰: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
21、也,何故?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楚王屬子爵故稱子,楚實已稱王,此為春秋筆法。 使,派遣,後省宾語使者。與,介詞,和,同 古人以為中國四周皆為海,故有四海之稱,北海,南海,猶言中國之北,中國之南。唯,句首語氣詞。是,這種情況。風馬牛:牛馬牝牡相誘而相逐謂之風。意思是齊、楚相去甚遠,縱使牛馬牝牡相逐,奔逸雖速而遠,也不會互相侵入邊界。 不虞,不料,沒有想到。涉,本意為過河,說文:徒行厲水,從水,从步。這裏當進入講,不說齊進攻而說涉,是委婉的外交辭令。 管仲對曰: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九伯,女實征之,以
22、夾輔周室。 管仲:齊大夫,姓管,名夷吾,字仲。召康公:周成王時太保召公奭,因其封地在召,所以稱召公,康是他的諡號。先君,後代君臣對本國已故君王的稱呼。大公,姜太公,名尚,齊之始祖,故尊稱之為大公。 五侯九伯:賈逵、服虔、杜預以為五侯為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九伯為九州之方伯,即各州諸侯之長。在這兒可理解為統言天下諸侯。女,你,後做汝。實,句中語氣詞。表示命令或期望。征,討伐,這裏指有征伐之權 。夾輔:輔佐。 賜我先君履:東至賜我先君履:東至于于海,西至海,西至于于河,南至河,南至于于穆陵,穆陵,北至北至于于無棣。無棣。履,踐踏,這裏指足跡所踐踏的地方,即齊國可以征伐的範圍。海:指黃海渤海。
23、河,黃河。專有名詞穆陵,地名,即今山東臨朐縣南的穆陵關。無棣,齊國的北境,在今山東無棣縣附近。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征;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包茅:茅為菁茅,為王祭所不可少之物,古人拔此茅草而束之為包茅。菁茅產於荊州,為楚應納貢物之一。入,納,指納貢。無以,以,介詞,用來,無以,沒有用來(的東西) 。縮酒,一是用所束之茅濾酒去渣滓;一是祭祀神靈時,把束茅立在地上,將酒自上而下澆之,糟留在茅中,酒汁則漸漸滲透於地,像神在飲酒一樣。包茅為祭祀不可缺少之物,楚人不上供包茅,所以周王的祭祀用品不能供給神靈。
24、徵:課本解釋為索取。當為問罪、追究之義。寡人是徵寡人是問。賓語前置,是,代詞,寡人徵是,寡人問是。問,責問。征,征,說文說文:行也。這裏指巡視。復,:行也。這裏指巡視。復,說說文文:往來也。這裏指回。:往來也。這裏指回。對曰: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貢之不入,之,介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其獨立性,做句子中的主語或賓語。昭王之不復,同。寡君:臣子對別國人謙稱自己的國君為寡君。敢,謙詞,等於說“不敢”其,表委婉的語氣詞。諸,之於。水濱,水邊。貢不入,罪小,故認,昭王不復,罪大,故推諉,杜注云:昭王
25、時漢非楚境,故不受罪 師進,次於陘師進,次於陘。次,本义为“不前,不精也”,“不前”义後引申为軍隊臨時駐紮 。陘,山名,在今河南偃城縣南。夏,楚子使屈完如師。師退,次於召陵。屈完,楚大夫,楚之同族。楚之始祖熊繹是顓頊之後,護周平王東遷有功,封于楚。傳國至楚鎢王熊通,生子瑕,封于屈,遂以屈為氏。如,往,到去。召陵,地名,在今河南偃城縣東。 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把諸侯之師陳列出來,這是向楚示威。乘,乘車,共載 。齊侯曰:齊侯曰:“豈不榖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榖豈不榖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榖同好,如何?同好,如何?”老子云:侯、王自謂孤、寡、不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