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思想内容鉴赏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古诗词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思想内容鉴赏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词 形象 语言 表达 技巧 思想 内容 鉴赏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古代诗歌鉴赏考纲要求 考试大纲对诗词鉴赏的要求与文言文阅读是放在一起的。包括: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D。 这一知识点主要指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纲说明 诗歌的形象主要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 诗歌的语言,主要包括理解关键词语和鉴赏语言风格。 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包括诗歌的感情 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古诗词鉴赏基础一物象 物象是指自然界的事物。物象是客观存在的,不随人的意志而改变的。有学者说过,明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
2、用的最多的意象之一。其实这里用“意象”来称明月是不恰当的,正确的说法应当是“物象”,因为客观存在的月亮只有一个,只有具体诗作中被多样表现的月亮才能成为意象。 物象是诗歌欣赏的一个基本功,因为我国诗歌强调含蓄蕴藉,感情抒发很少直截了当,多是通过“物”来间接抒情。而不同的物象往往有着不同的特定含义,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例如“明月”多用来表达思乡之情,“杨柳”多用来表现春意或离别。常见物象(一) 朝阳:希望,朝气,活力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
3、发展趋势 乡村:思归,厌倦俗世,田园风光,纯扑美好,安逸宁静常见物象(二) 松柏:傲岸,坚强,生命力 梧桐:凄苦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菊:隐逸,高洁,脱俗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衰败、萧条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古诗词鉴赏基础二意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托物言志”中的“物”。 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的主观情感的流露。 我们理解诗歌形象,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捕捉“意”
4、“象”的能力是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能力。实例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分析】连用九个意象组合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彷徨悲苦的情怀,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传递出作者的羁旅愁思。 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意象勾画出杨柳依依、晓风吹拂、残月微明的情景,这些最能触动人离愁的意象交融在一起,构成了凄凉难耐的意境,淋漓尽致的抒发了作者感伤离别的悲哀。意象中的情感 诗歌中的意象所融入的思想感情,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意象本身所固有的思想感情,这是在长
5、期的语言运用中形成的固定的象征含义。例如东风轻柔、南风和煦、西风萧瑟、北风凛冽,牡丹象征富贵,荷花象征君子,菊花象征隐士,兰花幽静清雅,梅花坚贞不屈,杜鹃啼血,猿鸣凄清,这些都是意象在长期的语言环境所形成的为人们所公认并熟悉的固定的象征意义。 另一类是诗人在诗歌中临时赋予的意义,这种意义一般要从作者描写意象时所采用的修饰语来判断其中的思想感情。实例 例1:咏柳(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分析】作者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对柳树有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古诗词鉴赏基础三
6、意境 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生活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即诗中“意”与“境”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而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所构成的境界,具有整合性。意向和意境的关系就如同砖瓦和整座楼房的关系一样。意境美是我国古代诗词中的一个重要特征。鉴赏诗歌就应当能够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意象,进入到意境中,去领略诗歌的意境美。实例 例2:桃花溪(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分析】桃花溪是唐代书法家、诗人张旭借陶渊明桃花
7、源记的意境而创作的写景诗。此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寻找桃源。全诗构思婉曲,情韵悠长,营造了一个清远含蓄的意境。实例 例3:月夜(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分析】这首诗记叙作者对初春月夜气候转暖的独特感受。诗的前二句写景,记叙星月西斜,夜深人静。诗的后二句记所闻、所感,因虫声透过窗纱传来,感到已到春暖时节。诗中描绘了一种优美宁静而富有生机的境界,令人感到物候在变化,又是静美的
8、。营造了一个清新明丽的意境。 又如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营造了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鉴赏诗歌形象 诗歌的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这些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它是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的富有美感的艺术形象。 对诗歌中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把握诗词中的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鉴赏诗歌的形象,要求感受、理解诗歌中的形象,进而准确概括形象所蕴含的感情。 不论诗歌中的形象是什么,其背后一定有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中的形象始终只是诗人的感情寄托。诗歌人物形象
9、诗歌不能像小说一样通过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来传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但根据诗歌中人物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在头脑中再造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仍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体会作品主人公鲜活的形象,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与小说相比,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如小说全面、丰富、立体,但特点鲜明、突出。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二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实例 例1:诗经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分析】诗中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的热烈痴情、淳朴
10、憨厚,女青年的漂亮活泼、伶俐俏皮无不毕现。实例 例2: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分析】词中塑造了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从容自适的渔父形象。在这青山绿水中,还有一位超脱名利的渔父在,他把自己融化在大自然中,自乐其乐,无复风波之患。实例 例3:观猎(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分析】首联起得突兀,大有先声夺人的气势。颔联写将军发现猎物奋力追击的情形,生动逼真。颈联写猎罢归营,不着痕迹地表现了将军策马疾驰的风采。尾联以“回看”一词写出了将军踌躇满志
11、的神情。这首诗通过写一次打猎活动,勾画出了一位将军意气风发的形象。实例 例4:声声慢(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例4解析 【分析】空屋陋室之中,主人公抑郁少欢,孑然一人寻来觅去。乍暖还寒的天气,身体难以适应;想喝杯淡酒解愁,却碰上“晚来风急”。抬头仰望天空,鸿雁匆匆而过,又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更觉伤感;低头看院子里,秋菊怒放,遍地金黄,却没有兴致去摘取。嫌白天太长,盼望天黑,
12、挨到黄昏时分,又下起细雨,心情比天色更阴郁。一位晚年寡居、孤独凄苦、家破人亡的女性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附注:人物形象描写方式 人物形象不一定是直接描写的,可以通过环境、景物描写透视出来,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对田园生活的描写,凸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也可以通过外貌神态的描写,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对周瑜形象的描写。 还可以通过动作描写,如例4中李清照对自己动作的描写。实例一 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问答问题。 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三、四句塑造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例1解析 【分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
13、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在名满天下的黄鹤楼,送别自已的知心朋友。诗人把朋友送上船,目送船顺流而去,人影模糊,只见船帆;最后连船帆都消失,只有一江春水浩浩荡荡流向天际。诗人久久伫立在江边,心里充满了对朋友的留恋、牵挂和祝福。 【参考】这两句是诗人眼中所见之景。透过这种情景,可以看到一个久久伫立在江边,目送朋友征帆远去,直到帆影在天边消失仍然极力远眺,对远去的朋友依依不舍的诗人形象;透过这个形象,读者更感受到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实例二 例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的“蓑笠翁”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诗人刻画这一形象的用意是什
14、么?例2解析 【分析】读这首诗,眼前呈现出出一幅画寒江独钓图。“千山”“万径”,多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众鸟飞尽,自然界一片静悄悄的景象;在这个世界里,人迹罕至,到处寂寥。在这漫天大雪的静寂世界里,只有一个“蓑笠翁”在执着地垂钓。渔翁的存在显得多么寂寞、孤单和渺小,但他却给人一种战风雪抗严寒的力量。虽然冷寂却不绝望,虽然孤独却不悲观,虽然遗世却仍然伟岸。这种坚守自己理想、不妥协、不屈服的形象就是诗人所向往和追求的。例2参考答案 【参考】“蓑笠翁”是一个孤傲、清高、不屈服于恶劣环境的人物形象。诗人刻画这一形象,赞美了敢与恶势力抗争,保持独立人格的情操,寄寓了自己孤独、超脱、自傲的复杂思想感情。
15、诗歌事物形象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有的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有的则是通过人格化了的描写,曲折表现诗人自己的品格节操。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的诗,往往在对事物形象的描绘中寄寓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诗中所描绘的形象往往既是物的形象,也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托物言志 例1:在狱咏蝉(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沈。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分析】诗写于仪凤三年(678)秋。骆宾王当时为侍御史,“数上书言天下大计,后曌怒,诬以法,逮系狱中。”在诗中,作者借蝉自喻,用比兴手法寄托自己遭谗被诬的悲愤心情。这就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怀 例2:咏柳(唐贺知章)
16、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例2解析 【分析】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前三句描写柳树。第一句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而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个部位。三、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一问一答,非常巧妙的由柳树过渡到春风。春风能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万紫千红的花草树木。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这首诗是借物抒怀。
17、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形象 例3: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背景】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但英宗复位后以谋逆之罪将于谦处死。例3解析 【分析】这首诗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首句“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指烧炼石灰石,加上“若等闲”三字,使人感到作者这里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
18、若等闲的气魄。第三句“粉身碎骨”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的过程,“全不怕”三个字又让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的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更是作者直抒胸怀,立志要做一个清白的人。具有特定含义的事物形象 一个民族,由于历史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原因,不但有共同的语言,也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状态,这种共同的状态,也表现于这一民族对自然或社会的某些事物的一定的感受方式。因此,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等物象,找们要注意沉淀于的特定含意和文化内涵。这样,我们才能恰当地欣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实例 例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闻雁(唐韦应物) 故园渺何求,归
19、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皋塘(唐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女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问题: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参考】雁是候鸟,春秋迁徙,归去有期。所以古代诗歌中往往借大雁归去有定期来抒发自己归家无期的乡愁。这两首诗都是写离愁的,借大雁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思。诗歌景物形象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常借助于景物形象,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这时的景物形象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我们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便可感知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作品都不会是单纯为写景而写景的,诗歌更是如此。因此,鉴赏景物应当与诗人的情感、情
20、趣、怀抱等联系起来。实例一 例1:漫成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分析】诗人选取了“江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月近人、风灯夜照、沙头宿鹭、船尾跳鱼的恬静优美的画面,创设了安谧、和平的意境,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实例二 例2: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例2解析 【分析】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一体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寥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
21、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放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这首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哲理型景物形象 例3: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例3解析 【分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
22、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意境型景物形象 例4:海棠(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分析】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略显幽寂,与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后两句用杨贵妃“海棠睡未足”典故。作者要烧红烛陪伴、呵护海棠,极富浪漫色彩。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认为此诗“造语之工
23、”“尽古今之变”。意境醇厚幽美。实例分析 例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题:作者在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自然景象?它们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理想?例5解析 【分析】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在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景物清幽明净。颈联写听到竹林中的喧声,看到莲叶动荡,猜想是浣女归来、渔舟顺流而下,以动衬静。尾联抒发感情,说这里是理想的归处。全诗通过对
24、山水的描绘寄托感情。 【参考】诗中描写了空山、新雨、明月、青松、清泉等自然景物,以及浣女喧竹、渔舟穿莲的百姓生活;构成了一幅幽清、明净、恬美的雨后傍晚的秋景图;表现了作者对安闲的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诗歌语言 鉴赏诗歌语言是鉴赏诗歌的关键,因为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都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表现出来。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理解关键词语和品味语言风格两个角度入手。实例一 例1:早梅(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 【分析】诗中原句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
25、为题目是“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开已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从此尊称郑谷为“一字师”。实例二 例2:晴景(宋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分析】诗中原句“蜂蝶飞来过墙去”,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情形才能让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关键词语之动词 理解关键词语,首先要抓住其中的动词。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也常常是一首诗的诗眼。 例:杜甫送蔡都尉有“身轻一鸟( ),枪急万人呼”,上句最后一个字到底是什么?有猜“疾”,有猜“落”,有猜“起”,还有人猜“下”,哪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