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9073唐诗研究(安徽)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pdf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自考09073唐诗研究(安徽)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pdf》由用户(雁南飞1234)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考高频考点复习资料
- 资源描述:
-
1、1 1 / 1515第一章 唐诗对时代的反映及其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第一章 唐诗对时代的反映及其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知识点名称知识点名称内容内容唐诗对时代反映的广度与深度唐诗对时代反映的广度与深度1.诗史研究上的唐宋诗之争,尽管意见歧出,但唐诗以情韵胜,宋诗以意理胜,却已大致得到公认。2.“李杜操持事略齐,三才万象共端倪”出自漫成五章 。3.“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出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4.“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出自南陵别儿童入京 。5.“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反映了旅食京华的辛酸。6.元日仗的作者是张祜。7.时事、政治、边疆、市井、民间的欢乐与痛苦、征夫思
2、妇的哀怨与忧伤是唐诗最习见的题材。8.中国古典诗歌以抒情诗为主。9.唐代文人的思想观念的新特征:(1)在出处方面,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怀现实、参与政治的热情。(2)在获取功名的途径上,耻于因人成事,以荫授官也不被人过分羡慕,而是普遍重视进士科的拼搏,甚至乐于到边疆和战场上去寻求出路。(3)在知和行的关系方面,唐人重视实际知识,重视经世致用。(4)在伦理观、君臣观、门第观、尊卑观、妇女观、民族观、宗教观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或较其他时代开放。10. 唐诗对时代反映的广度与深度的表现:(1)唐诗反映了唐人丰富的精神生活,唐代是一个健康的、富有活力的时代。(2)唐诗反映了唐人重视事功、富有理想、胸
3、怀开阔、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3)唐诗具体地、细致地反映了唐代各种类型人物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4)唐代文人处在时代文化背景下加上大部分来自庶族地主阶层,形成了一个与前代很不相同的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促进了观念变革,思想空前活跃。(5)唐代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唐人的言行较少伪饰和拘束。(6)唐诗反映了唐代丰富的社会生活。(7)唐诗反映时代生活之所以特别深广,与诗人们积极地干预当时社会生活有关。(8)唐诗反映社会生活面之广与反映时代主旋律是统一在一起的。唐诗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唐诗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1.“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出自李白古风五十九首 。2.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张若虚。3.送杜少
4、府之任蜀川的作者是王勃。4.安定城楼的作者是李商隐。5.“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作者是王翰。6.“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出自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7.“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出自杨叛儿 。8.“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出自杜甫悲陈陶 。9.“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作者是李商隐。10. 集中表现道家思想意蕴的诗篇饮中八仙歌的作者是杜甫。11. 乐府诗集的作者是宋人郭茂倩。自考押题考点串讲复习资料微信 344647 公众号/小程序顺通考试资料2 2 / 1 15 512. 李商隐所作的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是总
5、结唐王朝治乱兴衰的又一篇“诗史” 。第二章第二章 地域、民族和唐诗刚健的特质地域、民族和唐诗刚健的特质知识点名称知识点名称内容内容地域地域1.中唐之后,随着五、七言古体、近体诗高潮的过去,新的抒情诗体词兴起。2.只有当陈子昂高倡汉魏风骨、推尊建安文学时,南北文风斗争在局面上才有了根本的改变。3.“楚谣汉风,既非一骨” , “河外江南,颇为异法”出自江淹杂体诗序 。4.“江汉英灵,燕赵奇俊,并该天网之中,俱为大国之宝”出自魏征隋书文学传序 。5.“汉魏西晋皆北方之诗,唐之盛时,称作家者大抵多秦晋之人也”出自李东阳麓堂诗话 。民族民族1.隋唐文化诞生之前,少数民族的活动,曾给中国中古社会注入新的生
6、命力。2.魏晋以来,汉族地主中的门阀士族,具有高度寄生性和极端腐朽性。3.顺着文化融合的发展潮流看,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由于中原社会融入各种血缘和文化成分,经历时日已久,人民已渐渐习惯,不再有以之为“夷狄”的意识了。唐诗刚健的唐诗刚健的特质特质1.河岳英灵集的编者是殷璠。2.李贺描写音乐的代表诗篇有李凭箜篌引 。3.唐诗刚健特质的表现: (1)唐诗气象非凡,具有壮阔的面貌。 (2)唐诗具有强劲的骨力。 (3)唐诗具有解放的气质。第三章第三章 初唐诗坛的建设与期待初唐诗坛的建设与期待知识点名称知识点名称内容内容宫廷诗在初宫廷诗在初唐诗坛的地唐诗坛的地位位1.宋代起,开始给唐诗划分阶段。影响最大的
7、是把唐诗分为:初、盛、中、晚的四分法。2.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评初唐四杰,直称“王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当时体” ,足见其当时的影响。3.明确提出划分唐诗为初、盛、中、晚四期,始于严羽的沧浪诗话 ,定型于高棅的唐诗品汇 。4.初唐宫廷诗所具有的诗歌演进性质,一个明显的标志是表现了新的时代气息。5.四分法形成,及其优劣:(1)建立过程:北宋杨时在论诗歌发展时指出: “诗自河梁之后,诗之变至唐而止。元和之诗极盛。诗有盛唐、中唐、晚唐。五代陋矣。 ”南宋严羽提到诗体有唐初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实际上揭示了唐诗发展各个阶段的不同,不过提法上还不够明确。元代杨士弘的唐音 ,分唐
8、诗为始音、正音和遗响。明代高棅编成唐诗品汇 ,将时代先后、艺术风格、诗体三者结合加以排列,标志着四分法的正式形成。(2)四分法的优点:能揭示唐诗从端正方向到繁荣、发展、消歇的过程;能适当照顾到作家群的自然出现和消失,反映唐诗各个发展风貌的不同;不嫌过简或过繁。(3)四分法不可绝对化。6.上官仪的诗歌特点:(1)受南朝文化的熏陶和宫体诗的影响,形成了“文并绮艳”的风格。(2)擅五言,格律工整,内容多为应制奉命之作,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形式上追求程式化。(3)语言上,词藻华丽,绮错婉媚。7.宫廷诗的发展阶段状况:3 3 / 1 15 5(1)第一阶段:唐初时期的贞观诗坛,围绕在李世民周围,如虞世南
9、等。特点:多君臣唱和、应制奉答、宴饮赋咏之作,内容多以歌功颂德、写景、咏物为主。形式典雅绮丽、雍容平和(或雍容、宏大、整肃) 。(2)第二阶段:高宗朝前期以上官仪为代表的“龙朔变体” 。特点:高宗朝前期以上官仪为代表的“龙朔变体” 。颂体式的铺排减弱了,体格不如贞观时宏整,质地纤弱,藻饰相对地更显突出,风格“绮错婉媚” ;讲究词藻能稍事融化,其诗增强了动词在句中的作用,喜用迭字,比贞观时的宫廷诗显得流畅;在对仗和格律上的建设,是徐陵、庾信之后的一轮重要推进;上官仪诗还有注意营造意境且语言省净的一种。(3)第三阶段:高宗后期和武后时,代表是“四友” “沈宋”等人。成就:律体定型;把追求辞藻之美,
10、引向自然流丽的方向;在篇章结构上,由平板滞重稍趋灵动自如。特点:语言格律、布局谋篇上,都有了可以写出高档次诗篇的准备。宫廷内外诗宫廷内外诗歌在发展中歌在发展中的互补的互补1.初唐宫廷以外诗人最有影响的是四杰和陈子昂。2.四杰和陈子昂在诗史演进中对宫廷诗的补救,最重要的是他们所强调的风骨。3.四杰中的王勃、杨炯一方面抨击龙朔变体,一方面又吸收了当时宫廷诗歌创作的某些成果。风骨离不开风骨离不开性情性情初初唐诗坛的期唐诗坛的期待待1.长安古意的作者是卢照邻。2.初唐时期正面提倡“兴寄” 、 “风骨”的诗人是陈子昂。3.初唐时开创以俗语俚词入诗风气的诗人是王梵志。4.沈宋:指的是沈佺期和宋之问。宋之问
11、的思路比较缜密,风格比较清丽,尤其擅长五言律,其五言排律曾被明胡应麟誉为初唐之冠。沈佺期则气势较为宏大,尤擅七言律,曾被胡应麟推为初唐七律之冠。5.初唐四杰的历史贡献: (1)推进了五言律诗的成熟(2)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初唐体” (3)以歌行入骈赋,以骈赋入歌行,是“四杰”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实现诗体革新的一个重大贡献。大潮涌起大潮涌起伴随盛唐伴随盛唐的各种社会的各种社会条件对性情条件对性情的催发的催发1.众多诗人的性情中,李白之意兴飘逸、合儒仙侠以为气;杜甫生活上之放旷不检与政治上忠君爱国;王维之禅心睿智,泉石膏肓;孟浩然之清雅风流,洁身自好;岑参之意气风发、热情好奇。2.诗人身份地位的
12、变化: (1)由诗人门第出身、在朝在野等因素所标志的身份地位的变化。 (2)从初唐到盛唐,对诗人性情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又一重要因素是思想解放进程。3.王维与佛教的关系:(1)王维是唐代诗人中,受佛教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2)他生前被誉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死后有“诗佛”称号。(3)王维崇尚佛教,有家世渊源,对他影响最大的是道光禅师,曾从其学佛十年。(4)就王维诗歌与佛教关系而言,可以分为直接表现和间接表现佛理的诗。直接表现佛理的诗,有描绘佛寺诗和称颂禅师诗,间接表现佛理的诗指佛理于山水风光之中的禅意诗。第四章第四章 盛唐气象盛唐气象知识点名称知识点名称内容内容盛唐诗歌风盛唐诗歌风貌的主
13、要特貌的主要特征征1.“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出自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2.殷璠曾以“风骨声律兼备”作为盛唐诗歌高度成熟的标志。3.王昌龄所说的“诗有三境” ,是指“物镜” 、 “情境” 、和“意境” 。4.严羽“笔力雄壮,气象浑厚”与殷璠“风骨声律兼备”两种提法的差异:4 4 / 1 15 5(1)角度不同:严羽是站在将盛唐诗歌与其他时代之诗进行比较的角度上,揭示其独特艺术风貌; 殷璠是站在盛唐人的角度上, 估价当代诗歌对前代文学遗产进行继承革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2)着眼点不同:严羽“雄壮浑厚” ,着重揭示盛唐统一的艺术风貌;殷璠的“风骨声律兼备” ,主要着眼于两种成分的融合。(3) “风
14、骨声律兼备”可以用来衡量诗歌的艺术水平和层次,但不一定是指一个时代的特征。(4)殷璠还提出了“风骨”和“兴象” , “风骨”为情辞劲健, “兴象”为情与景毫不着意地相融且时带比兴意味。兴象与风骨结合,给人的艺术感受与严羽所云的“雄壮浑厚”是比较一致的。5.自开元至大历前,在诗史上成为盛唐,冠之以“盛唐”称谓的原因:(1)这里的“盛”主要是就诗歌创作而言,主要表现在诗歌的质量和诗歌的韵度风貌上。(2)盛唐诗以整体水平之高显示了它在诗史上的重要位置。诗人有王之涣、张旭、王维、孟浩然等等。(3)盛唐诗坛犹如春天的百花园,各类花卉,万紫千红,各有其美好的姿态与诱人的芬芳。从题材看,题材广泛。除政治诗、
15、边塞诗、山水诗外,其他如友情、送别、行旅、宫(闺)怨、咏史、咏物、登临、怀古、访隐等等,均有题咏。就艺术看,著名诗人,各有自己的精到独诣。6.盛唐诗协调和谐的统一面貌的特征:(1)这可以说从盛唐诗评家殷璠开始,历代都是人们感兴趣并加以探索的话题。但从简括而又能抓住唐诗的主要特征来看,似以严羽说的比较好。严羽在答吴景仙书用“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八个字能够概括盛唐诗歌风貌,若再求省括,还可以缩简为“雄壮浑厚” 。(2) “笔力雄壮” :指不同于齐梁时期的萎靡、纤弱,造语朴实而有力度,给人的外在印象多为“雄词健笔” 。更指那种“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强大表现力,而与题材和体裁没有必然联系。(
16、3) “气象浑厚”主要指向作品的内涵与精神面貌。 “气象”应是生命本源之气的一种显现,因而气象也就是诗歌内在生命力、内在元气所呈现的感性风貌。(4)简言之, “笔力雄壮”指语言强劲有力; “气象浑厚”指感情浓郁、内容充实。(5)总之, “笔力雄壮,气象浑厚” ,是指盛唐诗歌,给人以充实饱满、旺盛有力之感。7.张九龄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1)张九龄是盛唐前期重要诗人,尤其是他的五言古诗,在唐诗发展中有很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2)最早从太平盛世的光圈走出来并最早表现诗歌正视现实的诗风趋势的主要诗人是张九龄。(3)张九龄是贤相,同时也是文坛大家,具有很高的声誉。(4)张九龄的组诗感遇诗,既表明了诗
17、人清高超脱的政治态度,也体现了诗风转变的最初趋势。对后来的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形成的面向山林田园、清高冲淡诗风具有一定的开创贡献。8.盛唐诗在呈现丰富多彩面貌的同时又表现为和谐统一的原因:(1)在开、天时期教育兴盛、文化建设热情空前高涨的情况下,大批人才从各州郡、从庶族阶层中涌现出来。他们摆脱了对宫廷的依附,依靠自己的才学,寻求政治出路。(2)人才辈出,犹如春来万物齐发,虽然群芳多姿多彩,但鲜活新艳却是共同的季节特征。(3)盛唐这个时代本身又比较健康和谐,因此,诗人处在相同的时代气候条件下,也同时具有5 5 / 1 15 5那种和谐一致的一面。(4)庶族出身的诗人为了适应社会、寻找出路,
18、需要广交朋友,寻觅知音。诗人之间相互交流频繁,通过交游酬唱,自然增进了创作上的沟通交融,使盛唐的合唱,更加协调和谐。雄壮浑厚与雄壮浑厚与感激怨怼感激怨怼1.具有“盛唐气象”的诗可以分为感激与怨怼两类。2.“前有沈宋,后有钱郎”的“郎”指郎士元。3.盛唐气象:指的是诗歌风貌,具体即指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 ,与内容上是否直接歌颂国家之盛,歌颂文治武功,乃至粉饰太平,本不是一回事。它分为两类:一是感动激发,希望趁时而起,建功立业;二是理想与现实矛盾,针对自身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发出的怨怼之词。4.盛唐时期怨怼诗词的风貌特征: (1)怨怼情绪产生的社会基础阔达的社会。 (2)诗
19、人的自我形象强有力的意气。 (3)冲突的内容诗人与时代社会之间高层次的冲突。5.李白怨怼诗中盛唐时代的精神面貌表现在:(1)李白的怨怼,不是哀怨,不是低沉软弱,而是带有巨大的气势和力量,不是和空虚无聊结合在一起,而是和有才得不到发挥密切相关。李白的将进酒等诗篇,那种雷霆般的愤怒情绪,它的产生首先要有一个宏大的社会培养起人的信心和理想。(2)盛唐诗人的怨怼之作,诗人的自我形象或诗中的人物形象,往往突出表现了一种强有力的意气。 将进酒中诗人的情感像“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奔腾激荡。(3)盛唐诗人的怨怼,包含着对诗人与时代社会的冲突。但李白要求的不是简单地仕途出身,不是薄禄微官问题,是“俱怀逸兴壮思飞
20、,欲上青天揽明月” ,是要做姜尚、管仲一类人物,要成就“济苍生,安黎元”的大事业,只是这种宏愿在玄宗后期落空。第五章第五章 中唐韩白诗风的差异与进士集团的思想分野中唐韩白诗风的差异与进士集团的思想分野知识点名称知识点名称内容内容中唐诗歌之中唐诗歌之变变1.浣花集是韦庄的作品。 诗式的作者是唐代诗僧皎然。2.元和元年六月,韩愈南贬还京,与孟郊、张籍、张彻等在长安聚会,佳篇迭出,此时韩孟诗派已经进入它的兴盛期了。3.韩、白都是努力独树一帜,从盛唐的圈子走出去,因其所长各自发展,这是中唐大变盛唐的总趋势和基本线索。4.贞元十二年至十六年,韩愈、孟郊、张籍、李翱先后在汴州和徐州会合,韩孟集团已初步形成
21、。5.叶燮不仅认为中唐诗苑群才竞出,极为昌盛,而且认为中唐是五、七言诗歌发展史上最关键性的转折时期。6.韩愈诗奇险,白居易诗平易,在诗歌创作上是两个极端。7.韩愈是在沉溺既久之后,起而以使用大力气的奇险之作拯溺救衰的。8.就诗人间的交游聚会,逐渐形成诗派的过程看,韩、孟结交始于贞元七年赴京应进士试时。9.由于白居易诗歌创作有叙事诗、讽谕诗、自我抒情诗等多种类型,其中抒情诗数量最多,与诗人内在情感关系最为密切,最能代表白诗的特点。10. 韩派起于贞元中期,盛于贞元末至元和初;白派起于贞元末期,盛于元和中期至长庆年间。11. 韩愈和李商隐分别为中晚唐文学巨子。韩愈擅古文而李商隐擅骈文,韩诗的成就主
22、要在古体,李诗的成就主要在近体。6 6 / 1 15 512. 中唐时期的诗派:(1)大历十才子: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2)韩孟诗派:韩愈、孟郊、卢仝、贾岛、李贺、马异、刘叉、李翱。它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等人。他们主张“不平则鸣” ,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他们具有变态的审美趣味, “以丑为美” ,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表现出重主观心理、尚奇险怪异的创作倾向。诗歌形成一种奇崛硬险的风格。他们在艺术上力求避熟就生,标新立异。这种诗歌的新的追求与新的变化,积极推动了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3)元白诗派:指的是韩孟诗派
23、同时稍后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代表诗人还有张籍、王建等。13. 中唐诗坛突出地呈现了多元化的倾向的原因:(1)这是安史之乱后,集中统一受到破坏,社会趋向纷纭复杂、思想文化更加五花八门在诗歌创作中的反映,即诗论家所谓“盛世尚同,而衰世尚异”的现象。(2)同时也是诗人们在盛唐高峰之后,自觉地从多方面寻找出路,追求创新的结果。14. 中唐诗歌中,比较共同性的风貌特征:(1)相对盛唐而言,诗歌往往以意取胜,而元气不及盛唐自然充沛。(2)除韦应物等少数作家,其他一些诗人之作,一般都比较直致发
24、露。(3)贴近日常生活,贴近世俗。科举、文学科举、文学、政治的三位政治的三位一体一体1.唐代从国子监到州学、县学,主要教学内容是儒家经典。2.进士科与所谓“浮薄放荡”有一定的联系。3.进士科甚至经常被称为文学科。4.韩愈一派有通之于儒学政教的雄桀瑰伟。5.唐代进士考试一般需要经过三场:杂文、经义、策目。韩诗韩诗通通之于儒学政之于儒学政教的雄桀瑰教的雄桀瑰伟伟1.韩愈荐士诗云: “国朝文章盛,子昂始高蹈” 。2.韩愈作为进士阶层中儒学政教型的代表人物, 亲身卷进了当时激烈而复杂的政治和思想文化斗争之中,而一系列矛盾斗争,又在心底激起种种撞击,彼此互不相让,冲突不已。3.矛盾冲突,躁郁斗进,精神总
25、是处在履险犯难之中,是韩诗在意象、结构、语言、声韵等方面,与传统诗美显出区别的根本原因。4.韩愈的诗歌特点:(1) “不平则鸣”是韩愈关于作家生平遭际与创作关系的一个著名命题。(2)是“利欲斗进勃然不释” ,充满着亢进奋发、躁郁不平的情绪。(3)中国诗歌传统崇尚宁静淡泊和温柔敦厚,韩愈把强烈的躁动情绪公然带进诗歌之中,是一种变奏。5.韩愈诗风的产生原因:(1)社会生活基础:为国家效力,有很强的历史使命感。(2)诗人自身气质和心理:韩愈出生于儒学官僚家庭,家道中落,幼年失怙。力学而仕,振兴家道和振兴朝廷的愿望,交融在一起,急功近利。这种自身气质导致的人生命运,最终必然促使内心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