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三政治课标通用一轮复习课件:必修4-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高三政治课标通用一轮复习课件:必修4-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政治课 通用 一轮 复习 课件 必修 求索 真理 历程
- 资源描述:
-
1、生活与哲学必修4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栏目导航02课 堂 探 究 案03主观大题 分步突破04备考锦囊 热点聚焦01课 前 预 习 案01课 前 预 习 案客观世界过程及其结果能动性社会关系认识发展唯一标准正确反映客观性条件和范围具体的历史反复性螺旋式上升 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脱离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
2、不存在的。() 3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4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 5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6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 1“梦想是海市蜃楼,还是绿洲,关键取决于你是否停止跋涉的脚步。”与这句话内涵相一致的是() A“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D“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 答案C 2中国的探月过程有着严密的工作设计,“绕”“落”“回”,是中国探月工程在2020年前设定的三大目标,并由此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分步实施。这表明() A实践活
3、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B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C实践活动具有主观性的特点 D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 答案D 3易到用车、滴滴专车、一号专车随着市场需求的激发、资本的涌入,专车市场最近愈发火热,越来越多的诸如法律等方面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为规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发展。交通部出台了两个征求意见稿。这表明()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直接经验比学习间接经验更准确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专家论证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AB CD 答案A 4近年来,逢雨必涝成为我国大中城市的痼疾,而重庆两江新区改变“以排为主”的防涝模式,试点海绵城市建设,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
4、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体现了()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存在绝对真理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AB CD 答案C 5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对事物的认识受主体差异的影响 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之间相互的否定 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AB CD 答案B 6长期以来,画家笔下的马往往是四蹄齐伸、腾空飞奔。然而,高速相机连拍的照片显示,飞奔时的马蹄是交替着地移动的。但是,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
5、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这表明在艺术领域() A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没有直接关系 B以往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的发展 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D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 答案D 1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提醒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
6、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02课 堂 探 究 案考点一实践与认识考点一实践与认识 2实践的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正确理解正确理解认识误区认识误区实 践 是 认实 践 是 认识的来源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认识是主体(即人即人)对客体对客体(即客观事物即客观事物)的能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把认识的来源与来源。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实 践 是 认实 践 是 认识 发 展 的识 发 展
7、 的动力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化正确理解正确理解认识误区认识误区实践是检验认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唯一标准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真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理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
8、回到实践中去。认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认识不为实践服务 提醒“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原理内容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9、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活动引向歧途方法论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考向一实践的特点 1(2018全国卷22)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
10、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认识论看,提出上述创新性重大论断表明() 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改革发展的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可以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的过程 AB CDA 解析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及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说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对: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1、题干中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创新性论断表明了改革发展的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错: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受具体条件的限制,因为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错:认识的发展应该是不断用新认识超越和发展已有认识的过程,而不能表述为“否定、代替”。 区分实践的基本特征,在题目涉及区分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时,材料中强调“计划”“方案”“规划”的制定一般体现的是实践具有能动性;材料中强调历史过程或强调“合作”等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考向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2017全国卷21)某科技创业园区创建了集创业者、专家等多种资源于一体的创新平台“零工社区”。各类专家以“打零工”的方式回答、解决创业者提出的问题,创
12、业者通过与专家交流,获得信息资源,把创新思路转化为产品,提高了创业成功率。“零工社区”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得益于() 专家及时回应和解答创业实践中的新问题创业者用直接经验检验专家的间接经验专家及时把创业者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创业者善于把创新认识转化为创业实践成果 AB CDB 解析入选:“零工社区”推动创新创业发展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专家及时回应和解答创业者创业实践中提出的问题;二是创业者通过获得信息资源,把创新思路转化为产品,从而把创新认识转化为创业实践成果。排除:直接经验不能用来检验间接经验,材料没有体现专家把创业者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 3(2017全国卷21)2016年9月,袁隆
13、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项目第二次测产验收在湖南某地进行,攻关品种“广湘24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这一事例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主体对于获得真理性认识没有影响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没有价值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AB CDB 解析入选:攻关品种的测产因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未能通过验收,表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也表明认识具有反复性。错: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受认识主体的影响。错: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同样具有价值。 易错练 1为深入推进政府职
14、能转变,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到目前为止,新一届政府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已达221项,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的成效正在显现。这说明() 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真理在实践中超越自身 AB CDA 解析政府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是为了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持续释放改革红利,这体现了;错误;与题意不符。 提醒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2漫画水没多深提醒我们() A失败是成功之母 B客观事物是复杂的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一个人只有亲身实践才
15、能获得正确认识B 解析从画面上看到,这是用一条一边非常深,而一边非常浅的河来比喻股市复杂多变,一人站在水浅处说“水没多深”,这说明事物是十分复杂的,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A与漫画没有关系;此人是在实践后获得的认识,但因为事物非常复杂,需要多次反复才能获得正确认识,没有调查固然没有发言权,不全面的调查也没有发言权,C不选;D的说法本身错误,因为人们获得正确认识的途径可以是亲身实践,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 提醒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个人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模拟练 3(2019河南六市联考)李白的诗句“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
16、与人相随”表达了古人不能登月的遗憾。如今“天宫二号”的成功发射使中国人真正具备了“上九天揽月”的能力。从哲学上看,这说明() 实践活动受客观条件制约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认识具有循环性和无限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B CDA 解析材料展示了不同历史条件下人们实践水平的不同,故正确;不同历史条件下,人们能否飞天受到不同客观条件的制约,故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认识的循环往复,排除;材料只强调实践的差异性,没有涉及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排除。 4(2019湖北襄阳模拟)美国科学家宣布通过引力波探测器(使用的是激光和反射器)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第一次“听”到宇宙的“声音”,从而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
17、义相对论。材料佐证了 ()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才能成为真理认识总是来源于实践并能指导实践认识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类认识发展 AB CDB 解析经过实验验证,说明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当时是正确的,这说明了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正确;如果一种正确的认识经过实践检验是真理,那么在它没有检验之前,它也是真理,只不过人们没有认识到它的真理性,故说法有误;材料中人们是通过实践验证认识是否正确,并没有体现认识能指导实践,不选;利用引力波探测器得出了新的认识,说明认识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类认识的发展,正确。 1真理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
18、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特征 (1)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考点二真理与认识过程考点二真理与认识过程 (2)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4)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如果超出了一定条件和范围,离开特定的过程,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重难点理解理解原因原因误区误区反反复复性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