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1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课件:第三部分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pptx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2503489
  • 上传时间:2022-04-26
  • 格式:PPTX
  • 页数:114
  • 大小:495.84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课件:第三部分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pptx》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论语 2021 浙江省 高考 语文 一轮 课件 第三 部分 专题 传统文化 经典 理解 评价 下载 _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的理解和评价侧重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阅读实践侧重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阅读实践浙江省考试说明把往年的浙江省考试说明把往年的“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恢复为恢复为“传传统文化经典统文化经典( (如论语如论语) )的理解和评价的理解和评价”,这意味着论语的考查有所加重,但考,这意味着论语的考查有所加重,但考查范围,仍可能以先秦诸子散文为主,试题所选材料的文字难度不会太大,将主要侧查范围,仍可能以先秦诸子散文为主,试题所选材料的文字难度不会太大,将主要侧重于对文字的理解与对内容的评析能力的考查。复习时除了

    2、了解先秦诸子必要的思想重于对文字的理解与对内容的评析能力的考查。复习时除了了解先秦诸子必要的思想内涵外,关键仍然在于夯实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建议在复习时梳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涵外,关键仍然在于夯实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建议在复习时梳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重要时期、重点人物的核心思想有大致的了解。对重要时期、重点人物的核心思想有大致的了解。论语的十大思想内涵论语的十大思想内涵( (一一)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治国的德政主张治国的德政主张【内涵解读】【内涵解读】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3、。也叫之道。也叫“德治德治”或或“礼治礼治”。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重教化,轻刑罚;重教化,轻刑罚;反对反对过度榨取,主张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使民也义”;为政需正己;为政需正己;举贤才。举贤才。应特别注意孔子的应特别注意孔子的“均无贫均无贫”思想。孔子所谓的思想。孔子所谓的“均无贫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平均主义”。考点突破一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经典思想内涵考点突破一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经典思想内涵【语篇摘译】【语篇摘

    4、译】1.1.子曰: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译文:译文:孔子说:孔子说:“运用道德来治理国政,就好像北极星一样,安居其位,而其运用道德来治理国政,就好像北极星一样,安居其位,而其他星辰都环绕着它。他星辰都环绕着它。”2.2.子曰: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译文:译文:孔子说: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顿百姓,百姓可以免除罪过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顿百姓,百姓可以免除罪过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教来整

    5、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内心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教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内心归顺。归顺。”3.3.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孔子对曰:“子为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译文:译文:季康子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说:季康子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说:“如果杀掉不守道义的人,来亲近如果杀掉不守道义的人,来亲近道德高尚的人,怎么样?道德高尚的人,怎么样?”孔子答道:孔子答道:“您

    6、治理国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向往善您治理国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向往善道,百姓也就会从善了。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一定道,百姓也就会从善了。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倒伏。顺风倒伏。”4.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之可也!”译文:译文:季氏比周公还富有,可是冉求还为他搜刮民财来增加他的财富。孔子说:季氏比周公还富有,可是冉求还为他搜刮民财来增加他的财富。孔子说:“冉求不是我们自己人了,后生们尽可以敲起鼓来声讨他!冉求

    7、不是我们自己人了,后生们尽可以敲起鼓来声讨他!”5.5.哀公问于有若曰: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有若对曰:“盍彻乎?盍彻乎?”曰: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与足?”译文:译文:哀公向有若问道:哀公向有若问道:“年景饥荒,用度不足,怎么办?年景饥荒,用度不足,怎么办?”有若答道:有若答道:“为什为什么不用十分抽一的彻法呢?么不用十分抽一的彻法呢?”哀公说:哀公说:“十分抽二,我还感到不足,怎么能用那个彻十分抽二,我还感到不

    8、足,怎么能用那个彻法呢?法呢?”有若答道:有若答道:“老百姓富足了,您怎么会一个人不富足呢?老百姓不富足,您老百姓富足了,您怎么会一个人不富足呢?老百姓不富足,您怎么会一个人富足呢?怎么会一个人富足呢?”6.6.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庶矣哉!”冉有曰: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既庶矣,又何加焉?”曰:曰:“富之。富之。”曰: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曰:“教之。教之。”译文:译文:孔子到卫国,冉有给他赶车。孔子说:孔子到卫国,冉有给他赶车。孔子说:“人口很多呀!人口很多呀!”冉有说:冉有说:“人口人口已经很多了,下一步做什么?已经很多了,

    9、下一步做什么?”孔子说: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说:冉有又说:“已经富已经富裕起来了,下一步做什么?裕起来了,下一步做什么?”孔子说:孔子说:“教育他们。教育他们。”7.7.子曰: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译文:译文:孔子说:孔子说:“在位者自身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自身不端正,下在位者自身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自身不端正,下了命令老百姓也不服从。了命令老百姓也不服从。”8.8.子贡问政。子曰: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

    10、三者何先?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曰:“去兵。去兵。”子贡曰: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立。”译文:译文:子贡问什么是为政之道。孔子说:子贡问什么是为政之道。孔子说:“让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信任。让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信任。”子贡说: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孔子说:“去掉军备。去掉军备。”子贡说: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剩下的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

    11、一项,在剩下的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孔子说: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有一死,无粮顶多饿死,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根本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有一死,无粮顶多饿死,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根本站不住。站不住。”9.9.子曰: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译文:译文:孔子说:孔子说:“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办事严肃认真并恪守信用,节约用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办事严肃认真并恪守信用,节约用度并惠爱人民,役使百姓要按一定的时节。度并惠爱人民,役使百姓要按一定的时节。”10.10.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丘

    12、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译文:译文:我听说有国的诸侯和有家的大夫,不忧虑国家贫穷而忧虑财富不均,不忧我听说有国的诸侯和有家的大夫,不忧虑国家贫穷而忧虑财富不均,不忧虑人口稀少而忧虑动乱不安。虑人口稀少而忧虑动乱不安。【信息对接】【信息对接】下列各项是对孔子下列各项是对孔子“为政以德为政以德”内涵的具体解读,请将前面内涵的具体解读,请将前面“语篇摘译语篇摘译”中与各项中与各项有关联的原文序号填在对应项后括号内。有关联的原文序号填在对应项后括号内。A.“A.“为政以德为政以德”要重教化,轻刑罚。要重教化,轻刑罚。( () )B.“B.“为政以德为政以德”反对横征暴敛。反对横

    13、征暴敛。( () )C.“C.“为政以德为政以德”须富民。须富民。( () )D.“D.“为政以德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做到为政需正己。要求统治者做到为政需正己。( () )E.“E.“为政以德为政以德”须做到取信于民。须做到取信于民。( () )答案答案A A项,项,2 2、3 3;B B项,项,4 4;C C项,项,5 5、6 6;D D项,项,7 7;E E项,项,8 8、9 9。【依法小试】【依法小试】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1)(2)(2)题。题。子贡问政。子曰: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论语颜渊颜渊) )季康子问

    14、政于孔子,曰: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孔子对曰:“子为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偃。”( (论语论语颜渊颜渊)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论语颜颜渊渊) )(1)(1)同是同是“问政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思想?(2)(2)面对

    15、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答案答案(1)(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秩序。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秩序。( (答出其中任意两个即可答出其中任意两个即可) )(2)(2)因为因为“问政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

    16、要讲究礼节秩序。;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参考译文】【参考译文】子贡问什么是为政之道。孔子说:子贡问什么是为政之道。孔子说:“让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信任。让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信任。”季康子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说:季康子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说:“如果杀掉不守道义的人,来亲近道德高如果杀掉不守道义的人,来亲近道德高尚的人,怎么样?尚的人,怎么样?”孔子答道:孔子答道:“您治理国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向往善道,百您治理国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向往善道,百姓也就会从善了。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倒姓也就会从善了。君子的道德好

    17、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倒伏。伏。”齐景公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孔子答道:齐景公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孔子答道:“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二二) )克己复礼克己复礼维序的制度规范维序的制度规范【内涵解读】【内涵解读】孔子所说的孔子所说的“礼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伦理”为基础的为基础的严格的严格的“等级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即处理人与

    18、人之间关系的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系的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礼”。孔子孔子“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思想包括三项内容。思想包括三项内容。(1)(1)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此处的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此处的“礼礼”指的是周礼。指的是周礼。“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是孔子在是孔子在“礼乐崩坏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2)(2)礼与仁的关系: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礼与仁的关系: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

    19、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3)(3)孝与仁的关系:在孝与仁的关系:在“仁仁”的诸多道德要求中,的诸多道德要求中,“孝孝”与与“悌悌”被看作是做人被看作是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也是一个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也是一个人“修身养性修身养性”、追求、追求“仁仁”、实践、实践“仁仁”的的根本。根本。“孝孝”即孝敬父母,即孝敬父母,“悌悌”即尊敬兄长。即尊敬兄长。“孝悌孝悌”作为孔子学说中的一个伦理作为孔子学说中的一个伦理道德观念,规定了一

    20、个人对父母、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道德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对父母、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语篇摘译】【语篇摘译】1.1.子曰: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哉?”译文:译文:孔子说:孔子说:“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就是仁。一旦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天下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就是仁。一旦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赞他仁德了。实践仁德全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的人就会称赞他仁德了。实践仁德全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2.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

    21、臣,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译文:译文:齐景公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孔子答道:齐景公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孔子答道:“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3.3.孔子谓季氏: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译文:译文:孔子评论季氏说:孔子评论季氏说:“他用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如果这都可以容忍,那他用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如果这都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不可容忍呢?还有什么不可容忍呢?”4.4.子曰: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

    22、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译文:译文:孔子说: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礼的不做。”5.5.子曰: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译文:译文:孔子说:孔子说:“人如果不仁,怎样对待礼呢?人如果不仁,怎样对待乐呢?人如果不仁,怎样对待礼呢?人如果不仁,怎样对待乐呢?”6.6.有子曰: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23、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译文:有子说:有子说:“一个人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官长,这种一个人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官长,这种人很少;不喜好冒犯官长,却喜欢造反作乱,这种人从未有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人很少;不喜好冒犯官长,却喜欢造反作乱,这种人从未有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做人的正确原则就会形成。孝悌这个东西,大概就是仁道的根本吧!本确立了,做人的正确原则就会形成。孝悌这个东西,大概就是仁道的根本吧!”7.7.子夏问孝。子曰: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色

    24、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乎?”译文: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脸色最难。有事情,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脸色最难。有事情,做子弟的年轻人效劳,有酒食,让给父老享用,难道竟把这当作孝吗?做子弟的年轻人效劳,有酒食,让给父老享用,难道竟把这当作孝吗?”8.8.子曰: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

    25、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译文:译文:孔子说:孔子说:“名分不纠正,那么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那么事情就办不名分不纠正,那么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那么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那么礼乐就不能复兴;礼乐不能复兴,那么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成;事情办不成,那么礼乐就不能复兴;礼乐不能复兴,那么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那么百姓就会手足失措。因此君子给事物定的名分和称谓一定可以顺当说出来,得当,那么百姓就会手足失措。因此君子给事物定的名分和称谓一定可以顺当说出来,说出来的事情一定可以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辞,没有一点马虎的地方才算罢

    26、了。说出来的事情一定可以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辞,没有一点马虎的地方才算罢了。”【信息对接】【信息对接】下列各项是对孔子下列各项是对孔子“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内涵的具体解读,请将前面内涵的具体解读,请将前面“语篇摘译语篇摘译”中与各项中与各项有关联的原文序号填在对应项后括号内。有关联的原文序号填在对应项后括号内。A.“A.“克己复礼克己复礼”要求个人要约束自己的言行,严格守要求个人要约束自己的言行,严格守“礼礼”。( () )B.“B.“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从国家角度来说,要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决不容忍僭越从国家角度来说,要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决不容忍僭越“礼礼”的的行为。行为。( () )C.

    27、“C.“礼礼”与与“仁仁”的关系:的关系:“礼礼”是一种制度,是一种制度,“仁仁”则是则是“礼礼”的基础和体现,的基础和体现,离开了离开了“仁仁”,也无所谓,也无所谓“礼礼”了。了。( () )D.“D.“孝孝”与与“仁仁”的关系:在的关系:在“仁仁”的诸多道德要求中,的诸多道德要求中,“孝孝”与与“悌悌”被看作是被看作是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也是一个人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也是一个人“修身养性修身养性”、追求、追求“仁仁”、实践、实践“仁仁”的根本。的根本。( () )答案答案A A项,项,4 4;B B项,项,2 2、3 3;C C项,项,5 5;D D项,项,6 6。【依

    28、法小试】【依法小试】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1)(2)(2)题。题。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而慎率民则一焉。故析辞擅作名以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而慎率民则一焉。故析辞擅作名以乱正名,使民疑惑,人多辨讼,则谓之大奸,其罪犹为符节、度量之罪也。乱正名,使民疑惑,人多辨讼,则谓之大奸,其罪犹为符节、度量之罪也。( (荀子荀子正名正名)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刑罚

    29、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论语子路子路) )(1)(1)出自第二则材料中的一个成语是出自第二则材料中的一个成语是。(2)(2)阅读这两则材料,分别说说荀子、孔子对阅读这两则材料,分别说说荀子、孔子对“正名正名”的理解。的理解。解析解析(1)(1)考查对段意的理解,从考查对段意的理解,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可以得可以得出成语。出成语。(2)(2)考查荀子和孔子对考查荀子和孔子对“正名正名”的理解,第一步则应筛选两段选文关于的理解,第一步则应筛选两

    30、段选文关于“正正名名”的句子,荀子选文应抓住的句子,荀子选文应抓住“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这一关键句,论语这一关键句,论语选文则应抓住关键句选文则应抓住关键句“名不正,则言不顺名不正,则言不顺则民无所错手足则民无所错手足”;第二步理解这两句;第二步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第三步组织语言答题。话的意思;第三步组织语言答题。答案答案(1)(1)名正言顺名正言顺( (或或“名不正言不顺名不正言不顺”)”)(2)(2)荀子认为荀子认为“名名”是人们理解客观事物的前提,是人们理解客观事物的前提,“正名正名”能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能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动。孔子所说的孔子所说的“名名”主

    31、要是指等级名分,是针对当时违礼僭越等现象而提出的,主要是指等级名分,是针对当时违礼僭越等现象而提出的,目的是目的是“复礼复礼”( (或纠正违背礼乐制度的名分或纠正违背礼乐制度的名分) ),“正名正名”有助于社会秩序的和谐。有助于社会秩序的和谐。【参考译文】【参考译文】所以,王者制定事物的名称,名称一旦确定,那么实际事物就能分辨清楚了,制所以,王者制定事物的名称,名称一旦确定,那么实际事物就能分辨清楚了,制定名称的原则一旦实行,那么思想就能沟通了,于是就慎重地率领民众统一到这些名定名称的原则一旦实行,那么思想就能沟通了,于是就慎重地率领民众统一到这些名称上来。在这一前提下,如果还有人以玩弄辞藻、

    32、肢解词句、擅自创造名称来扰乱正称上来。在这一前提下,如果还有人以玩弄辞藻、肢解词句、擅自创造名称来扰乱正确的名称,使民众疑惑不定,使人们增加争辩,那就要称之为罪大恶极的人,他的罪确的名称,使民众疑惑不定,使人们增加争辩,那就要称之为罪大恶极的人,他的罪和伪造信符与度量衡的罪一样。和伪造信符与度量衡的罪一样。名分不纠正,那么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那么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名分不纠正,那么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那么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那么礼乐就不能复兴;礼乐不能复兴,那么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那么百姓那么礼乐就不能复兴;礼乐不能复兴,那么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那么百姓

    33、就会手足失措。因此君子给事物定的名分和称谓一定可以顺当说出来,说出来的事情就会手足失措。因此君子给事物定的名分和称谓一定可以顺当说出来,说出来的事情一定可以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辞,没有一点马虎的地方才算罢了。一定可以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辞,没有一点马虎的地方才算罢了。( (三三)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的处世哲学积极的处世哲学【内涵解读】【内涵解读】(1)(1)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处世观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是对孔子处世观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和献身精神。孔子一生坚持朝着自己的

    34、理想前进,不管多少艰难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和献身精神。孔子一生坚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不管多少艰难险阻,甚至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是尽自己的力量坚持到底。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险阻,甚至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是尽自己的力量坚持到底。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孔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情怀的体现。古往今来,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孔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情怀的体现。古往今来,这种精神曾激励过中华民族无数的仁人志士,如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文天祥这种精神曾激励过中华民族无数的仁人志士,如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等。在竞争激烈

    35、的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2)(2)儒道之辨儒道之辨入世与避世入世与避世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这与道家的主张不同。孔子怃然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这与道家的主张不同。孔子怃然( (怅惘失意的样子怅惘失意的样子) ),一方,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应该说,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行事的大道理,我们应该学习孔子这种执着精神。是行事的大

    36、道理,我们应该学习孔子这种执着精神。接舆把孔子比作凤鸟,对孔子四处奔走,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执着追求的接舆把孔子比作凤鸟,对孔子四处奔走,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执着追求的行为进行了讽刺。他认为过去的理想已不能实现,当着眼以后,退而修身,保持自身行为进行了讽刺。他认为过去的理想已不能实现,当着眼以后,退而修身,保持自身的德行。他的歌词里既含有对孔子的敬仰之意,又含有对孔子的惋惜之情。而长沮、的德行。他的歌词里既含有对孔子的敬仰之意,又含有对孔子的惋惜之情。而长沮、桀溺从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着眼来否定孔子的这种做法,觉得他的主张难以拯救现实桀溺从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着眼来否定孔子的这种做法,觉得

    37、他的主张难以拯救现实社会,但并不否定孔子的这种精神。孔子十分看重这些不愿在乱世中做社会,但并不否定孔子的这种精神。孔子十分看重这些不愿在乱世中做“中流砥柱中流砥柱”的隐士,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的隐士,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语篇摘译】【语篇摘译】1.1.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奚自?”子路曰:子路曰:“自孔氏。自孔氏。”曰:曰:“是知其不可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而为之者与?”译文:译文:子路在石门过夜。子路在石门过夜。( (早上进城,早上进城,) )守城门的人说:守城门的人说:“从哪里来?从哪里来?”子路说: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从孔氏那里来。”守门人说:守门人

    38、说:“此人就是那个知道行不通却还要去做的人吗?此人就是那个知道行不通却还要去做的人吗?”2.2.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子曰:“果哉!末之难矣。果哉!末之难矣。”译文:译文:孔子在卫国击磬,有个人挑着草筐子从孔子门前路过,说:孔子在卫国击磬,有个人挑着草筐子从孔子门前路过,说:“这个磬敲得这个磬敲得大有深意呀!大有深意呀!”过了一会又说:过了一会又说:“偏狭啊,偏狭啊,硁硁硁硁的

    39、磬声透着固执!没有人了解自己,的磬声透着固执!没有人了解自己,就洁身自好算了。水深就穿着衣裳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裳过河。就洁身自好算了。水深就穿着衣裳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裳过河。”孔子说:孔子说:“好坚决啊!没有办法诘难他了。好坚决啊!没有办法诘难他了。”3.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译文: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车旁经过,他唱道:楚国

    40、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车旁经过,他唱道:“凤呀!凤呀!为什么凤呀!凤呀!为什么你的德行竟如此衰微!以往的已不可制止,未来的还来得及挽回。算了吧!算了吧!你的德行竟如此衰微!以往的已不可制止,未来的还来得及挽回。算了吧!算了吧!当今的从政者岌岌可危!当今的从政者岌岌可危!”孔子下车,想跟他谈谈。他急行避开,孔子没法跟他谈。孔子下车,想跟他谈谈。他急行避开,孔子没法跟他谈。4.4.子路曰: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

    41、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译文:译文:子路说:子路说:“不做官不合乎义。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弃,君臣之间的大不做官不合乎义。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弃,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么能废弃呢?想保持自己的纯洁,却搅乱了君臣之义这一重要的伦理关系。君义又怎么能废弃呢?想保持自己的纯洁,却搅乱了君臣之义这一重要的伦理关系。君子做官,是为了实践大义。至于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子做官,是为了实践大义。至于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5.5.问于桀溺。桀溺曰: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子为谁?”曰:曰:“为仲由。为仲由。”曰:曰:“是鲁孔丘之徒与?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对曰:“然。然。”曰:

    42、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也。”译文:译文:又问桀溺。桀溺说:又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你是谁?”答道:答道:“是仲由。是仲由。”桀溺说:桀溺说:“你是鲁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国孔丘的门徒吗?”答道:答道:“对。对。”桀溺说:桀溺说:“像滚滚滔滔四处泛滥的洪水,天下到像滚滚滔滔四处泛滥

    43、的洪水,天下到处都是这样的动乱不安,能跟谁一起来改革这种状况呢?并且你与其跟随避开恶人的处都是这样的动乱不安,能跟谁一起来改革这种状况呢?并且你与其跟随避开恶人的志士,哪比得上跟随避开人世的隐士呢?志士,哪比得上跟随避开人世的隐士呢?”说完继续平土覆盖种子,干个不停。说完继续平土覆盖种子,干个不停。子路回来把话告诉了孔子。子路回来把话告诉了孔子。孔子怅然叹道:孔子怅然叹道:“鸟兽不可跟它们同群,我不跟世上人群相处又跟谁呢?如果天鸟兽不可跟它们同群,我不跟世上人群相处又跟谁呢?如果天下清明,我就不跟他们一起来从事改革了。下清明,我就不跟他们一起来从事改革了。”【信息对接】【信息对接】下列各项是对

    44、孔子处世哲学的解读,请将前面下列各项是对孔子处世哲学的解读,请将前面“语篇摘译语篇摘译”中与各项有关联的原文中与各项有关联的原文序号填在对应项后括号内。序号填在对应项后括号内。A.A.孔子一生坚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不管多少艰难险阻,甚至明知理想难以实现,孔子一生坚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不管多少艰难险阻,甚至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是尽自己的力量坚持到底。但还是尽自己的力量坚持到底。( () )B.B.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孔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孔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

    45、正道。怅惘;另一方面又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 () )C.C.孔子所处的时代有许多隐士,孔子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很看重他们。孔子所处的时代有许多隐士,孔子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很看重他们。( () )答案答案A A项,项,1 1;B B项,项,5 5;C C项,项,2 2、3 3。【依法小试】【依法小试】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1)(2)(2)题。题。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公曰:“告夫三子!告夫三子!”孔子曰: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

    46、不敢不告也。君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告夫三子者!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论语论语宪问宪问) )子张问曰:子张问曰:“崔子崔子弑齐君,陈文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有马十乘,弃而违,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违之。何如?”子曰:子曰:“清矣。清矣。”曰:曰:“仁矣乎?仁矣乎?”曰:曰:“未知。焉得仁?未知。焉得仁?”(”(论语论语公冶长公冶长)

    47、)【注】【注】崔子:齐君的臣子崔杼。崔子:齐君的臣子崔杼。陈文子:与崔杼同朝为官,两者地位相当。陈文子:与崔杼同朝为官,两者地位相当。乘:一辆四匹马拉的大车叫一乘。陈文子有马十乘,在当时应算极其富有。乘:一辆四匹马拉的大车叫一乘。陈文子有马十乘,在当时应算极其富有。违:避违:避开,离开。开,离开。(1)(1)第一则材料体现的是儒家的第一则材料体现的是儒家的精神。精神。(2)(2)面对弑君事件,孔子与陈文子的做法有何不同?你更赞成哪种做法?为什么?面对弑君事件,孔子与陈文子的做法有何不同?你更赞成哪种做法?为什么?答案答案(1)(1)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 (或或“恪守周礼恪守周礼”,或

    48、,或“维护周礼维护周礼”)”)(2)(2)孔子:积极参与,尽到自己的责任。陈文子:洁身自好,远离污浊之地。孔子:积极参与,尽到自己的责任。陈文子:洁身自好,远离污浊之地。评析:评析:( (示例一示例一) )赞同孔子的做法。世道混乱,如果人人都洁身自好,明哲保身,那世间赞同孔子的做法。世道混乱,如果人人都洁身自好,明哲保身,那世间事务谁来承担?社会进步谁来推动?孔子的做法虽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他事务谁来承担?社会进步谁来推动?孔子的做法虽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他“知其知其不可而为之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值得肯定。陈文子的做法在本质上就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表现。的精神值得肯定。陈文子的做法在本质上就

    49、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表现。( (示例二示例二) )赞同陈文子的做法。面对这样混乱的社会,仅凭个人能力无法改变。从第一则赞同陈文子的做法。面对这样混乱的社会,仅凭个人能力无法改变。从第一则材料中也可看到,孔子的做法并没有收到任何效果。与其徒劳无功,不如远离不守礼道材料中也可看到,孔子的做法并没有收到任何效果。与其徒劳无功,不如远离不守礼道之人,保持自己清高的品质。之人,保持自己清高的品质。【参考译文】【参考译文】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而后朝见,报告鲁哀公说: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而后朝见,报告鲁哀公说:“陈恒杀了他的君陈恒杀了他的君主,请出兵讨伐他。主,请出兵讨伐他。”哀公说:哀公说

    50、:“报告给那三位大臣!报告给那三位大臣!”孔子退下后说:孔子退下后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报告。君主却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报告。君主却说报告给那报告给那三位大臣三位大臣!”孔子到三位大臣那里报告,三个人不同意出兵。孔子说:孔子到三位大臣那里报告,三个人不同意出兵。孔子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报告。所以不敢不报告。”子张问:子张问:“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他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他离开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然后说:离开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然后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课件:第三部分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503489.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