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风湿病的简述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医风湿病的简述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风湿病 简述 课件
- 资源描述:
-
1、中医病证辨证论治 一、行痹一、行痹 语出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行痹的主要病因为风邪,而风为百病之长,故其他外邪也常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其中以风寒、风湿最为常见。其内因则为卫阳不固,腠理空虚。 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肢体、经络、关节,尤以上肢、肩背部关节多见,少数发于肌肤。表现为肢体酸痛,痛而游走无定处。 辨证治疗 风寒痹阻证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痛处游走不定,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色不变,触之如常,苔薄白,脉浮缓或弦紧。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方药:防风汤加减。酸痛以上肢为主者,可加白芷、威灵仙、川芎;以下肢为主者,加独活,牛膝;以腰背
2、为主者,加杜仲,桑寄生,续断等。若见关节肿大,苔薄黄,邪有化热之象,宜寒热并用,以芍药桂枝知母汤加减。 风湿痹阻证 证候:肢体关节肌肉游走性疼痛,肿胀,重着,气候突变或阴雨天尤甚,肌肤麻木不仁或身微肿,小便不利,苔薄白或薄腻,脉浮缓或濡缓。 治法: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方药:蠲痹汤加减。风甚者,加蜈蚣,白花蛇;湿甚者,可加薏苡仁,苍术;兼寒者,可加制附子;上肢痛可加威灵仙,姜黄;下肢痛可加牛膝,续断;如关节渐肿,舌苔黄腻,有化热征象者,加黄芩,知母,丹皮,忍冬藤。 二、痛痹 语出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寒气胜者为痛痹.”。 痛痹的原因,外因多与严冬涉水、步履冰雪、久居寒湿之地等
3、,导致以寒邪为主侵入机体有关。内因则主要与脏腑阴阳失调,正气不足有关。 本病多以肢体关节(腰、肩、膝、肘、腕、踝)疼痛、酸楚、麻木、重着、活动障碍为主症。其痛有逢寒加重、得温则减、局部皮色不变、关节屈伸不利、形寒肢冷、昼轻夜重的特征。 辨证治疗 寒凝痹阻证 证候: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剧烈,如刀割,得热痛缓,痛处固定,日轻夜重,甚则关节不能屈伸,痛处不红不热,形寒肢冷,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减。若寒甚加制草乌;痛偏上肢加羌活、威灵仙、千年健;痛偏下肢加独活、牛膝、防己;痛偏于腰背加桑寄生、杜仲、川断、淫羊藿。 风寒湿痹阻证 证候:肢体关节冷痛沉重,痛处游走
4、不定,局部肿胀,关节屈伸不利,气候剧变则疼痛加剧,遇寒痛增,得温则减,恶风畏寒,舌质淡红或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沉紧、弦缓。 治法:祛风散寒,利湿通络。 方药:蠲痹汤加减。痛甚加威灵仙、防己;风偏胜者加防风,重用秦艽;寒胜者加附子;湿胜者加防己、薏仁、萆薢。 三、着痹 语出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着痹的外因以感受湿邪为主,常夹风、寒、热邪。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阳虚则难以驱散,脾虚则难以运化,故内因以阳气虚弱、脾胃不足为主。 本病以肢体关节酸痛、沉重、肿胀或顽麻为特征,初起时可见全身肌肉酸痛,头身困重,渐至关节酸痛、胀痛,以下肢关节为主,或肢体麻木不仁
5、,关节沉重,遇阴雨天气加重。起病多缓(夹风寒热邪则较急),病程一般较长,可反复发作。 辨证治疗 风湿痹阻证 证候:肢体关节肌肉疼痛、肿胀、重着,疼痛游走不定,皮色不变,肌肤麻木不仁,随天气变化而发作,或伴恶风寒,汗出,头痛头重,或身体微肿,舌淡红或淡暗,苔薄白或稍腻,脉浮缓或濡缓。 治法:祛风除湿,蠲痹通络。 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 寒湿痹阻证 证候:肢体关节冷痛、重着、肿胀,痛处固定,屈伸不利,以下肢关节为多,遇阴雨天气加重,得热痛减,遇冷加剧,舌淡胖,苔白腻,脉弦紧。 治法:祛寒除湿,温经通络。 方药:乌头汤加减。 湿热痹阻证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灼热,局部红肿、拒按,发热,汗出,口干口苦
6、,烦闷尿黄,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除湿,宣痹通络。 方药:宣痹汤加减。 四、热痹 是以热邪为主而导致的以肢体关节热痛等具有热象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痹病。 证治准绳痹:“热痹者,脏府移热,复遇外邪,客搏经络,留而不行,阳遭其阴,故痹熻然而闷,肌肉热极,体上如鼠走之状,唇口反裂,皮肤色变。” 热痹的病因,多因热邪侵袭,或邪郁化热而成,亦可由阴虚内热、痰瘀热阻而致。 本病发病较急,自觉关节或肌肉灼热、红肿、疼痛,甚则痛不可触,得冷则舒为特征。可伴全身发热、烦躁不安、汗出、口渴等症状。 辨证治疗 风热痹阻证 证候:发病急骤,关节肌肉红肿灼热呈游走性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
7、,遇热则重,得冷稍舒,关节屈伸不利。伴汗出、恶风、发热、口渴、唇干。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清热疏风,活血通络。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若局部肿胀甚,加防己、苡仁;游走痛甚可用威灵仙、海风藤;肢热有红斑加忍冬藤、桑枝。 湿热痹阻证 证候:关节或肌肉灼热、肿胀、疼痛、重著,皮肤发红,或见硬结、红斑。可伴发热、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周身沉重、溲黄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宣通经络。 方药:宣痹汤加减。若湿浊甚者,加苍术、 萆藓;痛甚加姜黄、海桐皮;局部热重,加生石膏、知母、忍冬藤;肢体肌肤有斑者,加赤芍、丹皮、地肤子。 五、燥痹 是由燥邪(外燥、内燥)损伤气血津液而致阴津耗损、
8、气血亏虚,使肢体筋脉失养,瘀血痹阻,痰凝结聚,脉络不通,导致肢体疼痛,甚则肌肤枯涩、脏器损害的病证。 六、皮痹 是以肤冷麻木、浮肿,甚则皮肤变硬、萎缩,关节屈伸不利为主要表现的痹病。 张氏医通:“皮痹者,邪在皮毛,瘾疹风疮,搔之不痛,初起皮中如虫行状。” 皮痹的基本病机为外邪侵袭、痰浊瘀血以及气血阴阳的不足,皮肤之经络瘀阻,皮肤失养,其中痰瘀病机常可贯穿本病的始终。 本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多于男性。早期可见皮肤水肿,皮紧而硬,继之皮肤坚硬如革,皮肤紧张而有光泽,手捏不起。在手则屈伸不利;在面则面无表情、眼睑不合、口唇变薄;在胸则状如披甲。疾病晚期则皮肤萎缩而薄,毛发脱落,肌肉消瘦,皮肤紧贴于骨
9、。 辨证治疗 寒湿痹阻证 证候:皮肤紧张而肿,或略高于正常皮肤;皮肤不温,肢冷恶寒,遇寒加重,遇热减轻,肤色淡黄,关节冷痛,肢节屈伸不利,常伴有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紧等。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若湿胜,加苡仁、苍术;皮肤晦暗者加丹参;关节疼痛者加威灵仙、海风藤。 湿热痹阻证 证候:皮肤紧张而肿,肤色略红或紫红,触之而热,或皮肤疼痛。身热不渴,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皮肤紧张红肿而热、身热、舌红苔黄腻是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法:清热除湿,佐以通络。 方药:二妙丸合宣痹汤加减。发热者加柴胡、黄芩;肢体疼痛者加忍冬藤;口渴加天花粉;舌体暗红加川芎、丹参
10、。 七、肌痹 是以肌肉疼痛不仁,痿软无力,甚则肌肉萎缩废用为主要表现的痹病。 素问长刺节论:“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 肌痹的外因是风寒湿邪痹阻脉络、肌腠。内因是脾胃虚弱,气虚痰瘀,气血不足,肌腠脉络痹阻,肌肉失养。 发病一般较急,但女性较多。初起皮肤肌肉酸胀,继则肌肉、筋脉拘急,肌肉萎缩,甚则失用。伴皮痹则手足逆冷,遇寒手足皮肤变自变紫,或伴有颜面、眼睑皮肤发生水肿,或胸背部弥漫性潮红。 辨证治疗 寒湿痹阻证 证候:肌肉酸胀、疼痛、麻木不仁,四肢萎弱无力,每遇寒肢端发凉变色疼痛,伴有晨寒身重,关节肿痛,舌淡苔白腻,或舌有齿痕脉沉细,或濡缓。 治法:散寒祛湿,解肌通络。 方药
11、:薏苡仁汤加减。若湿重于寒者加木瓜、防已、蚕砂、土茯苓,去麻黄、川乌、羌活、独活。 湿热阻络证 证候:肌肉酸痛肿胀,四肢沉重,抬举无力,身热不扬,汗出粘滞,食欲不振,胸脘痞闷,面色虚浮,二便不调,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降湿,解肌通络。 方药:当归拈痛汤。 八、脉痹 是以肢体疼痛、无力,脉搏微弱或无脉为主要表现的痹病。 素问痹论篇指出“以夏遇此者为脉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 脉痹病因大凡外因多与严冬涉水、久居湿地等,致风寒湿热毒邪入侵有关;内因则主要为脏腑阴阳失调,正气不足。血脉痹阻为其主要病机。 本病男女均可发病,多发于夏季,自觉肢体疼痛、麻木、倦乏、发冷、发热或蚁行感
12、,皮肤苍白,或紫红,或潮红,或青紫,肢体肿胀或萎缩。趺阳脉、太溪脉搏动微弱或无脉。 辨证治疗 风寒阻络证 证候:肢体胀痛,骨节胀痛,骨节酸痛,皮肤或脉络青紫,周身沉重乏力,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方药:蠲痹汤加减。痛甚加威灵仙、防己;恶寒、无汗加荆芥、薄荷、麻黄;发热、汗出,加柴胡、知母、石膏;湿盛,加苡仁、草薢。 阳虚寒凝证 证候:患肢或肢端麻木、发凉、胀痛,局部皮肤温度降低且皮色苍白或青紫、潮红,遇冷或冬季加重,得温则减,或行动后肢体胀痛、抽搐,静息后缓解,趺阳脉或太溪脉搏动微弱,或患肢现游走性条索状肿物,舌淡苔白滑,脉沉细。 治法
13、:温阳散寒,解凝宣痹。 方药:当归四逆汤合阳和汤加减。病在上肢,加姜黄、羌活;下肢,加牛膝、独活;寒甚,加附片(先煎);气虚不固,加黄芪、党参。 九、筋痹 是以筋急拘挛、关节屈伸不利为主要表现的痹病 素问痹论中曰:“以春遇此者为筋痹”。素问长刺节论也指出:“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 筋痹的病因多为内外合犯,风寒湿热之邪侵袭筋脉,正气不足,致使筋脉阻滞,气血运行受阻,筋脉不利,而成筋痹。 发病可缓可急,多发于春季,临床以中老年人为多。筋急拘挛,抽掣疼痛,关节屈伸不利,腰背强直,步履艰难;或肢体、脊背沿经络走行方向出现疼痛、抽掣等症状,舌淡黯,脉弦。 辨证治疗 寒湿阻滞证 证候:患
14、肢抽掣疼痛,酸胀沉重,抬举困难,遇阴雨天加剧,得暖则舒,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或弦。 治法:温经散寒,祛湿舒筋通络。 方药:独活散加减。患肢拘挛不伸加赤芍;疼痛难忍,舌质淡紫加乳香、没药、土鳖虫。 湿热蕴结证 证候:肢体沿经脉走行方向掣痛胀痛或灼痛,遇热痛甚,伴见胸胁苦满、口苦咽干、面色灰垢或萎黄,舌红,苔黄厚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活络。 方药:宣痹汤加减。热甚可酌加黄柏、苍术。 十、骨痹 是以肢体关节沉重、僵硬、疼痛,甚至畸形强直、拘挛屈曲为主要表现的痹病。 素问长刺节论:“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 骨痹的外因多为感受六淫之邪,内因多为肝肾亏虚。经脉气血闭
15、阻,筋骨关节失养是其主要病机。骨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肾,可发为肾痹。 多见于冬季,多见于老年人。关节或肌肉疼痛剧烈,肢体酸胀重着,关节浮肿,甚则变形,肢体僵硬,屈曲难伸。 辨证治疗 风寒湿痹证 证候:四肢关节疼痛,或有肿胀,疼痛固定,痛如刀割,屈伸不利,昼轻夜重,怕风冷,阴雨天易加重,肢体酸胀沉重。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象弦紧。 治法:散寒除湿,祛风通络。 方药:薏苡仁汤加减。如关节肿胀或有积液,可加茯苓、泽泻、车前草;如上肢痛甚加细辛、片姜黄;下肢痛甚加松节、钻地风。服药后有咽干、咽痛等症出现,加麦冬、生地、玄参。 湿热蕴结证 证候:关节红肿,灼热焮痛,或有积液,或有水肿,肢节屈伸不
16、利,身热不扬,汗出烦心,口苦粘腻,食欲不振,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祛风利湿。 方药:四妙丸加减。如发热、红肿明显者加黄柏、板蓝根;如关节积液者加车前草、泽泻、防己;如关节僵硬、疼痛剧烈者加全蝎、白花蛇。 十一、心痹 多由脉痹日久不愈,复感外邪,内舍于心而致。 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 风寒湿热等邪侵及形体,阻痹经气,复感于邪,内舍于心,久之损伤心气脉络,心脉运行失畅,基本病机为心脉痹阻,心脉失养。 多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早期心脏症状表现不明显,经多年后始见心悸,气促,咳嗽,咯血,胸痛,浮肿人足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