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pdf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pdf》由用户(雁南飞1234)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考考点精华汇总
- 资源描述:
-
1、 1 / 13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知识点名称 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2. 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起义、英国“人民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3.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 4.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 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 直接理论来源及其代表人物 (1)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辩证法和唯物主义 (2)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
2、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劳动价值论 (3)科学社会主义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2. 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关。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 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
3、世界观和方法论, 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及品质 1.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 革命性:彻底的批判精神、鲜明的政治立场。 3.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1.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2. 最高理想: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远大的理想; 共同理想:走中特色道路,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1.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 不能
4、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 2. 在中国现时代,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1. 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2.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3. 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自考押题 vx 344647 公众号/小程序 顺通考试资料 2 / 13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知识点名称 内容 世界是统一的
5、物质世界 1.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 (1)第一方面: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 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 (2)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可知论世界可以认识;不可知论世界不可能或不可能彻底认识。 2. 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子论、元气说)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是本原、机械运动)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是万物本原) 3. 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存在就是被感知” “物是感觉的集合” “心外无物” “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 (2)客观唯心主义:“理在事先”“绝对精神”是世
6、界的本原。 4. 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物质的定义及特性 1. 列宁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 2.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属性 1. 物质的根本属性、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是(运动) 2. 形而上学:否认物质的运动和运动的绝对性,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 3. 唯心主义:否认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或主体,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4. 唯物辩证法: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时间和空间 1.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具有(一维性)如“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2. 空间是
7、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3.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时间和空间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形式 1. 本质: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2. 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 三种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2)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1. 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
8、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 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3. 唯物辩证法:事物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是互为前提的; 形而上学:只看见区别看不见联系; 相对主义:只看见联系看不见区别。 世界的运动发展 1.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2. 新旧事物的区别: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 3 / 13 3. 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4.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1.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9、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宇宙的根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 3. 最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 4.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对立统一规律 1. 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2.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3.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
10、结合,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特殊性,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质量互变规律 1. 量变:没有根本性变化,事物数量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的变化。 2. 质变: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飞跃,对原有度的突破,是渐进过程的中断。 3. 区分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4. 体现适度原则的有: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否定之否定规律 1.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11、。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2. 我国对于传统文化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体现了辩证的否定观。 3.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 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4.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1. 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反映了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关系:都是对立统一。 2. 本质:指事物根本性质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现象:指事物表面特征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 3. 必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
12、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趋势。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1. 规律: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 特点:客观性、普遍性。 3. 实现: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 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1. 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2. 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3. 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 (3)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4)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4. 最突出的表现: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实现的根本
13、途径:人的社会实践。 5. 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辩证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4 / 13 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1. 含义:“实事”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求”研究。“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实事求是)。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知识点名称 内容 实践与认识 1. 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列宁) 2.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1. 认识的本质:在实践中主体对客
14、体的能动反映。 2. 认识的过程: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这是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也是区别于机械唯物论反映论的根本标志。 3. 实践的观点彻底批驳了不可知论。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1. 感性认识:初级阶段,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 理性认识,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3. 简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1)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合于实际。 (2)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4.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 第一次飞跃:从
15、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 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用理性认识指导实践)。 认知过程的辩证统一 1. 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2. 完整的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真理及其属性 1. 真理的属性: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2.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3. 真理都既是绝对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也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然而,这个标准
16、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这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2.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1. (1)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认识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 (2)价值是指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客体具有对人有用或对主体有意义的属性。 2. 真理与价值关系:对立统一。 3. 真理的价值表现在真理的功能上:指导实践的功能;再认识的功能;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2.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3. 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5 /
17、13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认为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实践)。 2.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 3. 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核心),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知识点名称 内容 社会存在 1.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2. 社会存在: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3. 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
18、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4.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 5.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社会意识 1. 社会意识分类: (1)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2)从各种思想体系由于经济基础关系不同和反映社会存在的方式不同看,包括意识和非意识形态。 (3)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2. (1)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 2. (2)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 3. 简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9、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2)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性 (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性 (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 (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1. 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3)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生产力和生产力系统 1. 生产力: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从自然界
20、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2. 现代生产力系统: (1)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2)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 (3)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 (4)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生产关系体1. 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包括: 6 / 13 系 (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交换); (3)产品的分配方式。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着决定作用。 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 的矛盾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
21、动,这三项内容构成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2.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这一规律为理论依据的。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的规律 1. 上层建筑: (1)政治上层建筑:也称实体性上层建筑,主导地位指政治法律制度、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 (2)观念上层建筑:也称为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 2. 简述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互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使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之间呈现出
22、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社会形态的划分 社会形态的更替与发展 1. 社会形态的分类: (1)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2)根据人的发展状况分: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三种 (3)技术社会形态分: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2. (1)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指历史决定论, (2)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主体选择的作用。 (3)既承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这种观点属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3. 统一性: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
23、的历史发展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即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大致相同的生产关系体系,大致相同的上层建筑。 4. 多样性: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各国的历史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的。 阶级斗争的作用 1. 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 2.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最明显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 3. 阶级斗争的根源:物质利益的对立。 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 革命和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2. 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是社会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社会历史发展的形式)。 社会革命 社会
24、改革 定义 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 社会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制度中的部分质变 方向 由下到上 由上到下 目的 政权从反动阶级转移到进步阶级 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7 / 13 人的本质 1.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本质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 2. 人的本质: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3. 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和特征,是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 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群众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英雄史观历史唯心主义。 2. 简述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