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频主观题汇总.pdf

  • 上传人(卖家):雁南飞1234
  • 文档编号:2500809
  • 上传时间:2022-04-26
  • 格式:PDF
  • 页数:16
  • 大小:678.14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频主观题汇总.pdf》由用户(雁南飞1234)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自考考点精华汇总
    资源描述:

    1、目 录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2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3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5第四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7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10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12第七章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4自考押题 vx 344647 公众号/小程序 顺通考试资料1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知识点名称内容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简述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继承与创新。【

    2、简答题】(1)马克思、恩格斯吸取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能够与时代特征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2)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体系,能够正确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吸取人类最新的文明成果,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3)马克思主义具有自我批评

    3、意识,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实践的扩展和科学的进步,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简答题】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

    4、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简答题】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表现在它不带任何偏见,其次还在于它的理论是深刻的,再次不仅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简答题】(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2)学习

    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自考押题 vx 344647 公众号/小程序 顺通考试资料2第一章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知识点名称

    6、内容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简述其内容和意义。【简答题】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2)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

    7、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简答题】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2)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8、3)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1、简述实践的含义及特点。【简答题】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的特点: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2、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简答题】(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具体表现如下: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对立统一规律1、试述主要矛

    9、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简答题】【论述题】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另一方面,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1)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2)坚持重点论,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

    10、面,又要善于抓重点。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略支流,认识解决存在的问题。2、试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论述题】(1)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2)意义: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富强、民主

    11、、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3质量互变规律试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简答题】(1)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2)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或庸俗进化论。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都是错误的。(3)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

    12、革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否则会欲速则不达,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否定之否定规律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论述题】(1)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的主要内容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事物联系的环节;第三,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的借

    13、鉴和吸收的态度。既要大胆吸收外国文明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又要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腐朽的没落的东西,对于外国文化,既不能全盘照搬也不应一概排斥。内容与形式简述内容与形式的含义和二者的相互作用。【简答题】(1)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2)内容与形式是相互作用的。第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第二,形式对内容又有巨大的反作用;第三,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可能性与现实性简要说明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简答题】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可能性是目前尚不存在的

    14、,现实性则是已经存在的。其次,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一方面,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另一方面,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意识及其能动作用1、简述意识的本质。【简答题】(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生活,学习一定社会群体的语言,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2、简述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简答题】(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3)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4)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

    15、质世界。第二章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知识点名称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简答题】(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简述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含义及二者间的关系。【简答题】(1)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2)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的认识

    16、关系。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4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简要说明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及其实现条件。【简答题】(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2)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需要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一是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而不是零散不全,必须合乎实际而不是错觉。二是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改造。2、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论述题】(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

    17、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理论上会导致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经验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感性经验是不可靠的。(4)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经验主义或者教条主义的错误。经验主义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的作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教条主义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实际经验,把理论当成教

    18、条,到处生搬硬套。3、试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为什么在实际工作中要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论述题】(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间接的、全体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其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其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其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3)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是实际工作中的两种错误倾向,其认识论根源在于割裂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经验主义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的作用,否认科学理论

    19、的指导意义;教条主义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实际经验,把理论当作万古不变的公式,生搬硬套。这两种错误倾向都曾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造成重大损失,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避免或反对的。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用认识反复性的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论述题】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1)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由于受客体和主体诸多因素的限制,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2)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1)长期以来,我们

    20、认为完全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这种认识使我们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重大挫折。(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大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3)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还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进一步深化和发展。5真理的属性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简答题】真理具有绝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绝对性称作“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1)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

    21、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真理是绝对的,同时又是相对的,具有相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相对性称作“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有两个含义:(1)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2)真理的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简述真理与价值的对立统一。【简答题】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是指真理和价值的不同。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

    22、认识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而价值是指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真理与价值又是不可分的,又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人们通过在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成功地改造世界,以这种实践的成果来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试述党的思想路线,并说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论述题】(1)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现在:第一,党的思想路线

    23、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第二,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反对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第三,“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认识论的精髓。第四,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样,都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张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第三章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知识点名称内容社会存在什么是生产方式?为什么说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简答题】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

    24、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第二,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试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论述题】(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落后的

    2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2)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教育和科学的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主要表现。(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26、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体系什么是生产关系,为什么说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简答题】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它包括三项内容:(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交换);(3)产品的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第一,它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第二,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三,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第四,它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生产力

    27、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简述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内容。【简答题】(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使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之间呈现出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试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其现实指导意义。【论述题】(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

    28、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构成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改变。(3)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使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之间呈现出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这样一个发展过程。(5)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

    29、意义。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试述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含义及表现。【论述题】(1)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是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即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大致相同的生产关系体系,大致相同的上层建筑。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表现在:一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二是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2)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是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各国的历史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的。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各国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

    30、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在由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7社会改革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为什么说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简答题】(1)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2)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3)改革革除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4)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2、结合我国当前改革的实际说明

    31、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论述题】(1)当前中国的改革是和发展、稳定相统一的过程。稳定是前提,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2)改革是动力,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社会稳定才能获得可靠的保障。(3)发展是关键,只有通过发展才能解决经济社会问题,才能使改革得以持续进行下去,才能使稳定获得坚实的物质基础。(4)当前,我国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又是改革的攻坚期、社会矛盾凸显期。必须加强改革措施、发展措施、稳定措施的协调性,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深化改革、推进发展,通过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历史观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32、【简答题】(1)在谁是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存在着根本分歧。(2)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认为历史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否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英雄史观。(3)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劳动群众的历史,于是得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结论。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简答题】(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

    33、定力量。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简答题】【论述题】群众观点:(1) 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2)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3) 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4)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1)一切为了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这是党的根本宗旨。(2)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第四章第四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知识点名称内容商品经济及其产生简述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简答题】(1)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社会分工是商

    34、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但是,只有社会分工这一条件,还不会产生商品经济。(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这个决定性条件,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首先是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简答题】商品是通过人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因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也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商

    35、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8商品的价值量试述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论述题】(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各种商品,其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

    36、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是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关系。(4)如果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不变,而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则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会发生变化,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也不变。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简述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简答题】(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2)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双重属性。(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37、因为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其作用简述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简答题】(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2)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劳动力成为商品试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论述题】(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和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

    38、。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为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这对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简述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简答题】(1)劳动过程是人们通过生产劳动创造出具有特定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它为一切社会所

    39、共有。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的各种生产要素相结合的过程。其劳动成果归资本家所有,劳动过程也就成为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2)资本家会迫使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创造其自身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从而为其创造出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因此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资本的本质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简答题】(1)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作用的不同,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2)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叫作不变资本(C)。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生产出剩余价值,所以叫作可变资本(V)。

    40、(3)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正确地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9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简述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简答题】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2)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假定工作日为八小时,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为四小

    41、时,剩余价值率为100 。如果把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一小时,则剩余劳动时间就增加一小时,由此增加的剩余价值即为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简答题】(1)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不断提高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2)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过程。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及其实质试述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实质及其后果。【论述题】(1)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主要表现在:剩

    42、余价值规律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资本家为了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除了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外,还必然增加资本量,以扩大生产的规模和剥削的范围。对剩余价值的狂热追求,驱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是资本积累的外部压力。在资本主义竞争中,大资本总是处在有利的地位。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保存自己,击败对手,资本家只有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扩大资本规模。资本主义在生产中的激烈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2)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3)资本积累的后果:一是导致资本有机

    43、构成的提高;二是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三是引起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单个资本的周转简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简答题】(1)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2)生产资本的构成。生产资本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生产资本的构成对产业资本家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周转速度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两个方面: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剩余价值的分配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及本质。【论述题】(1)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各个资本家无论把资本投入何种生

    44、产部门,等量资本的投入,大体上都能得到等量利润,出现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趋势,也就是形成了平均利润。(2)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部门之间的竞争是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即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一方面,原来利润率较低的部门,由于资本数量减少,生产规模缩小,生产的商品数量相应减少,在社会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便会供不应求,从而引起商品价格上涨,随着商品价格上涨,盈利就会增加,利润率因而逐步提高;另一方面,原来利润率较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转移进来,引起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商品价格的变化,从而影响利润率的变化。(3)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一直要继续到通过不同生产部门价格变动的自

    45、发调整,使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大体趋于平衡,即形成平均利润时,资本的转移才会趋于停止。所以,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4)平均利润本质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工人阶级的经济关系。1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简答题】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这种过剩不是与劳动者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1)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该

    46、矛盾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种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简答题】(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上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毕竟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服务的,因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利

    47、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简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及其主要特征。【简答题】(1)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2)资本主义利己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为一己私利而获取金钱。第五章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知识点名称内容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有哪些?其当代发展的新特点、新形式是什么?【论述题】(1)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是: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2)二战后,垄断资本主义有了一些新的发展变化。这以前的垄断主要是私人

    48、垄断,或称一般垄断,二战后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或者说政权的力量日益深入地介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国家垄断取代私人垄断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式、新特征。垄断的形成简述垄断的形成与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简答题】(1)垄断的形成: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产生的。自由竞争必然会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当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2)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最初的垄断组织形式较为简单,也不固定,垄断统治的力量还不很强。主要通过临时的、短期的垄断协议来获得高额垄断利润。20世纪上半期,主要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20世纪后半叶,主要是混合联

    49、合企业。当代,主要是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同盟。垄断和竞争简述垄断阶段竞争依然存在的原因。【简答题】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是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但这并不是说,垄断产生后,竞争就不存在了。首先,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核心机制,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资本主义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竞争当然不会消失。其次,从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经济主体来看,虽然在某些部门存在着垄断组织,但也还存在未形成垄断的部门及大量的非垄断企业,这些经济主体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即使是已形成垄断的部门,也绝大部分是几个垄断企业并存,它

    50、们之间本质上依然是相互竞争的关系。因此,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但存在着竞争,而且竞争的主体、形式、内容和激烈程度,都较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有新的发展。11垄断利润及其来源【简答题】(1)垄断利润即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所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2)垄断利润的来源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第二,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第三,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海外利润;第四,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频主观题汇总.pdf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500809.html
    雁南飞1234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