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0322中国行政史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pdf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自考00322中国行政史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pdf》由用户(雁南飞1234)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考考点精华汇总
- 资源描述:
-
1、目录绪论.1第一章 夏商周的行政管理.1第二章 秦汉的行政管理.3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4第四章 隋唐的行政管理.4第五章 五代、宋的行政管理.6第六章 辽金元的行政管理.7第七章 明的行政管理.7第八章 清的行政管理.8第九章 晚清政府的行政管理.9第十章 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管理.10第十一章 北洋军阀政府的行政管理.11第十二章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行政管理.11第十三章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行政管理.12第十四章 战后南京政府的行政管理.13第十五章 工农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13第十六章 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14第十七章 人民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151 1 / 1515绪论绪论
2、知识点名称知识点名称内容内容绪论绪论1. 传统中国的治国之道是(以德治国),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是(人治)。上篇 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上篇 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知识点名称知识点名称内容内容中国奴隶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对比中国奴隶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对比2.中国奴隶社会的代表性王朝 (夏、 商、 周) ; 奴隶制国家体系脱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军事民主制) 。3.中国封建社会始于(战国)止于(鸦片战争),封建行政管理体制全面确立于(秦汉时期)。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特色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神权政治色彩浓等级君主制浓等级君主制的国家结构血缘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天下”王朝原始民主民主遗风残留神权政
3、治色彩有所淡淡化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中央集权体制行政法制法制逐步建立中国封建社会与西欧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对比中国封建社会与西欧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对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色西欧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君主专制体制时间长时间长权利集中集中程度高思想控制-儒家儒家思想相对完善的官僚官僚体系时间短时间短,政体形式多样王权受限受限制控制思想-宗教宗教文官制度形成很晚晚中国封建社会化矛盾中国封建社会化矛盾 4.行政管理形式的直接决定性制约因素是国家的(国体、政体)。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最主要的矛盾是(皇权和相权)。封建社会稳定因素及对君主专制弊端的调节封建社会稳定因素及对君主专制弊端的调节5.简述中国
4、封建行政体制中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因素。简述中国封建行政体制中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因素。(1)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官员管理制度。(2)监察制度的相对完善有利于封建国家肌体的健康。(3)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通过施政程序、教育、神权、利用皇帝“尊号”、“谥号”或“庙号”等的尊褒贬抑促使革新政治、开国皇帝制定的制度】第一章 夏商周的行政管理第一章 夏商周的行政管理知识点名称知识点名称内容内容原始民主原始民主6.部落联盟实行(军事民主制度)部落酋长议事会常设权力机关;人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夏商周的中央行政体制夏商周的中央行政体制7.夏:夏:启将禅让
5、制变为(王位继承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局面。商:商:盘庚迁殷后开创(王子王位继承制) 中央机构设置:宗教官、政务官、事务官。周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司:司徒(田农业)司马(军事)司空。夏商周的地方行政体制夏商周的地方行政体制8.商:强化王权的二元统治体制称为(内外服制)。内服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直接派官员组织被征服的种族奴隶从事生产。外服外服:指诸侯国统治的区域,与中央王朝构成上下君臣关系。9.周:分封制分封制:天子向诸侯、诸侯向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核心问题是保证嫡长子继承王位,并从血缘关系、思想上去维护
6、分封制度。礼乐制度:从行为上去维护分封制度。自考押题 vx 344647 公众号/小程序 顺通考试资料2 2 / 1515乡遂管理体制:乡遂管理体制:地方基层行政区划,在国都内及其近郊,划分为若干乡(国人居住之地)在边远的农村地区,划分为若干遂(野人居住之地)。夏商周的夏商周的行政运行行政运行和和行政监督行政监督10. 简述原始氏族公社痕迹对君主权力的影响简述原始氏族公社痕迹对君主权力的影响【民主贵族和宗教】(1)盛行于部落联盟时代民主制的某些残留使得诸侯国君和宗室贵族对朝政拥有相当的参与权,制约王权的发展。(2)贵族议事制度的影响。(3)王权受到宗教信仰的限制。11. 夏商周行政决策与联络的
7、方式纵向纵向横向横向巡狩巡狩:周王在郊外设坛召集各方诸侯对重大问题进行谋议、发布政令的会议形式朝会朝会:朝:诸侯国君彼此到对方宫廷去拜会会:诸侯彼此在国都之外的郊野拜会朝觐朝觐:诸侯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述职的礼仪聘问聘问:诸侯派使臣互相访问,间接沟通方式聘聘:天子派使臣慰问诸侯、诸侯遣使臣朝见天子12. 夏商周文书:诰诰:上级对下级发布的命令或布告,君臣相互勉励之词的记录誓誓:多为战时的动员令命:绝大多数为册命之书简书:日常通告文书,最为盛行约:相当于今之契约,具有法律效力夏商周的夏商周的官员管理官员管理13. 选拔选拔:官员选拔的主要依据是(血统);待遇方面实行的是(世禄制)。世卿世禄制世卿
8、世禄制:指下级贵族到上级国君朝廷世代为官的制度。世卿:世卿:到王室充当卿士或到公室充当卿的具有官僚身份的贵族,他们父子之间官职世袭。世禄:世禄:贵族朝为官同时也是其封国的封君,享有原有爵位和采邑作为其俸禄,并世代享用。14. 考核考核:战国时期官员考核的主要形式是(上计)。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向向君主专制体制君主专制体制过渡过渡15. 中国奴隶制社会解体并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是(春秋战国东周)时期。春秋时期最富有时代意义的是(卿大夫)的兴起。16. 强卿专制与中央集权体制雏形的出现强卿专制与中央集权体制雏形的出现(1)官员选拔制度:以家臣为核心的官僚制开始取代原本以血统作为选拔官吏的
9、世卿制。(2)中央朝廷组织:由家臣聘任制向客卿制发展。(3)地方管理制度:由国鄙制向郡县制转化。国鄙制国鄙制:从西周至春秋前期,王畿和诸侯卿大夫的邦畿,都实行的一种国人与野人分区居住的行政区域和管理体制,都城(国)与鄙野(鄙)分别按乡制或遂制进行组织。郡县制郡县制:产生于春秋时期,是一种与中央集权体制相适应的地方行政体制。县是由兼并而来的土地和灭亡小国改设而成,是由君主直接控制的直属地方行政区域;郡主要设在新得到的边地,地位比县要低。最先设立县郡的是晋国和楚国。郡县制郡县制特点特点:(1)郡县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免,而非分封世袭制贵族(2)郡县以下的行政机构以乡里为基层行政单位,国君可通过郡县长官
10、把自己的权力伸到社会最底层。17.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思路:改革由上到下分 5 个方面-君臣土农法】君:君: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强化君主专制权力;臣:臣:实行官僚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土:土: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实现了封建君主中央集权的目的;农:农:承认土地私有制,废除井田制。奠定了封建中央集权体制的经济基础;法:法:变法过程中,各国先后颁布法律,出现依法治民倾向。【助记:专制权力行、官僚代世卿、郡县制集权、私有代井田、法律来治民】3 3 / 1515第二章第二章 秦汉的行政管理秦汉的行政管理知识点名称知识点名称内容内容中央政府的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行政
11、体制18.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以皇帝为核心的制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汉代时期可称为隋唐六部制度雏形的制度是(尚书分曹制)。秦汉中央政府职能机构的长官称为(卿)。19. 秦至西汉初年实行(丞相制)独相制。汉武帝在组织机构上蓄意分割、架空相权的方式是实行(中外朝制)。汉成帝分别改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三公官叫做(三公宰相制)。东汉刘秀时期,实际成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的是(尚书台)。中外朝制:是指中外相所形成的两套处理政务的官员系统。汉武帝有意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让他们充任自己的高级侍从, 组成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 形成中朝决策的格局。 从此,军国大事由皇帝
12、先交内廷议决,再交外朝官执行。20. 简述皇权的内容、丞相的权利:皇权皇权丞相的权力丞相的权力最高立法权在立法上负责草拟或组织草拟法律最高司法权在司法上有纠举百官及执行诛罚权最高军事权在军事上可充当皇帝的军事顾问行政决策中的最后决断权在行政上参与行政决策,总领百官处理日常政务之权最高人事权地方政府的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行政体制21. 秦汉秦汉时期郡郡是最重要的一级行政区,县县是地方行政层级中的重要环节。主管乡乡中治安的是游徼。汉初汉初实行(郡县与王国)并行的双轨管理体制,一些功臣被封为彻侯,其食封的领地称(侯国)22. 汉景帝“抑损诸侯,减黜其官”措施:【思路:夺权、减量、降级】(1)诸侯王不得
13、享有治权,剥剥夺了诸侯王在封国内的行政权,仅能享用封地的租税。(2)减减损王国官吏的数量和地位,改变了王国与中央在体制上的对等地位。(3)将王国官吏的任免权收收归中央。23. 监察制度:汉武帝汉武帝时设立巡行地方监督郡国守相的监察官员(州刺史)。东汉末年东汉末年实行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州刺史(州牧)。24. 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针对各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所采取的管理方式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针对各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所采取的管理方式:(1)在杂居区,采取郡下设道的方法。既直接统治又一定程度上承认其内部特殊性的管理方法;(2)在南方归附地区,保持内部原有统治方式的双轨制管理模式,高度自治的方式;(3)对内
14、属迁入边郡的北方少数民族,称属国,加以监督;(4)持节领护官。这是汉朝对北部叛服无常的少数民族派出的进行羁縻的一类武官。行政运行与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行政监督25. 汉武帝汉武帝后,皇帝才成为真正的最高决策者。26. 集议集议:秦汉时期,由皇帝主持或者丞相或三公主持,上至将军、列侯,下至博士、议郎均可参加,皇帝通过集议可以根据多方面的建议进行决策的会议形式。商议商议:商议一般在内廷举行,是由皇帝与个别大臣商谈后作出决策的会议形式。也有先在外廷集议,然后选择集议中提出较好建议的大臣到内廷商议,最后由皇帝作出决策。27. 圣旨类型:制书:涉及国家制度的一些重要文书又称玺书。诏书:一般行政命令的文书4
15、 4 / 1515诰:是专对诸侯王进行策封的一种文书。手迹:皇帝亲笔书写的一种文书。汉朝地方政府在不违反中央大政方针的前提下享有一定(自主裁量权)28. 监察权的独立:秦及西汉初年,监察权与行政权胶着(御史大夫)。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独立行使监察职能的是以御史中丞为首的(御史台)。29. 汉武帝后中央对地方监察(1)司隶校尉对京辅诸郡监察(2)派出的部(州)刺史对郡国的监察。行政官员的行政官员的管理管理30. 选拔选拔:(1)任子任子:高级官员子弟备选为官的制度。(2)赀选赀选:依据财产补官的制度。(3)察察举:举:在考察的基础上荐举(自下而上)是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皇帝下诏指定科目
16、,丞相、列侯、公卿和郡国守相按科目要求考察和荐举人才,皇帝亲自策问,根据对策授予官职。(4)征辟:征辟:分皇帝的征聘和州郡的辟除,是秦汉时期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被征召者称“征君”。辟除是高级官员任用属吏的一种制度,从三公至郡国守相均有辟除属吏的权力。(5)荐举荐举:在没有诏令的情况下主动向君主推荐人才,察举制的补充。(6)博士弟子博士弟子:在太学学习一年后接受考试。31. 任用:任用:拜(授予)或除(任命)。二千石以上高级官吏由皇帝亲自核准任用。32. 考核:考核:中央:两汉时期,由皇帝考核丞相、三公;皇帝不亲政尚书主持,交皇帝核准。地方:郡对县的考课通常采取(秋冬集课)对地方郡国长
17、官:丞相、御史二府采取(上计)第三章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知识点名称知识点名称内容内容中央中央政府行政府行政体制政体制33. 最高权利机关(尚书台)【魏晋南北朝为尚书省】;诏令发布(中书省);封驳权力(门下机构)地方政府的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行政体制34. 北方地区一种完全的军事管制式的地方行政管理方式,即(军镇)35. 侨州郡县侨州郡县:利:1.照顾世家大族利益,增加他们做官的位置,将控制人口合法化 2.稳定统治秩序弊:与原州郡县并置,造成地方行政管理混乱36. 左郡县左郡县:是南方各政权在蛮族地区建立的一种带有很大程度内部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体制。37. 宗主督护宗主
18、督护: 北魏初年北方各政权入主中原, 聚众结坞自保, 坞主为宗主督护, 行使基层政权职能。行政运行与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行政监督38. 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决策的程序特点:【技巧:集散:权臣迭出势力膨胀;大事帝决政务三省】行政体制上既集中又分散的倾向使得行政决策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程序。(1)权臣擅政的偏离中央集权原则的决策方式。一方面表现为权臣迭出;另一方面表现为门阀势力膨胀,成为行政决策上对皇权的一种制约。(2)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决策方式一方面重大事务皇帝召集群臣集议由皇帝裁决;另一方面一般性政务,通过三省制度解决。皇帝通过三省之间的层层控制,达到加强君主专制目的,将日常行政决策权集中于自
19、己手中。39. 魏晋时期御史台完全独立其长官为 (御史中丞) “诸州惟闻有签帅, 不闻有刺史” 发生在 (南朝) 。官员的管理官员的管理40. 选拔:东汉末年曹操三下求贤令,选官不论出身、门第,道德上也不求全责备称为(唯才是举)。41. 任用:中国古代最早官员任期规定始于(魏晋),官员升迁不依据才能和政绩,凭借(门资)。北魏在宣武帝时将年资作为续用和提升官吏的唯一标准的是(停年格制)。魏建立之初,魏文帝接受陈群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第四章第四章 隋唐的行政管理隋唐的行政管理知识点名称知识点名称内容内容隋朝隋朝中央政中央政府行政体制府行政体制42. 隋文帝对国家行政管理体制调整的主要内容隋文
20、帝对国家行政管理体制调整的主要内容【助记:三省起三公落】(1)确定了三公不再兼任政府职务的原则:三公不参加政府机构的活动,并只作为奖赏有功之5 5 / 1515臣的最高荣誉职衔,且尽量不以公官授人。(2)确定了三省之间的分权方式【并确定(尚书省)总署都省为“政本之地”】将魏晋以来尚书省掌行政、中书省掌诏令、门下省掌封驳的分工确定下来,将三省长官均列为宰相。唐朝唐朝中央政中央政府行政体制府行政体制43. 唐朝统治者针对隋制尚书省权力过大所采取的调整措施唐朝统治者针对隋制尚书省权力过大所采取的调整措施【助记:一降两提;尚降,中下升】(1)压抑尚书省地位,使之完全变成奉行机构。1)将宰相议事之所从尚
21、书都省搬出,致使尚书省地位骤降。2)剥夺尚书仆射的决策参与权。3)在尚书省内部进行权力调整,架空尚书省长官的行政权。(2)提高中书、门下两省地位。1)先将宰相议事之所迁往门下省,改称政事堂,后又迁往中书省,提高中书、门下两省的地位。2)其次是扩大了中书、门下两省的职权。44. 唐高宗时,为分宰相之权设置(北门学士)。唐玄宗时, 设置(翰林待诏) ;后正式设置翰林学士院, 翰林学士开始具有草诏权,时称(内相) 。45. 内侍省担任官职的是 (宦官) ; 宦官充任 “内枢密使” 赋予其参政权力之先例的皇帝是 (唐代宗) 。中晚唐时期,宦官藉以控制军队的官职是(神策左右军中尉)。46. 隋唐中央政府
22、主要职能机构是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平行地位的是(九寺、五监)。太府寺太府寺(钱币收支保管)、司农寺、鸿胪寺鸿胪寺(外交事务)国子监国子监(文教事务)卫尉寺、太仆寺、军器监、大理寺大理寺(司法审判);三司审理,三司是(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地方政府的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行政体制47. 为应对郡数过多、调节中央和地方关系而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是(道)。唐初武德年间设立道之机关,实为中央尚书省的派出机构:(行台)。48. 唐初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了一种带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称(羁縻府州)。唐代依汉代管理西域之例,为协调与少数民族关系、管理各归附少数民族设立的是(都护府)。行政运行与行政运
23、行与行政监督行政监督49. 唐玄宗时编撰的中国最早的独立而自成体系的行政法典是(唐六典)。50. 御史台监察中央官员;谒者台奉旨巡行郡县;司隶台监察京畿郡县。51. 隋唐时期决策文书和行政运行的法律框架:52. 隋唐时期行政监督的新进展主要表现在隋唐时期行政监督的新进展主要表现在:(1)监察机构的逐渐健全和监察职责的日益分明。(2)对监察官员任用的特殊程序。 (3)分道巡察和分察尚书制度的确立。 (4)参与司法审判。(5)多种地方监察形式的并存。唐朝决策文书唐朝行政运行的法律框架册书:立皇后建太子封诸王所用诏书,竹简书写律:国家的基本法制书:颁布重大行政命令的诏书,黄麻纸书写令:依法制定的行政
24、规则,以诏制的形式颁布敕:对具体行政事务的指令性文件,黄麻纸书写格:以敕的形式颁布的具体行政法规式:包含行政细则和文秘程式的办事章程,行政执行中须依式而行行政官员的行政官员的管理管理53. 选拔:(选拔:(1 1)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正式开科取士,确立科举制度的是(隋炀帝)。(2 2)门荫门荫:隋唐时为贵族及官员子弟承袭政治特权而设置的制度。 贵族或官员子弟经服役一定年限或出钱代役即可取得吏、兵部考试资格参加选官。(3 3)行伍行伍:士卒通过积累军功而获得低级武职或勋位,然后再积功升迁为官的制度。隋唐时期承袭北朝尚武风气,军功出身者的社会声誉并不低。(4 4)流外流外入流(入流(5 5)入幕)入
25、幕。6 6 / 151554. 考核:四善二十七最,四善-道德方面;二十七最-才干和政绩;七十可退休称(致仕)。第五章第五章 五代、宋的行政管理五代、宋的行政管理知识点名称知识点名称内容内容五代时期五代时期的行政管理的行政管理55. 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关,掌握军政两方面决策大权,并拥有军务方面的执行权(枢密院枢密院)。行政执行上的综理机关(中书门下中书门下);负责财政事务的执行工作(三司使三司使)。56. 地方行政上为道道(节度使的辖区节度使的辖区)、州(军政合一)、县三级。57. 五代官员最为切实可行的入仕途径是(入幕入幕)。58. 简述造成五代时期行政执行随意性和混乱性的原因简述造成五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