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精编版)2.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精编版)2.docx》由用户(luzy369)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小学语文 六年级 下册 教案 精编 下载 _六年级下册_部编版(统编版)_语文_小学
- 资源描述:
-
1、 部编部编版版六六年级语文年级语文下下册册 教教 学学 设设 计计 2020 年 02 月 1 北京的春节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 15 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 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丹凤呈祥龙献瑞,红桃贺岁杏迎春”
2、 ,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 来。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 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 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 一为高潮。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 起源于殷商时期岁尾年头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 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 日称为元旦,把农历
3、的一月一日叫春节。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 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 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 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 留恋、回味和憧憬。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 聚力的一个节日。 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 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2 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 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
4、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 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 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儿十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 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 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
5、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 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 写了哪些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 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培养学生边听 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 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春节像一场大戏, 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地拉开了序幕, 请同学们速读浏览, 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一) 默读全文, 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 浓烈的画面, 你最喜欢
6、其中的哪几幅。 (二)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画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 受写在旁边。 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3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三)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体会年前的忙碌。 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 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 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引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
7、行有感情的朗读。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 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 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
8、围。 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 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 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 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出示
9、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 “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 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 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有感情 地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总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字 4 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 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 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10、,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 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 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 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
11、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 除了春节, 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 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教学后记】 腊八粥腊八粥 【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积累叠词,了解小说背景。 2.了解小说借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用读对话梳理情节的 方法,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3.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 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4.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做到详略得当的。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
12、言描写的不同形式, 5 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2,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略得当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文体 1.播放微视频,引出小说背景。 2.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二、字词教学,了解环境 1.出示字词,读准字词,引导学生从词语内容和形式上发现规律。 2.情境朗读,了解环境。 三、梳理情节,初识形象 1.快速默读第 619 自然段, 思考: 八儿想吃腊八粥却吃不到, 他是怎么办的? 2.根据学生回答,梳理小说情节。 3.根据板书,串联情节,了解小说主要内容。 4.小结:这篇小说就是用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刚才,
13、我们读了八儿和妈妈的 对话,梳理出的情节就是小说的情节。 5.交流:从这些情节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八儿? 四、品读语言,丰盈形象 1.聚焦情节中八儿的语言,初步感受语言的变化。 2.品读短句。 (1)齐读,思考:本句中哪个字最精彩? (2)对比朗读,从“那”字,你感受到什么? (3)联系自己生活经历,感知八儿形象。 (4)有感情地朗读。 (5)小结:一个“那”字,又让我们看到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刚才,我 们抓住了八儿的语言,品读“那”这个关键词,揣摩了八儿的心理,从而让八儿的 形象在我们头脑中更加丰满。 3.品读长句 (1)自由读,边读边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14、学习单。 填一填:八儿每次是怎么分的,有什么变化? 写一写:你又读到一个怎样的八儿,并想想理由(填在磁卡上,一张磁卡写一 个词) 。一定要填在磁卡上。 温馨提示:四人小组,一人主持,其他三人一人汇报一处。 (3)小组汇报。 6 (4)小结:刚才,我们读了八儿这处长的语言,从分粥的变化中揣摩了八儿的 心理,让他的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更加丰盈。 (5)串读三次分粥的句子,读出变化。 4.小结:刚才我们品读了八儿的语言,关注了关键词句,揣摩了八儿的心理, 让八儿的形象跃然纸上。沈从文不愧为语言大师,在对人物语言进行描写时,每个 词语,每句话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多一个字不行,少一个字也不行,借助不同的
15、语言形式展现人物不同的形象。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梳理环境中的情节,品读八儿的语言,揣摩他的心理,看到 了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八儿心里隐藏的语言和那锅不断叹气的粥,这又藏着 什么奥秘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揭秘。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回顾课文内容评论 1.谈话导入。 2.回顾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什么事? 二、品读课文评论 1.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明确任务:课文是如何写八儿嘴馋的? 3.读文探究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八儿特点的句子,作批注。 2)小组交流 4.集体汇报 1)描写动作的句子。 2)描写语言的句子。 3)描写心理活动
16、的句子。 5.小结: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 和睦的图画。表现了一家的其乐融融。 三、指导朗读评论 1.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 四、作业评论 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 2.查找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教学后记】 7 古诗三首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 8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 寒食 中描绘的暮春之景, 结合时
17、代背景,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5.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 句和同学交流。 【课时安排】3 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了
18、解有关寒食节的由来及习俗,了解时代背景。 2.下载古风背景音乐,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泱泱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传 统节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那里 寒食节的景象吧。 (板书:寒食) 简介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 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 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 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 二、学习古诗寒食 (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自学“
19、宫、侯”两个汉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侯、候” ,用组词法: “王 8 侯” “时候”区分形近字。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师相机指导。 (二)知诗人,解诗题。 请学生自己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师相机补充。 提示: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 寒食。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 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 霸之一) ,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 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 不得生火
20、,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 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 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 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 一件大事。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 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1.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相机理解“春
21、城、 御柳斜、汉宫、五侯、传蜡烛”等词语,大致梳理诗歌内容。 2.展开想象悟诗情。让我们走进长安的春天,看看那里的景象吧:指名读第一 句。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 御柳斜) 提示:飞花:飘扬的杨花。御柳斜: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 (1) “飞花”是种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出示 落花随风飞舞图,播放古风音乐) (2)你能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美美地读一读吗? 个别读,男女读,教师范读,相机指导。 3.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读三四句。 (板书:蜡烛 轻烟入) 提示: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燃
22、烛。 轻烟入: 袅袅炊烟。整句话的意思是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 入王侯贵戚家中。 4.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你能想象一下此 时这些王侯贵族、重臣之家正点着蜡烛做什么吗?用“我仿佛看到了我仿佛听 到了”的句式说说。 9 (1)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重臣们在吃着山珍海味,饮着仙露琼浆的样子。 (2)我仿佛看到他们饮酒作乐、欢天酒地的样子。 (3)我仿佛听到了他们开怀大笑的声音。 (4) 5.而此时,民间的百姓又是如何度过寒食节的呢? (1)他们会禁烟火,只吃冷食。 (2)他们会穿着粗布麻衣,可能会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等。 (3)还可能会在家悼念介子推。
23、 (4) 6.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 明,你会有什么感受? (1) 我会非常气愤:凭什么百姓要吃冷食,禁用火,过寒食节,而皇宫里却灯 火通明? (2) 这简直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 从这儿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腐败政治强烈的讽刺! (板书:讽刺) 向学生介绍讽刺手法: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 是一种文学手法,用于暴露对象的矛盾或缺点。 拓展延伸一个故事: 宋朝田登做州官, 一天, 他带着师爷微服出行, 不知不觉, 天色已晚,走到一家店铺旁,只听得掌柜的大声招呼: “伙计,点灯! ”田登听了, 认为是在嘲弄他,就要发
24、作,幸亏师爷极力相劝,才作罢。继续前行,路过一户农 家,又听到农家里面在喊: “小狗子,点灯!”这一下,田登实在忍不住了,这声音, 在他听来,简直是在骂他。他忍无可忍,对着农家高喊: “住嘴,不许喊田登! ”农 家莫名其妙,据理力争。师爷在一旁好一番解释,农家这才明白过来。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说这句话呢?”农家问。 田登想了想,说: “就叫点火!”同时吩咐师爷晓喻百姓,违令者重责。从此以 后,该州的百姓都说点灯为点火。田登心里也很是得意。 转眼已到元宵佳节,各州各府都举行放灯、观灯,以示与民同乐,并且出了榜 文。田登贴出的布告上说: “元宵佳节,本州与民同乐,依例放火三日。 ” 从此以后,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