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备课参考.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备课参考.docx》由用户(luzy369)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小学语文 六年级 下册 备课 参考 下载 _六年级下册_部编版(统编版)_语文_小学
- 资源描述:
-
1、 部编版部编版六六年级语文年级语文下下册册 备备 课课 参参 考考 2020 年 01 月 1 北京的春节北京的春节 【教材分析】 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 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 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 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 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 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
2、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 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作者介绍】【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 中国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1950 年创作话剧龙 须沟 ,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 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主要作品有离 婚 四世同堂 骆驼祥子等。有老舍全集行世。 【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 北京春节童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
3、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腊八粥腊八粥 【教材分析】 本文是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看到粥 的惊异以及吃到粥的满足,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 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作者用娴熟的笔法、 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 使课文犹如一张腊八风俗画, 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整篇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纯朴、 和谐、温馨的图景。对话贯穿全文,从八儿向母亲焦急的询问,到与母亲的讨价还
4、价,到惊讶, 展现八儿的的天真和童趣。 同时本文的主要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 从八儿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 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的可爱活泼的性格特点。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 文化内涵。 【作者介绍】【作者介绍】 沈从文, 原名沈岳焕(1902 -1988) ,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他主张“美在生命” ,中篇小说边城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沈从文的语言格调古朴,具有浓郁 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由来已久,自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就开始兴起。古时的 “腊”是祭祀的意思,远在商周
5、时代,我国就有连天地、神灵、祖先一起祭祀的习惯,把这种综 合祭祀,叫做“合祭” 。这种祭祀,表达了古代人一种朴素的、善良的心理活动,意思是说:一年 到头了,能得到丰农足食,该感谢神灵啊!于是就选择腊月初八这一天,煮上锅“腊八粥” ,借 以祭奠神灵,庆祝丰收,预祝来年的更大丰收。这就形成了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着武林旧事 2 说: “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 ” 。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 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 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
6、、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 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又有营养,确实是很享受的事情。 古诗三首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 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 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 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 也很高。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神话传说 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
7、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 聚的悲哀。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 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 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 的新格高调。 十五夜望月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出处: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十五夜 望月寄杜郎中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 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作者介绍】【作者介绍】 韩翃
8、,字君平,南阳(今河南沁阳县附近)人。宝十三年(754) 进士。先为淄青节度使侯希逸 的幕僚,后又在汴宋节度使田神玉和汴州刺史李思臣、李勉幕中任职。最后内迁为驾部郎中、中 书舍人。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写了大量的送行赠别诗歌,也有个别富有现实主义的诗作,语 言精工,意味深长。有韩君平集 。 王建,字仲初,许州人,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穆宗长庆初,由太 府寺丞转秘书郎。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早年以宫 词著称, 中年后, 诗风转变, 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 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 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
9、七言歌行体。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 诗。 【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 春节诗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3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元日 (宋)
10、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已酉新正 (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元宵节诗。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
11、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藏戏藏戏 【教材分析】 中国的民族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藏戏,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在祖国百花艺苑中一个独 具特色的剧种。藏戏艺术有 600 多年的历史,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 400 多年,被称为藏文化 的“活化石” 。 课文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一分一总”的关系结构文章。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 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出” “演出时没有舞台” “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 。接下来详细写 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 “许下宏愿,发誓架桥” “组成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 “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 58 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紧接着介绍藏
12、戏的重要特 4 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简略地说明其他特色: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 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随着作者脉络清楚、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的 描述,绚丽多彩的藏戏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领学生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地 表达;二是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 解藏族的文化。 【作者介绍】【作者介绍】 马晨明,1977 年生,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生。支援西
13、藏,人民日报记者。现任教师。作品: 金融时报 西藏采访笔记 藏戏 。作品藏戏收入小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本第七课 中,写作形式新颖,在藏戏中用三段反问句开头,引人入胜。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 是以民间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表演艺术。 藏戏在历史上多 伴随节庆、庙会、集市、募捐等民俗活动,主要在拉萨、日喀则、山南和康区的集镇、乡村或庄园 演出,其形式和风格带有强烈鲜明的藏民族特点和浓郁突出的雪域神奇色彩。 作为一种广场艺术形式,贴近观众、易于被接受,是藏戏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演出时一般分 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 ,是开场白;第二部分称为“雄” ,是正戏;第三
14、部分称为“扎西”, 意为祝福迎祥。藏剧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没有化妆,主要是面具。藏剧传统剧目共有十三 大本,著名的有文成公主 曲结诺桑 朗萨姑娘 苏格尼玛 白玛文巴 等剧目,多含有 佛教内容。西藏民间藏戏剧团是十分普遍的,随时随地可以见到农村的广场上,或搭大帐篷,或扯 大帆布,藏戏班子就地演出,周围方圆十里的群众都会来观看,常常是围得水泄不通. 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教材分析】 鲁滨逊漂流记是历险小说,鲁滨逊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 鲁滨逊喜欢航海和冒险,一次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因乘船遭遇风暴失事,只有他一个人被大
15、浪 冲到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边。鲁滨逊在严酷的生活面前,历尽艰难困苦,战胜种种困难,不但供 给了自己日用所需,而且经营了一片肥美的土地,居然在海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才得救回国。小 说情节生动,细节逼真,描写细致,语言流畅,富于深刻的哲学和社会意义。 本课是鲁滨逊漂流记的梗概和片段,重点写鲁滨逊在岛上艰难、惊险的经历。鲁滨逊遇 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困难,是惊心动魄的, “难”中处处透着“险” 。 学习本课是要让学生感悟鲁滨逊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逊在荒岛上独立生存 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 【作者介绍】【作者介绍】 丹尼尔笛福(16601731 年),英国作家。
16、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丰富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 欧洲的“小说之父“,“英国小说之父“和“英国报纸之父“等。 笛福生于伦敦一个油烛商家庭,年纪轻轻就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商人。在从事商业的同时,他 还从事政治活动,代表当时日益上升的资产阶级出版了大量的政治性小册子,并因此被捕。笛福 直到晚年才开始创作小说。写鲁滨逊漂流记时,他已 59 岁了。此后,他又创作了辛格顿船 长 杰克上校 摩尔弗兰德斯等小说,这些小说对英国及欧洲小说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影响 以及作用。 其作品可读性强。 其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中,乐观又勇敢的鲁滨逊通过努力,靠智慧和勇气战胜了困难, 表现了当时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社会风气。 【与
17、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 【创作背景】【创作背景】 鲁滨逊漂流记 。 5 这部小说是以亚历山大赛尔柯克在荒岛上的真实经历为原型的。 据当时英国杂志报导: 1704 年 4 月,赛尔柯克在海上叛变,被船长遗弃在距智利海岸 900 多公里的胡安一费尔南德斯群岛中 的一个叫马萨捷尔的小岛上。4 年零 4 个月后被航海家发现而获救。那时,赛尔柯克已忘记了人 的语言,完全变成了一个野人。笛福受这件事的启发,构思了鲁滨逊的故事。但在小说的创作过 程中, 笛福从自己对时代的观感和感受出发, 以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冒险进取精神和 18 世纪的殖 民精神塑造了鲁滨逊这一形象。 【人物介绍】 鲁滨逊 17 世纪中叶,鲁
18、滨逊克鲁索出生在英国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他本可以按照父亲的安排, 依靠殷实的家产过一种平静而优裕的生活。然而。一心想外出闯荡的鲁滨逊却当上了充满惊险和 刺激的水手,航行于波涛汹涌、危机四伏的大海上。后来遭遇船难而流落荒岛,英国流亡贵族鲁 滨逊在极度与世隔绝的情况下,运用水手时代训练而来的地理方位标示、天象水文观测、日移与 潮汐变化登计法等与奥妙的自然搏斗,同时,记录下自己的荒岛生涯,并随时等待时机逃离绝境。 鲁滨逊在自制的日历星期五这一天,救下了野人星期五,星期五是被食人族作为祭祀的祭品带到 荒岛上来的,无法再回到他的部族。随着两个人的朝夕相处,鲁滨逊面对一个与自己不同种族、 宗教及文化的人,
19、慢慢改变了自己,两人发展成亦父亦友的情谊。这份友谊成为鲁滨逊后来经历 20 多年荒岛生活的精神支柱。 星期五 星期五是一个野人,有一次在沙滩上差点被另一个部落的野人吃掉,但鲁滨逊最后救了他, 正好当天是星期五,所以鲁滨逊就给他命名为“星期五” 。也由于他们之间的真挚友谊鲁滨逊才得 以存活下去,并回到了家乡。星期五是一个朴素、忠诚的朋友和智慧的勇者,他知恩图报,忠诚 有责任心,适应能力强,他和鲁滨逊合作着施展不同的技能在岛上度过了许多年,星期五的到来 让鲁滨逊圆了归家梦。星期五乐观上进,很快就融入了文明人的生活。 【作品影响】 作品影响 鲁滨逊漂流记是笛福的代表作,它的价值首先在于成功地塑造了鲁
20、滨逊这个崭新的人物 形象。他是资产阶级文学中最早的正面人物形象之一,以其坚强的意志、积极的进取精神压倒了 因循守旧、委靡不振的贵族人物。 鲁滨逊漂流记共分 3 卷,第 1 卷于 1719 年 4 月出版,到 8 月即重印了 4 次。同年出版了 第 2 卷。1720 年出版了第 3 卷。读者熟悉的是第一卷。到 19 世纪末,第 1 卷的不同版本已出版 了近 700 版。 【作品评价】 法国思想家卢梭: 鲁滨逊漂流记虽并非一本名著,但却是对自然作了满意的论述。 骑鹅旅行记(节选)骑鹅旅行记(节选) 【教材分析】 骑鹅旅行记是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创作的童话,首次出版于 1907 年。 在该书中,
21、作者用新颖、灵活的手法,幽默而生动的笔调为孩子们描绘了瑞典一幅幅气象万 千的美丽图画,并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对瑞典的地理和地貌、动物、植物、文化古迹、内 地居民和偏僻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的生活和风俗习惯,进行了真实的记录,融文艺性、知识性、 科学性于一体。 骑鹅旅行记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童话作品。 【内容简介】 尼尔斯不爱学习,一看到书本就会犯困;不爱牧鹅放鸭,会经常捉弄家里饲养的小动物,以 至于家禽看到他就会咬他。可是同住一个小村庄里的还有一群小妖精,尼尔斯有一天戏弄了一只 小妖精,受到惩罚变成一个拇指大的小人。还没等他弄明自是怎么回事,他已经骑在家鹅马丁的
22、 脖子上,和一群野鹅飞上了天空。马丁决定和野鹅飞往北方,那是他向往己久的拉普兰。途中尼 6 尔斯发挥人的聪明机智和狡猾的狐狸做斗争,不畏艰险和困难智取乌鸦山的盗贼。尼尔斯和野鹅 群一起主持正义,扶危济困,在去往拉普兰的路上,结交了很多好朋友。正是这些经历使尼尔斯 从一个顽皮捣蛋的孩子变成一名有具有正义感、真诚、智慧、勇敢、善良的小英雄。尼尔斯最终 变成善良懂事的小男孩,他变回原形,回到家生活在父母身边,从此也变成一名热爱学习的好学 生。 该作品不仅给读者讲述了一个顽童骑鹅旅行的故事,还告诉读者相关地理概况、风土人情以 及历史知识等。 【作者介绍】【作者介绍】 塞尔玛拉格洛夫(18501940)
23、 ,瑞典 19 世纪末新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她不仅是第一位荣 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还是唯一位凭借一部长篇童话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因为拉格 洛芙的成就,1914 年她被选为瑞典皇家学会会员。由于其文学贡献,从 1991 年开始,拉格洛夫 的肖像被印在瑞典货币 20 克朗钞票上。 【创作背景】【创作背景】 1887 年,一位名叫达林的师范学院院长请长期担任地理、历史教师的塞尔玛,写作一本以小 学、为对象的通俗读物,向瑞典儿童介绍历史和地理。她创作时,心中有一个明确的意图: “为了 教育瑞典儿童热爱自己的祖国。 ”从教育学观点出发,她认为“只有孩子们了解自己的国家,熟悉 祖国的历史, 才能
24、使他们真正热爱和尊重自己的祖国” 。 这部长篇童话事实上是被当作教科书的变 异品种出版的。 作者为了写好这部作品,历时几年访遍瑞典大江南北,认真搜集境内各种动、植物的详细资 料,细心观察飞鸟走禽的生活习性和规律,并且在收集资料的途中也不忘对当地风俗、民间传说 等故事的搜集,这样就极大的丰富了作品的真实性。作者很多作品都是以家乡为故事背景,构想 这部童话作品也是她从一次散步经历中找到的灵感:一次在花园散步时,作者被急声传来的“救 命”惊呆,一个小男孩正在奋力抵挡朝他猛啄过来的猫头鹰。而这一幕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后 来这个画面就是她童话中小主人公尼尔斯经常欺负家里鸡鸭猫狗遭到动物反击的场景。 【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