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docx

  • 上传人(卖家):longfei1026
  • 文档编号:2480040
  • 上传时间:2022-04-23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32.02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docx》由用户(longfei1026)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知识点
    资源描述: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绪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三个理论来源(1)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1)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是或者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意义:1理论上,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2这是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基

    2、础。3也是人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2、社会物质性的主要表现。(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任然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体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能量,生产关系是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位置关系。3、量变和质变之间的辩证关系。(1)世界观: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

    3、,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2)方法论:1既要有远大目标,又要脚踏实地。反对急于求成2时机成熟,要勇于突破,勇于创新3对于各种灾祸要防微杜渐4、物质、运动、时间、空间。(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3)物

    4、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3)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绝对运动定义: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绝对运动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相

    5、对静止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相对静止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关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方法论意义把握了二者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4)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

    6、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5、联系和发展(1)联系特征: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造的。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多样性: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2)发展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普遍联系: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

    7、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1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结构性。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2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3联系是多样的。不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内、外部联系。对于同一事物,其联系又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而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联系都是不同的。事物之间往往同时存在着性质相反的联系。4联系是有条件的。方法论:应树立整体观念和开放观念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2)永恒发展:发展:前进、上升的运动。简单复杂、低级高级、无序有序、有序程度低有序程度高的变化。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并非所有的

    8、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终结、质变。新质取代了旧质。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正处于上升、成长阶段的事物。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合理性,走向没落、消亡的事物。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新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新的环境,具有远大前途。而旧事物的结构和功能已不能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不可避免地要走向消亡。新事物与旧事物相比,有着巨大的优越性。新事物吸收了旧事物中仍然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因素,并且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发展是世界运动变化的必然趋势。6、规

    9、律及其特征。规律是指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特征主要有:必然性:即规律的存在、作用及规律作用的后果的不可避免性,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规律发生作用的客观条件没有发生变化,只要决定规律的本质原因没有消失,规律就必然会重复出现并发生作用,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普遍性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规律总是以其铁的必然性起着作用。7、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

    10、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8、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相互关系及意义。(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相互关系: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

    11、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2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意义: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不同。2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指导实践,还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2)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

    12、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2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

    13、髓。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即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办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3)意义: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新的胜利。2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9、辩

    14、证的否定、辩证思维方法。(1)辩证的否定: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及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方法论: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2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

    15、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2)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使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1.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方法。(1)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概念、结论的思维方法,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运动;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概念推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运动。(2)归纳和演绎是统一的人类认识过程中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种思维运动形式: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运动,它本身不能为自己准备好作为出发点的一般原则。通过归纳对个别事物的现象研究所概括出来的一般知识原则,既是归纳的终点,又是演绎的起点。所以,没

    16、有归纳就没有演绎。演绎是归纳的向导,归纳首先要解决的归纳什么、怎么归纳等目的性、方向性问题,必须由演绎提供理论根据。可见,归纳和演绎互为前提、互相促进,不能夸大其中一个而否定另一个的作用。2.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方法。(1)分析的方法是在思维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的方法。综合是把分解开来的不同部分、方面再组合为一个统一整体而加以研究的方法。(2)分析和综合是两种方向相反的思维方法,同时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分析与综合互相依赖。综合以分析为基础,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分析以综合为前导,没有综合也就没有分析。在辩证思维中,总是分析中有综

    17、合,综合中有分析,纯粹的分析或综合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分析与综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人的认识就是一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3.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思维方法。(1)所谓历史,一是指认识对象本身的发展史,二是指人们对认识对象认识过程的发展史。所谓逻辑,是指理性思维以概念、范畴等思维形式所构建的理论体系。(2)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是指主观的逻辑要以客观的历史为基础和内容,逻辑是历史的理论再现。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但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并不是无差别的等同,逻辑反映历史,是抛弃了历史发展中大量非本质的、支流的、偶然的东西,集中反映历史发展

    18、的本质的、主流的、必然的东西,从而形成的理论体系。逻辑反映历史“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种“经过修正”的东西,不是对历史的背离,而是以严密的逻辑、前后一贯的形式对历史的深刻的反映。4.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1)逻辑思维中的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具体有两种含义:一是感性具体,即完整的表象;二是思维具体,即关于事物的许多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也就是在抽象基础上形成的包含着客观事物各种本质属性的统一整体的再现。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中的“具体”,是指思维具体。(2)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就是由抽象的逻辑起点经过逻辑中介的作用,而达到思维具体

    19、的过程。作为逻辑起点的抽象,第一,必须是反映对象最一般本质的抽象;第二,应是构成对象的细胞、基本单位;第三,应以胚芽的形式包含着对象整个发展中的一切矛盾。所谓逻辑中介,就是联系的中间环节,在逻辑上叫做中项。终点即思维中的具体,它是具有许多规定的丰富的总体。构成思维具体的各个个别规定,通过分析与综合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对象在思维中完整地再现出来。10、简析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懂作用。(1)二者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2)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0、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主体: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是认识和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认识和实践的关系:(1)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2)方法论:1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21、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2重视认识的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认识运动过程中的两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认识的总过程。(1)认识不但来源于实践,而且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1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2从认识到实践: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2)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

    22、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特点: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特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3相互关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

    23、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3)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沿着科学性方向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实践在认识的指导下沿着合理性方向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发展,往往充满了曲折以至反复,因而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3.真理及真理的相对性、绝对性的辩证关系。(1)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矩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绝对性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任何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绝对性有两方面含义:首先,任何

    24、真理都必须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其次,按照人类认识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性的、不完全的。真理的相对性也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3)关系: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

    25、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中,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面,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和构成绝对性的真理。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性真理走向绝对性真理,接近绝对性真理的过程。总而言之,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个不同属性。两种错误倾向:既要反对绝对主义真理论,又要反对相对主义真理论。只看到绝对性,看不到相对性,在理论上造成独断论和思想僵化,政治上往往走上

    26、专制主义。只看到相对性,看不到绝对性,会导致主观主义和诡辩论。割裂二者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都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4.实践是检验认识性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质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从真理的本质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所以,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主要根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

    27、威。5.价值与价值评价。(1)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客观世界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程度的关系范畴,是指具体历史过程中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的特征主要有:第一,客观性。(其一,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其二,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其三,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第二,主体性。第三,社会历史性。第四,多维性。(2)价值评价要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要以人们的真理性认识为根据,真理评价高于价值评价,这是价值评价的根本特征,也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特点:第一,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联系。第三,评价结果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6

    28、.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关系。(1)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2)价值和真理的相互关系:真理和价值尺度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须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的结果。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人们对实现价值的追求,构成了实践的内因,但价值的实现必须已对相关真理的正确把握才能成功。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

    29、互促进的。一方面,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真理的把握,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价值实现的程度。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又推动真理的发展,人们对价值追求的越自觉,则越能激起人们探索真理的热情。(3)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行动的重要目标。要求人们时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合理性。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须如实地,准备地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把追求真实,反对虚假看作是进行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

    30、的基本品格;要求我们必须崇尚理性思维,合乎逻辑的思想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改造,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及其意义。(1)相互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意义: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其次,这一原理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对历史发现的决定作用。(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2)物质生产活

    31、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部内容。(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1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关系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其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2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

    32、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矛盾规律内容及其意义。(1)内

    33、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再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最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2)意义:首先,这一规律为我们进一步深入认识和研究社会历史的本质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这一规律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具有指导意义.再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5.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为什么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34、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6.人民群众的含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及其意义。(1)含义: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但其中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2)原理: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

    35、物质财富,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障。人民群众的这一创造作用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原理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因为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群众,乃是生产力的体现者。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艺术的唯一源泉;其次,劳动群众为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劳动知识分子在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既是社会革命的决定力量,又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社会革命、社会改革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不可能

    36、自发地起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这一社会变革的主体才能实现其作用。总而言之,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同时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制约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不可能离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些条件包括: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条件。a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有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b政治条件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也具有直接的影响。c精神文化条件也是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重要因素。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37、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让人民群众学习)、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意义:1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2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1.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1)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2)关系: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反之亦然。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组织承担着,价值寓于使

    38、用价值之中。2.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

    39、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又分别反映劳动又分别反映劳动的不同属性,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殊性。(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包括三个部分: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和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所必须的。(2)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他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价值是比劳动力本身价值更大。4.商品价值与社会必要劳动时

    40、间。(1)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与量的规定两个方面。价值的质的规定回答的是价值的实体是什么,价值的量的规定则回答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量是由劳动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5.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其次,私人

    41、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6.资本与剩余价值。(课本173页188页)7.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这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其中危机阶段是周期的基本阶段。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不一定都经过四个阶段,但是危机阶段是必经阶段,没有危机阶段,就不存在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8.经济危机的爆发原因,阶段性及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42、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特点,使社会资本再生产也呈现出周期性的特点,从一次危机开始到另一次危机的爆发,就是再生产的一个周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这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其中危机阶段是周期的基本阶段。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不一定都经过四个阶段,但是危机阶段是必经阶段,没有危机阶段,就不存在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资本主义发展

    43、;经济全球化表现及其后果、资本主义新变化,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1)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2)经济全球化表现: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后果:1经济全球化的过程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进而控制一些国际组织,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起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

    44、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借助投资自动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2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在: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

    45、国际社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难以避免。(3)资本主义新变化: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2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3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4经理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5政治制度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新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

    46、度的改革,也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4)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1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再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最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

    47、级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2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其次,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替代尚需长期的过程。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2.共产主义社会、特征;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正确理解“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的关系;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简称十八届六中全会。会议于2016年10月24日至27日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6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6年10月24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97人,候补中央委员151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会议。党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480040.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