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1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6第五章胡汉、中印文化的融合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2477077
  • 上传时间:2022-04-23
  • 格式:PPT
  • 页数:111
  • 大小:877.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6第五章胡汉、中印文化的融合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第五 章胡汉 文化 融合 课件
    资源描述:

    1、论文题n一、试题:n1.谈谈学习中国文化课程的主要收获n2.谈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n3.简评春秋战国文化在中国历上的地位和影响n4.简评秦汉帝国文化对中国封建文化的影响n5.试析“竹林七贤”与魏晋文化变革的关系n6.谈谈中国古代宗教的特点n7.谈谈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演变n8.简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n9.概述古代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影响n二、答题要求:n1.从以上题目中任选一题撰写一篇论述性文章,正文字数不少于1500字,不多于2000字。(20%)n2.围绕论题归纳出几个论点,进行必要的论证。可参考已有的论著,但不得大段摘录或者全文抄袭,同学之间也不的互相抄袭。(60%)n3.文章格式

    2、要符合论文的基本格式(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语言要通顺流畅,要求手写,且书写要整齐认真。(20%)n4.论文递交必须本人亲自在签名单上签名确认,不可托人代交,递交截止时间为第16周最后一次课。第五章第五章 胡汉、中印文化的融合胡汉、中印文化的融合一、魏晋之际的文化变革一、魏晋之际的文化变革二、玄学与魏晋风度二、玄学与魏晋风度三、胡、汉文化的融合互补三、胡、汉文化的融合互补四、南、北文化的差异与整合四、南、北文化的差异与整合五、佛教华化与三教共弘五、佛教华化与三教共弘六、隋唐盛世与东西方文化交流六、隋唐盛世与东西方文化交流七、科举制度七、科举制度八、文史自觉八、文史自觉中国周秦

    3、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中国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n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文化学的角度看,可以概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文化学的角度看,可以概括为括为“中国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中国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代” 。n作为这两个哲学时代生力军的,都是士这个知作为这两个哲学时代生力军的,都是士这个知识阶层,只因其价值取向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识阶层,只因其价值取向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精神。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士人,在纷乱的时代精神。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士人,在纷乱的文化氛围里,努力寻求着新的精神家园,士的文化氛围里,努力寻求着新的精神家园,士在创造着时代精神的同时,也规范着那个时代,在创造着时代精神的

    4、同时,也规范着那个时代,引导着那个时代。引导着那个时代。“人性的自觉人性的自觉”的时代的时代n魏晋时代,鲁迅先生曾评之为魏晋时代,鲁迅先生曾评之为“文学的文学的自觉自觉”时代,或者称之为时代,或者称之为“为艺术而艺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术的一派”。这还只是停留在对魏晋文这还只是停留在对魏晋文学评价的层面。若从整个时代精神来讲,学评价的层面。若从整个时代精神来讲,可以称之为可以称之为“人性的自觉人性的自觉”的时代。的时代。一、魏晋之际的文化变革一、魏晋之际的文化变革n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n东汉末后东汉末后400400年,分崩离析年,分崩离析n东汉末:魏蜀吴东汉末:

    5、魏蜀吴西晋统一西晋统一n东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北魏、东魏;北五胡十六国,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南方齐、北周;南方- -宋齐梁陈宋齐梁陈( (图片图片三国全图三国全图、西晋全图西晋全图、东晋全图东晋全图、南南北朝全图北朝全图) )n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和董卓之乱,乱世裂变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和董卓之乱,乱世裂变开始。开始。n先有先有魏、蜀、吴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魏、蜀、吴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然后演变为离乱,北方由十六国割据进为然后演变为离乱,北方由十六国割据进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嬗递,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嬗递,南方则是东晋、宋、齐、梁、陈的更迭。南方则是东晋、宋、齐、梁、陈的更

    6、迭。四魏合一,两晋合一,北齐、北周、宋、四魏合一,两晋合一,北齐、北周、宋、齐、梁、陈,简称魏晋六朝。齐、梁、陈,简称魏晋六朝。东晋n(公元317年公元420年)是由西晋皇室后裔在南方建立起来的小朝廷,虽然在今天我们将其作为一个朝代写进中国的古代历史,但事实上东晋的统治范围却仅限于秦岭淮河以南的土地,东晋时代,曾经内部四分五裂。东晋政权维持了长期的偏安统治,到公元420年被刘裕所建立的宋所取代,共享国103年,历4代11帝。 n在此期间,中国北方一直由后赵、前秦等控制,并且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两个时代东晋-十六国、南北朝近三百年的时间。五胡乱华五胡乱华n五胡乱华是中国五胡乱华是中国南北朝南北朝时

    7、期北方多个时期北方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大规模南下而造成与汉族政权对峙的时期。又大规模南下而造成与汉族政权对峙的时期。又称称永嘉之乱永嘉之乱或或五胡十六国五胡十六国。n五胡是指五胡是指匈奴匈奴、鲜卑鲜卑、羯羯、羌羌、氐氐五个少数民五个少数民族。族。n由于晋廷的腐败和汉官的贪污残暴,五胡在八由于晋廷的腐败和汉官的贪污残暴,五胡在八王之乱后纷纷举兵,史称五胡乱华。在西晋灭王之乱后纷纷举兵,史称五胡乱华。在西晋灭亡后,华北地区战火纷飞,掠夺与屠杀不断。亡后,华北地区战火纷飞,掠夺与屠杀不断。 十六国n十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和四川地区,十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和四川地区,共有共有成汉成汉、前赵前赵、后

    8、赵后赵、前凉前凉、前燕前燕、前秦前秦、后燕后燕、后秦后秦、西秦西秦、后凉后凉、南凉南凉、西凉西凉、北凉北凉、南燕南燕、北燕北燕及及胡夏胡夏等国。等国。魏晋之际社会变革引起文化的变革魏晋之际社会变革引起文化的变革n文学文学建安风骨建安风骨n经学经学玄学玄学n乱世裂变,世家大族(豪族)崛起,并拥乱世裂变,世家大族(豪族)崛起,并拥有私人武装。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又加剧了有私人武装。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又加剧了政治贵族化和权力分散。豪族庄园经济导政治贵族化和权力分散。豪族庄园经济导致的割据性使朝廷对学术的干预弱化。经致的割据性使朝廷对学术的干预弱化。经学的地位急剧下降。学的地位急剧下降。建安七子建安七子 n

    9、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建安”(公元(公元196年年220年)。年)。建安建安年间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括:孔融孔融、陈琳陈琳、王粲王粲、徐干徐干、阮瑀阮瑀、应玚应玚、刘桢刘桢 n“七子七子”之称,始于之称,始于曹丕曹丕所著所著典论典论论文论文。这七人。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所以“七子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七子中除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

    10、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曹操,地,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n七子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他们对于诗、赋、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建安风骨建安风骨n【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子等人诗文

    11、的俊爽刚健俊爽刚健风格。风格。n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三曹”(曹操曹操、曹曹丕丕、曹植曹植)、)、“七子七子”(孔融孔融、陈琳陈琳、王粲王粲、徐干徐干、阮瑀阮瑀、应玚应玚、刘桢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建安风骨”的独特风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短歌行短歌行n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n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12、 n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n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n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衿,悠悠我心。n但为君故,沈吟至今。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n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n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n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n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n越陌度阡,枉用相存。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n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n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n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n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经学的衰落,导致与之相连的名

    13、教也出现经学的衰落,导致与之相连的名教也出现危机。危机。n n名教即礼教,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名教即礼教,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n名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名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也就是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也就是“三三纲五常纲五常”之教。之教。名教:三纲五常名教:三纲五常n“三纲三纲”是指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君、父、夫,同时

    14、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n“五常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的行为准则。 社会裂变,名教斯文扫地社会裂变,名教斯文扫地: :n1 1、“三纲三纲”受到严重挑战。受到严重挑战。鲍敬言力主取消鲍敬言力主取消国君,弥衡说父与子国君,弥衡说父与子“譬如寄物瓶中,出则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离”。(教材(教材P112)n

    15、2 2、“五常五常”受到冲击。受到冲击。东汉尊礼贤之人东汉尊礼贤之人的的“下榻下榻”气节(陈蕃待徐稚之礼)已荡然无气节(陈蕃待徐稚之礼)已荡然无存。存。n 3 3、社会奢靡成风,腐朽残暴。、社会奢靡成风,腐朽残暴。司马炎、司马炎、司马衷、何曾、王济、王敦、王恺、石崇等帝司马衷、何曾、王济、王敦、王恺、石崇等帝王大臣豪族是奢靡腐朽残暴的典型人物。王大臣豪族是奢靡腐朽残暴的典型人物。二、玄学与魏晋风度二、玄学与魏晋风度n玄学玄学n魏晋风度魏晋风度魏晋玄学魏晋玄学n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玄玄”这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老子:“

    16、玄之又玄,众妙之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门。” 王弼王弼老子指略老子指略说:说:“玄,谓之深者也。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n豪族庄园地主、高官、名士在乱世裂变中没事做,坐豪族庄园地主、高官、名士在乱世裂变中没事做,坐在一起谈古论今,谓之在一起谈古论今,谓之“清谈清谈”,一时成为风气,叫,一时成为风气,叫做做“玄风玄风”。n魏晋时人注重魏晋时人注重老子老子、庄子庄子和和周易周易,称之,称之为为“三玄三玄”,而,而老子老子、庄子庄子则被视为则被视为“玄玄宗宗”。n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何晏、王弼、王弼、阮籍阮籍、嵇

    17、康嵇康、向秀向秀、郭象郭象等。等。 玄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玄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n1、以、以“三玄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为主要研究对象。n玄学家一般以研究玄学家一般以研究老子老子与与庄子庄子为为主,同时亦研究主,同时亦研究周易周易,并以,并以老子老子、庄子庄子注解注解周易周易。n例如:王弼著的例如:王弼著的周易注周易注与与周易略例周易略例两书,就是以老庄解两书,就是以老庄解周易周易的代表作。的代表作。 2、以辩证、以辩证“有无有无”问题为中问题为中心。心。n魏晋玄学把老庄哲学中的魏晋玄学把老庄哲学中的“有无有无”问题当作讨问题当作讨论的中心课题。以何晏、论的中心课题。以何晏、王弼王弼为代表的玄学贵

    18、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无派把把“无无”当作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统一性的当作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基础。n崇有论崇有论者者裴頠裴頠则反对贵无思想,否认无能生有,则反对贵无思想,否认无能生有,认为有是自生的,自生之物以有为体。郭象也认为有是自生的,自生之物以有为体。郭象也反对无能生有,提倡万物自生独化之说。反对无能生有,提倡万物自生独化之说。n他认为世界是由众多的具体物构成的,他认为世界是由众多的具体物构成的,“有有”之外并不需要有一个之外并不需要有一个“无无”(绝对的无)作为(绝对的无)作为自己存在的依据。自己存在的依据。 3、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

    19、。n秦汉时期的哲学,注重宇宙生成问题,秦汉时期的哲学,注重宇宙生成问题,n魏晋玄学则主要讨论宇宙本体问题。玄魏晋玄学则主要讨论宇宙本体问题。玄学贵无派把学贵无派把“无无”当作当作“有有”的存在根的存在根据,提出了据,提出了“以无为体以无为体”的的本体论本体论思想。思想。 n玄学贵无派把“无”当作“有”的存在根据,提出了“以无为体”的本体论思想。他们认为,在形形色色的多样性的现象背后,必有一个同一的本体,否则多样性的现象就杂乱无章无以统一,并认为这个本体即是无。在他们看来,“有”不能作为自身存在的根据,“有只能依赖于本体“无”才能存在。郭象既反对“无中生有”说,亦反对有必“以无为体”说,主张有之

    20、自生说,并认为“有”是各个独自存在的,不需要一个“无”作为自己的本体。 4、以解决、以解决名教与自然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目的。n先秦的老庄学以崇尚自然,反对名教先秦的老庄学以崇尚自然,反对名教(即儒家礼教)为基本特征,而魏晋玄(即儒家礼教)为基本特征,而魏晋玄学的老庄学,除了阮籍、嵇康之外,总学的老庄学,除了阮籍、嵇康之外,总的来说是的来说是以调和儒道、调和自然与名教以调和儒道、调和自然与名教为根本目的。为根本目的。 n王弼用以老解儒的方法注周易与论语,把儒道两者调和起来;他从本末有无的哲学理论出发,认为名教是“末”,自然(即“无”或“道”)是“本”,名教是自然

    21、的必然表现,两者是本末体用的关系,是统一的。郭象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理论,认为“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并把身在庙堂从事名教政务,然其心则逍遥无为,叫做“游外弘内”,所以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是一致的。阮籍、嵇康的老庄学与王弼、郭象的玄学有所不同,表现了反儒的倾向。嵇康声称“每非汤武,而薄周孔”,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 5、以、以“得意忘言得意忘言”为方法。为方法。n玄学的主要代表王弼、郭象等针对汉儒玄学的主要代表王弼、郭象等针对汉儒支离烦琐的解释方法,强调在论证问题支离烦琐的解释方法,强调在论证问题时应注意把握义理,反对执著言、象,时应注意把握义理,反对执著言、象,

    22、提出提出“得意忘言得意忘言”、“寄言出意寄言出意”的方的方法。法。 魏晋玄学的发展阶段魏晋玄学的发展阶段 n1、正始玄学、正始玄学(约240249)n 盛行于魏齐王正始年间,故名。代表人物为王弼(226249)、何晏(?249)和夏侯玄(209254)。都是贵无派。何晏人称“傅粉何郎”,企图齐一儒道,调和自然与名教的矛盾。王弼宣称无是自然,有是名教,“名教出于自然”。他们反复辩论清谈。n在魏晋时期,对言意关系的理解分歧较大,大致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荀粲的“言不尽意”论。认为儒家经典都是圣人之秕糠,如象外之意,系表之言,蕴而不出,因此言不能尽意。二是王弼的“得意忘言”论。强调认识问题主要是把握义

    23、理,而不必执著言象。这对提高理论思维水平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有否认言、象在深化义理认识中作用的倾向。三是欧阳建的“言尽意论”。认为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名不辨,主张言能尽意。2、竹林玄学、竹林玄学(约255263)n 竹林七贤的玄学。他们是:阮籍(210263)、嵇康(224263)、山涛(205283)、向秀(约227272)、刘伶(约221300)、王戎(234305)、阮咸(图片竹林七贤、嵇康像)。n除了向秀,都属于贵无派,并极力反对名教。惟有向秀主张自然与名教统一,合儒道为一,还提出了万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的主张。他的自生自化自然观形成了由贵无向崇有过度的中间环节

    24、。(嵇康和老大山涛山巨然、司徒钟会的故事。五色散即寒食散)竹林七贤n 3、西晋玄学、西晋玄学(约263316)n 这时的玄学朝着两个方向发展。n一是阮籍、嵇康的贵无方向,空虚颓废、嗜酒极欲、放浪形骸,最终使贵无派走向了没落。真正能代表贵无派思想的只有王衍(256311)。n二是向秀的崇有方向,以裴頠(267300)和郭象(257312)为代表。裴頠作崇有论,反对贵无学说,“有”是万物存在和变化的基础。由此而肯定了名教的作用。郭象作庄子注,融汇儒道,认为万物“自生”而“独化”,各自独立,不需要任何条件。在思想上也主张“独化于玄冥之境”,自我欣赏自我陶醉,最终把崇有论也推向了极端。 4、东晋玄学、

    25、东晋玄学(约317420)n 以张湛为代表。司马氏政权南迁,社会矛盾尖锐复杂,进一步导致思想上的空虚。n超生死、得解脱超生死、得解脱的问题是这一时期玄学的中心内容。n张湛综合何晏贵无和向秀崇有学说,提出“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的思想,认为“气散形朽”,人生短暂,所以主张“肆情纵欲”、及时行乐的人生观。最终把玄学引入了绝境(反映了门阀士族的没落)。魏晋玄学魏晋玄学-历史地位历史地位n魏晋玄学在中国魏晋玄学在中国哲学哲学发展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上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上承先秦两汉的道家思想,克服承先秦两汉的道家思想,克服了汉代经学的弊病,开创了糅了汉代经学的弊病,开创了糅合

    26、儒道学说的一个新的哲学时合儒道学说的一个新的哲学时期,还对尔后的佛学,乃至宋期,还对尔后的佛学,乃至宋明理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明理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提出的提出的“本末本末”、“体用体用”等等宇宙本体论思想,与西汉讨论宇宙本体论思想,与西汉讨论宇宙生成论的哲学相比,在理宇宙生成论的哲学相比,在理论思维上是一个很大进步。论思维上是一个很大进步。竹林七贤竹林七贤 n魏正始年间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嵇康、阮籍阮籍、山山涛涛、向秀向秀、刘伶刘伶、王戎王戎及及阮咸阮咸。 7人常人常聚在当时的聚在当时的山阳山阳县(今县(今河南河南修武一带)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竹林之

    27、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n竹林七贤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n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山涛、王戎等则是先后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山涛、王戎等则是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n在文章创作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阮籍的在文章创作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阮籍的咏咏怀怀诗诗82首,多以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隐

    28、晦首,多以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隐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罪恶,讽刺虚伪的礼法曲折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罪恶,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闷情绪。嵇康之士,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闷情绪。嵇康的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山巨源绝交书,以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以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 ,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自己不与司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竹林七贤n竹林七贤 魏晋风度(一)聚会45fzhn竹林七贤 魏晋风度(二)入仕 35fzhn竹林七贤 魏晋风度(三)才情 35fzhn竹林七贤 魏晋风

    29、度(四)绝响 35fzh刘伶n最为著名的酒徒是刘伶。刘伶自 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讲述刘伶经常随身 带着一个酒壶,乘着鹿车,一边走,一边饮酒,一人带着掘挖工具紧随车后,什么时候死了,就地埋之。n阮咸饮酒更是不顾廉耻,他每次与宗人共饮,总是以大盆盛酒,不用酒杯,也不用勺酒具,大家围坐在酒盆四周用手捧酒喝。猪群来饮酒,不 但不赶,阮咸还凑上去猪一齐饮酒。刘伶曾写下一首,大意是: 自己行 无踪,居无室,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不管是停下来还是行走,随时都提着酒杯饮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其它人怎么说,自己一点都不在意。别人越要评说,自 己反而更加要饮酒,喝醇了就睡,酲过来也是恍

    30、恍惚惚的,于无声处,就是一个惊 雷打下来,也听不见,面对泰山视而不见,不知天气冷热,也不知世间利欲感情。 刘伶的这首诗,充分反映了晋代时期文人的心态,即由于社会动荡不安,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统治者对一些文人的政治迫害,使文人不得不借酒浇愁,或以酒避祸, 以酒后狂言发泄对时政的不满。嵇康n嵇康(223263),三国时曹魏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字叔夜。谯国县(今安徽宿县)人。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他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曾任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在当时的政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司马昭的心

    31、腹钟会想结交嵇康,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以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吕、嵇。其罪证之一便是与山巨源绝交书。当时太学生三千人请求赦免嵇康,愿以康为师,司马昭不许。临刑,嵇康神色自若。奏广陵散一曲,从容赴死。 n在人生哲学上,他的主张是:非汤武而薄周礼,越名教而任自然。个性凌厉傲岸,旷逸不羁。 n有趣的是,嵇康临刑前,对儿女最放心的安排是,叫他们投靠山涛(山巨源)。而在嵇康死后,山涛一直悉心照料并抚养着他的儿女。演绎出一段“君子和而不同”的佳话。 n与山巨源绝交书这一节略做补充。其实,嵇康写与山巨源绝交书在另一个层面上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好朋友,有了

    32、这封绝交书,就不会因为自己不配合政府的态度而连累到好朋友。后来嵇康被杀害,临死前把自己的儿女托付给山涛,留言:“巨源在,汝不孤矣。”n山涛为人磊落大度,生活节俭,做官不过多要求什么,对待朋友赤诚坦坦。后世者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牵强附会。那里又可以看出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所描述的真挚友情。 阮籍:白眼与青睐n他的母亲去世之後,稽康的哥哥稽喜来致哀,但因为稽喜是在朝为官的人,也就是阮籍眼中的礼法之士,于是他也不管守丧期间应有的礼节,就给稽喜一个大白眼;後来稽康带著酒、夹著琴来,他便大喜,马上由白眼转为青眼。从这一段故事中,我们除了可以发现阮籍对于礼法之士的鄙视外,也可以明显看到他不为礼俗所限制,稽康也

    33、是一样。n另据史料记载,魏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逐作罢。这些事在当时颇具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 n1、七贤煅铁戏 钟会, 这里有著名的“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因此惹下祸端,会为司马门前大红人 2、吕安在嵇康大哥门上写下凡鸟二字戏弄嵇康大哥,后来解释为繁写凤字 3、刘伶醉洒破土而出 4、阮籍长啸气如虹 5、阮母辞世,籍击节而歌,呼朋唤友吃酒肉,并非不孝,只是超脱了常人思维,喑喻对圆满生命的向往 6、仙人孙登邀康食软玉,康至玉硬 7、山涛替司马请康,康怒写与山巨源绝交书 8、阮咸爱上家奴 9、康为向秀“不孝

    34、”之争入狱 10、一曲广陵,三千大学士,跪求代死,终换不回嵇先生,从此广陵绝响 n 王弼王弼十四五岁时,王弼对儒道两家的学说已有独到见解,常有惊人之语。 王弼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从祖父,就是“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 。原来,王弼的祖父王凯,与王粲是堂兄弟,两人为了躲避战乱,离开中原老家,向南到荆州去投奔刘表。刘表当时是荆州的“一把手”,有权有势,连刘备都曾跑来与他攀本家。刘表见两个有才华的青年来投奔他,心中大喜,欲在两人当中择一佳婿,把女儿嫁给他。刘表发现王粲貌丑,而王凯貌美。那时的人们很看重男子的相貌,所以刘表就把女儿嫁给了王凯。n王凯生王业,王业生王弼。王弼爱读书,而王家

    35、有万卷书可读,真是天公作美。王弼的祖辈都是研究古文经学的高手,所以,王弼从小受家学的影响,爱钻研,爱思考,古文经学,孔子老子,他都研究。 这样研究到十四五岁,王弼对儒道两家的学说已有独到见解,常有惊人之语。周围的人看他一副哲学家的样子,不迂腐,不呆板,都喜欢与他交谈。王弼喜欢老子的学说,还喜欢庄子的逍遥放任,常常游历山水,养成了旷达的性格。 n魏晋时代则可以说是“入世”的儒学跟“出世”的佛教、道教相沟通,并因而表现出思精辩幽趋于“玄”化的文化特色。这可以说是魏晋时代文化特色区别于两汉的根本原因。 n玄学是儒佛道三家思想第一次碰撞的产物,某种程度上已呈现出圆融三教的迹象(当然,排斥的成份还相当重

    36、)。作为一种时代文化思想,融佛道于一炉的玄学,其主体风貌与两汉经学大不相同,其文化指归也迥异。两汉经学着眼于王道秩序的建构,而玄学则可以说是其反动,表现出“解构”的特性。两汉经学,特别是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论,尚未脱离原始文化宇宙生成论的胎记,而玄学自诞生之日起,即表现出思辨的、理性的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纯”哲学的倾向,在深邃思辩之后,玄学家们对宇宙的认识,已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 三、胡、汉文化的融合互补n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融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融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面:n第一是在融合道教、佛教的基础上产生了区别于第一是在融合道教、佛教的基础上产生了区别于先秦及

    37、两汉经学的玄学。先秦及两汉经学的玄学。n这一文化融合,发生在哲学层面上,是外来文化这一文化融合,发生在哲学层面上,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表现。儒、佛、道三家与本土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表现。儒、佛、道三家思想的融合,导致了思想的融合,导致了“三教调和三教调和”论的出现,并论的出现,并在南北朝时代得到越来越多的响应,使得三教中在南北朝时代得到越来越多的响应,使得三教中的精英人物,彼此交往,琢磨切磋,在谋求教礼的精英人物,彼此交往,琢磨切磋,在谋求教礼上相通的同时,沟通三教,消弥隔阂,形成文化上相通的同时,沟通三教,消弥隔阂,形成文化向心力。向心力。n第二是民族文化的融合,即周边少数民族与汉第

    38、二是民族文化的融合,即周边少数民族与汉文化间的胡汉文化融合。文化间的胡汉文化融合。魏晋六朝时期,居于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由于气候的变冷而纷纷南侵,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所谓的“五胡乱华”之势。这些少数民族,虽有着各不相同的文化特质,但游牧的社会结构和彼此的邻近,又使他们的文化特质表现出某种层面上的一致性,特别是与重传统的汉文化比较起来,其清新之气可谓赴鼻而来。胡文化的汉化n胡文化的汉化,其表现是多方面的。制度文化的封建化,思想意识的儒学化,社会生活的农业化等,都是显例。n就其途径而言,则可分为上层和下层二种:n上层是指胡族统治者通过行政手段,强制实行汉化政策。后赵的石勒、前秦的苻坚

    39、、后秦的姚苌等统治者,都曾在这方面作过巨大的努力。他们通过征聘任用汉族士大夫,宣传儒学思想等方法,达到汉化的目的。n下层是指少数民族的百姓在随统治者南迁之后,与汉族百姓杂居,习用汉语,沐浴于汉文化之中,于潜移默化之中接受汉文化。与前一种相比,下层人民的汉化,更体现出自觉性。 n在民族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士(士大夫)仍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他们以孟子滕文公中“用夏变夷”的思想作为指导,在出仕胡族政权之后,建构与农业经济相适应的汉式统治结构,宣传儒学,提倡文教,努力改造胡风胡俗。 佛教华化与三教共弘佛教华化与三教共弘n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

    40、碰撞与融合就开始了。至唐代,印度佛教经典大碰撞与融合就开始了。至唐代,印度佛教经典大量翻译引入,信众大为增加,宗派不断创立,佛量翻译引入,信众大为增加,宗派不断创立,佛教界一片繁荣兴旺景象。不过繁盛背后也隐藏着教界一片繁荣兴旺景象。不过繁盛背后也隐藏着严重的危机和挑战。一方面域外思想和佛教哲学严重的危机和挑战。一方面域外思想和佛教哲学与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和文化心理的冲突依然存在,与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和文化心理的冲突依然存在,如出家与孝亲孰是孰非、尊奉佛祖与维护帝王圣如出家与孝亲孰是孰非、尊奉佛祖与维护帝王圣贤权威的矛盾等;另外佛教经典日趋繁琐,渐衍贤权威的矛盾等;另外佛教经典日趋繁琐,渐衍为经师之

    41、学,易导致学佛之人舍本逐末,无所适为经师之学,易导致学佛之人舍本逐末,无所适从。从。 惠能与中国佛教n1.惠能以“无言之教,无相之说”来解释佛教性义,宣扬人人自有佛性。他说:“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把佛拉向普通大众,“但识众生,即能见佛”;“即心是佛”,成佛的关键在于人的自身觉悟和自在解脱,这种众生平等的观念降低了佛教门槛,扩展了信众基础,有益于佛教传播。 n2.“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惠能禅宗调和了佛教出世与中国文化入世精神的矛盾。禅宗不要求人们离群索居,远离尘世,认为只要真心向佛,出家在家皆可:“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42、,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恶之人,在家若修行,如东方人修善,但愿自家修清净,即是西方。” n3.在修行方法上,惠能也进行了革新。传统佛教重视诵读经文,惠能则认为佛经只是一种启迪人们悟性的工具,而关键在于人自身觉悟,识心见性。他还提出“三世诸佛,十二部经,亦在人性中,本自具有”,这样一来念经绝非必要,甚至可以“不假文字”,彻底抛开经典。当时僧徒盛行坐禅,“教人坐,看心看净,不动不起”,“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甚至“寂然入定”,长达“或浃旬”、“或逾月”。惠能主张“道由心悟,岂在坐也”,反对执着于坐禅,倡导“直接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方式。鼓励信徒过随缘任性的自然生活,把禅定与行住坐卧等日常活动结合起来

    43、,“行住坐卧皆是禅”、“运水搬柴皆是道”。 n4.惠能摈弃繁琐深邃的思辩和深奥艰涩的哲理,倡导“识心见性,顿悟成佛”的简便法门,一改印度佛教僧侣不事劳动、依靠施舍度日的旧俗,发展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并重传统,适应了不同阶层的人的精神需求,尤其得到下层群众的拥护,使其获得丰厚的发展土壤,也使得禅宗异军突起、一支独秀,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和多宗教的国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和多宗教的国家n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和多宗教的国家,从世界宗教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和多宗教的国家,从世界宗教到原始的萨满教同时存在,其中佛教、基督教和到原始的萨满教同时存在,其中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外来的。

    44、但外来宗教一经传入,即伊斯兰教都是外来的。但外来宗教一经传入,即与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相互影响或融合,成为具与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相互影响或融合,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宗教。至于中国固有的道教一直在有民族特色的宗教。至于中国固有的道教一直在中国土地上繁衍并传播到与中国邻近的亚洲地区。中国土地上繁衍并传播到与中国邻近的亚洲地区。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宗教像西方那样曾经占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宗教像西方那样曾经占有有“国教国教”的地位;历代统治阶级对于各种宗教的地位;历代统治阶级对于各种宗教大多采取支持、保护的宽容态度。大多采取支持、保护的宽容态度。n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汉族,以天命崇拜和祖先崇占中国人口大

    45、多数的汉族,以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为民族宗教观念的主要传统,因而佛、道的信拜为民族宗教观念的主要传统,因而佛、道的信仰从未占据过统治地位。仰从未占据过统治地位。 中国宗教简介n先秦无道教,只有老庄之道家。汉代以后,神仙方术借老先秦无道教,只有老庄之道家。汉代以后,神仙方术借老庄之玄言行世,又融合方技之法术,依据佛教的形式建立庄之玄言行世,又融合方技之法术,依据佛教的形式建立了中国道教。道家与道教在哲学观上几乎是完全相反的两了中国道教。道家与道教在哲学观上几乎是完全相反的两回事,但是在道教徒心目中,老子一直是被奉为道的化生回事,但是在道教徒心目中,老子一直是被奉为道的化生而被他们顶礼膜拜。而被他们

    46、顶礼膜拜。n儒家亦然,先秦儒家只是九流之一,不过是一种社会伦理儒家亦然,先秦儒家只是九流之一,不过是一种社会伦理学说,并不具有终极关怀的宗教特质。到了宋儒那里,由学说,并不具有终极关怀的宗教特质。到了宋儒那里,由于受佛学影响,大讲本体于受佛学影响,大讲本体性命天道,有了自己的形而性命天道,有了自己的形而上学,才使儒家具有了宗教内涵。先秦中国文化中没有宗上学,才使儒家具有了宗教内涵。先秦中国文化中没有宗教体系而只有宗教观念,直到汉代以后,由于受佛教的影教体系而只有宗教观念,直到汉代以后,由于受佛教的影响,才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主体的中国宗教体系响,才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主体的中国宗教体系道教道教与儒

    47、教。与儒教。道 教n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圣人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圣人在天下,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在天下,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目,圣人皆孩之。n道德经n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余年的历史。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

    48、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面产生了深远影响。道教的名称来源,一则起于古代之神道;二则起于道教的名称来源,一则起于古代之神道;二则起于老子老子的道论。道家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故道的道论。道家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故道教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一般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教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一般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太平经,完成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完成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实体活动是在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实体活动是在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汉末,张角成立太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汉

    49、末,张角成立太平道,后率平道,后率黄巾黄巾起事失败,太平道衰败;与此同时出起事失败,太平道衰败;与此同时出现的现的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后更名为天师道,也即正一道)却发(后更名为天师道,也即正一道)却发展起来。展起来。 n道教以道教以“道道”名教,或言老庄学说,或名教,或言老庄学说,或言内外修炼,或言符箓方术,其教义就言内外修炼,或言符箓方术,其教义就是以是以“道道”或或“道德道德”为核心,认为天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有地万物都有“道道”而派生,即所谓而派生,即所谓“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社会人生都应法都应法“道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具而行,最后回归自然。

    50、具体而言,是从体而言,是从“天天”、“地地”、“人人”、“鬼鬼”四个方面展开教义系统的。四个方面展开教义系统的。“天天”、“地地”、“人人”、“鬼鬼”n天,既指现实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既指现实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n地,既指现实的地球和万物,又指鬼魂受难之地,既指现实的地球和万物,又指鬼魂受难之地狱。其运行受之于地道。地狱。其运行受之于地道。n人,既指总称之人类,也指局限之个人。人之人,既指总称之人类,也指局限之个人。人之一言一行当奉行人道、人德。一言一行当奉行人道、人德。n鬼,指人之所归。人能修善德,即可阴中超脱,鬼,指人之所归。人能修善德,即可阴中超脱,脱离苦海,姓氏不录于鬼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6第五章胡汉、中印文化的融合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477077.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