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多彩广西民族文化》第3章服饰篇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2476120
  • 上传时间:2022-04-23
  • 格式:PPT
  • 页数:104
  • 大小:19.72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多彩广西民族文化》第3章服饰篇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多彩广西民族文化 多彩 广西 民族文化 服饰 课件
    资源描述:

    1、第三章第三章 服饰篇服饰篇一、服饰上的民族特征二、服饰上的审美观念三、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问题 服饰是人类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复合表征,即外表特征与心理审美的结合。 服饰是一个民族最具特色的外在形象,它反映了各族经济发展水平, 形象展现各族的思想理念即精神内涵,如民情风俗,哲学思想,审美意念,道德伦理,社交礼仪,宗教信仰等。 服饰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指服装,即衣服(衣裳),包括衣,裤,裙,帽,围巾,手套,腰带,鞋,袜,绑腿等;一是指装饰(修饰)包括发型,首饰,眼镜,背包(背袋),甚至文臂,文身等。两大部分组合成服饰 。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款式纷繁,各自有异。大体上有长袍和短衣两类。穿袍子的民族一般戴帽蹬

    2、靴,穿短衣的民族多缠帕着履。 1、壮族传统服饰 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幔。” 壮族服饰的颜色,古代、近代,多以蓝靛作染料,染成黑色或蓝色,黑色是壮族服饰主色调。这种主色调,如今保留在那坡与龙州等地的壮人群体中,他们是自耕农服饰文化的活性形态。 其他地域的壮族人服饰,由于自耕农自足自给经济形态的衰落,转入现代的农 耕技术与经济形态,自种自纺自织自制的经济已被打破,自然而然在服装的颜色取舍方面,趋于当代的共同的流行色,如红色、白色、花色、黄色、青色、茶色等,这才出现所谓白衣壮、蓝衣壮、花

    3、衣壮之称。其实这是与经济基础形态紧密相关联的。 侗族服装讲侗族服装讲究色彩配合,通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主次分明,装饰。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柔和而娴雅。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女裙不分季节,多用黑色。 侗族男穿对襟短衣,有的右衽无领,包大头巾,女子上着大襟、无领、无扣衣,下穿裙或裤。惯束腰带,包头帕。 有些地区侗族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围兜,身后

    4、垂各色飘带,配以红丝带。 苗族服饰样式繁多,不下200种。 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苗族服装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 对襟男上装流行于大部分苗族地区,一件衣服由左、右前片,左、右后片,左、右袖六大部分组成。衣襟订五至十一颗布扣,左襟为扣眼,右襟为扣子。下装一

    5、般为家织布大裤脚长裤。 苗家的姑娘最爱穿百褶裙,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 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广西南丹县瑶寨男子喜着绣边白裤。 瑶族妇女喜着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在服装的领口、袖口、胸襟、腰带、裙边饰以色彩斑斓的挑花、刺绣,鲜艳夺目。 瑶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喜爱以银簪、银花、银串珠、弧形银板等配以彩色丝带做头饰,风格别致。(左起)山子瑶、花篮瑶、茶山瑶、盘瑶、坳瑶 “白裤瑶”妇女着无袖贯头褂,两侧不缝合,仅连底边

    6、。传统上不穿内衣。 仫佬族的服饰有自己的特点,但因长期与汉、壮族交错杂居,互相影响,在一些方面已基本上与附近的汉、壮族相同。 男子多穿对襟衣,男女均以长帕包头。 仡佬族人善纺织、刺绣、蜡染。 仡佬族女子穿无领大襟长袖衣,衣上满饰层次丰富、题材各异的菱形或长条形图案,手法为蜡染和彩绣。下着百褶裙、勾尖鞋、腰系小围腰,也是满饰绣染。 男子穿青布对襟密绊上衣、束腰带、长裤、布鞋。男女皆以花帕包头。根据十九世纪中叶人们的观察,仡佬族妇女上衣短仅及腰。 不同支系所穿服色不同,人们依其服色而分别称之为红仡佬、白仡佬、青仡佬、花仡佬。如在衣领、衣袖、裙边绣以红花的被称为红仡佬。花仡佬所绣花边则为五彩色,且周

    7、身还缀以蚕茧为饰,累累如贯珠。 仡佬族服饰无论男女皆穿桶裙。裙料以染色羊毛线编织,或将一幅料横向连缀两端而成或用两幅横联而就。裙腰无褶皱,穿时以裙自头上贯通而下,故又名为“通裙”。这种服饰已经基本消失。 传统上,水族男子穿大襟无领蓝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着长衫,头缠里布包头,脚裹绑腿。妇女穿青黑蓝色圆领立襟宽袖短衣,下着长裤,结布围腰,穿绣青布鞋。水族男装从20世纪40年代起就与周围汉装无大差别,倒是妇女服饰至今仍保留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水族妇女在婚前喜用浅蓝、绿色或灰布做成便服长衫。衣身衣袖都比过去收缩,显得贴身利索。胸佩绣花长围裙,头包青白布长条巾,素雅文静。 已婚妇女的袖口、环肩、裤脚

    8、口,都镶一道蓝杆花边做装饰。 礼服上装的肩部一圈及袖口,裤子膝弯处皆镶有刺绣花带,包头巾上也有色彩缤纷的图案。头戴银冠,颈戴银项圈。腕戴银手镯,胸佩银雅领,耳垂银耳环,脚穿绣花鞋。新娘子往往被打扮得花枝招展,风采翩翩。 水族妇女刺绣的背带更有艺术性。说是“带”,实际上是一块刺绣华丽的“T”形“帘子”,上端两边有带,“帘子”的大小可包住幼儿。它是将白色马尾缠绕上白丝线,再加上其它色彩丝线,先把各种图案分别刺绣好,最后将绣好的图案拼镶到背带布料上做成的。背带美观实用,是母亲给出嫁的女儿最好的礼品。 毛南族衣饰基本上与附近汉、壮族相同。 过去,毛南族男女都喜欢穿蓝色或青色大襟衫和对襟衫。男子穿唐装或

    9、琵琶上衣。妇女穿十分漂亮的镶有两道花边的右开襟上衣,裤子较宽并滚着花边,女装在袖口、裤脚上镶有红色或蓝、黑色的边条饰,不着裙。头上留辫梳髻。 不论男女都穿青、蓝两色服装。除丧事外,忌穿白色衣服。 毛南族妇女还特别喜欢戴花竹帽“顶盖花”,过去新婚妇女往往要戴着它走亲戚。 彝族服饰之多种多彩,正如其支系自称的繁多一样,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也是绝无仅有。据有关方面调查统计,仅云南彝族的不同服饰,可区别至近百种。但除小凉山和少数地区外,男子的服饰多与附近汉族相似,唯妇女的服饰保留的特点为多。 彝族的服饰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根据彝族现有服饰的地域传统、色彩、质地、式样、着装习惯、服饰工艺等,可将彝族服饰分

    10、为凉山型、乌蒙山型、红河型、滇东南型、滇西型、楚雄型等六种类型。 滇东型服饰主要流行于滇东南彝区及广西那坡等地。 男装上为对襟,外套坎肩,下穿宽裆裤。 女装以右襟、对襟上衣及长裤为主要款式,个别地区着裙。青、中年妇女多头顶绣花的瓦式方帕,用发辫缠压,方帕前端遮往前额。 广西那坡、云南麻栗坡部分彝族还保留着贯头方袍的古老款式,这种服装仅在节日或举行仪式时穿用。本型衣装多以白蓝、黑为底色,多饰动植物花纹和几何图案。工艺有刺绣、镶补、蜡染等多种技法。 京族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长衣,坦胸束腰,衣袖较窄。 妇女则内挂菱形遮胸布,外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多为黑色或褐色。外出时,

    11、外套淡色旗袍式长外衣。妇女喜欢染黑齿、结砧板髻。京族最有特色的装饰是他们的斗笠。 京族的服装显示出渔猎经济的特征。女子穿白色、粉红等浅色无领对襟长袖紧身衣和宽大的深色长裤,赤脚,戴尖顶斗笠。劳作时将裤脚挽至腿根。男子服装与沿海汉族渔民相同,穿对襟上衣、宽大长裤、束腰带、赤足、戴斗笠。京族男女服装皆不加花饰。 京族妇女的长袍上身束束腰,突出身段,使女子显得啊娜多姿,下摆舒展,开权至腰际,活动方便。特别讲究的是,京族妇女穿长袍时,还穿一条黑色或白色的宽腿拖地长裤。京族妇女长袍 回族服饰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回族聚居区中,回族群众依然保持着中亚人的传统穿衣打扮。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回族特点的穆斯林服饰男

    12、子多带小白帽,女子戴各种花色的头巾。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另一种回族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 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 不少已婚妇女平时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带沿圆帽。 回族男子爱穿白色衬衫,外套黑坎肩(老乡称“马夹”)。 广西汉族支系较多,各地汉族服饰差别较明显。另外,汉族人民长期和各少数民族共同生活,服饰上受到少数民族的明显影响。广西隆林高山汉族广西隆林高山汉族 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的作用不仅在遮身暖

    13、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 壮族男女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有不同的发型。从广西花山崖画上可见早期壮人男子是剪短头发的。崖画上有少量男子头上插有两支迎风舞动的羽翎。画上有为数不多的少女留长辫,有一姑娘的发梢上还缀有一朵山花。 古书上记载:壮族祖先的发型还有披发,以及倒螺髻形的椎髻。到唐代,男子仍“露发”(断发),女子挽髻垂于后,用三、四寸的竹条斜贯其中。宋代壮族地区流行椎髻。清代曾强迫小镇及读书做官的人留长辫子。但乡村男子依然剪断头发,不理清廷禁令。 大多数壮族地区的

    14、少女都喜欢留刘海(以此区分婚否),并习惯于用两股绞在一起的纱线把汗毛拔掉,特别是婚期临近的姑娘,总是把后颈的汗毛去掉,露出嫩白的脖颈。 壮族的银饰过去曾经普遍盛行。壮族女子有带银手镯辟邪的传统,多见小女孩、少女佩戴。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观念的变化,目前,在壮族地区难看到壮族妇女配戴传统的银饰了。 传统的侗族青年男子着装打扮时,头包花格布帕,上插羽毛,显得格外英俊。女子婚前多用红色毛绳结辫盘头,额前垂有“刘海”,有的还喜修眉整容。婚后挽髻插钗于脑后,包头帕或围长巾。 侗族的服饰文化,不仅在史书中有记载,在民间文学中也广为流传。款词中有“父寻鸡尾插头,母制暖布盖身”之句;榕江车江的祭祖歌也说青年男

    15、子皆“鸡尾垂耳边,琵琶抱胸前”。 头饰和银饰是侗族妇女最讲究的装饰品。她们擅留长发,用红头绳扎发盘在头上再包黑纱帕,脑后别上银簪、银梳,头戴银盘花、银头冠,耳吊金银环;领口两组银扣对应排列,外加钭襟扣两组;颈戴五只大小不同项圈;胸佩五根银链和一把银锁用以镇魔压邪;手腕戴上银花镯,四方镯等。 苗族男女都喜佩戴银饰,尤以青年妇女为最。现在仍是青年妇女的主要装饰品,而男子已普遍不用了。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 瑶族妇女头饰异彩纷呈,广西大瑶山的部分瑶族妇女,头上戴有

    16、三条弧形大银钗,两头上翘,重达一斤左右。广西上思县瑶族妇女头发卷在头顶上,盖上一个镶银的头冠和一小方块织成长花纹的头巾。广西都安瑶族妇女用黑布包头。广西田林县瑶族妇女把周围的头发剃掉,只留头顶上部分,然后把辫子盘在头顶上,再用3丈长的黑布包上,形状似草帽。 图案纹样可以美化服饰, 把人的外表打扮得更漂亮, 从而烘托出女性的秀丽, 男性的健美, 使人在精神上获得美的享受; 同时, 图案纹样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符号, 它汇集了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 蕴藏着一定约定俗成的涵义, 表达了一个民族特定的生活情操和审美观念。 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纹样极为丰富, 不仅各民族服饰图案纹样风格不同, 就是在同一

    17、民族内部,因受自然环境和毗邻民族的影响, 也各有差异。对同一民族而言, 居住在平地和平坝地区, 与汉族交往较多, 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民族, 其服饰图案纹样往往比较丰富繁缛而抽象; 而居住在高山上,平时和汉族交往得较少, 经济文化发展相对缓慢的民族, 其服饰图案纹样则往往比较简洁、古朴而具象。 凿齿和文身是人类先民在发展服饰与银饰之前就在凿齿和文身是人类先民在发展服饰与银饰之前就在自身躯体上表现美的方法。至今此俗在一些地区的少数自身躯体上表现美的方法。至今此俗在一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中仍然存在。民族中仍然存在。 宋代太平寰宇记载,邕州左右江各州宋代太平寰宇记载,邕州左右江各州“其百姓其百姓恶是雕题(

    18、在额上刺花纹)、凿齿、画面、文身恶是雕题(在额上刺花纹)、凿齿、画面、文身”。可。可见文身之俗,壮民不仅由来之久,而且相当普通。壮族见文身之俗,壮民不仅由来之久,而且相当普通。壮族先民文身的原因,在说苑先民文身的原因,在说苑秦使篇中说是为避蛇龙秦使篇中说是为避蛇龙( (即即鳄鱼鳄鱼) )之害。原来有一部分从事渔业的壮族先民常受到江之害。原来有一部分从事渔业的壮族先民常受到江海中鳄鱼的袭击,引起人们恐惧。人们敬畏它,便把自海中鳄鱼的袭击,引起人们恐惧。人们敬畏它,便把自己打扮成己打扮成 “龙龙”( (鳄鳄) )子,祈求它不要伤害。另外,人们子,祈求它不要伤害。另外,人们在额上、身上文身还是不同氏

    19、族、部落的区别,具有民在额上、身上文身还是不同氏族、部落的区别,具有民族图腾的标示作用。后来图腾观念淡化,文身慢慢成为族图腾的标示作用。后来图腾观念淡化,文身慢慢成为一种装饰,变成了服饰的补充和延伸。一种装饰,变成了服饰的补充和延伸。 壮族神话布伯曾讲到凿牙(齿)的事,通过这则神话可给人们两个信息,一是凿齿的风俗很古老。二是此俗和生男育女有关。在古代壮族的祖先曾把凿齿当成成丁礼。认为凡凿齿的男女就表示自己已成熟,并且享有性生活的资格。久而久之,凿齿成了一种习俗,并以此为美。后来生产条件改善了,凿齿又和镶牙结合起来。至今广西龙州等地壮族男女青年,仍以镶牙为美。逢人一笑,露出一两颗金牙来,金黄黄的

    20、甚为得意。红水流域一些地区的男子也有镶牙之俗。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代文化的传播,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20 世纪末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使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处于濒临失传的危机。即使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得较好的村寨,少数民族服饰的保护、传承仍面临严峻的形势,少数民族服饰成为仅在节日活动中或在民族旅游开发中用于接待游客时穿着的礼仪性服饰。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剧变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1)民族服饰制作工艺技术逐渐衰落服饰面料的变化。广西少数民族服饰工艺技术的衰落首先是从服饰面料的变化开始的。20 世纪80 年代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工业原料的发展,机织布、化学

    21、纤维、人造丝等不断进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市场。20世纪90 年代,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以耐磨、光滑、透明、易洗、快干为特点的人造纤维以其价格便宜的优势争得了市场, 成为中国服饰的主要面料,并在充斥城镇服饰面料市场后,又流向地处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逐步取代机织布,成为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的主要面料。染色、挑花、刺绣、织锦用料的变化。物美价廉的丝线、毛线、晴纶线逐步取代传统的种、自纺、自捻而成的棉线、麻线、蚕丝等。纺织工具的逐渐消失。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以及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 传统的手摇纺车与织布机已不适应快节凑的现代化生活。广西少数民族服饰制作工具已逐渐消失。服饰染料的市场

    22、化。从民族学调查资料来看,广西少数民族服饰制作的染料过去大多以原生态的植物为主,染色过程极为复杂,工序繁多,耗时费力,且有脱色现象。于是,清末民初,当化学染料通过市场逐渐进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后,一些村民便逐渐放弃植物染料,开始选用化学染料进行染色。20 世纪80 年代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工染料的质量不断提高,成本不断降低,价格便宜、染色方便、不易脱色的化工染料逐渐受到少数民族妇女的青睐,不少人逐渐放弃使用传统的服饰染料,选用化工染料染制服饰面料。 蓝靛,亦称蓝淀(本草拾遗),青靛(普济方),靛青(邓子禹家抄方)。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草大青、豆科植物木蓝爵床科植物马蓝或蓼科植物蓼蓝等叶所制

    23、成的染料。主产福建、云南、广西、广东、江西、浙江。 传统上,女红是广西少数民族妇女自幼就必须培养的兴趣、技能与责任。民族服饰制作的能工巧匠绝大多数是没有受过专门艺术训练的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农村妇女。一个姑娘挑花、刺绣、织锦、蜡染等手工艺是否精巧,是衡量姑娘是否聪明能干的重要标志之一,且与这位姑娘的婚姻有很大关系。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心灵手巧、技术高超的少数民族姑娘往往被视为本民族的能人,不仅是全家,甚至是全村的光荣,而且还是附近村寨小伙子们追求的对象,上门求亲者络绎不绝。 20 世纪90 年代后, 随着中国农村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对广西少数民族服饰

    24、制作的民间艺人的传承造成极大的影响。 传统农业社会的审美观念彻底动摇, 染织、挑花、刺绣等工艺不再是衡量少数民族女性完美的尺度,新一代的广西少数民族女性不再像她们的长辈那样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感情去从事染织、挑花、刺绣等民间工艺的学习与制作。将染织、挑花、刺绣这些没效益的劳动时间去从事别的更赚钱的劳动,获取更高的报酬,再从市场上购买更多更好的服饰,同样是妇女能力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与审美观念的改变, 购买成衣和现代化生活用品已成为一般家庭的消费趋势。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民族服饰制作、穿着

    25、费时、费力的慢节奏特点与现代化的生活的快节奏特点产生了矛盾,少数民族妇女不再愿意花一二年的时间去绣、织一件衣裳或裙子, 购买机织图案纹样和花边缝制的新式民族服饰也同样可以满足她们的心理需求。于是,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青年逐渐抛弃费工、费时的传统服饰制作工艺,从而加剧了传统服饰制作工艺的传承危机。 改革开放以来,受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影响,大批少数民族男女青年外出务工,传统服饰工艺的传承因青年妇女的外出务工而出现断层现象。随着具有精湛手艺的老一代少数民族民间艺人逐渐消失,新一代少数民族青年对民族服饰工艺的完全陌生,广西少数民族服饰制作工艺的民间艺人将后继无人。 除参加民族传统节日活动或为进

    26、行旅游开发而接待旅客外,大多数少数民族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已不穿或很少穿民族服饰,取而代之的是从市场上买时装回来穿。时装取代少数民族服饰基本成为定式,少数民族服饰发展追逐汉族服饰发展,农村服饰发展追逐城市服饰发展的现象逐渐成为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发展的方向与潮流。 民族服饰成为广西少数民族群众仅在节日活动或在民族旅游开发中用于接待游客时穿着的礼仪性服饰。 文化变迁是一切文化的永恒现象。从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进程来看,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现代文明对传统文明,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包括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冲击都是不可避免的。 人类文化的发展也同样证明,一切文化的发展都是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所以,要发展、繁荣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及中华民族文化,就必须继承、弘扬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做好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1)各级政府要重视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2)加大宣传保护力度,增加保护意识;(3)做好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人的培养、保护和传承工作;(4)利用先进技术做好保护、传承工作;(5)借助学校教育促进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6)进一步加强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7)做好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业的开发利用工作;(8)提倡少数民族领导带头,起榜样作用。 谢谢听讲!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多彩广西民族文化》第3章服饰篇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476120.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