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验法-完整版PPT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教育实验法-完整版PPT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实验法 完整版 PPT 课件
- 资源描述:
-
1、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概述 教育实验研究的效度 教育实验研究的变量 教育实验设计与评价 实验可以作为一种科学观察方法进行讨论。 包括:采取行动观察行动所造成的后果。 非科学探索中的实验法 炖菜、养花、修理东西 一切生活中的技能皆由实验而习得: 饮食、走路、谈话、骑自行车、游泳 学生发现必须读多少书才能够学业有成; 教师明白必须做多少准备才能够授课成功;实验法是一种能够让研究者探索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特别适合于范围有限、界定明确的概念与假设。实验法特别适用于假设检验。实验法更适合于解释,而不适于描述。假设试图研究对黑人的偏见,并想找出解决办法。假设:黑人对美国历史的贡献会减少人们对他们的偏见。
2、测出一组研究对象对黑人偏见的程度;再放映一部描绘黑人对美国科学、文学、政治以及社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纪录片;重新测量研究对象的偏见水平。 研究小群体互动 把一小组受试者聚在一起,分给一项工作,然后观察他们如何自行组织并处理问题。 几次实验后,可以尝试在改变工作的性质和奖励的措施,然后观察在各种条件下小群体如何以不同方式自我组织运作。 由此,对小群体互动的特性有更多了解。 律师为了判断哪种方式更有效而以不同的方式向不同的陪审团出示证据。一、教育实验法概述 在量化研究方法中,教育实验法是一种被认为科学化水平最高的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或因素,人为地干预、
3、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成因,揭示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法的组成要素特点 对象的特点:具有教育性 环境的特点:具有开放性、社会性 周期的特点:具有长期性 结果的特点:客观性程度相对较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要有机结合教育实验的优点 教育实验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建立因果关系的最好方法。纵向的时间关系,以及对变量能进行较好的控制。 获得自然条件下遇不到或难以遇到的情况或情境。人为地创造条件或改变变量以观察可能的结果。 可以重复验证。人为改变条件,可多次获得同一状态下的某些现象。 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精密度。 什么样的研究试用实验法? 干预性研究 有明确因果关系的研究 有相对严
4、谨因素控制的研究 教学方式变革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研究 改革数学测验方法的研究 学生参与命题和阅卷可以提高数学成绩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教育实验的局限 需要花费较多人力、物力 对所需要的对象和环境的控制难度大 对进行实验及参加实验的人员有要求 研究结果存在适切性问题 教育实验的种类 按自变量因素的数量:单因素实验与多因素实验 按实验的主要任务:探索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 通过实验寻找学生学习效果不良的原因 家庭背景是否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影响 按实验控制的程度,实验内外效度: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前实验:通常是一种自然描述,对无关变量不能控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实验,但它可以使研究者对变量之间存在的相关关
5、系做出因果关系的假设,并在后续的研究中进行检验。是真实实验设计的组成部分或重要元素,可以操纵变化自变量,内外效度都不高。有三种表现形式:(1)单组后侧设计 基本模式: X O (2)单组前后侧设计 基本模式: O1 X O2 (3)固定组比较设计 基本模式: X O1 O2例如:中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对物理实验课的影响研究问题:中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对物理实验课的影响研究假设:亲自设计实验的中学生比被动做实验的学生物理实验成绩高。实验处理: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材料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并将自己的成果分享给同学。 样 本:某中学一(下)、二(下)年级学生,4个班,共149人。 因变量测定:中学生实验能力测试
6、 实验设计:单组前后测O1XO2 O1学生在被动做实验条件下实验能力的测试成绩 O2学生在自主设计实验后的测试成绩 准实验:用于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不能用真正的实验设计来控制无关变量,不能采用随机方法分派被试的情况。无法像真实验那样完全控制误差准实验是在教育的实际情境中进行的,因而具有一定的外在效度,教育实验大多属于准实验。例如:元认知训练对提高中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的实验研究 研究问题:思维策略的元认知训练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题的思维能力。 实验处理:1.实验组的两个班接受思维策略训练和元认知调控训练2.对比组的两个班不接受思维策略训练和元认知调控训练,只完成与实验组相同的练习题。
7、 样 本:某附中初二年级四个班学生,共218名学生,男生116名,女生102名 因变量测定:测验题的成绩 实验设计:不等控制组设计 真实验:指能随机分派被试,完全控制无关干扰因素,能系统地操作实验因素,从而使内外在效度都很高的实验。 例如:联想策略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研究问题: 学生的创造力是否可以通过策略的训练而提高 研究假设:虚无假设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创造力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即联想策略学习与传统教学下的知识学习之间在培养创造力上没有差别); 备择假设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创造力水平上有显著差异。实验处理:1.实验班上,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联想策略进行教授2.对照班则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授样
8、本大小:某学校2002级两个班63人(这两个班原为一个班,因人数增多随机分为两个班,两个班的入学成绩、学习态度、纪律状况等方面都比较接近。其中甲班有31人,乙班有32人。随机认定甲班为对照班,乙班为实验班)因变量:创造力水平操作定义:创造力测试问卷的得分条件控制:(1)随机取样(2)同一教师教(3)前后测相同(4)教学内容和认知方面的要求是一样的 按实验进行的场所: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 按教育的规模:小规模实验与大规模实验教育实验与调查研究:教育实验是纵向研究,是旨在探索“未发生情况”的研究。教育调查是旨在探明“现在发生情况”的研究,它把描述、解释现状作为重点,要弄清与教育相关的各种因素,以及
9、教育的倾向性,大多数情况下是横向进行的,而非在整个时期内进行的。教育实验与教育观察 二者都是纵向的观察。教育观察是自然状态下的观察教育实验是控制了条件的、特殊状态下的观察。 教育实验的步骤 实验的准备阶段:课题的产生与选定、假设的形成; 实验的实施阶段:根据设计进行实验、实验处理、观测、记录。 实验结果的总结评价与应用推广阶段:实验总结(资料整理、解释、形成报告或论文)、应用推广1、实验的准备阶段选定实验研究的课题形成假设制订实验计划实验的时间与地点实验的对象(代表性及样本大小,大样本至少30人)实验的内容和指标(重点是变量操作定义的描述)实验队伍的确定与培训(了解实验过程,控制无关变量及测量
10、仪器的使用等)实验总结进行实验设计(实验的自变量、多少个自变量、变量如何操纵、控制及呈现的顺序、实验的辅助手段、条件等)选择恰当的测量手段 2、实验的实施阶段 操纵自变量 如实验假设是“人的道德行为表现在能否抗拒各种外界诱惑,而对诱惑的抗拒可以通过榜样的影响加以学习和改变”。 自变量:榜样的影响 操纵为:奖励榜样、指责榜样和无榜样 控制无关变量 如:对因变量进行前测、保持实验教师对象环境的相对稳定、排除来自家庭社会多方面的干扰等。 观察和测量因变量,搜集实验数据和其他重要的实验资料 如学生出席情况、缺席原因、影响实验的因素、实验者和被实验者的实际感受等。3、总结和评价阶段统计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11、将原始资料、数据进行归纳整理成易于处理和能够理解的统计图表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变量做相关分析、因果分析,求出百分率、均数等所需要的各种数据或者文字结果提出理论解释,回答“为何如此”的问题,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撰写实验报告题目;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假设;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与讨论;参考文献和附录二、教育实验研究的效度效度,指实验研究能够回答要研究的问题的程度。教育实验研究效度的种类 内在效度:指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的真实程度,即研究的结果能被解释的程度。 操作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其结果才有效。 没有内在效度的实验研究是没有价值的。 实验内在效度的高低,取决于无关变量控制的程度。
12、影响内在效度的因素有: 历史(或同时事件) 成熟 测验 工具 统计回归 差异的选择 受试者的流失 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1.历史(同时事件),指除了实验变量之外,一些未经控制的因素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变化。 比如,对于新阅读教学方法效果的实验研究。 实验变量:新的阅读教学方法 实验处理后,发现测验成绩明显高于实验前。 结论:新的阅读教学方法有效 同时事件:阅读兴趣小组、阅读竞赛、感兴趣书目的提供 2.成熟:指实验期间,实验对象的身心变化影响到实验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 对于新阅读教学方法效果的实验研究 实验对象因年龄增长而在认知能力方面的自然发展和成熟以及词汇的自然增长,干扰实验处理的效果。 3.测验:
13、前测的暗示对实验因变量的影响。 前后测的题型基本相同时,实验对象会因为熟悉测验的技巧和题型,而导致即使没有实验处理,后测分数也有所提高。 4.工具:指测量手段对实验因变量的影响。 对于新阅读教学方法效果的实验研究 后测的题目比前测的容易; 测量实施者要求的不同(认读或明意); 评判者的评价标准不一致;5.统计回归:指在前后测的教育实验中,或以极端分数的学生为对象,就容易产生统计回归现象。 统计回归现象,指某次测验中成绩特别高或特别低的学生,不管是否接受实验处理,都可能在第二次测量时成绩向团体平均数回归。 例如,选择一些阅读测验分数极低的的学生进行教学实验,一段时间后,再以相同或相似的阅读测验测
14、量其阅读能力,其分数会有升高的趋势。在进行一项语文教学研究中,为了验证某种教学方法是否更适合于语文成绩较差者,或者说是否更有利于成绩较差者的学习改进,研究者就对同一个年级的学生进行语文水平前测,根据前测的成绩将排名前27%的同学作为学优组、排名后27%的同学作为学差组。然后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一个时期的教学,接着进行语文水平后测。结果发现,学差组学生的语文成绩要比学优生的成绩进步更多。再假设,对一个年级的学生进行语文水平前测,还是根据前测成绩把学生分成学优组和学差组;然后,在未经过任何教育训练、中间时间间隔也很小的情况下,再用结构与难度相当的测试卷对学生进行后测,我们观察学优组和学差组的成绩变
15、化。可能的结果是:学优组平均成绩有所下降、学差组平均成绩有所上升,都出现了向全年级的平均成绩靠拢的趋势,这就是所谓的“统计回归”。统计回归不是任何教育训练引起。 学生在参加某一学业成绩测试时,其成绩的取得是由一些必然因素和一些偶然因素共同决定的。必然因素主要是其学业的真实水平和有效的考试技巧、智力水平等较稳定性因素。偶然因素主要是试卷内容选择、难度、学生当时的身心状态、环境因素等等。这些偶然因素本身的变化具有随机性,它们的作用会引起测试结果的随机起伏,作用越大,起伏也就越明显。数据的起伏即可能使成绩高于真实水平,出现正误差,使测试成绩偏高;也可能使测试成绩低于真实水平,出现负误差,使测试结果偏
16、低。高分组同学的高分成绩,可能是由于其本来的学业水平高,但也有可能是正误差造成的;低分组同学的低分成绩,可能是由于其本来的学业水平低,但也有可能是负误差造成的。如果再进行一次测试,根据偶然因素变化及其影响变化的随机性,第一次测试出现正误差的同学更有可能出现负误差、第一次出现负误差的同学更有可能出现正误差,于是原来的高分组成绩自然会有所下降、低分组成绩自然会有所上升,均向中间分数靠拢。 统计回归现象的真正原因就是偶然因素变化导致的随机误差,以及仅仅根据一次测试结果划分高分组和低分组。精心编制测试工具,提高测试工具的信度水平 ;增加测试次数,以多次测试的平均成绩作为分组依据;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
17、地采用等组实验 。 6.差异的选择:所选择的实验组未进行随机抽样和分组所导致的实验结果的差异,不能归之于实验处理的原因。 进行实验时,避免选择最好学校、最好的班级、最好的学生以及配备最好的教师7.实验对象的流失: 实验对象在实验期间的流失,如转学、休学等,可能使实验结果难以解释。 随机分派两组小学一年级新生进行某一新课程的新方法教学实验。假定实验期间,不少智力低的学生从实验组退出,而控制组无此现象,则结果即使是实验组优于控制组,也可能不是实验处理所致。 8.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如,实验者要试验某种心理教育方法的效果。分别选择一组心理正常的学生和一组心理异常的学生做实验。 实验前条件不同“差异的
18、选择” 实验处理后,异常组学生发生了自然恢复,正常组学生则无“成熟” 外在效度,指实验结果的概括性和代表性。即实验结果是否可推论到实验对象以外的其他受试者或实验情境以外的其他情境。 坎贝尔和斯坦利认为,影响外在效度的因素有: 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效应 测验与处理的交互作用效应 实验安排的效应 多重处理的干扰 1.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效应: 如,选择一些具有高智力的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和灌输式教学比较,实验结果发现前种教学法优于后种教学法。 推论:启发式教学优于灌输式教学。 合理推论:对于高智力学生而言,他们更能从启发教学法中获益。2.测验与处理的交互作用: 指前测对后测的作用以及前测与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