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金刚经》的现代意义PPT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2454427
  • 上传时间:2022-04-20
  • 格式:PPT
  • 页数:45
  • 大小:7.37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金刚经》的现代意义PPT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金刚经 现代 意义 PPT 课件
    资源描述:

    1、 济群法师 金刚经的现代意义Ava整理21.成佛是智慧的成就波罗密:n完成一件事的过程n度,六度(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n究竟圆满,一件事情彻底成就n到彼岸3世间的布施与佛教的布施有何区别呢?n世间的布施与佛教的布施有何区别呢?世间的布施总是住相的,而佛法则要我们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又世间布施有相则有限,佛法布施要不住相,无相则无限也。n那么,造成两种布施差别原因在哪里呢?简单地说是般若。凡人般若未能开发,以妄心住相布施,将来只能招感人天果报;菩萨以般若引导布施,三轮体空,不住境相,布施就成为成佛的资粮。所以世间的布施等行不能称曰波罗蜜,惟有在般若引导下的布

    2、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才是成佛资粮,始可称波罗蜜。4n般若,经中说有三种:n一、文字般若,即三藏十二部典籍,或者可以说,能够开发般若的一切文字,我们不妨都称它为文字般若;n二、观照般若,是依文字般若所显示的义理,以此思想观念去观察人生的一切现象,如实地透视一切,由正确的认识能通达实相,能生般若而称般若。n三、实相般若,即般若的体相。三种般若实质上只是一实相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都从能出生般若意义上,方便称为般若,实非真正般若也。5n一切诸佛都是以般若与方便二智为父母,由有般若,始能产生一切诸佛。n佛佛陀,中文译为:智者、觉者。因此,成佛是乃智慧的成就。62.日常生活中的修行n行:是指

    3、身、口、意三业之行n修行:我们的意业因为有贪嗔痴的关系,使得我们不断地造作杀盗淫妄等业。修行就是修正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修正错误的思想、语言、行为,使之符合道德规范,使之与道相应。n说到修行,通常很容易让人想到诵经、坐禅、礼拜等,总有一定的固定形式。修行还不只是局限在这上面。n因为实相是无相的,是无所不在的,证得实相要离相,不住相。表现在修行上也没有一定的固定形式,即就是要在日常生活的四威仪中修行。n这就是后来禅家讲的道在日常生活中。7如何从生活中去体会道呢?n要拥有平常心,即道。n何为道?马祖道一说:n道不用修,但莫染污,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染污,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n何谓平常

    4、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凡圣。道是现成的东西,只是因为被妄想执著所覆障,而不得显现。现在倘能去除染污之妄心,道就能自然显现。8道从平常心中证得n道从平常心中证得,不可以起心求道,起心者,如马祖所说的造作之心,是非之心,取舍之心,凡圣之心。凡人有了这许多心,早就与道相违了。93.金刚经解决什么n佛法是解决心的问题。n“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n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发菩提心,为修习菩萨道的根本;降伏其心则又是发菩提心所要达以的目的。10n我们在世间有很多追求,但无非是为了获得幸福人生。我们为寻求谋生技能而上学;未获得生存财富而工作;为建立情感

    5、的依赖成家;为造就健康的身体而锻炼。事实上,最重要的恰恰是最不为我们所注意的,那就是我们的心。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烦恼时,往往只是责怪环境,很少有人懂得去反省自己的内心。其实,心才是一切烦恼的根源。11n世界之所以会呈现种种差别,也是由于心的差别。因为心的不同,这个世界才有文明与野蛮、道德与罪恶、痛苦与快乐、善良与丑陋、先进与落后、清净与染污、光明与黑暗的不同。我们要改造世界,获得人生幸福,无疑先要从心下手。12n如果我们的心充满著贪婪、嗔恨、愚痴、我慢、嫉妒,那么这个世界一定到处是战争、谋杀、偷盗、抢劫、强暴、欺骗。你想这将是一个多么险恶的世界;相反的,我们如果拥有惭愧、慈悲、道德、智慧,世

    6、界就会出现善良、光明、和谐、安定的局面。一切惟心造,人们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世界。13n心的健康与否,又直接关系到人生的苦乐。古人云:风月无今古,情怀各相异。便是说明这个道理。风与月永远是那样,但由于人们心境不同,所产生的感觉往往大异其趣。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感觉也是相异的。同样的饭菜,健康时感觉它可口香甜;病弱时又感觉它味同嚼蜡。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我们所谓的快乐,除了外在的顺境这个因素,还需要有主体的心灵去感受。当你感觉快乐时,那才是快乐;而感觉痛苦时,则是痛苦。看来一个人的快乐与否,实在不能从表面看,只有当事人才是最清楚的。14n 拥有健康心境,是建立快乐幸福的根本。一

    7、个人倘若心境不好,那么没钱痛苦,钱再多还是痛苦;没地位痛苦,地位再高还是痛苦;没事业痛苦,事业再大还是痛苦。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良好的心境呢?就是因为我们还有烦恼,所以才不能获得自在。15n 金刚经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们内心中的不安定的因素。n如何降伏烦恼呢?从通达空、无住入手。我们之所以产生烦恼,是因为六根缘六尘境界时,执我又执法,由我执法起贪嗔痴烦恼。如果能以般若智,通达我法空,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住色声香味触相,那烦恼自然不生,其心自然降伏。164.四相与人生n1.我相:我执,是四相的总称。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众生在五蕴和合的生命体上,执有常恒不变的自我,

    8、以此因缘产生强烈的自我,并支配思维和行动。我们总是特别爱惜自己的生命体,一生忙于饮食男女,成家立业,无非是为了自我生命体的延续。17我见、我爱、我慢n众生由我痴故,非我执我,起我见、我爱、我慢。n我见:自以为是,觉得唯有自己的看法最正确。n我爱:关心自己胜于一切。n我慢:自视甚高,即使不如他人也不肯承认。18n2.人相:我们的生命体以人的形式出现因为有了我,这就出现了人与人的界限、种族与种族的界限、国家与国家的界限。因为有了我,大家又都以自己为最优越,因而出现人与人之间的歧视,种族与种族之间的歧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歧视。这就造成了人类社会不能和谐,不断引发战争。人又以万物之灵自居,觉得自己高于

    9、其他一切动物,以人为中心,觉得其他一切动物,都是为了人类生存方便而生存的,因而就不能平等地对待一切,任意宰杀众生,造下许多杀业,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19n3.众生相:众生,由五蕴假合而成的生命体。众生随著业力的不同,众生相也可谓千差万别。n生命体的四种不同受生形式:胎生、卵生、湿生、化生n生命形式的五大种类:天道、人道、鬼道、地狱道、畜生道n就人道而言:有男的、女的;富贵的、贫穷的;健康的、病弱的;劳心的、劳力的;庄严的、丑陋的;善良的、邪恶的;胖的、瘦的等各种不同相。20n 4.寿者相:有情随著业力所招感的一期生命,从生到死这个过程,称曰寿者。n人既然生到这个世界,他就希望永恒,永

    10、远都不死,尤其是功成名就的人,当他钱财地位都有了,他们简直不愿意死去,像古代帝王委托道士寻求长生不死之术,以求得长寿。希望我的生命体得以无穷尽的延续下去,这是寿者相;传统儒家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认为人必须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继往开来,惟恐绝后,这是寿者相,因为这是通过子孙来延续自己的生命;有的人在社会上建立了一番功业,就希望他的事业能千秋万代地传下去,这也是寿者相。21我相是一切烦恼生起的根本n如由我爱我的身体,我爱我的种族,我爱我的国家,我爱我的地位,我爱我的事业,我爱我的服装,我爱我的居住环境,我爱我的妻子儿女等,使我们的内心时时都处于牵挂状态,患得患失,终日不得自在,这是由我贪带

    11、来的烦恼;n对于逆境产生厌离的心境,倘若不能离去,内心则出现不安、烦躁、愤怒、恼害等心理现象,这是因为我嗔而带来的烦恼;n别人得到荣誉,尽管于我并无利害,但我却觉得难受,这是因为我的嫉妒而起的烦恼;n有人侮辱我,伤害了我的自尊,使我很气愤,这是因为我慢造成的烦恼。22n 五蕴假合的身体,不外乎物质与精神的两个方面。n从物质看,由四大的假合,聚积为身体,离开四大,身体是什么呢?n从精神看,心是经验的积集,由经验的延续,导致思维的延续。离开经验,思维又是什么呢?n又五蕴生命体有我,那我与五蕴为一为异,假如是一,五蕴生灭,我也随之生灭;假如是异,五蕴与我就没有关系,那何以从五蕴中建立我呢?如此推求,

    12、五蕴之实质是无我的。1.所以金刚经曰: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235.发菩提心与行菩萨道n金刚经体现的是菩萨道精神。n菩萨:菩提萨埵,简称菩萨觉有情指已经觉悟而又能让人觉悟的有情,菩萨,是现实中的人。在现实社会中,能够无私地奉献到大众事业中者都具有菩萨精神。 菩萨,在佛教中是大乘行者的称呼,以发菩提心为首要条件。24何为菩提心n何为菩提心呢?金刚经佛陀的回答是:“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

    13、菩萨。”又曰:“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25n 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出发菩提心的内容。n学佛首先要发心。世人根基不同,在学佛的发心上也往往各异1.有以追求人天福报为目的,他们遵循著人天乘的思想,深信因果,止恶行善;2.有以解脱生死痛苦为目的,他们依照解脱的原理,发出离心,观察人世间的苦空无常,勤修三学,断除烦恼,证得涅槃;3.有以成就无上佛道为目的,他们发菩提心,修学菩萨道,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广行六度四摄,圆成无上佛果。26n追求人天福报人天乘深信因果,止恶行善n解脱生死痛苦声闻乘,解脱原理,发出离心观人间的苦空无常,修三学断烦恼证涅槃n成就无上佛道发菩提心修菩萨

    14、道不为自己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27何为慈悲n发菩提心胸怀的建立,当然要有大慈大悲的基础。何为慈悲呢?n1.悲能拔苦,是将众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2.慈能与乐,给予众生快乐。以一切众生作为救拔物件,拔苦与乐,是为大慈大悲。n又菩萨的慈悲称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1.无缘是说菩萨对众生的帮助,不存在任何条件与关系,不像世间的凡夫,当他帮助别人的时候,总会考虑到对方和我有无关系,我帮助了他,对我有哪些好处;2.同体是把自己与众生看为一体,众生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众生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如维摩诘经所说的:以众生病,故我有病。又如母亲看到爱子生病一样,菩萨对众生也是这样。28以根本解脱的无余涅槃去救拔众生n

    15、涅槃:消除烦恼、解脱痛苦而得自在的意思。n佛法说涅槃有二:1.有余依涅槃通达一切法的寂灭性,离烦恼而得到内心的解脱。但由前生惑业所感的果报身还在,从身体而来的痛苦,还未能解除,所以,即使是阿罗汉,饥寒老病的身苦,还是一样的。2.无余依涅槃无学舍身而入无量无数的法性,不再有物我、自他、身心的拘碍,名为无余。无余涅槃是究竟解脱人生的一切烦恼痛苦。29n 本经又告诉我们,菩萨的发心度生要建立在无我上。从有我与无我的区别上,也说明凡人与菩萨的不同。凡人有我,处处为我著想,即使发心利他。也不亡我相,总是带著功利色彩。因为有我,在利他时,首先就会考虑到自己的利益,这样就不能无限地利他,就不能无私地利他。所

    16、以经曰:“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30n菩萨的发心度生要建立在无我上。n从有我与无我的区别上,也说明凡人与菩萨的不同凡人有我,处处为我著想,即使发心利他。也不亡我相,总是带著功利色彩。因为有我,在利他时,首先就会考虑到自己的利益,这样就不能无限地利他,就不能无私地利他。所以经曰:“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n解脱道是菩萨道的基础。由修习解脱道,解脱烦恼,身心自在,然后始能行菩萨道,广利人天。31n菩萨道是从利他中完善自己。菩萨道的德行主要是六度四摄。由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禁,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般若度愚痴。32n金刚经中关于六度的内

    17、容,主要在般若度的前提下,谈了布施与忍辱。n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33n布施又称为舍,不但要舍去外在的财富,更重要的是还要舍去生命内在的贪嗔痴烦恼及执著,放下一切,无牵无挂,这才是真正的布施。布施作为一种善因,又能引发广大财富。培植人间福德,要修布施;积集出世资粮,要修布施;成就佛道,利乐有情,更要修布施。34n布施:n有相布施是有能施的我相、受施的他相及所施的物相。表现在行动上,比如有人出钱做点善事,惟恐他人不知道。住相布施者,发心不能很纯正,这样将来招感的果报,也必然是有限的

    18、,或是有缺陷的。1.无相布施泯除自他之相,三轮体空,以无限之心施舍他物,其功德自然也如同虚空,不可限量。356.如何得见如来n供奉佛像,主要是一种象征,表达佛弟子对佛陀的崇敬。同时也藉此见贤思齐。透过佛像的庄严,来忆念佛陀的伟大;通过有相的佛像,而证悟无相的法身。n佛教徒不崇拜偶像,不以偶像为真佛。当然,更重要的还在于破执,因为我们如果只知道大殿中的有相佛,执著于偶像,心外求佛,势必将永远无法认识心中的无相佛。36n不可以如来的庄严色身为如来,也不可以为见到如来色身,便是见到如来。原因是什么呢?如来身相虽无比庄严,但却是缘生幻化之物,虚妄不实,终归败坏。n见法即见佛。37n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佛

    19、陀有三身:曰法身、曰报身、曰应身。法身才是真佛,报应身皆幻化。n经曰: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诸法如义:如,是如实,本来面目的意思,这是说如来以诸法真实相为身。n又曰: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n报应之身有来有去,如释迦的八相成道:降兜率、托胎、降生、出家、降魔、成道、说法、涅槃,都是化现。n而在如来法身上,则无来去生灭。38n又曰: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都是说明了如来要离相,要透过相去认识,不可以住著于身相。n一切都是般若,一切都是法身,一切都是实相。我们凡夫之所以不能认识,是因为执相,是因为没有能够认识的智慧。397.金刚经的信仰n 佛法以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20、。整个佛法大纲,不外乎信解行证四个部分。n金刚经的信仰基础。从修学佛法的过程来看,学佛首先要积聚资粮。资粮有二:一曰福德资粮,一曰智慧资粮。40n持戒修福乃至闻思经教,都可以摄入善根的范畴。n善根是接受佛法的基础,从佛法看世间,万法各有因缘:所谓搞文学者要有文学的根基,搞哲学者要有哲学的根基,一个人倘若过去生中曾当过文学家,此生对文字就会产生偏爱;过去生是搞音乐的,此生对音乐则一学便知。所以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神童,苏东坡也说过:书到今生读已迟,也是这个道理。41n修学佛法也存在根基问题培植深厚的善根n有些人你磨破嘴皮去同他谈佛法,他总是不感兴趣,这是因为没有善根;有些人一闻佛法,便欢喜顶受,相

    21、见恨晚,这种人一定有善根;有些人接受了佛法,但日后遇到逆缘又退失信仰,这是因为根浅的关系;有些人信心道念坚固,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很难使他改变信仰,这是根基深厚。42n产生信仰尤为不易。n信仰,是指净信:破除我相,方能于般若法门生起净信。43 结束语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谢谢大家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金刚经》的现代意义PPT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454427.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