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课件.pptx》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部编版八 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二 单元 教学 课件 下载 _八年级下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 资源描述:
-
1、 5 5 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2.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情境导入情境导入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这就是物候现象。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作者档案作者档案 竺可桢,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
2、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论文有远东台风的新分类台风的源地和转向等。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1963年,竺可桢的物候学一书出版在即,为了迅速普及这门学科知识,作者写了一部以介绍物候学为主要内容的科普读物。同年,科学大众第一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的文章,署名即为竺可桢、宛敏渭。篇尾编者注明:“本刊根据作者尚未出版的知识丛书之一物候学摘编。”原文约4900字,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一个小标题。“大自然的语言”是原文的第一个小标题
3、。字词清单字词清单1.了解多音字读音。连翘(qio)翘起(qio)衰草连天(shui)鬓毛衰(cu)落叶(lu)丢三落四(l)落枕(lo) 2.明确词义。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风雪载途: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周而复始:指循环往复。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春色美丽动人。课文解析课文解析整体感知整体感知3.3.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明确:明确:第一部分(第一部分(1 13 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第二部分(4 45 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
4、第三部分(6 610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第四部分(11 1112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文解析课文解析整体感知整体感知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明确: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明确: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要性。2.“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比喻什么?明确:明确:“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现象。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大自然的语言言”,把大
5、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而,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而且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如果用且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如果用“简介物候学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物候学与农业生产”就显得呆就显得呆板,乏味。板,乏味。 课文解析课文解析整体感知整体感知3.第1自然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抓住了事物的哪些特点?明确: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
6、使人感到秋天肃杀;“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课文解析课文解析整体感知整体感知4.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为问号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课文解析课文解析精研细读精研细读5.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明确:
7、举例多少应按照需求而定。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认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如果只举一个例子,读者会以为是偶然性,举两个例子,更具有说服力,读者就确信无疑了。课文解析课文解析精研细读精研细读6.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为问号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
8、句型也不相同。课文解析课文解析拓展延伸拓展延伸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结构图示结构图示大自然的语言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课堂小结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深入浅出。全文思路非常清晰: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是从
9、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这篇科普文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课时训练课时训练答案答案1.ch chi ch c qio qio 2.销声匿迹 无可奈何 难能可贵 衰草连天3.酷热 寒冷 敏锐 迟钝 回来 离开 简便 困难4.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前者指1741年到1750年10年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后者指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5.物候现
10、象 物候景象 物候现象 特征 成因 意义 5 5 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第二课时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情境导入情境导入 说明文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课文解析课文解析精研细读精研细读一、精读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理解说明顺序。决定物候现
11、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课文解析课文解析精研细读精研细读二、体会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特点。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明确:运用拟人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
12、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2.“燕子翩然归来”与“燕子归来”有何不同?明确:燕子“归来”前面加上“翩然”二字,那燕子飞舞的样子就生动起来了。让人想象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如果只写“燕子归来”就显得平板了。课文解析课文解析精研细读精研细读 3.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明确: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三、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1.“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的“凡是”有什么表
13、达效果?明确:“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课文解析课文解析精研细读精研细读2.“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句中的“许多” “只” “就”能否去掉,为什么?明确:不能。“许多”说数量、有范围,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这样一概而论,不符合实际。“只”字说明相隔较小。“就”字表示冬天与夏天紧接,表示春季短促。这两个字也不能去掉,如果去掉,说明效果就差些。 课文解析课文解析精研细读精研细读3.第1
14、自然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抓住了事物的哪些特点?明确: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课文解析课文解析拓展延伸拓展延伸下列哪些现象是物候现象?请结合文中知识说明理由。(1)阴天下雨的时候,老人关节疼。(2)柳毛开花,点豆种瓜。(3)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 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
15、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课堂小结课堂小结结构图示结构图示大自然的语言农谚知识“清明前,开秧田”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主题概括主题概括 简述了物候学研究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课文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
16、读者的阅读兴趣。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课时训练课时训练答案答案1.时间顺序2.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 花费 用来迷惑人的 模糊迷乱 长成 知道得清楚 熟练 程度深 这样 是(判断词) 正确 正是3.说明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4.有,例如燕子归来。5.本段前面的内容。 6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课时目标 1.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2.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
17、明的顺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情境导入情境导入 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如果你看过,我想你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象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 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作者档案作者档案 阿西莫夫(1920 1992) 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上第一次提出了著名“机器人三原
18、则”,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达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创作的泰斗。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新疆域。孟庆任译。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中受到启发,写成此文。 字词清单字词清单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蟾蜍(chn ch) 褶(zh)皱 劫(ji)难 追溯(s)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形成弯曲。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形成弯曲。 劫难:灾难、灾祸
19、。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细致精密。 追溯: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课文解析课文解析整体感知整体感知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有”,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课文解析课文解析整体感知整体感知2.“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1986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
20、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之说成立。课文解析课文解析整体感知整体感知(1 1)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通过看地图证明南极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通过看地图证明南极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的证据。1.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
21、的能力强著称。你能找出文中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子吗?课文解析课文解析整体感知整体感知(2)课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这样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如面对面交流。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课文解析课文解析精研细读精研细读(3)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明白如话。 如:“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位置。 又如:“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
22、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非常形象可感。课文解析课文解析精研细读精研细读2.本文的语言准确严谨,说话极有分寸。试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表达作用。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确实”是副词,有“的确”“实在”之意,表示情况完全符合实际。在此句中,肯定了恐龙在世界各地都存在的事实。课文解析课文解析拓展延伸拓展延伸以本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1)联想、想象。由南极恐龙化石联想到恐龙的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象到地质界的板块漂移,使问题的研究一步步地深入。(2)科学假设、推理。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这一问题的答
23、案是:是大陆的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的迁移),然后进行科学地推理(“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 “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开”),进而证实所提出的假设。课文解析课文解析拓展延伸拓展延伸(3)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南极为什么会出现恐龙化石,从生物学和地质学多方面进行思考,把各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在开阔的视野中综合思考问题,于是在科学研究中出现了新的境界,收到了“一石观鸟”的效果。结构图示结构图示 佐证 南极发现 大陆漂移 恐龙化石 学 说(考古)(生物学) (地质学) 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 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主题概括主题概括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
24、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课时训练课时训练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骨g ( ) zh( )皱 追s( )劫( )难 蟾蜍( ) 陨( )石 携( )带2.解释词语劫难:_ 追溯:_ 天衣无缝:_ 致密:_课时训练课时训练3.“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4.“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5.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6.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课堂小结课堂小结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