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部编版八 年级 语文 下册 第四 单元 教学 课件 下载 _八年级下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 资源描述:
-
1、 13 13 最后一次讲演最后一次讲演情境导入情境导入 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用满腔爱国热忱谱成用鲜血写就的文字,是一篇感情色彩鲜明的讲演词,属议论文体裁。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探究闻一多先生是什么人?他的这篇讲演是在什么情况下作的?为什么说是“最后一次讲演”?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仔细揣摩关键词句的内涵和表达作用,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3.学习无产阶段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体会其革命豪情。作者档案作者档案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出身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参加学生运动,赴美留学,学习美术,后研究文学,
2、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出版诗集红烛死水。1943年,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愤然而起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中央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被杀害。文题解说文题解说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追悼大会上发表了这篇演讲,当天下午就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所以是“最后一次讲演”。“最后一次”点出了这次演讲的珍贵,“讲演”点明了本文的体裁,题目简洁明了。写作背景写作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政府内外勾结,疯狂策划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妄图使中国永远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这种倒行逆施,自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一个
3、“反内战、反独裁”的爱国民主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国民党反动派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方面撕毁政协会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他们暂时统治的区域里制造白色恐怖,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疯狂镇压人民。写作背景写作背景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7月15日,云南大学召开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闻一多先生主持了这次会议,会上由于混入了国民党特务分子,在李公朴夫人血泪控诉的过程中,他们毫无顾及,说笑取闹,扰乱会场,使人们忍无可忍,当李夫人刚离开讲台,闻一多先生就拍案而起,满腔悲愤地发表了这篇讲演。会后闻一多先生又到民主周刊社参加了记者招待会,在他离社返家途中,被特务分
4、子暗杀了。这篇讲演就成了他的“最后一次讲演”。生难字词生难字词诬w蔑i 卑劣li 捶chu 赋f予 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引起纠纷,破坏团结。赋予:给与。讲演词,也叫演讲词、演说词,它常在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为重大的问题或是讲话人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讲演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讲演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课文解析课文解析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演讲词演讲词课文解析课文解析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本文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文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
5、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课文解析课文解析精研细读精研细读1. 1.闻一多先生在讲演中一再痛斥敌人卑劣无耻,闻一多先生在讲演中一再痛斥敌人卑劣无耻,朗读第朗读第1313自然段,说说它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自然段,说说它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无罪而遭毒手暗杀造谣课文解析课文解析精研细读精研细读2.2.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快完了”,人民,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文章中找答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文章中找答案。案。第一,他们这样疯狂地制造恐怖,这是他们自己在慌,在害怕,自己在制造恐怖;第二,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第三,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
6、势力是不被人民毁灭的。课文解析课文解析精研细读精研细读3.3.作者说:作者说:“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思考:思考:“我们有力量我们有力量”。“我们我们”的力量在哪里的力量在哪里? ? 昆明青年学生,广大的市民。课文解析课文解析精研细读精研细读4.4.闻一多先生对进步青年提出了什么样的号召?闻一多先生对进步青年提出了什么样的号召?热情地号召青年,继承传统,争取民主和平的胜利。课文解析课文解析精研细读精研细读5.5.文末表达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斗争决心?文末表达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斗争决心?表
7、明闻先生为追求光明和民主,决心为革命事业献身的斗争精神,随时准备为真理献身的斗争精课文解析课文解析精研细读精研细读6.6.文章是怎么使语言具有感染力和论辩力量的?文章是怎么使语言具有感染力和论辩力量的?在讲演中,作者使用了较多的感叹句、设问句在讲演中,作者使用了较多的感叹句、设问句和反问句,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反问句,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这篇讲演词运用了40多个感叹号,把讲演者的思想感情一遍又一遍地展示给了听众,造成了使之越来越分明、越来越强烈的效果。设问、反问及反复和排比等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也是这篇讲演词的一大特点。这些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使听众的思想与讲演者的思想感情始终处在激荡
8、、交融,再激荡、再交融的过程中,从而不断地涌动和撞击,达到强烈的共鸣。课文解析课文解析精研细读精研细读6.6.文章是怎么使语言具有感染力和论辩力量的?文章是怎么使语言具有感染力和论辩力量的?在讲演中人称的不断变换,对表达讲演者的思在讲演中人称的不断变换,对表达讲演者的思想感情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想感情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对敌人用“你们”,对正义力量用“我们”,爱憎分明,旗帜鲜明地与敌人展开面对面地交锋。课文解析课文解析精研细读精研细读6.6.文章是怎么使语言具有感染力和论辩力量的?文章是怎么使语言具有感染力和论辩力量的?短句较多,语言口语化。短句较多,语言口语化。口语又叫口头语,是大多数人日常
9、交际时口头使用的语言,它的特点是词汇大众化,句式简短,少用关联词语。演讲多用口语。课文解析课文解析精研细读精研细读6.6.文章是怎么使语言具有感染力和论辩力量的?文章是怎么使语言具有感染力和论辩力量的?饱含激情的语句。饱含激情的语句。讲演词的开头和结尾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否吸引听众和能否达到讲演目的的关键。该文的开头和结尾,尤其是结尾,使听众振聋发聩、热血沸腾、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高超的讲演技巧。课文解析课文解析拓展延伸拓展延伸闻一多先生的遗愿,上一代青年人完成了,他们闻一多先生的遗愿,上一代青年人完成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换来了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一个崭新
10、的世界,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同学们,我们新中国青年一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同学们,我们新中国青年一代怎样才能对得起革命先烈呢?代怎样才能对得起革命先烈呢?提示:我们新中国的青年一代肩负着刻苦学习,掌握本领开拓未来,立志成才,这样才能无愧于为共和国的诞生而英勇斗争、光荣献身的无数革命先烈。课文解析课文解析拓展延伸拓展延伸 假设你是参加李公朴追悼会的爱国热血青年,听了闻一多先生的讲演,看到了他的铮铮骨气。但时隔几小时,闻一多先生又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口之下。你怀着沉痛的心情又参加了闻一多先生的追悼会,请你代表青年一代发表一篇讲演,表达自己此时的感情。结构图示结构图示 最后一次讲演最后一次讲演痛斥反动
11、派的卑劣无耻揭露反动派的虚弱本质讴歌人民强大的力量赞扬昆明人民光荣传统爱憎分明主题概括主题概括 本文揭露并痛斥了反动派制造白色恐怖,无耻暗杀进步人士的卑劣行径和罪行,揭示反动派必然灭亡,真理一定胜利的历史规律。鼓舞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的信心和勇气,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为革命事业不惜献身的斗争精神。这是一篇冷峻如铁、热情似火的演讲词,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对国民党特务的痛恨,对李公朴先生的热烈赞美。正如文章结尾所说:“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我们要学习李先生和闻先生这种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做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课堂小结课堂小结1
12、. 1.指出下列词语的感情色彩。指出下列词语的感情色彩。无耻 光荣 集团 诬蔑2.2.指出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并简析其作用。指出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并简析其作用。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3.3.简析下面句中人称变化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简析下面句中人称变化对表达感情的作用。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随堂测试随堂测试参考答案:1.贬义词 褒义词 中性词 贬义词2.用了反复修辞,加重语气,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3.由“他们”变为“你们”,表现讲演者大无畏的精神和愤怒的感情。随堂测试随堂测试 14 14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情境导入情境导入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南宋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告诉我们:从书本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即将书本知识化为己有,转为己用。科学家丁肇中用另一种方式阐释了这个道理。 今天 ,我们就共同学习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聆听他对我们的敦敦教诲。 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结构。2.明确中心论点,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3.结合自身 学习实际,亲自动手实践,树立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作者档案作者档案丁肇中,男,
14、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国山东省日照市,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5年当选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74年发现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J粒子,因此贡献,1975年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1977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9年发现胶子喷注;1989年确定三代中微子的数目只有三代等。文题解说文题解说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既是文章标题,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格,推究;致,获得;“格物致知”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如丁肇中先生本人所说: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
15、,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也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生难字词生难字词儒(r)家 测量(ling) 探索(su) 肇(zho)不知所措(cu) 彷(png)徨(hung) 埋(mi)没(m)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探察:探听 侦察。修身: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地谈论。生难字词生难字词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激变:急剧变化。袖手旁观: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
16、观看。比喻置身事外,不参与,不过问或不帮助。一帆风顺: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比喻境遇非常顺利,毫无挫折。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办。形容受窘或发慌。课文解析课文解析整体感知整体感知1.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2.大学大学里里“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的含义是什么?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课文解析课文解析整体感知整体感知3.3.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课文解析课文解析精研细读精研细
17、读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格”?传?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课文解析课文解析精研细读精研细读 文中举王阳明文中举王阳明“格物格物”失败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际上是“格己”,而不是演讲万物的道理,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课文解析课文解析精研细读精研细读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
18、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在这样的文化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在这样的文化 背景下,中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而不会做研究。课文解析课文解析精研细读精研细读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的原因有哪些?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的原因有哪些?这是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课文解析课文解析精研细读精研细读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
19、是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的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课文解析课文解析精研细读精研细读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汇总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课文解析课文解析拓展延伸拓展延伸作为当代中学生,在学习上或生活中应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