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唐诗五首 部编人教版八 年级 语文 上册 12 唐诗 精美 课件 下载 _八年级上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 资源描述:
-
1、第三单元 第十三课 野望课文导入 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色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幅山中秋景画野望吧!学习目标1、了解曲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2、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3、体会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并熟练背诵这首诗。作者简介 王绩(585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初诗人。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于隋末举孝悌廉洁科,授秘书省正字,出为六合丞,后天下大乱,遂托病还乡,浪迹中原、吴越间;唐初,曾待诏门下
2、省,任大乐丞。除担任六合丞、大乐丞等卑职外,未任其他官职,后弃官归田,大部分时间隐居家乡(东皋),亲自耕种田地。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屡被弹劾。自比嵇康、阮籍、刘伶和陶渊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写作背景 作者仕途不得志,而天下大乱,故托病辞官归田而作,借此排遣自己的孤寂心情。词语学习东皋:作者家乡,归隐之地。皋,水边地。薄暮:傍晚。徙倚:徘徊。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诗歌赏析1
3、、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东皋:作者家乡,归隐之地。皋,水边地。薄暮:傍晚。徙倚:徘徊。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的原野眺望,徘徊彷徨没有主张。点明时间、地点,突出我彷徨无依的心情。诗歌赏析2、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皆:都。秋色:枯黄的颜色。唯:只。落晖:落日。“我”举目四顾,到处都是一片秋色,每棵树都枯黄,每一座山都涂上落日的余晖,越发显得萧瑟。作者通过远景、静景的描写,描绘出一幅秋景图,突出秋意正浓,显得更加萧瑟。诗歌赏析3、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驱:赶。犊:小牛,这里指牛群。马:名词活用为动词,骑马
4、。禽:鸟兽,这里指猎物。这时,“我”低头一看放牧的儿童赶着牛群回家了,猎人也骑着马,带着猎物回家了。作者通过近景、动景对牧人和猎人的特写,带有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诗歌赏析4、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相顾:举目相望。长歌:放声歌唱。采薇:采,摘。薇,一种植物,可食。运用典故,相传周武王灭亡商朝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朝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故代指隐居生活。可我看到这些人又都不认识,心情郁闷,于是放声大唱诗经中的采薇来怀念伯夷,叔齐。作者运用典故,借长歌表达自己孤独无依,前途无望,只能像古人一样。整体感知1、“徙倚”是 的意思。“欲何依”,表现了 的心情。2、
5、“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徘徊孤独抑郁 通过远景、静景相结合的描写,描绘出一幅秋景图, 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晖,突出秋意正浓,显得更加萧瑟。整体感知3、“长歌怀采薇”一句引用了怎样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以后,伯夷和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抒发了作者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课堂练习1、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2、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 是:3、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牧人驱
6、犊返 ,猎马带禽归 。课堂练习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5、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总结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课后作业1、背诵这首古诗;2、写一篇借景抒情的随笔。第三单元 第十三课 黄鹤楼课文导入 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历代有很多诗人都曾到这里游览,留下了不少诗篇。据说李白也曾来到黄鹤楼观赏景色,一时诗兴大发,正准备拿笔题诗,谁知一抬头看到了崔颢的黄鹤楼。李白
7、再三吟诵,大为折服,于是李白不题诗了,只在下面留下了两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2、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3、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作者简介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盛唐诗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诗名早著,影响深远。著有崔颢集。写作背景 崔颢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善
8、于写诗。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他写了这样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颢呢,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但是却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诗题介绍 黄鹤楼,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誉,曾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历代文人墨客登楼吟诗作赋,畅抒情怀
9、,留传至今的诗词逾千首,文赋过百篇,且有多如珠玑的神话传说散落民间。现今的“黄鹤楼”景区,时逢盛世,规制超前,是由主楼、白云阁、岳飞广场、千禧吉祥钟、古乐宫、诗碑廊、南楼等大小50余处景点组成的融人文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为“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 位于湖北武汉,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孟浩然、王维、杜牧、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诗歌赏析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古代的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从楼的命名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黄鹤楼因其在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费文玮也登仙驾鹤于此。仙人乘鹤,
10、本属虚无,“已乘”二字,以假为真,化虚无缥缈为真切实有。“空余”二字,令人思接千载,心生遐想。诗歌赏析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人驾鹤而去不回转,只剩下白云千载浮荡在空中。“一去不复返”,令人深感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空”字,前面的“空余”写的是黄鹤楼,此处的“空悠悠”的“空”写的是白云,黄鹤楼与白云相映,更突出“空”的意境,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怎不令人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诗歌赏析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
11、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诗歌赏析4、尾联“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时思念起遥远的故乡?烟波中涌动着不尽的离愁。“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使人的心境复归于飘渺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尾联点题,归思难禁的愁绪。整体感知 诗歌注释: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空的黄鹤楼。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可是日近黄昏,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儿呢?凝视长江上面浩渺的烟波,真使人发愁啊! 小结:诗由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
12、给人以无限渺然的感觉,表现人们登黄鹤楼常有的感受,气势苍莽。后四句转而实写楼上所见所感,并由此引起乡愁。尾联以烟波江上日暮思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界。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课后拓展1、李白十几首诗里都涉及到黄鹤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的千古绝唱,感情真挚,自然流畅,景色绚丽,神姿昂然,风流天下,传之久远。2、孟浩然的鹦鹅洲送王九之江左,就是一首写站在黄鹤楼上遥望鹦鹅洲景色的诗。 3、杜牧写黄鹤楼一诗的最后两句是:“黄鹤楼前春水阔,一杯还忆故人无?”这是诗人为送友人去夏口(今武昌)
13、而作的。他提醒友人到了夏口登临黄鹤楼,面对满江春水畅饮时,别忘了他这位旧友。 4、唐开元九年(721年),状元王维在他的送康太守一诗中最早直接出现了黄鹤楼3字。“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诗词中的黄鹤楼总结 黄鹤楼写作者登上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怀念家乡的愁思。 全诗起笔高耸,情感奔腾旋转,顺势起伏,情与景水乳交融,以情写景,以景写情,展示了刻骨铭心的情感轨迹。清代沈德潜评价此诗:“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去搜集那些和黄鹤楼相关的诗词,并做好积累;2、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第三单元 第十三课 使至塞上课文导入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
14、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2、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3、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少有才名。开元九年(721
15、)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参军。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攻陷长安,王维扈从不及而被俘,被迫授伪职。叛乱平息后,受降官处分。乾元二年(759)迁中书舍人,后转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写作背景 唐朝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查访军情,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府兼任判官。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此诗即王维出塞途中所作。字词学习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