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不求甚解》公开课一等奖教学实录.docx

  • 上传人(卖家):云出其山
  • 文档编号:2444044
  • 上传时间:2022-04-18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19.03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不求甚解》公开课一等奖教学实录.docx》由用户(云出其山)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不求甚解 公开 一等奖 教学 实录 下载 _中考其它_中考专区_语文_初中
    资源描述:

    1、不求甚解教学实录一、导入:“论证”不仅仅是“用论据证明论点”师:平时我们是怎样解释“论证”这一概念的?生:“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师:大家看“论证”是由哪两个字组成的?生:是由“论”和证”组成的。师:那么“用论据证明论点”是否有所偏重了呢?生:原来关于“论证”的定义只强调了“证”没有强调“论”。师:大家写议论文的基本模式一般是什么样子的?生:大多提出一个观点之后,举个事例,引一两则名言。师“论证”并不仅仅是“用论据证明论点”“观点+例子+名言”的论证模式并不全面“用论据证明论点”只是“论证”的一个组成部分。过去我们以“部分”的“论证”取代了“整体”的“论证”今天我们要通过解读不求甚解的“

    2、论证机制来扩大我们的“论证”视阈。比如这篇文章的以“解释论点作为论证”就是一个重要的论证方式。以后大家要注意写议论文不要局限在事例和名言的证明方式上。二、通读全文,确立论点“是什么”师:我们已经把全文认真阅读过了,大家看文章的论点是什么。生:我感觉作者是让人们知道“不求甚解”是怎么一回事。生:我觉得是让人们正确认识“不求甚解”。师:你们的回答很有意思。要想正确认识“不求甚解”就得搞清“不求甚解”是怎么一回事。搞清不求甚解”是怎么一回事,是为了正确认识乃至实践“不求甚解”讲清是怎么一回事是论证:要人们正确认识(包括实践)“不求甚解”则是论者的主张和期望。所以,这篇课文的论点是-要正确看待“不求甚

    3、解”,结合原文的话来说是-不要盲目否定“不求甚解”的态度或做法。3、 探究论者怎样解释论点1.背景-文章的写作缘由师:交待话题的背景是议论文写作的常规做法。所谓“背景”就是指文章是针对什么现象、问题而写的。这篇文章写作的背景是什么呢?生:是“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其解都是不好的”。作者是针对这一现象而写的。师:你从“常常”“任何”“都”这几个字眼里读出什么意味?生:很明显,作者是在批评人们错误地看待了“不求甚解”。师作者认为人们的认识太绝对了。特别是在读书时,有时要“不求甚解”有时要“求甚解”。“常常”“任何”情况下“都”反对“不求甚解”这种现象一定要纠正。本文缘此而发。2.追溯本貌,

    4、正本清源师:同学们已经说到这篇课文是要让人们知道“不求甚解”是怎么一回事。搞清怎么一回事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它的来龙去脉,渊源本貌不了解本貌,不论是反对或是赞成都是盲目的。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解释“不求甚解”的呢?生:这话最初是谁说的,在什么地方说的怎样说的。师:这就是探究追问本貌的思维方向。论者怎么说?生:这话是陶渊明说的,是在五柳先生传中说的。师:先停下。我问一个问题,我们已读过五柳先生传陶渊明笔下的“五柳先生”给大家的印象如何?生:“五柳先生”其实就是陶渊明自己,他是一个有学问有气节的人,很受人尊敬。师:有一句俗话-“文以人贵”,就是说文章会因作者的人品、地位而受到人们的尊重。这自然使人想到,

    5、受人尊敬的陶渊明能说出不受人待见的话来吗?生:应该不会。“陶渊明说的”这就会让人多思考思考,不要轻率地否定。师:这就具有论证意义了,谁说的,直接关系到话语的影响力。当然,仅此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看人家是怎么说的。陶渊明的原话怎么说?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师:说清了原话是这样的,所以,论者就有根据批评人们了。他怎么批评的?生:取了前边的,丢掉了“有会意”师: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昧矣。反对“不求甚解”的人恰恰搞了“不求甚解”。当然人们搞的“不求甚解”不是陶渊明说的“不求甚解”,是另一种意味的“不求甚解”。源头解释,让人们明白了问题的症结。这不是很好的论证吗?既解决了人们的疑惑

    6、,又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知识。3.解释本意,深化理解师:对论点或论点相关主要概念进行解释的原则是正确理解话语主人的本意。这样做本身就是“正确认识不求甚解”。当然,我们不但要明白不求甚解”的本意,而且要学习论者怎样解释的思维方法。找找看,是什么。生:紧紧相连,交互阐明。师:你凭什么说这是解释原话的思维方法生:论者已经批评人们断章取义,曲解了“不求甚解”所以,他的解释必然需要“紧紧相连,交互阐明”。师:是的要从话语整体关系作出解释。根据“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整体话语的意思把它的关键词做一个联系链“好”-“不求甚解”-“会意”。根据这个联系链来解释“好”指什么?“会意”是什么?中间的“

    7、不求甚解”又是什么?生:“好”是一种态度、精神。“会意”是读书人希望达到的目的。“不求甚解”是有“好”的态度之后,为实现“有会意”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方法。师:所以说“好”是前提,如果没有“好”的精神,“好”才能有讨论的发言权。而“会意”是读书人希望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目标。“不求甚解”是两者的“桥梁”“中枢”有了“好”的精神,为了达到“有会意”的境界,有时就会“不求甚解”。此处的“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文本是怎么说的生:一、它指一种态度,表示虚心,因为“有会意”是不容易实现的:二、它指一种方法,要把握文本的大意,不要被文中某些小的问题所累绊。师:论者的解释对不对呢?我在这里补充-个资料,请看大

    8、屏幕:林云铭古文析义序:“陶靖节读书不求甚解所谓甚,以穿凿附会失其旨耳南村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若不求解则义之析也何为乎?”窃谓陶之“不求甚解”如杜甫漫成之“读书难字过”也.(钱钟书论学文选钱钟书著,舒展选编花城出版社1991年9月版,第133页)这个林云铭是清朝初年的学者。他对“不求甚解”有他的看法,认为陶渊明是求甚解的。“疑义相与析”的诗句就表明陶渊明很愿意和朋友切磋文中的疑难问题“不求甚解”只是不作过分的“穿凿附会”的理解。这也算一家之言吧!而资料中的“窃谓”就是学界前辈钱钟书的理解他是怎样说的呢?生:“陶之不求甚解如杜甫之读书难字过”。师:“读书难字过”是什么意思?生:遇到难读、难解

    9、的文字且先“放过去”不要让它挡住。师:这和论者不要“固执一点”是一致的。这样说来陶渊明、杜甫、钱钟书马南邨从古代到现代,这些有成就有威望的人读书都讲究“不求甚解”。他们的观念是一致的。以上,就是关于“不求甚解”的内涵解释,而关于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读书的事例,则是从反面和正面对作者所论的“不求甚解”分别给予“证明”。四“不求甚解”之实践师:论者在完成了相关的解释论证之后,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又阐述了怎样做到“不求其解”。文章是怎么论的呢?生;不死抠一字一句。生:不因小失大。师:陆象山的话有何意义?生:这是引证名言“未晓处且放过”对前边的论述既有“证”的作用,又有补充说明的作用。师:为了“有会意”,作

    10、者还强调了什么?生:书要反复读。师:你读书读文章总是反复读吗?生:不是。师:为什么?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恐怕也没有必要。师:什么书要反复读?生:“重要的”。师:“重要的”是定语,是指书的性质“重要的”,在写作理论上讲叫“限制条件”是关于“反复读”的“限制条件”没有不需要条件限制在任何情况下都行得通的真理,这是真理的相对性我们不能笼统地说“书要反复读”我们要懂得把自己观点所需的“限制条件”讲清楚。这既是一种写作理论更是一种思维方法。这将保证我们思维的严密性。最后,我再把整个解读总结一下,全文分三个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解释文本论点的背景提出问题。第二部分(第2、3、4、5、6自然段)解

    11、释论点重要概念的渊源及内涵,这一部分是概念性认知论证。前边两部分构成对论点或论点相关概念的解释论证。第三部分(第7、8、9自然段)是对论点的实践性认知论证,即怎样做。五、拓展延伸,写作实践作文题:评人教版语文之桃花源记插图1.注意点:以不求甚解作者“求甚解”的精神细细品读人教版语文之桃花源记插图分析其纰漏写作中力求用解释性论证方式,特别是解释论点及其相关概念的方式。2提示:古诗有云“千秋但有一渊明.肯脱青衫伴耦耕”。可以此诗句暗示的问题为启示去品读人、牛、房屋。3可上网查阅资料如斗水牛图等等。还要注意向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请教、调查认识插图的问题。然后根据自己堂握的材料以及获得的生活知识去评论插图。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不求甚解》公开课一等奖教学实录.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444044.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