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学PPT课件(540页).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环境规划学PPT课件(540页).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规划 PPT 课件 540
- 资源描述:
-
1、环境规划学环境规划学1 1 绪论绪论 l1.1 1.1 概述概述l1.2 1.2 环境规划的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和原则基本特征和原则 l1.3 1.3 环境规划的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和类型基本任务和类型 l1.4 1.4 环境规划的环境规划的发展和趋势发展和趋势 1.1 1.1 概述概述环境规划的环境规划的含义含义l依据社会、经济、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人依据社会、经济、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人类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空间上合理安排。类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空间上合理安排。 克服了克服了社会经济活动、环境保护中的盲目社会经济活动、环境保护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性和随意性;保障了保障了人们的环境权人们
2、的环境权 环境权环境权-公民、法人、国家享有良好环境、公民、法人、国家享有良好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 l天赋人权天赋人权 -环境享用权环境享用权 采光权和通风权:采光权和通风权:民法通则民法通则 清洁空气权:清洁空气权: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 清洁水权:清洁水权: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 安宁权:噪声控制安宁权:噪声控制 观赏权观赏权公园、风景的欣赏达到生公园、风景的欣赏达到生理上、精神上满足理上、精神上满足目的目的:保障天赋人权保障天赋人权 l人赋人权人赋人权-环境经济权环境经济权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污染来源、环境破坏的根源
3、污染来源、环境破坏的根源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 基本任务基本任务:规范人赋人权:规范人赋人权(约束并调(约束并调控经济、社会活动)控经济、社会活动)1.2 环境规划的环境规划的作用作用 l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l保障保障环保活动环保活动纳入国民经济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发展计划计划l合理分配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行为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行为l以最小的投资获取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最佳的环境效益l实现环境实现环境管理目标管理目标1.3 环境规划和其他规划的关系环境规划和其他规划的关系 l与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和社
4、会发展规划? l与经济区划与经济区划 ?l与国土规划与国土规划 ?l和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1.3.1 环境规划环境规划 与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关系关系l五年计划五年计划 -国家发改委、各级计委制定国家发改委、各级计委制定 1953年第年第1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实施了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实施了11个,个,20102010年开始第年开始第12个五年计划。个五年计划。 (1963-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 *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组成部分环境规划环境规划 纳入国民经济和
5、社会发展规划的目的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目的 l促进促进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合理化;l实现实现全过程控制全过程控制;l溶合溶合污染控制和技术改造污染控制和技术改造;l落实落实环保资金环保资金1.3.2 环境规划环境规划与经济区划与经济区划 l含义含义: :根据地域特点,为发展地方优势经济,将根据地域特点,为发展地方优势经济,将临近几个行政区区域组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相临近几个行政区区域组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相似经济成分和共同发展目标的经济区似经济成分和共同发展目标的经济区l沿海、中部、西部沿海、中部、西部; 长三角、珠三角长三角、珠三角*环境规划环境规划是经济区划
6、的补充和完善是经济区划的补充和完善-促使经济促使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资源利用、工业布局、污染防治等资源利用、工业布局、污染防治等)1.3.3 环境规划环境规划与国土规划与国土规划l国土规划:国土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的方案国土规划:国土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的方案特点:长期,不少于特点:长期,不少于15年;粗象、不具体年;粗象、不具体l环境规划环境规划是国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1.3.4 环境规划环境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l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空间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
7、而布局和各项建设,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而进行的综合部署进行的综合部署l环境规划环境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2 环境规划的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和原则基本特征和原则2.1 2.1 基本特征基本特征l整体性整体性 l综合性综合性 l区域性区域性 l动态性动态性 l信息密集信息密集l政策性强政策性强2.2 规划原则规划原则l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l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总要求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总要求l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资源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资源l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l系统原则系统原则 l依
8、靠科技进步依靠科技进步l强化环境管理强化环境管理3 3 基本任务和类型基本任务和类型 3.1 3.1 环境规划的环境规划的任务任务l总任务总任务 : : 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1) 1)约束经济和社会活动约束经济和社会活动2) 2) 合理安排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合理安排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 3.1.2 3.1.2 基本任务基本任务 1)1)编制编制地区发展纲要地区发展纲要 2)2)工农业工农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主要任务主要任务 3)3)合理布局合理布局污染企业污染企业-重要
9、任务重要任务4)4)合理利用合理利用资源资源,提高利用率,提高利用率 5)5)建立建立区域生态系统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的良性循环 6)6)制定制定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技术政策技术政策3.1.3 当前我国环境规划的当前我国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基本任务 1)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协调协调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利益和全局利益利益和全局利益;-个人利益和公众利益个人利益和公众利益2)2)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 点源治理向面源和流域、区域治理点源治理向面源和流域、区域治理转变;转变; 末端治理向源头、全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向源头、全过程控制
10、转变;转变; 浓度控制向浓度、总量控制相结合浓度控制向浓度、总量控制相结合转变;转变; 单纯治理向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单纯治理向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布局转变转变3)实施实施总量控制计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总量控制计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规划 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远期规划远期规划-是是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年远景规划目标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重大环境问题、工程、履行国际公约等包括重大环境问题、工程、履行国际公约等 4)完善环保四项制度完善环保四项制度 综合决策综合决策:环境和发展:环境和发展 监管监管、共管共管
11、:环保部门监管:环保部门监管、各部门共管各部门共管 环境投入环境投入:污染者付费:污染者付费 公众参与公众参与:发动群众,:发动群众,主动参与主动参与3.2 环境规划的类型环境规划的类型3.2.13.2.1按规划期划分按规划期划分l长远:长远:10年以上年以上l中期中期:5-10年(五年最常见)年(五年最常见)l短期短期:年度环境规划:年度环境规划-五年规划的年底安排,五年规划的年底安排,可以对五年规划进行修正和补充可以对五年规划进行修正和补充 五年规划是环境规划的核心五年规划是环境规划的核心3.2 环境规划的环境规划的类型类型-按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划分按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划分 1) 经济
12、制约型经济制约型环境保护服从经济发展的需要环境保护服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先污染后治理先污染后治理2)协调型协调型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3)环境制约型环境制约型经济发展服从环保需要,如日本经济发展服从环保需要,如日本l按环境要素划分按环境要素划分 大气、水、固废、噪声污染控制规划大气、水、固废、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l按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划分按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划分 国家、省、市、县、乡等国家、省、市、县、乡等上一层环境规划是下一层次的依据和综合,上一层环境规划是下一层次的依据和综合,下一层次实现是上一层次的基础下一层次实现是上一层次的基础按性质划分按性质划分 1)生态规划:生态规划:从
13、从生态保护生态保护出发出发,综合分析各种土地利用,综合分析各种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适宜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2)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以污染控制为主要目的以污染控制为主要目的3)自然保护规划:)自然保护规划:为保护可更新资源、文物古迹、风为保护可更新资源、文物古迹、风景名胜而进行规划景名胜而进行规划4)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环保技术研究规划环保技术研究规划等等4 环境规划的发展和趋势环境规划的发展和趋势4.14.1国外发展国外发展 1) 1)美国美国以以区域性区域性的环境规划为主的环境
14、规划为主 2 2)英国)英国是经济发展规划的是经济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机组成部分 3 3)日本)日本人体人体健康重于经济健康重于经济发展发展。 4 4)俄罗斯)俄罗斯 协调型协调型。以资源利用为前提,根据资源。以资源利用为前提,根据资源- -环境环境- -经济统经济统一的原则制定规划一的原则制定规划4.2 我国我国环境规划的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发展历程 探索阶段(探索阶段(1973-19831973-1983)1 1)实现了)实现了对对环境问题认识环境问题认识的转变的转变2 2)初步)初步形成了形成了环境管理思路环境管理思路3 3)建立了)建立了两级管理和两级管理和“老三项老三项”管理制度(
15、排污收费、环管理制度(排污收费、环评、建设项目评、建设项目“三同时三同时”) 4 4)开展了以)开展了以水污染水污染为主要内容的重点污染源为主要内容的重点污染源调查调查发展阶段(发展阶段(1984-19951984-1995)1)确立了环境保护的地位(基本国策)确立了环境保护的地位(基本国策)2 2)明确地方政府、企业、环保部门间的责任)明确地方政府、企业、环保部门间的责任3 3)四级环保机构建立)四级环保机构建立4 4)环境法制加强、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环境法制加强、管理体系不断完善5 5)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深化阶段(深化阶段(1996-1996-)环境规划管理
16、工作全面展开、深入开展环境规划管理工作全面展开、深入开展- -全民环保意识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提高,经济发展污染加重经济发展污染加重4.3 现状分析现状分析 l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的,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的,但协调型还不是主流,多属于经济制约型但协调型还不是主流,多属于经济制约型l环保成效不大,环境和经济分割是重要原因环保成效不大,环境和经济分割是重要原因环境规划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环境规划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4.4 4.4 发展趋势发展趋势 1 1)环境与经济)环境与经济协调规划协调规划成为热点成为热点2 2)技术路线向)技术路线向全过程控制全
17、过程控制转变转变3 3)污染控制方式更突出)污染控制方式更突出区域集中控制区域集中控制4 4)总量控制总量控制得到青睐得到青睐5 5)城市生态规划城市生态规划越来越被重视越来越被重视6 6)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将成为研究重点将成为研究重点7 7)地球规划)地球规划国际合作国际合作前景看好前景看好2 2 环境规划学的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理论基础 1)环境承载力2)可持续发展理论3)人地系统协调共生、持续发展理论4)空间结构理论 1 1 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1.1 1.1 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1)环境系统是自组织系统l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在保证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条
18、件下,系统自发产生新的有序结构l具有维持自身稳定和发展的能力2)环境系统的功能l维持自身稳定和发展维持自身稳定和发展l和外部介质相互作用和外部介质相互作用 -提供提供自然自然资源资源和和容纳净化容纳净化污染物污染物 3)3)环境系统和环境规划环境系统和环境规划关系关系l环境系统是环境规划的对象之一;环境系统是环境规划的对象之一;-为为协调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协调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关系而规划而规划l关注关注环境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环境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功能之一)(功能之一)2.1 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2.1.2 环境容量环境容量(1)概念l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环
19、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l绝对环境容量绝对环境容量 WQ=WS(标准浓度)B(本底浓度)WQ=M(WS-B) M-环境介质的量l环境年容量:环境年容量:绝对环境容量乘以污染物年净化率(重量)(2)环境容量应用中的问题环境容量应用中的问题l环境系统不仅仅是个纳污容器l环境系统对人类发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纳污、净污;提供资源、能源;给人以精神、美学上的享受)l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环境规划,不能很好地解决未来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协调问题。l-不能很好的达到规划目的。1.3 1.3 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l环境承载量:环境系统所承受的人类系统的作用量l环境承载力: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极
20、值/阈值l人类系统对环境的作用: 从环境中获取资源-生态破坏 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污染环境2)定量描述EBC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 =F(T-time,S-space,B-behavior) l体现时间性、区域性和经济行为体现时间性、区域性和经济行为关联性关联性l目前还目前还没有准确函数没有准确函数用于计算用于计算3)3)指标体系指标体系l资源供给:水、土地、生物等自然资源l社会影响:经济实力、污染治理投资、公共设施、人口密度l容纳污染:污染物排放量、净化能力、绿化状况l指标与EBC大小成正比关系-经处理得到环境承载力相对值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理论理论
21、环境承载量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是有限度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应超越EBCEBC,否则将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通过规划不断提高EBCEBC,在EBCEBC范围内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最优方案2 2 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概念概念目标目标实质实质技术途经技术途经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规划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规划的关系2.12.1概念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发展构成危害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发展构成危害 当代人、后代人当代人、后代人-人类人类- -群体:而非个人群体:而非个人l三层次:三层次:宏观:人类宏观:人类- -自然自然协同进化协同进化( (人人- -天关系天关系, ,天人合一
22、天人合一) )中观:满足当代后代、局部全球中观:满足当代后代、局部全球共同需要共同需要( (人人- -地关系地关系) )微观:经济、社会、环境微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协调发展(人人- -人关系人关系)l“不吃祖宗饭,不断子孙路不吃祖宗饭,不断子孙路”2.22.2目标目标 l连续连续性性-人类社会生活、经济发展连续人类社会生活、经济发展连续(不超越(不超越EBCEBC)l稳定稳定性性-生活的稳定、环境的稳定;生活的稳定、环境的稳定;l多样多样性性-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平衡、自然资源利用)(生态平衡、自然资源利用);l均衡均衡性性-各地区均衡发展各地区均衡发展(当代人间的公平);(当代
23、人间的公平);l独立独立性性-个体发展的独立性个体发展的独立性(因地制宜,保持活力)(因地制宜,保持活力)l更新更新性性-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发展)2.3 实质实质 l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a a、保持人类、保持人类生态系统平衡生态系统平衡;b b、再生资源的、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开发利用速度不超过其不超过其再生再生速度;速度;最早是在林业、渔业等领域提出;最早是在林业、渔业等领域提出;c c、非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超过其、非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超过其再生替代再生替代物开发速度;物开发速度; d d、污染物的排放污染物的排放不超过环境容量;不超过环境容量
24、;l关心环境和自然资源问题关心环境和自然资源问题需通过环境规划实现需通过环境规划实现2.4 技术途经技术途经 1)清洁生产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过程-污染防治-选用清洁的原料、能源、工艺-清洁的产品2)生态技术-生态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规划保护城市-郊区复合生态系统3)政府职能-管理和规划强制手段:法律、法规、政策 经济手段:奖励、罚款、税收2.52.5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规划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规划的关系关系 a、可持续发展是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之一为何要规划、怎样规划,都可从可持续发展理论上得到解释b、可持续发展是环境规划的目的(任务) 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的总目标;c、环境规划是可持续发展实施途径2.
25、32.3人地系统人地系统协调共生、持续发展协调共生、持续发展理论理论概念概念协调共生协调共生 持续发展理论持续发展理论3.13.1概念概念l人地系统:即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人(人类及其经济社会活动)与地(地理环境)在特定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是自然、经济和社会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l地理环境:岩石圈表层至对流层顶部(10-30km10-30km),),是岩石圈、水圈、土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渗透、转化的交错地带-提供生存环境、生活生产的资源l经历阶段:环境决定论-生产力水平不高 人类中心论-人定胜天、九天揽月、五洋捉鳖 人地协调共生论(可持续发展)3.3.人地系统持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