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陆面过程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7章-陆面过程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过程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7章 陆面过程7.1 陆面过程的基本概念陆面过程的基本概念7.2 陆面过程对气候的影响陆面过程对气候的影响7.3 陆面过程模拟陆面过程模拟7.1 陆面过程的基本概念陆面过程的基本概念7.1.1 陆面的基本特征陆面的基本特征陆地表面陆地表面占地球表面积近30%,是人类的主要栖息地和经济活动场所,也是地球气候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地球气候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陆地表面的构成极其复杂陆地表面的构成极其复杂,其中包括大约1/4的森林,1/4的草地,1/4的沙漠,1/8的城市和农用地,其余1/8为其它各种不同的下垫面,这些下垫面的性质随季节发生变化,其上还可能为大面积的积雪和冻融土所覆盖。陆面构成及其复杂陆
2、面构成及其复杂 陆气相互作用的复杂性陆气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全球陆面构成的分布全球陆面构成的分布l 陆地植被陆地植被:分类成千上万,不同类型的植被的空间组成、几何结构和物理生化性质也很不相同。l 土壤土壤:土壤质地分类也有数十类,土壤的质地、结构特性、物理特性、光学特性等属性参数均是陆面过程研究必须考虑的。l 地表水文过程地表水文过程:除了要给定植被和土壤质地的性质和它们的分布,还要给定地形及地貌特性。陆面特性既随下垫面的类型和性质,也随时间和空间而变,陆面特性既随下垫面的类型和性质,也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同时还受空间非均匀性和变异度的影响。同时还受空间非均匀性和变异度的影响。因此,陆面过程研究不仅
3、需要考虑陆面构成的复杂性,同时因此,陆面过程研究不仅需要考虑陆面构成的复杂性,同时还要考虑不同下垫面特性参数的多元性,再加上人类活动所造还要考虑不同下垫面特性参数的多元性,再加上人类活动所造成的陆面状况的改变,使得陆面过程研究的难度加大。成的陆面状况的改变,使得陆面过程研究的难度加大。7.1.2 陆面过程的基本概念陆面过程的基本概念陆面过程(也称为陆陆面过程(也称为陆-气相互作用)是指发生在陆地表面的热力、气相互作用)是指发生在陆地表面的热力、动力、水文以及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等一系列复杂过程,以及这动力、水文以及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等一系列复杂过程,以及这些过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些过程与大气的相
4、互作用。从现有的认识水平来看,陆面过程主要涉及到如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过程:(1)陆面物理过程;)陆面物理过程;(2)陆面生物化学过程;)陆面生物化学过程;(3)陆面生态过程。)陆面生态过程。陆面物理过程陆面物理过程主要是指发生在陆面和陆气界面的能量平衡能量平衡、水分平衡水分平衡以及动量交换动量交换过程,此类过程的时间尺度通常较短,具体包括(1)热力过程(能量平衡过程)热力过程(能量平衡过程):发生在大气、植被和土壤表面的辐射过程、土壤和植被与大气间的感热、潜热交换;(2)动量交换过程)动量交换过程:地面对风的摩擦,植被对风的阻挡;(3)水文过程)水文过程:降水、蒸发、植物的蒸腾、凝结、地表径流、
5、冰雪融化等;(4)物质交换过程)物质交换过程:水汽、其他化学气体和气溶胶的向上输送,大气垂悬物的沉落等。陆气相互作用示意图陆气相互作用示意图陆面生物化学过程陆面生物化学过程通常是指与陆地植被或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碳同化、气孔传导、蒸腾蒸发、光合作用以及碳、氮等化学元素循环转化有关的时间尺度较长的过程。在20世纪90年代初,陆面过程研究就开始关注陆面的生物化学过程,通过陆面物理过程模式与光合生产过程(光合作用)模式的耦合,合理描述陆面与大气间的物理-生化相互作用过程,能更真实地反映植被-大气之间的各种反馈机制,并能对陆地生态系统-大气之间的碳通量、净初级生产力进行估计,为生态系统、生态过程研究提供基
6、础。陆面生态过程陆面生态过程通常指月至年际时间尺度上陆地生态系统的演变及其与气候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包含了植被的生长、演替以及各种扰动(火灾、虫灾、土地利用等)过程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时还考虑植被、土壤之间碳、氮等营养物质的交换过程。陆地陆地生态过程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反映气候-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目前的动态植被模型动态植被模型,通过气候强迫及物理生化过程耦合的作用,研究生态系统结构、组成和成分的动态变化,以及生态系统的演替,真正实现了生物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动态耦合生物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动态耦合。 l陆面过程研究的主要内容陆面过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围绕陆面与大气在不同时空尺度
7、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生在陆地表面的各种物理过程、生化过程、生态过程及其与大气、气候之间的各种反馈机制。l就短期气候变化及其预测短期气候变化及其预测而言,目前我们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陆陆面的物理过程面的物理过程方面。7.1.3 陆面过程的重要性陆面过程的重要性(1)陆面与大气存在各种时、空尺度的相互作用和动量、能量、)陆面与大气存在各种时、空尺度的相互作用和动量、能量、物质物质 (水汽及(水汽及 CO2 等)及辐射的交换过程等)及辐射的交换过程:二者之间的交换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陆面状况的影响,陆面状态的变化必将改变上述交换过程,进而对大气和气候产生影响。(2)陆面为大气运动提供下边界条件)陆面为大
8、气运动提供下边界条件:大气的状态变量由速度、温度、湿度以及大气化学成分等组成,而这些状态变量的变化是由它们的动力学控制方程决定的。在控制方程中,有各种各样与下垫面有关的源(汇)项,这类源汇项强度的大小对于决定气候系统变化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而陆面作为地球大气的下边界之一,决定了大气动力学控制方程中的源、汇项。大气的状态变量的变化是由它们的动力学控制方程所决定的:这类源汇项强度的大小对于决定气候系统变化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而这类源汇项强度的大小对于决定气候系统变化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而陆面陆面作为地球大气的下边界之一,决定了大气动力学控制方程中的源、汇项作为地球大气的下边界之一,决定了大气动力学控制方
9、程中的源、汇项。与下垫面有关的源、汇项:与下垫面有关的源、汇项:l决定风速变化决定风速变化-动量方程的摩擦力项动量方程的摩擦力项l决定大气温度变化决定大气温度变化-能量方程的感热项能量方程的感热项l决定大气湿度变化方程的湍流水汽通量项决定大气湿度变化方程的湍流水汽通量项(3)气候系统对陆面特性的变化十分敏感)气候系统对陆面特性的变化十分敏感: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量的敏感性试验证实了气候系统对地表反照率、土壤湿度、地表粗地表反照率、土壤湿度、地表粗糙度和植被气孔阻抗等陆地下垫面特性糙度和植被气孔阻抗等陆地下垫面特性十分敏感; 陆面状况的异常能够对大气、气候产生不同时空尺度的作用,逐渐被认为是
10、影响天气、气候的重要物理因子。7.2 陆面过程对气候的影响陆面过程对气候的影响7.2.1 地表反照率地表反照率反照率异常变化可能引起的气候效应反照率异常变化可能引起的气候效应非洲非洲Sahel干旱干旱北非地区地面反照率增加所造成的气象要素异常的数值模拟试验结果(a)3km高度上的垂直风速异常(mm/s),(b)降水率异常 (mm/d);(c) 地面温度异常(C); (d)土壤湿度异常(cm)( Chervin, 1979)地表反照率异常地表反照率异常土壤湿度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因子,土壤湿度异常通过影响地表蒸发、改变地表对大气的加热等过程对大气环流和气候产生显著影响。7.2.2 土壤湿度土壤湿
11、度据统计,就全球陆地而言,65%的降水来自于陆地表面的蒸发。研究表明,土壤湿度对气候有很强的记忆功能有很强的记忆功能,土壤湿度异常不仅对局地大气状态有极大的影响,而且影响到了全球范围的大气环流和气候。 最近,我国的学者指出中国东部春季土壤湿度与夏季降水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春季从长江中下游到华北的土壤湿度偏湿,东北土壤湿度偏干 |中国大陆东部地表温度降低,减少了海陆温差|造成东亚夏季风减弱,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发展西伸|中国夏季雨带偏南,长江流域降水偏多,华北和南方降水偏少。l最近有研究发现春季华南土壤湿度与夏季华南(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降水呈正(负)相关。l但是,由于土壤湿度异常影响气候的物
12、理过程的高度复杂性,现有的关于土壤湿度异常及其影响气候的物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土壤湿度异常及其影响气候的物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待于今后的深入研究。l春季华南土壤湿度负(正)异常,夏季华南降水异常偏少(多),而长江以北地区降水则偏多(少)。 7.2.3 土壤温度土壤温度(地表热状况异常)地表热状况异常)l土壤的热容量土壤的热容量远大于空气,土壤的热状况及其变化将会对大气的陆面下边界起重要的作用。l土壤温度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地气之间的感热通量感热通量;土壤温度的变化还会影响地气之间的辐射通量辐射通量,从而对气候变化起到反馈作用。 l另外,土壤温度或地表热状况的异常可以改变地表的其他特性改变地表的其
13、他特性,近而产生间接的影响间接的影响。土壤温度异常对中国短期气候影响的数值研究土壤温度异常对中国短期气候影响的数值研究降水异常地面气温异常7.2.4植被影响气候的基本过程植被影响气候的基本过程全球陆面构成的分布全球陆面构成的分布植被是控制地球表面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地球气候系统中最为重要的而可变的组成部分(1)对降水和辐射)对降水和辐射 拦截作用拦截作用(2)辐射的吸收)辐射的吸收(3)蒸散)蒸散(4)改变土壤湿度)改变土壤湿度(5)改变动量输送)改变动量输送 (改变地表粗糙度)(改变地表粗糙度)(6)生物通量输送)生物通量输送1. 植被对陆面过程的主要作用:植被对陆面过程的主要作用:2
14、植被影响气候的数值模拟植被影响气候的数值模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外的工作主要集中于两个与植被变化有关的核心问题:(1)沙漠化问题及其气候反馈;(2)热带雨林砍伐及其所产生的气候效应。作者 模式分辨率 陆面方案 积分时间Shukla NMC谱模式(R40) 1.82.8SiB 1aNobre NMC谱模式(R40)1.82.8SiB 1aDickinson CCM1谱模式(R15)4.57.5BATS 3aH-S CCM1-OZ谱模式(R15)4.57.5BATS 6aLean UKMO格点模式2.53.75Warrilow 3aManzi EMER-AUDE谱模式(R42) 2.82.
15、8ISBA 4.2aXue COLA GCM谱模式(R18)1.82.8SSiB 3月Polcher LMD 格点模式2.05.6 SECHIBA 1.1aPolcher LMD 格点模式2.05.6 SECHIBA 11aZhang NCAR CCM1谱模式(R15)4.57.5BATS 11aLean UKMO格点模式2.53.75Warrilow 10aDouglas COLA GCM谱模式(R18) 2.81.8SSiB 4月l沙漠化问题及其气候反馈研究方面的例子:非洲Sahel地区沙漠化的形成机制及其气候效应 (Xue and Shukla, 1993)异常试验D(沙漠化试验 )与控
16、制试验C气候要素的差值分布: (a)降水量(mm/day);(b)纬向平均的垂直速度 (单位:10-5mb/s) l热带雨林砍伐及其气候效应研究方面的例子。图7.10 模式模拟的亚马逊地区的热带雨林砍伐引起的气候变化(a)地表温度(单位:);(b)深层土壤温度(单位:);(c)降水量mm/a;(d)蒸发量(mm/a)(引自 Shukla等,1990)干暖化 内蒙古草地荒漠化对气候的影响内蒙古草地荒漠化对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植被退化对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植被退化对气候的影响 西北地区植被退化对气候的影响西北地区植被退化对气候的影响国内研究国内研究作者作者模式模式分辨率分辨率陆面模式陆面模式积分时间
17、积分时间XueCOLA GCM1.22.818层层SSiB3月月周锁铨周锁铨P- 原始方程原始方程55 5层层Deardorff30d范广洲范广洲COLA GCM7.54.5 9层层SSiB14月月吕世华吕世华RegCM250km 14层层BATS3月月符淙斌符淙斌RIEMS 4月月Zhao NCAR CCM32.8*2.8T42BATS17a施伟来施伟来RIEMS60km 16层层BATS3月月王兰宁王兰宁CCM3-RegCM2160km 15层层BATS5.5月月郑益群郑益群RegCM2120km 11层层BATS10.5月月 植被变化对我国区域气候影响的研究植被变化对我国区域气候影响的研
18、究人类活动密切有关的土地使用土地使用/土地覆盖变化土地覆盖变化对气候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亚洲季风区人口众多,居住了地球全部人口的近60%。因此人类使用土地和土地覆盖变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这些由原有植被到土地用途/覆盖变化很有可能已经改变了本地区的区域性气候和水循环。因此,研究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下垫面植被变化,如砍伐森林、城市化、过渡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下垫面植被变化,如砍伐森林、城市化、过渡放牧、土地利用等等,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已成为当代气候研究的重要放牧、土地利用等等,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已成为当代气候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课题之一 .由于观测资料缺乏观测资料缺乏,早期有关植被气候效应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基于
19、数值数值模式模式来开展的。近年来,卫星观测资料卫星观测资料为植被-气候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有关植被-气候相互作用的观测研究也开始涌现。3 植被影响气候的观测结果植被影响气候的观测结果LAI全球植被变化的观测特征季节变化全球植被变化的观测特征季节变化叶面积指数全球植被变化的观测特征全球植被变化的观测特征 年际变化年际变化(Buermann, 2001)植被异常变化与我国气候异常的影响研究:植被异常变化与我国气候异常的影响研究:l前期的植被前期的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与后期降水存在正的相关后期降水存在正的相关,且这种滞后相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NDVI与降水的滞后相关也表明植被植被覆
20、盖在年际尺度上对后期降水有一定的影响覆盖在年际尺度上对后期降水有一定的影响。l我国春季降水春季降水与青藏高原冬季青藏高原冬季NDVI 有较明显的相关相关关系:高原冬季NDVI 大值年时,贵州至两广地区降水减少,两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降水增加,长江流域以北至东北的广大地区降水将减少;原因在于青藏高原冬季NDVI 的大小将通过改变亚洲和西太平洋地区春季大气环流的分布状态,导致冬季风和夏季风爆发和进退差异,从而引起我国春季降水的变化。植被覆盖的异常变化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影响也在一系列的观测研究植被覆盖的异常变化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影响也在一系列的观测研究中得到了证实,我国学者最近的研究指出不同区域植被覆
21、盖的异常变中得到了证实,我国学者最近的研究指出不同区域植被覆盖的异常变化对东亚区域的大气环流、温度、降水的异常均具有重要的影响。化对东亚区域的大气环流、温度、降水的异常均具有重要的影响。 植被植被植被植被 反射率反射率 地表净辐射地表净辐射 感热感热 潜热潜热 云量云量 降水降水 日照日照 净辐射净辐射 土壤湿度土壤湿度 反射率反射率 正反馈正反馈负反馈负反馈植被变化对气候影响的反馈过程植被变化对气候影响的反馈过程1)通过影响反射率,影响地面辐射差额;)通过影响反射率,影响地面辐射差额;2)影响水分存储、渗透和热容量的大小:)影响水分存储、渗透和热容量的大小:影响地影响地面温度和土壤湿度面温度
22、和土壤湿度;3)影响地面与上层大气的湍流显热交换:)影响地面与上层大气的湍流显热交换:对气温对气温高低产生直接影响高低产生直接影响;4)影响地面与上层大气的湍流潜热交换:)影响地面与上层大气的湍流潜热交换:对空气对空气湿度产生直接影响湿度产生直接影响;5)影响地面粗糙度:)影响地面粗糙度:对地面风速产生直接影响对地面风速产生直接影响.下垫面性质的变化对局地气候影响的基本过程下垫面性质的变化对局地气候影响的基本过程陆面过程的研究陆面过程的研究1.数值模拟:通过数值方法求解控制陆面的能数值模拟:通过数值方法求解控制陆面的能量、质量、动量平衡方程,计算土壤温度、量、质量、动量平衡方程,计算土壤温度、
23、土壤湿度等陆面状态参量,同时确定地土壤湿度等陆面状态参量,同时确定地-气气之间的能量通量(辐射通量、感热通量、潜之间的能量通量(辐射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动量通量和质量通量等,在描述热通量)、动量通量和质量通量等,在描述陆面状态变化的同时,为大气模式提供陆地陆面状态变化的同时,为大气模式提供陆地部分的下边界条件。部分的下边界条件。2.资料分析:卫星观测、地表通量观测等资料分析:卫星观测、地表通量观测等7.3 陆面过程模拟陆面过程模拟7.3.1 陆面过程模式陆面过程模式陆面约占地球表面的陆面约占地球表面的1/3,陆面是大气模式的重要下边界条件。陆,陆面是大气模式的重要下边界条件。陆面模式计
24、算陆地表面的基本状态参量,为大气模式提供地气之间的面模式计算陆地表面的基本状态参量,为大气模式提供地气之间的动量、热量和水汽通量。动量、热量和水汽通量。第一代(第一代(60年代末年代末-70年代)年代)Bucket模式模式第二代(第二代(80年代以来)考虑植被的生物物理作用的陆面过程模式年代以来)考虑植被的生物物理作用的陆面过程模式第三代(第三代(90年代以后)考虑生物化学过程的陆面过程模式年代以后)考虑生物化学过程的陆面过程模式20世纪世纪60年代末至今,陆面模式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年代末至今,陆面模式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7.3 陆面过程模拟陆面过程模拟陆面过程模式陆面过程模式主
25、要利用主要利用能量和质量平衡方程能量和质量平衡方程,对,对土壤温度、湿度、积雪量等陆土壤温度、湿度、积雪量等陆面状态参量,以及地气之间的能量通量(辐射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面状态参量,以及地气之间的能量通量(辐射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质量通量(水汽通量、生物气体通量等)和动量通量进行描述质量通量(水汽通量、生物气体通量等)和动量通量进行描述;在描述陆面状;在描述陆面状态变化的同时,为大气模式提供陆地部分的下边界条件态变化的同时,为大气模式提供陆地部分的下边界条件 。Oleson et al. Technical Description of version 4.0 of the C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