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3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2431172
  • 上传时间:2022-04-17
  • 格式:PPT
  • 页数:135
  • 大小:451.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安全 对策 措施 课件
    资源描述:

    1、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7.1安全对策措施的基本要求和制定原则7.2安全技术对策措施7.3安全管理对策措施7.4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7.1安全对策措施的基本要求和制定原则安全对策措施的基本要求和制定原则 7.1.1安全对策措施的基本要求安全对策措施的基本要求在考虑、 提出安全对策措施时, 有如下基本要求: (1) 能消除或减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和危害; (2) 处置危险和有害物, 并降低到国家规定的限值内;(3) 能预防生产装置失灵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危险和危害; (4) 能有效地预防重大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发生; (5

    2、) 发生意外事故时, 能为遇险人员提供自救和互救条件。 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7.1.2制定安全对策措施应遵循的原则制定安全对策措施应遵循的原则在制定安全对策措施时, 应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1) 应按照安全技术措施等级顺序来制定。当安全技术措施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 应优先考虑安全技术措施上的要求, 并应按下列安全技术措施等级顺序选择安全技术措施。 直接安全技术措施。 生产设备本身应具有本质安全性能, 不出现任何事故和危害。 间接安全技术措施。 若不能或不完全能实现直接安全技术措施时, 必须为生产设备设计出一种或多种安全防护装置, 最大限度地预防、 控制事故或危害的发生。第

    3、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 当间接安全技术措施也无法实现或实施时, 须采用安装检测报警装置、 警示标志等措施, 警告、 提醒作业人员注意, 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或紧急撤离危险场所。 若间接、 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仍然不能避免事故和危害的发生, 则应采用制定安全操作规程、 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以及发放个体防护用品等措施来预防或减弱系统的危险、 危害程度。 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根据安全技术措施等级顺序的要求, 制定安全对策措施时所应遵循的具体原则有: 消除。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管理, 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 有害因素, 如采用无害化工艺技术, 生产中

    4、以无害物质代替有害物质, 实现自动化作业, 采用遥控技术等。 预防。 当消除危险、 有害因素确有困难时, 可采取预防性技术措施, 预防危险、 危害的发生, 如使用安全阀、 安全屏护、 漏电保护装置、 安全电压、 熔断器、 防爆膜、 危害物质排放装置等。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减弱。 在无法消除危险、 有害因素并且难以预防的情况下, 可采取减少危险、 危害的措施, 如采用局部通风排毒装置, 生产中以低毒性物质代替高毒性物质, 采取降温措施, 安装避雷装置、 消除静电装置、 减振装置、 消声装置等。 隔离。 在无法消除、 预防、 减弱危险和有害因素的情况下, 应将人员与危险、 有害因素

    5、隔开或将不能共存的物质分开, 如采用遥控作业、 安全罩、 防护屏、 隔离操作室、 事故发生时的自救装置(如防护服、 各类防毒面具)等。 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连锁。 当操作者发生失误或设备运行一旦达到危险状态时, 应通过连锁装置终止危险或危害的发生。 警告。 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 配置醒目的安全色或安全标志, 必要时设置声、 光或声光组合报警装置。 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2)安全对策措施应具有针对性、 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 针对性是指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和评价中提出的主要危险、 有害因素及其后果, 提出对策措施。 提出的对策措施是设计单位、 建设单位、

    6、 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安全设计、 生产、 管理的重要依据, 因而对策措施应在经济、 技术以及时间上是可行的, 是能够落实和实施的。 此外, 要尽可能具体指明对策措施所依据的法规、 标准, 说明应采取的具体的对策措施, 以便于应用和操作。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经济合理性是指不应超越国家及建设项目生产经营单位的经济、 技术水平, 即在采用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考虑到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以安全法规、 标准和指标为依据, 结合评价对象的经济、 技术状况, 使安全技术装备水平与工艺装备水平相适应, 实现经济、 技术与安全的合理统一。 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3)安全对策措施应符合国

    7、家标准和行业规定。安全对策措施应符合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安全设计规定的要求, 在进行安全评价时, 应严格按照有关设计规定的要求提出安全对策措施。 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7.2安全技术对策措施安全技术对策措施 7.2.1厂址及厂区平面布局的对策措施厂址及厂区平面布局的对策措施1)项目选址项目选址选址时, 除考虑建设项目的经济性和技术的合理性, 并满足工业布局和城市规划的要求外, 在安全方面应重点考虑地质、 地形、 水文、 气象等自然条件对企业安全生产的影响和企业与周边地区的相互影响。 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2)厂区平面布局在满足生产工艺流程、 操作要求、 使用功能需要

    8、和消防及环保要求的同时, 主要从风向、 安全(防火)距离、 交通运输安全以及各类作业和物料的危险危害性出发, 在平面布局方面采取对策措施。 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7.2.2防火、防火、 防爆对策措施防爆对策措施从理论上讲, 对于使可燃物质脱离危险状态或者消除一切着火源这两项措施, 只要控制其一, 就可以防止火灾和化学爆炸事故的发生。 但在实践中, 由于生产条件的限制或某些不可控因素的影响, 仅采取一种措施是不够的, 往往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 以提高生产过程的安全程度。 另外, 还应考虑其他辅助措施, 以便在万一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时, 减少危害的程度, 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这些

    9、都是在防火防爆工作中必须全面考虑的问题, 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1)防止可燃可爆系统的形成防止可燃物质、 助燃物质(空气、 强氧化剂)、 引燃能源(明火、 撞击、 炽热物体、 化学反应热等)同时存在; 防止可燃物质、 助燃物质混合形成的爆炸性混合物(在爆炸极限范围内)与引燃能源同时存在。 为防止可燃物与空气或其他氧化剂作用形成危险状态, 在生产过程中, 首先应加强对可燃物的管理和控制, 利用不燃或难燃物料取代可燃物料, 不使可燃物料泄漏和聚集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其次是防止空气和其他氧化性物质进入设备内, 或防止泄漏的可燃物料与空气混合。 具体可通过以下几项措

    10、施实现。 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1)取代或控制用量。 在工艺上可行的条件下, 在生产过程中不用或少用可燃可爆物质, 如用不燃或不易燃烧爆炸的有机溶剂(如CCl4或水)取代易燃的苯、 汽油, 根据工艺条件选择沸点较高的溶剂等。 (2)加强密闭。为防止易燃气体、 蒸气和可燃性粉尘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应设法使生产设备和容器尽可能处于密闭状态; 对具有压力的设备, 应防止气体、 液体或粉尘溢出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对真空设备, 应防止空气漏入设备内部达到爆炸极限; 开口的容器、 破损的铁桶、 容积较大且没有保护措施的玻璃瓶, 不允许贮存易燃液体; 不耐压的容器不能贮存压缩气体

    11、和加压液体。 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3)通风排气。 为保证易燃、 易爆、 有毒物质在厂房生产环境中的浓度不超过危险浓度, 必须采取有效的通风排气措施。 在防火防爆环境中对通风排气的要求应从两方面考虑, 即仅易燃、 易爆的物质, 其在车间内的浓度一般应低于爆炸下限的14; 对于具有毒性的易燃、 易爆物质, 在有人操作的场所, 还应考虑该毒物在车间内的最高容许浓度。 (4)惰性化。 在可燃气体或蒸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中充入惰性气体, 可降低氧气、 可燃物的百分比, 从而消除爆炸危险性和阻止火焰的传播。 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2)消除、 控制引燃能源为预防火灾及爆炸灾害,

    12、对点火源进行控制是消除燃烧三要素同时存在的一个重要措施。 引起火灾爆炸事故的能源主要有明火、 高温表面、 摩擦和撞击、 绝热压缩、 化学反应热、 电气火花、 静电火花、 雷击和光热射线等。 在有火灾爆炸危险的生产场所, 对这些着火源都应引起充分的注意, 并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 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1)尽量避免采用明火, 避免可燃物接触高温表面。对于易燃液体的加热应尽量避免采用明火。 如果必须采用明火, 设备应严格密封, 燃烧室应与设备分开建造或隔离, 并按防火规定留出防火间距。 在使用油浴加热时, 要有防止油蒸气起火的措施。 在积存有可燃气体或蒸气的管沟、

    13、 深坑、 下水道及其附近, 没有消除危险之前, 不能有明火作业。 应防止可燃物散落在高温表面上; 可燃物的排放口应远离高温表面, 如果接近, 则应有隔热措施; 高温物料的输送管线不应与可燃物、 可燃建筑构件等接触。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2)避免摩擦与撞击。 摩擦与撞击往往成为引起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 如: 机器上轴承等摩擦发热起火; 金属零件落入粉碎机、 反应器、 提升机等设备内, 由于铁器和机件的撞击而起火; 磨床砂轮等相互摩擦及铁质工具相互撞击或与混凝土地面撞击而产生火花; 导管或容器破裂, 内部溶液和气体喷出时摩擦起火; 在某种条件下乙炔与铜制件生成乙炔铜, 一经摩擦和撞

    14、击即能起火引爆等等。 因此在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 应尽量避免摩擦与撞击。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3)防止电气火花。 一般的电气设备很难完全避免电火花的产生, 因此在火灾爆炸危险场所必须根据物质的危险特性正确选用不同的防爆电气设备; 必须设置可靠的避雷设施; 有静电积聚危险的生产装置和装卸作业应有控制流速、 导除静电的静电消除器, 或采取添加防静电剂等有效的消除静电措施。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3)有效监控和及时处理在可燃气体、 蒸气可能泄漏的区域设置检测报警仪, 这是监测空气中易燃易爆物质含量的重要措施。 当可燃气体或液体发生泄漏而操作人员尚未发现时, 检测报警仪可

    15、在设定的安全浓度范围之外发出警报, 便于及时处理泄漏点, 早发现, 早排除, 早控制, 防止事故发生和蔓延。 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7.2.3电气安全对策措施电气安全对策措施以防触电、 防电气火灾爆炸、 防静电和防雷击为重点, 提出防止电气事故的对策措施。 1)安全认证电气设备必须具有国家指定机构的安全认证标志。 2)备用电源在停电能造成重大危险后果的场所, 必须按规定配备自动切换的双路供电电源或备用发电机组、 保安电源。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3)防触电对策措施为防止人体直接、 间接和跨步电压触电(电击、 电伤), 应采取以下措施: (1)接零、 接地保护系统; (

    16、2)漏电保护; (3)绝缘; (4)电气隔离; (5)安全电压(或称安全特低电压); (6)屏护和安全距离; (7)连锁保护; (8)其他对策措施。 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4)电气防火、 防爆对策措施(1) 在爆炸危险环境中, 应根据电气设备使用环境的等级、 电气设备的种类和使用条件等选择电气设备。 (2) 在爆炸危险环境中, 电气线路安装位置、 敷设方式、 导体材质、 连接方法等均应根据环境的危险等级来确定。 (3)电气防火防爆的基本措施有: 消除或减少爆炸性混合物; 隔离和保留间距; 消除引燃源; 爆炸危险环境接地和接零。 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5) 防静电对策

    17、措施为预防静电妨碍生产、 影响产品质量、 引起静电电击和火灾爆炸, 从消除、 减弱静电的产生和积累着手制定对策措施, 具体措施有: 工艺控制; 泄漏; 中和; 屏蔽; 综合措施; 其他措施。 根据行业、 专业有关静电标准(化工、 石油、 橡胶、 静电喷漆等)的具体要求, 可采取其他对策措施。 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6) 防雷对策措施应当根据建筑物和构筑物、 电力设备以及其他保护对象的类别和特征, 分别对直击雷、 雷电感应、 雷电侵入波等采取适当的措施。 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7.2.4机械伤害防护措施机械伤害防护措施1. 设计与制造的本质安全措施设计与制造的本质安全

    18、措施设计与制造的本质安全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选用适当的设计结构, 主要包括: 采用本质安全技术; 限制机械应力; 提高材料和物质的安全性; 遵循安全人机工程学原则; 防止气动和液压系统的危险; 预防电的危险。 (2)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 主要包括: 操作自动化; 装卸搬运机械化; 确保调整、 维修的安全。 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2. 安全防护措施安全防护措施安全防护是通过采用安全装置、 防护装置或其他手段, 对一些机械危险进行预防的安全技术措施, 其目的是防止机器在运行时产生对人员的各种接触伤害。 安全防护的重点是机械的传动部分、 操作区、 高处作业区、 机械的

    19、其他运动部分、 移动机械的移动区域, 以及某些机器由于特殊危险形式需要采取的特殊防护等。 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1)安全防护装置的一般要求安全防护装置必须满足与其保护功能相适应的安全技术要求, 其基本安全要求如下: (1) 防护装置的形式和布局设计合理, 具有切实的保护功能, 以确保人体不受到伤害。 (2)装置结构要坚固耐用, 不易损坏; 装置要安装可靠, 不易拆卸。 (3)装置表面应光滑、 无尖棱利角, 不增加任何附加危险, 不成为新的危险源。 (4)装置不容易被绕过或避开, 不出现漏保护区。 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5)满足安全距离的要求, 使人体各部位(特别是

    20、手或脚)不会接触到危险物。 (6)不影响正常操作, 不与机械的任何可动零部件接触; 对人的视线障碍最小。 (7)便于检查和修理。 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2)安全防护装置的设置原则安全防护装置的设置原则有以下几点: (1) 以操作人员所站立的平面为基准, 凡高度在2 m以内的各种运动零部件均应设置防护装置。 (2) 以操作人员所站立的平面为基准, 凡高度在2 m以上, 有物料传输装置、 皮带传动装置以及在施工机械下方施工时, 均应设置防护装置。 (3) 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 m以上的作业位置, 应设置防护。 (4) 为避免挤压伤害, 直线运动部件之间或直线运动部件与静止部件之间的间距

    21、应符合安全距离的要求。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5) 运动部件有行程距离要求的, 应设置可靠的限位装置, 防止因超行程运动而造成伤害。 (6) 对可能因超负荷而发生部件损坏并造成伤害的, 应设置负荷限制装置。 (7) 对有惯性冲撞的运动部件必须采取可靠的缓冲装置, 防止因惯性而造成伤害事故。 (8) 对运动中可能松脱的零部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紧固, 防止由于启动、 制动、 冲击、 振动而引起松动。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9) 每台机械都应设置紧急停机装置, 使已有的危险得以消除或使即将发生的危险得以避免。 紧急停机装置的标识必须清晰、 易识别, 并可使人迅速接近该装

    22、置, 使危险过程可立即停止并且不产生附加风险。 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3)安全防护装置的选择选择安全防护装置时应考虑所涉及的机械危险和其他非机械危险, 根据运动件的性质和人员进入危险区的需要来决定。 特定机器的安全防护装置应根据对该机器的风险评价结果来选择。 (1) 机械正常运行期间操作者不需要进入危险区的场合, 应优先考虑选用固定式防护装置, 包括进料、 取料装置, 辅助工作台, 适当高度的栅栏及通道防护装置等。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2) 机械正常运转时需要进入危险区的场合, 因操作者需要进入危险区的次数较多, 经常开启固定防护装置会带来不便, 可考虑采用连锁装

    23、置、 自动停机装置、 可调防护装置、 自动关闭防护装置、 双手操纵装置、 可控防护装置等。 (3) 对于在非运行状态的其他作业期间需进入危险区的场合, 由于进行机器的设定、 示教、 过程转换、 查找故障、 清理或维修等作业时, 防护装置必须移开或拆除, 或安全装置功能受到抑制, 因此这时可采用手动控制模式、 操纵杆装置或双手操纵装置、 点动操纵装置等。 有些情况下, 可能需要几个安全防护装置联合使用。 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3. 安全人机工程学原则安全人机工程学原则遵循安全人机工程学原则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操纵(控制)器的安全人机学要求; (2)显示器的安全人机学要求;

    24、 (3)工作位置的安全性; (4) 操作姿势的安全要求。 4. 安全信息的使用安全信息的使用对文字、 标记、 信号、 符号或图表等, 以单独或联合使用的形式向使用者传递信息, 用以指导使用者(专业或非专业)安全、 合理、 正确地使用机器。 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5. 起重作业的安全对策措施起重作业的安全对策措施起重吊装作业潜在的危险性是物体打击。 如果吊装的物体是易燃、 易爆、 有毒、 腐蚀性强的物料, 若因吊索吊具意外断裂、 吊钩损坏或违反操作规程等而发生吊物坠落, 除有可能直接伤人外, 还会将盛装易燃、 易爆、 有毒、 腐蚀性强的物料的包装损坏, 使物料流散出来, 造成污染,

    25、 甚至会引发火灾、 爆炸、 腐蚀、 中毒等事故。 起重设备在检查、 检修过程中, 存在着触电、 高处坠落、 机械伤害等危险性, 起重机在行驶过程中存在着引发交通事故的潜在危险性。 进行起重作业的人员应认真执行以下安全对策措施。 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1)吊装作业人员必须持有两种作业证。 吊装质量大于10 t的物体应办理吊装安全作业证。 (2)对吊装质量大于等于40 t的物体和土建工程主体结构, 应编制吊装施工方案。 吊物虽不足40 t, 但在形状复杂、 刚度小、 长径比大、 精密贵重、 施工条件特殊的情况下, 也应编制吊装施工方案。 吊装施工方案经施工主管部门和安全技术部门审查

    26、, 报主管厂长或总工程师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3)在进行各种吊装作业前, 应预先在吊装现场设置安全警戒标志, 并设专人监护, 非施工人员禁止入内。 (4)吊装作业中, 夜间应有足够的照明, 室外作业遇到大雪、 暴雨、 大雾及六级以上大风时, 应停止作业。 (5)吊装作业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 高处作业时应遵守厂区高处作业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 (6)进行吊装作业前, 应对起重吊装设备、 钢丝绳、 揽风绳、 链条、 吊钩等各种机具进行检查, 必须保证安全可靠, 不准在机具有故障的情况下使用。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7)进行吊装作业时, 必须分工明确、

    27、坚守岗位, 并按起重吊运指挥信号规定的联络信号, 统一指挥。 (8)严禁利用管道、 管架、 电杆、 机电设备等做吊装锚点。 未经相关部门审查核算, 不得将建筑物、 构筑物作为锚点。 (9)进行吊装作业前必须对各种起重吊装机械的运行部位、 安全装置以及吊具、 索具等进行详细的安全检查, 吊装设备的安全装置应灵敏可靠。 吊装前必须试吊, 确认无误方可作业。 (10)任何人不得随同吊装重物或吊装机械升降。 在特殊情况下必须随之升降的, 应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 并经过现场指挥员批准。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11)吊装作业现场如需动火时, 应遵守厂区动火作业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 吊装作业现

    28、场的吊绳索、 揽风绳、 拖拉绳等应避免同带电线路接触, 并保持安全距离。 (12)用定型起重吊装机械(履带吊车、 轮胎吊车、 桥式吊车等)进行吊装作业时, 除遵守通用标准外, 还应遵守该定型机械的操作规程。 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13)进行吊装作业时, 必须按规定负荷进行吊装, 吊具、 索具要通过计算选择使用, 严禁超负荷运行。 所吊重物接近或达到额定起重吊装能力时, 应检查制动器, 用低高度、 短行程试吊后, 再平稳吊起。 (14)悬吊重物下方严禁人员站立、 通行和工作。 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15)在吊装作业中,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准吊装: 指挥信号不明;

    29、超负荷或物体质量不明; 斜拉重物; 光线不足, 看不清重物; 重物下站人, 或重物越过人头; 重物埋在地下; 重物紧固不牢, 绳打结, 绳不齐; 棱刃物体没有衬垫措施; 容器内介质过满; 安全装置失灵。 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16)进行汽车吊装作业时, 除要严格遵守起重作业和汽车吊装的有关安全操作规程外, 还应保证车辆的完好, 不准在车辆有故障的情况下运行, 做到安全行驶。 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7.2.5有害因素控制对策措施有害因素控制对策措施有害因素控制对策措施的原则是优先采用无危害或危害性较小的工艺和物料, 减少有害物质的泄漏和扩散; 尽量采用生产过程密闭化

    30、、 机械化、 自动化的生产装置(生产线), 采用自动监测、 报警装置以及连锁保护、 安全排放等装置, 实现自动控制、 遥控或隔离操作。 尽可能避免或减少操作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直接接触产生有害因素的设备和物料, 是优先采取的对策措施。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1. 预防中毒的对策措施预防中毒的对策措施根据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 50441985)、 有毒作业分级(GB123311990)、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002)、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 128011991)、 国务院令第352号使用有毒物品作业

    31、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等, 对物料和工艺、 生产设备(装置)、 控制及操作系统、 有毒介质泄漏(包括事故泄漏)处理、 抢险等技术措施进行优化组合, 采取综合对策措施。 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1)物料和工艺。 尽可能以无毒、 低毒的工艺和物料代替有毒、 高毒的工艺和物料, 是防毒的根本性措施。 (2)生产设备(装置)。 生产装置应密闭化、 管道化, 尽可能实现负压生产, 防止有毒物质泄漏、 外溢。 生产过程机械化、 程序化和自动控制, 可使作业人员不接触或少接触有毒物质, 防止误操作造成的中毒事故。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3)通风净化。 应设置必要的机械通风排毒、 净化(

    32、排放)装置, 使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浓度被限制在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值以下。 (4)应急处理。对有毒物质泄漏可能造成重大事故的设备和工作场所, 必须设置可靠的事故处理装置和应急防护设施。 应设置有毒物质事故安全排放装置(包括储罐)、 自动检测报警装置、 连锁事故排毒装置, 还应配备有毒物质泄漏时的解毒(含冲洗、 稀释、 降低毒性)装置。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5)急性化学物中毒事故的现场急救。急性中毒事故的发生, 可使大批人员受到毒害, 病情往往较重。 因此, 现场及时有效的处理与急救, 对挽救患者的生命, 防止引起并发症可起到关键作用。 (6)其他措施。在生产设备密闭和通风的基

    33、础上实现隔离、 遥控操作。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配备定期和快速检测工作环境空气中有毒物质浓度的仪器, 有条件时应安装自动检测空气中有毒物质浓度和超限报警装置。 配备检修时的解毒、 吹扫、 冲洗设施。 生产、 储存、 处理极度危害和高度危害毒物的厂房和仓库, 其天棚、 墙壁、 地面均应光滑, 便于清扫; 必要时应加设防水、 防腐等特殊保护层以及专门的负压清扫装置和清洗设施。 采取加强防毒教育, 进行定期检测、 定期体检、 定期检查及监护作业, 开展急性中毒及缺氧窒息抢救训练等管理措施。 根据有关标准(石油、 化工、 农药、 涂装作业、 干电池、 煤气站、 铅作业、 汞温度计等)的要

    34、求, 还应采取其他的防毒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2. 预防缺氧、预防缺氧、 窒息的对策措施窒息的对策措施(1)针对有缺氧危险的工作环境发生缺氧窒息和中毒窒息的原因, 应配备氧气浓度和有害气体浓度检测仪器、 报警仪器、 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 通风换气设备以及抢救器具。 (2)按先检测、 通风, 后作业的原则, 当工作环境空气中氧气浓度大于18和有害气体浓度达到标准要求时, 在密切监护下才能实施作业; 对氧气、 有害气体浓度可能发生变化的作业场所, 作业过程中应定时或连续检测, 保证安全作业。 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3)在由于防爆、 防氧化的需要不

    35、能通风换气的工作场所, 受作业环境限制不易充分通风换气的工作场所和已发生缺氧、 窒息的工作场所, 作业人员、 抢救人员必须使用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 严禁使用净气式面具。 (4)有缺氧、 窒息危险的工作场所, 应在醒目处设警示标志, 严禁无关人员进入。 (5)有关缺氧、 窒息的安全管理、 教育、 抢救等措施和设施的内容, 同防毒措施部分。 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3. 防尘对策措施防尘对策措施(1)工艺和物料。 选用不产生或少产生粉尘的工艺, 采用无危害或危害性较小的物料, 是消除、 减弱粉尘危害的根本途径。 (2)限制、 抑制扬尘和粉尘扩散。 (3)通风除尘。 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工艺

    36、特点和除尘的需要, 利用风压、 热压差, 合理组织气流(如进排风口、 天窗、 挡风板的设置等), 充分发挥自然通风改善作业环境的作用。 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 应设置全面或局部机械通风除尘装置。 (4)其他措施。 由于工艺、 技术上的原因, 通风和除尘设施无法达到劳动卫生指标要求的有尘作业场所, 操作人员必须使用防尘口罩、 工作服、 头盔、 呼吸器、 眼镜等个体防护用具。 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4. 噪声控制措施噪声控制措施根据噪声作业分级(LD 801995)、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 871985)、工业企业噪声测量规范(GBJ 221988)、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

    37、限值(GB 125231990)、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 123481990)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等, 采取使用低噪声工艺及设备, 合理布置平面, 以及使用隔声、 消声、 吸声装置等综合技术措施, 控制噪声危害。 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1)工艺设计与设备选择(1) 减少冲击性工艺和高压气体排空的工艺。 尽可能以焊代铆、 以液压代冲压、 以液动代气动, 物料运输中避免大落差翻落和直接撞击。 (2) 选用低噪声设备。 采用振动小、 噪声低的设备, 使用哑音材料降低撞击噪声; 控制管道内的介质流速, 管道截面不宜突变, 选用低噪声阀门; 强烈振动的设备或管道

    38、与基础支架、 建筑物及其他设备之间采用柔性连接或支撑等。 (3) 采用操作机械化(包括进、 出料机械化)和运行自动化的设备工艺, 实现远距离的监视操作。 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2)噪声源的平面布置(1) 主要强噪声源应相对集中(厂区、 车间内), 宜在低位布置, 充分利用地形隔挡噪声。 (2) 主要噪声源(包括交通干线)周围宜布置对噪声较不敏感的辅助车间、 仓库、 料场、 堆场、 绿化带及高大建(构)筑物, 用以隔挡对噪声敏感区、 低噪声区的影响。 (3) 必要时, 噪声敏感区与低噪声区之间需保持防护间距, 设置隔声屏障。 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3)隔声、 消声、

    39、吸声和隔振降噪采取上述措施后如果噪声级仍达不到要求, 则应用采隔声、 消声、 吸声、 隔振等综合控制技术措施, 尽可能使工作场所的噪声危害指数达到噪声作业分级(LD 801995)规定的0级, 且各类地点噪声A声级不得超过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 87985)规定的噪声限制值(5590 dB)。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1) 隔声。 采用带阻尼层、 吸声层的隔声罩对噪声源设备进行隔声处理, 根据结构形式的不同, 其A声级降噪量可达到1440 dB。 不宜对噪声源作隔声处理, 且允许操作人员不经常停留在设备附近时, 应设置操作、 监视、 休息用的隔声间(室)。 强噪声源比较分

    40、散的大车间, 可设置隔声屏障或带有生产工艺孔的隔墙, 将车间分成几个不同强度的噪声区域。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2) 消声。 对空气动力机械(通风机、 压缩机、 燃汽轮机、 内燃机等)的空气动力性噪声, 应采用消声器进行消声处理。 当噪声呈中高频宽带特性时, 可选用阻性型消声器; 当噪声呈明显低中频脉动特性时, 可选用扩展型消声器; 当噪声呈低中频特性时, 可选用共振型消声器。 消声器的消声量一般不宜超过50 dB。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3) 吸声。对原有的吸声较少、 混响声较强的车间厂房, 应采取吸声降噪处理。 根据所需的吸声除噪量, 确定吸声材料和吸声体的类型

    41、、 结构、 数量及安装方式。 (4) 隔振降噪。对产生较强振动和冲击, 从而引起固体声传播及振动辐射噪声的机器设备, 应采取隔振措施。 根据所需的振动传动比(或隔振效率), 确定隔振元件的荷载、 型号、 大小和数量。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5) 个体防护。 采取噪声控制措施后, 如果工作场所的噪声级仍不能达到标准要求, 则应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并减少接触噪声的时间。 对流动性、 临时性噪声源和不宜采取噪声控制措施的工作场所, 主要依靠个体防护用具(耳塞、 耳罩等)来防护。 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5. 振动控制措施振动控制措施根据作业场所局部振动卫生标准(GB 16434

    42、1992), 对工艺和设备提出减振、 个体防护等方面的对策措施。 (1)工艺和设备。 从工艺和技术上消除或减少振动源是预防振动危害最根本的措施。 选用动平衡性能好、 振动小、 噪声低的设备; 在设备上设置动平衡装置, 安装减振支架、 减振手柄、 减振垫层、 阻尼层; 减轻手持振动工具的质量等。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2)基础隔振。 提高基础重量、 刚度、 面积, 使基础固有频率避开振源频率。 在振动设备的基础与基础支撑之间用减振材料(橡胶、 软木、 泡沫乳胶、 矿渣棉等)、 减振器(金属弹簧、 橡胶减振器和减振垫等)隔振, 减少振源的振动输出; 在振源设备周围地层中设置隔振沟、

    43、板桩墙等隔振层, 切断振动波向外传播的途径。 (3)个体防护。 穿戴防振手套、 防振鞋等个体防护用具, 降低振动危害程度。 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6. 其他有害因素控制措施其他有害因素控制措施1)防辐射(电离辐射)对策措施(1) 外照射源应根据需要和有关标准的规定, 设置永久性或临时性屏蔽(屏蔽室、 屏蔽墙、 屏蔽装置)。 屏蔽的选材、 厚度、 结构和布置方式应满足防护、 运行、 操作、 检修、 散热和去污的要求。 (2) 设置与设备的电气控制回路连锁的辐射防护门, 并采取迷宫设计, 设置监测、 预警和报警装置及其他安全装置, 高能x射线照射室内应设紧急事故开关。第第7章安全对策

    44、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3) 在可能发生空气污染的区域(如操作放射性物质的工作箱、 手套箱、 通风柜等), 必须设有全面或局部的送、 排风装置, 其换气次数、 负压大小和气流组织应能防止污染的回沉和扩散。 (4) 工作人员进入辐射工作场所时, 必须根据需要穿戴相应的个体防护用具(防放射性服、 手套、 眼面防护用品和呼吸防护用品), 佩戴相应的个人剂量计。 (5) 开放型放射源工作场所入口处, 一般应设置更衣室、 淋浴室和污染检测装置。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6) 应有完善的监测系统和满足特殊需要的卫生设施(污染洗涤、 冲洗设施等)。 (7) 根据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 4792

    45、1984)和辐射防护规定(GB 87031988)的要求, 对有辐射照射危害的工作场所的选址、 防护、 监测(个体、 区域、 工艺和事故的监测)、 运输、 管理等方面提出应采取的其他措施。 (8) 核电厂的核岛区和其他控制的防护措施, 按核电厂安全系统准则(GBT 136291992)、 核电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GB 62491986)以及由国家核安全局依据专业标准、 规范提出。 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2)防非电离辐射对策措施(1) 防紫外线措施。 电焊等作业、 灯具和炽热物体(达到1200以上)发射的紫外线产生的危害, 主要通过使用防护屏蔽(滤紫外线罩、 挡板等)和保护眼睛、

    46、皮肤的个人防护用具(防紫外线面罩、 眼镜、 手套和工作服等)来减轻或避免。 目前我国尚无紫外线卫生防护标准, 建议采用美国的卫生防护标准(连续7 h接触时, 每小时不超过0.5 mWcm2, 连续24 h接触时, 每小时不超过0.1 mWcm2)。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2) 防红外线(热辐射)措施。 主要是尽可能采用机械化、 遥控作业, 避开热源; 其次, 应采用隔热保温层、 反射性屏蔽(铝箔制品、 铝挡板等)、 吸收性屏蔽(通过对流、 通风、 水冷等方式冷却的屏蔽)和穿戴隔热服、 防红外线眼镜、 面具等个体防护用具。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3) 防激光辐射措施。

    47、 为防止激光对眼睛、 皮肤的灼伤和对身体的伤害, 使激光强度不超过作业场所激光辐射卫生标准(GB 104351989)规定的眼直视激光束的最大容许照射量以及激光照射皮肤的最大容许照射量, 应采取下列措施: 优先采用通过工业电视、 安全观察孔监视的隔离操作。 观察孔的玻璃应有足够的衰减指数, 必要时还应设置遮光屏罩。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作业场所的地、 墙壁、 天花板、 门窗、 工作台等应采用暗色不反光材料和毛玻璃; 工作场所的环境色与激光色谱错开(如红宝石激光操作室的环境色可取浅绿色)。 整体光束通路应完全隔离, 必要时设置密闭式防护罩。 当激光功率能伤害皮肤和身体时, 应在光束

    48、通路影响区设置保护栏杆, 栏杆门应与电源、 电容器放电电路连锁。 设置局部通风装置, 排除激光束与靶物相互作用时产生的有害气体。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激光装置宜与所需高压电源分室布置; 针对大功率激光装置可能产生的噪声和有害物质, 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穿戴有边罩的激光防护镜和白色防护服。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4) 防电磁辐射对策措施。 根据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 87021988)、 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GB 91751988)、 作业场所微波辐射卫生标准(GB 104361989)、 作业场所超高频辐射卫生标准(GB 104371989), 按辐射源的频率(波

    49、长)和功率, 分别或组合采取对策措施。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3)高温作业的防护措施根据高温作业分级(GB 42RF1997)、 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1261989)、 高温作业分级检测规程(LD 821995)、 高温作业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限值(GB 9351989), 按各区对限制高温作业级别的规定采取措施。 (1) 尽可能实现自动化和远距离操作等隔热操作方式, 设置热源隔热屏蔽装置(热源隔热保温层、 水幕、 隔热操作室等)。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2) 通过合理组织自然通风气流, 设置全面、 局部送风装置或空调, 降低工作环境的温度。

    50、(3) 依据高温作业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限值(GB 9351989)的规定, 限制持续的接触热时间。 (4) 使用隔热服(面罩)等个体防护用具, 尤其是特殊高温作业人员, 应使用适当的防护用具, 如防热服装(头罩、 面罩、 衣裤和鞋袜等)以及特殊防护眼镜等。 (5) 注意补充营养及制定合理的膳食制度, 供应防高温饮料, 口渴饮水以少量多次为宜。第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章安全对策措施 4) 低温作业、 冷水作业防护措施根据低温作业分级 (GBT 144401992)、 冷水作业分级 (GBT 144391993)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1) 实现自动化、 机械化作业, 避免或减少低温作业和冷水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7章-安全对策措施-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431172.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