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备考策略复习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三历史备考策略复习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备考 策略 复习 课件
- 资源描述:
-
1、2022-4-161高高 三三 历历 史史备备 考考 策策 略略2022-4-162一、研究高考试题,把握命题方向一、研究高考试题,把握命题方向1向形式要方向。向形式要方向。 从前到后的延续性不可能有太大的从前到后的延续性不可能有太大的突破和创新。从命题的风格、试题的突破和创新。从命题的风格、试题的组题类型等来看,四川卷所独有的风组题类型等来看,四川卷所独有的风格一定会有所延续,尤其是被各地高格一定会有所延续,尤其是被各地高考专家所赞赏的部分将会更发扬光大。考专家所赞赏的部分将会更发扬光大。2022-4-163(1)选择题)选择题 延续:各种题型的搭配:正向选择题、逆向选择题、延续:各种题型的
2、搭配:正向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推断式选择题、材料式选择题(文字材料、图表材推断式选择题、材料式选择题(文字材料、图表材料)、组合式选择、因果型选择、概念型选择题、料)、组合式选择、因果型选择、概念型选择题、方法型选择题方法型选择题 等,各种题型仍然会兼顾。等,各种题型仍然会兼顾。(新材料、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条件下,更能考查学生对已有知识新情境、新问题条件下,更能考查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考查学生探究学科问题的能力。的迁移、运用能力,考查学生探究学科问题的能力。2007年四川卷共有图片年四川卷共有图片17幅,图表幅,图表2个,图片既有个,图片既有课本中的插图、课本封面的彩图(图课本
3、中的插图、课本封面的彩图(图4,图,图7,图,图14,图图15),也有课本外的(如图),也有课本外的(如图5)。材料既有史学著)。材料既有史学著作,也有文学作品(作,也有文学作品(19题)和民谣(题)和民谣(22题)。这对题)。这对提高考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有效区分他们的学习提高考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有效区分他们的学习能力,作用明显。能力,作用明显。) 加强:材料式选择题(尤其是图表材料,体现计量加强:材料式选择题(尤其是图表材料,体现计量史学的功能)可能更突出;新方法类选择题可能更史学的功能)可能更突出;新方法类选择题可能更突出;组题与单题相结合是一个大趋势。突出;组题与单题相结合是一个大趋
4、势。2022-4-164(2)非选择题)非选择题 延续:第延续:第37题,古今中外关联以扩大考查题,古今中外关联以扩大考查知识面;材料的综合性、多样性以及与之对知识面;材料的综合性、多样性以及与之对应的能力多样性的考查仍会坚持;新史学观应的能力多样性的考查仍会坚持;新史学观的渗透和立意仍会体现得淋漓尽致。的渗透和立意仍会体现得淋漓尽致。 发展:热点问题的渗透和呈现方式可能更加发展:热点问题的渗透和呈现方式可能更加巧妙,在考查热点的深度可能加强;第巧妙,在考查热点的深度可能加强;第39题,在区域文明方面可能会更明显。题,在区域文明方面可能会更明显。2022-4-1652向考纲要方向向考纲要方向
5、我们现在没有我们现在没有09年考纲,但是可以暂时依据年考纲,但是可以暂时依据08年的考纲来年的考纲来组织复习。组织复习。 2008年高考的考试范围有一定的调整年高考的考试范围有一定的调整,其中有一部分是不必其中有一部分是不必要重点突出的要重点突出的,是否重要是否重要,主要看与主干知识、与专题、与热主要看与主干知识、与专题、与热点话题衔接的程度。点话题衔接的程度。 但是有一类知识,要重点关注但是有一类知识,要重点关注社会生活板块社会生活板块的内容。的内容。从史学理论的角度看,社会生活史范式在全国和四川卷中从史学理论的角度看,社会生活史范式在全国和四川卷中有增长的趋势,也是可以避免与以往高考题重复
6、,更能体有增长的趋势,也是可以避免与以往高考题重复,更能体现新课标内容的特色,同时,还是命题人显示命题技艺的现新课标内容的特色,同时,还是命题人显示命题技艺的重要载体。(如,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生活的变化、隋唐重要载体。(如,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生活的变化、隋唐时期的社会生活等,以及与之相关的商业、城市、人口和时期的社会生活等,以及与之相关的商业、城市、人口和生活中的表现和变化都可能切入考查历史知识。)生活中的表现和变化都可能切入考查历史知识。) 明年新大纲出来后,可集中精力用专门突破新增内容。明年新大纲出来后,可集中精力用专门突破新增内容。2022-4-166(1)2008年年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新
7、增部分新增部分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井田制,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刺史制度;两汉时期与越南的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隋朝时期广设仓库和修筑驰道;隋唐府兵制和募兵制;庆历新政;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中国近代现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天京变乱和重建领导核心;甲午中日战争的平壤战役;戊戌变法的背景;冯玉祥与北京政变;孙中山北上与国民会议运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全面夺权”和二月抗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在徘徊
8、中前进;建设现代化的国防。世界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19世纪晚期欧美的工人运动;第二国际;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国际裁军的进程和地区缓和;知识经济的兴起。2022-4-167(2)教材列为阅读内容(即不做考试要求的)而)教材列为阅读内容(即不做考试要求的)而考试大纲考试大纲中有的内容,三年高考也不时展现。中有的内容,三年高考也不时展现。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部分部分:均田制;元朝的灭亡;明朝时期华侨与开发南洋。 中国近代现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部分:工人运动的高潮;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07年);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世界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部分:意大利的统一;苏联向社会
9、主义的过渡(主要是新经济政策)。 2022-4-168(3).教材上没有介绍且考纲中也没有的内容教材上没有介绍且考纲中也没有的内容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部分:部分:谥号、庙号、年号等常识。 说明: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关键,应加强学生的史学素养。 2022-4-169向考过的高考题要方向向考过的高考题要方向 研读考题,掌握动态。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展研读考题,掌握动态。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展示了命题人的立意角度和涉及的知识范围,示了命题人的立意角度和涉及的知识范围,它是师生了解考试的窗口。考前要整理至少它是师生了解考试的窗口。考前要整理至少近近3年的高考试题(主要是文科综合中的历年的高考试题(主要是文科综合中
10、的历史试题),熟悉其结构和特点。抓高考信息史试题),熟悉其结构和特点。抓高考信息的采集与筛选,增强复习针对性。这是对我的采集与筛选,增强复习针对性。这是对我们每一个高三教师的基本要求之一。们每一个高三教师的基本要求之一。2022-4-1610认真研究试题,抓好复习的载体。 历年高考文综试题:综合研究,找特征。 近三年文综高考题:重点研究,找趋势。 相同考点的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 不同区域的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 当年高考试题:整体研究、找共性。 值得一提:北京卷06.07.08三个37题,广东卷、天津卷也很出彩。2022-4-1611北京三题一脉相承 06年:18世纪以来文明的对话四个图
11、片展; 07年:史学方法史料研习、理论指导、社会调查、问题讨论。 08年:话说改革四个主题发言。2022-4-1612(1)老题新考,推陈出新。)老题新考,推陈出新。 例1:2007年和2008年上海秋季高考历史试题 1(2007上海历史37)最近,国外一位学者提出了“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借用这句话设计了右侧这张主题演讲的图片。问题:(10分)(1)1978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1分)(2)为什么中国的1978年会被视为21世纪开始的标志?(6分)(3)你如何评价图片所体现的主题?(3分) 2022-4-1613参 考 答 案(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2、。(2)可从三方面展开。从中国的视角来看,如:1978年后确立了对内改革的战略决策,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计划经济转移到市场经济等;从世界的视角来看,如:1978年后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中国融人世界,加入WTO等。从21世纪的视角来看,如:21世纪全球进入了急剧变化的新时代,中国成为21世纪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和影响国际格局变化以及推动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所有这一切都源于1978年的历史性转折等。注:标答仅供参考,答案不必全部符合标答。考生也可从个体的视角梳理、综合、分析后,进行回答。(3)本题答案开放。能提炼出与图片所提供的信息相关的主题,作出评价并言之有理即给分
13、。2022-4-16142(2008上海历史38)“中国的1978” 1978年,对于中国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的学者说,这是中国的重新出发,一个国家的重新开始。历史为什么选择了1978年,这既是那个时代一批人面对中国与世界的过去和未来的集体思考,也和一代伟人邓小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到今天,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已为世界所瞩目。站在30年后的今天,以“中国的1978”为主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可选择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角度,也可围绕某一中心、某一事件、某一人物等展开论述。(30分)注意: 1.论文须围绕主题展开 2.论点应由材料支持 3.论述要层次分明 4
14、.叙述要通顺流畅2022-4-1615参考答案 本题每卷至少应由两人评阅,各人独立打分,以所得平均分为最终得分(有小数出现则4舍5入);如果两人给出的分值之差等于或大于阈值,应由中心组重新评阅。(1)主题:能够依据题目要求。(2)观点:观点突出。(3)史实:所引史实典型而充分。(4)论述:论据与论证充分。(5)叙述:文字通顺流畅。2022-4-1616(07年重庆卷)年重庆卷) 37(32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材料一: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没有社会地位。材料二: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
15、故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有为于材料二: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故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有为于世,自先王之泽竭,教养之法无所本,士虽有美材而无学校师友以成就之,此议世,自先王之泽竭,教养之法无所本,士虽有美材而无学校师友以成就之,此议者之所患也。今欲追复古以革其弊者之所患也。今欲追复古以革其弊以俟(等待)朝廷兴建学校。(王安石以俟(等待)朝廷兴建学校。(王安石临川集临川集)材料三:材料三:19世纪世纪60年代到年代到90年代初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以同文馆、电年代初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以同文馆、电报学堂、武备学堂、水师学堂、自强学堂等命名的学堂相继创办,其间还有报学
16、堂、武备学堂、水师学堂、自强学堂等命名的学堂相继创办,其间还有150多人被派赴美、英、法等国留学。多人被派赴美、英、法等国留学。材料四:拿破仑通过材料四:拿破仑通过教育基本法教育基本法等法令实施教育改革,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等法令实施教育改革,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同时改建与发展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专科学校制;同时改建与发展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专科学校和军事学校等。和军事学校等。(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
17、怎样的变化?(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4分)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教育改革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教育改革的原因(2分)。概括其分)。概括其教育改革措施的特征。(教育改革措施的特征。(6分)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教育变革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教育变革的历史背景,(4分)并对此分)并对此变革加以评价。(变革加以评价。(4分)分)(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特点,()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特点,(4分)说明拿分)说明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目的
18、。(破仑教育改革的目的。(4分)分)(5)结合以上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结合以上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分)2022-4-1617答案要点:答案要点: (1)“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 (2)当时的教育不利于培养人才;舆论不利于变法。注重改革教育内容;培养实用性人才;扩大选官途径。 (3)鸦片战争后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洋务运动兴起,迫切需要近代人才。培养了一批翻译、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人才;但单纯学习西方科技,没有改变教育制度。 (4)教育立法,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近代教育体系。培养了资
19、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人才;为了政治稳定和资本主义发展。 (5)略。2022-4-1618(08年天津卷) 37.(31分)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论语曰:“学而优则仕”。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据明史记载,明代科举制“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特点。(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稍变其试士之法”的表现及产生的影响。(4分)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
20、军面阵等课程。(3)材料二中新式学堂由何者创办?(2分)从课程内容说明新式学堂在当时所起的作用。(3分)材料三: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课时如下:课程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语历史地理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图画法制理财体操合计课时5451936111120884310180(4)与材料一相比,清末中学堂课程内容有哪些特点?(4分)你怎样评价?(2分)材料四: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
21、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5)依据材料四归纳15至19世纪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4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各举一例说明这一趋势对19世纪末的德国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6)综上,谈谈你对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2分)2022-4-1619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儒家学说(四书五经)。读书与做官紧密结合(教育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 (2)内容专取四书五经,文体采用八股文。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加强了专制主义(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3)洋务派。适应了洋务运动需要,培养了翻译、军事和科技等实用性人才。 (4)添设西学课程,科
22、目设置全面,经学仍占据重要地位。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5)自然科学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理性主义的影响增强)。德国科技高度发展,如电磁波、X射线、发电机、内燃机等;出现许多新兴工业,如汽车制造、电力、化工等;德国成为欧洲强国,工业产值居于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6)要加快社会的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2022-4-1620天津卷与重庆卷的进步 (1)材料更加多样化,文字加表格材料。 (2)涉及的知识点更广泛。 (3)考查的能力更全面。 (4)更注重对阶段特征的考查。 (5)立意更明确,史学范式的运用更突出。2022-4-1621(全国卷一)37.
2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初试 二试 三试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宫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
24、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摘编自净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中等(1)在唐代明经
25、、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6分)(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10分)(3)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6分)(4)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10分)2022-4-1622试题分析 从考查内容看,充分体现了文明史的视角和关注现实的导向。从文明史的视角,科举制度中国制度文明的重大成果,被孙中山赞赏,也受到伏尔泰的赞赏,它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建立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全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起了重要作用;从关注现实的角度看,当前社会公平越来越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诉求,而公务员考试的逐年升温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