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解剖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解剖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八 自然地理 综合 研究 解剖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八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Page 2主要内容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第三节 自然区划第四节 土地类型研究第五节 人地关系研究Page 3本章的内容提要总体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特征、地域分异规律和自然区划,了解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方法及其等级系统;基本掌握目前的土地类型研究和人地关系研究情况;自然地理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自然地理环境进行综合研究。在诸如人口剧增、资源趋向枯竭、环境遭受污染与破坏、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威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困扰着人们的今天,这种综合研究不仅重要,而且非常迫切。Page 4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 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与地理耗散
2、结构2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2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Page 5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n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空间组合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其中某一要素影响另外要素,某一部分影响另外的部分。n独特性;整体性n 地理环境整体性观念发展的三阶段n自然综合体阶段n地理系统阶段n地理耗散结构阶段Page 61 1 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与地理耗散结构n 自然地域综合体n自然地理学以整体自然地理环境及其中的“一系列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运动形式”作为研究对象,这个“整体”的名称就是自然地域综合体,或自然地理系统,或地理
3、耗散结构。n 地理系统n地理系统: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即一个动态的多等级开放系统。Page 71 1 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与地理耗散结构地理系统的逻辑原则(E.索恰瓦) 地理系统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具有某种自由度; 地理系统中各种过程或现象之间总是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因果关系; 分异(differentiation)与整化(integration)相互补偿的原则; 地理系统尺度理论; 地理系统中存在关键要素; 地理系统的稳定动态。Page 81 1 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与地理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任何远
4、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而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Page 92 2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n 物质组成n化学元素组成n圈层组成n要素组成n 能量基础n地理环境主要和稳定的能量供给来自太阳辐射;n次要能源包括宇宙射线,月球-太阳重力场引起的潮汐能,构造作用转化而成的势能,太阳辐射通过蒸发作用转化而成的势能等。Page 102 2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 太阳的短波辐太阳的短波辐射占地表全部能量射占地表全部能量输入的输入的99.986%99.986%,是地球表层系统的是地球表层系统的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最
5、主要的能量来源。 太阳的短波辐太阳的短波辐射占地表全部能量射占地表全部能量输入的输入的99.986%99.986%,是地球表层系统的是地球表层系统的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最主要的能量来源。Page 112 2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转换 太阳辐射进入地理环境后,被大气、水、地面和土壤吸收并转化为热能,并最终返回宇宙空间,而地理环境则始终保持能量收支平衡。Page 122 2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 大气圈水圈:热能、动能、化学能和势能的传输与交换。 大气圈岩石圈:热能、化学能、动能的交换。 水圈岩石圈:热能、动能、势能与化学能的交换。 生物圈其他三
6、个圈层:普遍存在着热能与化学能的交换。势能势能化学能化学能动能动能热能热能Page 133 3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物质交换是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物质是能量的载体,因此物质交换与能量传递总是同时进行的。Page 14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1 地带性分异规律2 非地带性规律3 地域分异的尺度4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Page 15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一般公认的地理分异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
7、和非(纬度)地带性两类。Page 16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n 形成地域分异的基本原因n一是太阳辐射,一是地球内能。他们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空间上或时间上是作用都是不平衡的,其作用的效应呈现出显著的矛盾性。两者在地表自然界中的异质的特殊作用,决定了地域分异的两个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性,即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n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是地域分异规律的最基本规律,而其他的分异规律则是基本规律的具体体现。Page 171 1 地带性分异规律n 地带性规律学说的形成背景n中国、俄罗斯和欧洲很早就出现了地带性学说的思想萌芽。n 地带性规律学说的本质含义n道库恰耶夫是地带学说的创立者,自然地带学说是地
8、理学的经典理论之一,是用来表征空间地域分异规律的重要学说。Page 181 1 地带性分异规律n 道库恰耶夫学说的要点:n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自然地带形成的能量基础。n由宇宙行星因素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表不同纬度区域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自然带和地带的动力学原因。n带和地带只在理想状态下呈东西方向延伸,并具有环球分布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发生更替。n地带性规律并非唯一的空间地理规律,客观上应存在另一种规律。Page 191 1 地带性分异规律n 地带性规律研究的近期发展n查明了不仅各自然地理要素具有地带性特征,而且由这些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也具有地带性,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大致呈东西向延伸的地带性
9、自然区域。n对地带性规律的研究由陆地扩展到海洋,并在海洋上发现大量地理地带性证据n突破了单纯考虑热量的局限性,发现了水分尤其是水热组合关系在地带和亚地带地域分异中的重要作用。Page 201 1 地带性分异规律n揭示了沿岸和内陆腹地纬度地带谱完全不同的事实。n确认了非地带性区域内仍有地带性分异存在。n许多学者致力于地带性规律的量化和模型化研究。根据蒋忠信(1982)提出的正态频率分布函数曲线模型的计算结果绘出的自然地带分布高度H随纬度的变化Page 212 2 非地带性规律n 地球的内能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能量基础。n 非地带性规律主要包括:n海陆分异n陆地干湿度分带性n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区域
10、性分异n具有地方气候背景的地域分异n垂直带性分异Page 222 2 非地带性规律n 海陆分异n海陆分布是地球表面最大尺度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n海陆分异的外在表现形式n海洋与陆地的分化过程n海陆平面形态n海陆面积比n大陆瓣组合形式n海洋平均深度n大陆平均高度Page 232 2 非地带性规律n 陆地干湿分带性n主要指在热量背景相同或近似的各纬度区域内部,以年降水量由沿海向大陆腹地方向递减为契机,所引发的区域自然景观及其各组成要素的变化。n中纬度地区的表现:n沿海地区多为森林地带n森林草原地带n草原地带n荒漠草原地带n荒漠地带Page 242 2 非地带性规律n 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区域性分异n大
11、地构造的地貌表现n强烈隆升的地块表现为大高原n相对下沉的地块表现为盆地或平原n巨大的板块缝合带或地槽褶皱带表现为大山系n自然区(具有特殊构造地貌分异背景)n天山山地n塔里木盆地n青藏高原n东欧平原n蒙古高原n密西西比平原n巴西高原等Page 252 2 非地带性规律n次级分异n大高原或大平原几何平面性质的差异;n大山系在其延伸的距离上相异的海拔、走向和其他山文结构特征。n山地、高原和平原内部的次级构造地貌分异,可形成次级自然区。Page 262 2 非地带性规律n 具有地方气候背景的地域分异n近海岸区、湖区、森林区、灌区和城市都有其气候特点这类地方气候造成的地域分异,涉及范围不大,但是作用却不
12、可忽视。n在有些地区,地方风也是一个重要的地域分异因素。Page 272 2 非地带性规律n 垂直带性分异n具体表现:随着地面高度的增加n气温递降;n一定范围内降水量递增;n不同高度层带水热组合特征各异。Page 283 3 地域分异的尺度v地域分异的尺度地域分异的尺度 全球性地域分异全球性地域分异 大尺度分异大尺度分异 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 区域性地域分异区域性地域分异 中尺度分异中尺度分异 小尺度分异小尺度分异 不同尺度的地域分异间,具有从属关系。大尺度分异构成较不同尺度的地域分异间,具有从属关系。大尺度分异构成较小尺度分异的背景,小尺度分异则是大尺度分异的基础小尺
13、度分异的背景,小尺度分异则是大尺度分异的基础v地域分异的尺度地域分异的尺度 全球性地域分异全球性地域分异 大尺度分异大尺度分异 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 区域性地域分异区域性地域分异 中尺度分异中尺度分异 小尺度分异小尺度分异 不同尺度的地域分异间,具有从属关系。大尺度分异构成较不同尺度的地域分异间,具有从属关系。大尺度分异构成较小尺度分异的背景,小尺度分异则是大尺度分异的基础小尺度分异的背景,小尺度分异则是大尺度分异的基础Page 293 3 地域分异的尺度n 全球地域性分异n地带性地域分异(热量带及气候带)n非地带性n海陆分异:形成了海洋系统和陆地系统;n海陆起伏:导致
14、海洋内部形成海沟、洋盆、洋中脊、大陆坡、大陆架,陆地表面形成平原、盆地、山地与高原。Page 303 3 地域分异的尺度n 全球海洋和全大陆分异n纬度地带性分异使海洋和陆地各自分化为若干自然带和地带,但海洋自然带并不延伸到陆地,陆地自然带总是在大陆东西边缘被海洋切断。因此,纬度地带性既是全海洋的,也是全大陆的地域分异。n干湿度分带性在陆地最广的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表现最明显,在其他纬度区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应属全大陆地域分异范畴。n陆地上巨大的南北向、东西向或其他走向大地构造单元或这类构造单元的集合体,在地貌上表现为巨大山系或高原,如科迪勒拉山系、伊朗高原帕米尔青藏高原,或纵贯南北美洲,或横贯亚洲
15、大陆,也是全大陆地域分异。Page 313 3 地域分异的尺度n 区域性地域分异n区域性分异包括:n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分异(如青藏高原)n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n非地带性区域内的地带性分异n三种地域分异,都是大尺度分异。Page 323 3 地域分异的尺度中尺度地域分异由高原、山地、平原内部地貌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地方气候(如林区气候、灌区气候、海岸气候、湖区气候、城市气候)和地方风引起的地域分异山地垂直带性分异Page 333 3 地域分异的尺度n 小尺度地域分异n定义: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地貌部位的变化导致水分与热量的重新分配而形成不同的小气候和植物群落。n引起小尺度地域分异的原因:n局
16、部地势起伏n小气候差异n岩性与土质差异n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聚积n排水条件不同Page 344 4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n 自然地带更替的特点如下:n地带谱在南北半球基本对称。n环球分布的自然地带只限于极地高纬和赤道带,其他纬度则出现所谓干湿度地带性的变化,即从沿岸森林经草原到内陆荒漠的经度变化。n除寒洋流经过的地方外,大陆两岸基本上分布着各种森林地带,并向极地过渡到草甸冻原地带。这种更替方式属于海洋性地带谱。Page 354 4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大陆内部 大陆内部则分布大陆性地带谱,即自荒漠地带开始,经草原、泰加林和冻原地带过渡到极地冰雪长寒地带。泰加林是寒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生长的森林
17、,因此在西岸发生尖灭,东岸则变窄。沿岸地带 在寒暖洋流发生分歧的沿岸,出现特殊的地中海地带。这是一种特殊的海洋性地带,具有冬湿夏干的地中海气候,以及与之相应的常绿灌丛和夏季落叶的灌木混交林与典型褐土。Page 36n .C.马克耶夫以欧亚大陆作为理想大陆,划分出27个自然带,并对其相互关系做了图解Page 374 4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n 布迪科与格里高里耶夫为了阐明自然地带分布与水热对比的关系,做图如下:Page 38第三节 自然区划1 自然区划原则2 自然区划方法3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自然区划:以地域分异规律学说为理论依据划分自然区,并力求反映客观实际的方法,就是自然区划。Page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