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气-固相催化反应动力学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五章-气-固相催化反应动力学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五 催化 反应 动力学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五章 气-固相催化反应动力学5.1 气-固相催化反应5.2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5.3 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5.1 气-固相催化反应5.1.1 气-固相催化反应概述1、气-固相催化反应非均相反应发生在气-固界面。2、气-固相催化反应的特征(1)在操作条件下反应物和产物都为气体;(2)反应主要在固体颗粒催化剂内表面上进行;(3)反应速率与固体颗粒催化剂内的扩散速率有关。dtdWrdtdSriinini11或S108型二氧化硫氧化制硫酸催化剂A202型氨合成催化剂C307型中低压合成甲醇催化剂T-504型常温COS 水解催化剂C14-SL型二段转化催化剂QDB-04型CO耐硫变换催化
2、剂5.1.2 固体催化剂的表面积、外表面积和内表面积(1)固体催化剂的组成及基本制备方法(1)组成活性组分原子活性中心助催化剂分子协同作用载 体骨架支撑作用(2)方法浸渍法贵金属催化剂沉淀法氧化物催化剂共混法氧化物催化剂熔融法金属催化剂(2)固体催化剂的孔结构外观形状内观结构有模有样千疮百孔(3)孔结构参数与表征 内表面积内孔表面积 孔容和孔隙率 孔径及其分布(1)内表面积实验测定气体吸附法,即BET法BET:Brunauer-Emment-Teller的缩写。最常用的气体:氮气(分子小,不易化学吸附)测量要求:相对压力P/P0= 0.050.3 。P:气体压力P;P0:同温度下气体的饱和蒸气
3、压。仪器名称:比表面测定仪;氮吸附比表面测定仪等。规格型号及其性能:从网上可搜索到。主要技术参数 电源电压:220V 频率:50Hz传感器输入:直流电压030V 直流电流:0200mAHeN2=41 比表面积测定范围:0.13500m2/g相对误差:2% 完成测试时间:25min比表面测定仪;氮吸附比表面测定仪(2)孔容和孔隙率孔总体积相对大小孔容单位质量催化剂的孔体积实验测定氦-汞置换法HeHg只剩骨架只进缝隙孔隙率孔容积与总体积之比按假密度计算真密度:骨架密度“t”假密度:总体密度“p”pgpgVV1总体积空容积孔隙率gpV(3)孔径及其分布内孔大小状况实验测定压汞法测大孔(25nm);
4、气体吸附测中孔(1-25nm); Pr/ )cos2(其中:表面张力,接触角。Ritter 和Drake发现,汞和一大类物质如木碳和金属氧化物的结束角在135144间,一般可以使用平均值140,因此Pr/75000【例5-1】在测定孔容和催化剂颗粒的孔隙率实验中,用活性而氧化硅(412目大小的颗粒)样品得到以下数据:催化剂样品质量为101.5g,量取体积为165.5cm3,苯置换体积为120.4cm3,汞置换体积为82.7cm3。试计算该样品的孔容和孔隙率。【解】样品的真密度为:)/(25. 24 .1205 .1655 .1013cmgt样品的假密度为:)/(226. 17 .825 .16
5、55 .1013cmgP样品的孔容为:)/(371. 025. 21226. 11113gcmVtPP样品的孔隙率为:455. 0226. 1371. 0PPPV5.1.3 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1)气流中的球形颗粒催化剂示意图(2)催化剂颗粒内微孔结构示意图在气流中的固体催化剂颗粒外层总是存在一层气膜,颗粒内分布着无数的微孔通道与外界气流相通。气体组分在固体催化剂颗粒中的传递过程图 例向内传递向外传递外层气膜内孔结构气膜界面颗粒外表面孔道内表面气流主体反应物反应物反应物生成物生成物生成物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基本概念 气流主体对流过固体催化剂颗粒的气体物料的统称。 气 膜气流主体流过固体颗粒催
6、化剂外表面所形成的 层流边界层。 外扩散过程反应组分在气膜中的扩散过程。 内扩散过程反应组分在催化剂颗粒内的扩散过程。 本证动力学过程对反应组分在催化剂颗粒内孔道表面 上所发生的吸附、表面反应与脱附过 程的统称。宏观动力学过程对内、外扩散过程和本证动力学过程 的统称。5.2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证动力学目标:建立本证动力学过程速率方程(1)吸附速率方程(3)脱附速率方程(2)表面反应速率方程(4)本证动力学速率方程内容:依据:(1)理想吸附等温方程(2)非理想吸附等温方程方法:稳态法划分为控制步骤和平衡步骤。5.2.1 本证动力学过程速率方程 本证动力学 过程与表达 反应组分吸附 吸附组分发生表
7、面反应 反应组分脱附气-固相催化反应本证动力学过程示意图ABLMA + B L + M AABBMLBA LL MM5.2.1 本证动力学过程速率方程 A组分的净吸附速率方程AdAiAaAdAaAAkpkrrr)1 ( B组分的净吸附速率方程BdBiBaBdBaBBkpkrrr)1 ( 表面反应速率方程MLdBAadaSkkrrr L组分净脱附速率方程)1 (iLaLLdLaLdLLpkkrrr M组分净脱附速率方程)1 (iMaMMdMaMdMMpkkrrr5.2.1 本证动力学过程速率方程 固体催化剂颗粒表面活性中心位;其中 固体催化剂颗粒表面活性中心位的覆盖率;总活性中心位(浓度)浓度)
8、被覆盖的活性中心位()1 (i 固体催化剂颗粒表面活性中心位的覆盖率;总活性中心位(浓度)浓度)未覆盖的活性中心位()1 (i注意:覆盖率和空位率都是相对值,只是个过渡变量。思考2:均匀表面吸附等温方程?思考1:吸附等温方程?等温时的平衡吸附量与分压的关系,即)(iipf(1)按照Langmuir均匀吸附层模型建立的吸附等温程。Langmuir均匀吸附层模型的基本要点是: 催化剂表面是均匀的每个活性位具有相同吸附能力; 吸附分子间没有相互作用; 吸附和脱附可以建立动态平衡。5.2.2 吸附等温方程思考3:怎样建立均匀表面吸附等温方程?第一步:写出吸附或脱附速率方程单组分)1 (,AAAaAap
9、krAAdAdkr,吸附速率方程脱附速率方程多组分)1 (,ijjiiaiapkriididkr,吸附速率方程脱附速率方程覆盖率;i其中:空位率;)1 (ijj)/exp(TREkgaAa)/exp(TREkkgdd吸附速率常数脱附速率常数列如某一表面反应为: 若三个组分都被吸附,则各对应组分的吸附和脱附速率方程有:CBA);1 (,iAAaAapkrAAdAdkr,);1 (,iBBaBapkrBBdBdkr,);1 (,iCCaCapkrCCdCdkr,第二步:写出净吸附速率或净脱附速率方程AAdiAAaAdAaAkpkrrr,)1 (净脱附速率为脱附速率和吸附速率之差。)1 (,iAAa
10、AAdAaAdApkkrrr第三步:写出吸附平衡速率方程,0,AdAaArrr净吸附速率为吸附速率和脱附速率之差。吸附速率和脱附速率相等*1AAAAApKpKdaAkkK 第四步:由吸附平衡方程推出理想吸附等温方程0)1 (,*,AAdAAAaAdAaAkpkrrr单组分A的理想吸附等温方程。若为双组分A、B吸附:0)1 (,*,AAdBAAAaAkpkr0)1 (,*,BBdBABBaBkpkr联立求解若为单组分A吸附:其中:*11BBAABBBBBAAAAApKpKpKpKpKpK);(,BdBaBAdAaAkkKkkK*11)1 (1iiiiiiiipKpKpK或双组分A、B理想吸附等温
11、方程。若为 n 个组分吸附:n 组分的理想吸附等温方程。等温方程建立举例(1)反应物吸附:(2)表面反应:(3)产物脱附:对于化学反应:AR(单组分反应)RXAXA+XAXR+XRX(吸附)(脱附)(表面反应)首先建立均匀表面吸附等温方程(1)分析反应系统中被吸附的组分:A和R两个组分;(2)根据组分数可写出对应的吸附等温方程;1*RRAAAAApKpKpK*1RRAARRRpKpKpK*1RRAARRAAipKpKpKpK*11)1 (RRAAipKpK或对于化学反应:(双组分反应)A+LBM+(1)反应物吸附:(2)表面反应:(3)产物脱附:;AXXA;BXXB;MXLXBXAX;XLLX
12、;XMMX显然,在该反应系统中共有4个组分发生吸附,则等温方程为;1*MMLLBBAAAAApKpKpKpKpK;1*MMLLBBAABBBpKpKpKpKpK;1*MMLLBBAALLLpKpKpKpKpK;1*MMLLBBAAMMMpKpKpKpKpK;1*MMLLBBAAMMLLBBAAipKpKpKpKpKpKpKpK;111*MMLLBBAAipKpKpKpK吸附:反应:脱附:(控制过程)+AB+ABMLLM平衡过程A+ XAX+XXBB+XXLL+XXMM+XAXXB+XLMABLM1、过程为单组分反应物的化学吸附控制AAdiAAaAkpkrr, a1总根据控制步骤模型:总速率 =
13、 控制步骤速率:由吸附等温方程可得:niiiiipKpK11*1MAiiiAAApKpK*1过程中有 4 个组分被吸附,具体的等温方程为*111*1111)1(MMLLBBAAniniiipKpKpKpKpK*1MMLLBBAAAAApKpKpKpKpK将 和 分别代入控制步到速率方程,得A)1(iAAdiAAaAkpkrr, a1总*,1MMLLBBAAAAapKpKpKpKpk*,1MMLLBBAAAAAdpKpKpKpKpKk*,1MMLLBBAAAAAdAAapKpKpKpKpKkpk)(BAMLBAMLpppppK注意: (1)在上述反应系统中,由于非控制步骤很快达到平衡,因此,可以
14、认为非控制步骤的平衡分压与操作分压相等,即;*BBpp ;*LLpp MMpp*(2)由于控制步骤远没有达到平衡,因此,控制步骤中的平衡分压不等于操作分压,必须通过反应平衡常数确定,即ABMLBpMLApKppp1*)(MMLLBBBpMLABpMLAAdAAapKpKpKpKppKpKppKkpkrABMLABML11,)(1)(总通常对上式作进一步的简化处理,此处令:aAAdAkKkk则上式可简化为:MMLLBBpBMLApBMLApKpKpKKpppKKppppkrABMLABML11)(1)(说明:(1)该速率方程描述的是整个反应系统的速率;(2)该速率方程是根据L-H模型推导得到;(
15、3)既然是理想模型,可假设各种情形进行理论推导;(4)最后的实际速率方程,只有通过实验证明、取舍。这就是单组分吸附控制时的L-H动力学模型+AB+LM吸附:反应:脱附:反应类型:(控制过程)MLBAdakkrrr速率:A+ XAX+XXBB+ XAXX B+XLM+XXLL+XXMM2、过程为表面化学反应控制对应的吸附等温方程为*1LLLLBBAAAAApKpKpKpKpK*1LLLLBBAABBBpKpKpKpKpK*1LLLLBBAALLLpKpKpKpKpK*1LLLLBBAAMMMpKpKpKpKpK将上述结果分别代入表面反应速率方程,得2*)1(MMLLBBAAMMLLBBAApKp
16、KpKpKpKpKkpKpkKr因为每一个吸附步骤和脱附步骤都是非控制步骤,所以每一步骤中的分压等于操作分压,即;*BBpp ;*LLpp MMpp*;*AApp 2)1(MMLLBBAAMMLLBBAApKpKpKpKpKpKkpKpkKr将上式中的常数合并,即;1BAKkKk ;2MLKKkk221)1(MMLLBBAAMLBApKpKpKpKppkppkr这就是表面反应控制的L-H动力学模型3、过程为单组分产物的脱附控制+AB+ABMLLM)1 (,iLLaLLdLaLdLpkkrrrr反应类型:L脱附为控制步骤:其速率方程为:+XXLL*1MMLLBBAALLLpKpKpKpKpK由等
17、温方程,得*11)1(MMLLBBAAipKpKpKpK将 和 分别代入控制步到速率方程,得A)1(i)1 (,iLaLLdLaLdLkkrrrr*,*,1MMLLBBAALLaLLLdpKpKpKpKpkpKkMMLLBBAALLaLLLdpKpKpKpKpkpKk*,*,1)(BAMLBAMLpppppKLMBAMBApLpppKp1*)(MMMBApLBBAALLaMBApLLdpKpppKKpKpKpkpppKKkrLMBALMBA1,1,)(1)(对上式进行简化处理:此处令LaLLdkbkk,MMMBApLBBAALMBAppKpppKKpKpKppppKkrLMBALMBA11)(
18、1)(小结:推导动力学方程的一般步骤:(1)由反应类型写出各组分的吸附、脱附方程;(2)由控制步骤建立反应系统速率方程;(3)由等温方程写处组分的吸附率和空位率;(4)将吸附率和空位率代入控制步骤速率方程;(5)简化处理。反应类型为:+N21232H2NH3吸 附:表面反应:(控制过程)+N2XN2X+N21232H2XXNH3XNH3NH3X+脱 附:H2不被吸附【注意】该模拟过程认为:虽然反应系统中有3个组分,但被 吸附的只有二个组分这时的等温方程要根据实际吸附组分来 定。【例】试推演下列合成氨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方程。现将该反应的本征动力学过程模拟如下:*332211)1 (NHN
19、HNipKpKN*33223331NHNHNNNHNHNHpKpKpK*,*,3322333331NHNHNNNHNHaNHNHNHdpKpKpkpKkr;22*NNpp5 . 05 . 1223NpppKHNHp速率方程:)1 (33iNHaNHdpkkr5 . 05 . 1*223NNHppKpHp5 . 05 . 1,5 . 05 . 1,223223322331NNppKKpKpkppKKkrHpNHNNNHNHaHpNHNHd简化处理,令5 . 15 . 05 . 05 . 1223223221)(HpNHNNNHHpppKKpKpppKkrNN333,NHaNHNHdkbk【例5-
20、2】如果一氧化碳与水蒸汽在铁催化剂上的气-固相催化反应符合下列机理:COCO222COHOHCO22COCO(1)(2)(3)试分别推导式(1)(3)控制时的均匀吸附动力学方程。【解】(1)一氧化碳吸附控制codicoaCOakpkrr)1 (,其中:*2211)1 (COCOCOCOipKpK*221COCOCOCOCOCOCOpKpKpK分别代入一氧化碳控制速率方程,得COdiCOaCOakpkrr)1 (,*,221COCOCOCOCOCOdCOaCOapKpKpKkpkrr令COdaKkk *,221)(COCOCOCOCOCOaCOapKpKppkrr;*222COOHCOHpppp
21、pK ;*222OHpCOHcopKppp因氢、二氧化碳、水蒸汽均处在平衡过程中,所以;22*HHpp;22*OHOHpp;22*COCOpp;222*OHpCOHCOpKppp222222221)(,COCOOHpCOHCOOHpCOHCOaCOapKpKppKpKpppkrr将它们分别代入控制方程,得一氧化碳吸附控制的本征动力学方程(2)表面反应控制222COHOHCOspkpkrr*221COCOCOCOCOCOcopKpKpK其中:*222221COCOCOCOCOCOCOpKpKpK*2222221COCOCOCOCOCOHCOCOOHspKpKpKpkpKkprr22222121C
22、OCOCOCOCOHCOOHspKpKppkppkrr其中:;1COkKk 22COKkk(3)二氧化碳脱附控制)1 (222,iCOaCOdCOdpkkrr其中:*222221COCOCOCOCOCOCOpKpKpK*,2222221COCOCOCOCOaCOCOdCOdpKpKpkpKkrr;*222COOHCOHpppppK *222HCOOHpCOpppKp*,222222221HCOOHpCOCOCOCOaHCOOHpCOdCOdpppKKpKpkpppKKkrr22222221)(,HCOOHpCOCOCOCOHCOOHpdCOdpppKKpKppppKkrr2/COadKkk 其
23、中:【补充作业】 丁烯在某催化剂上制丁二烯的总反应为C4H8 C4H6 +H2,假设反应按如下步骤进行(A) C4H8 + ( ) ( C4H8 )(B) (C4H8) ( C4H6 ) + H2(C) (C4H6) C4H6 + ( )(1)分别写出(A)、(C)为控制步骤的均匀吸附动力学方程;(2)写出(B)为控制步骤的均匀吸附动力学方程,若反应物和 产物的吸附都很弱,问此时反应对丁烯是几级反应?5.3 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气膜界面颗粒外表面孔道内表面气相主体反应物反应物反应物生成物生成物生成物气膜内传递(外扩散过程)颗粒内传递(内扩散过程)气相主体传递(等浓度过程)本征动力学过程速
24、率反应组分的变化速率相互影响,互相牵制受阻于气膜和颗粒内的扩散 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过程分析5.3.1.1 气体在固体催化剂内的扩散(内扩散)(1)扩散方式分子扩散菲克定律(同吸收)努森扩散受制于孔径大小的扩散构型扩散受制于分子构型大小的扩散表面扩散受制于固体表面迁移的扩散(2)扩散系数分子扩散系数mD努森扩散系数kD综合扩散系数zD有效扩散系数eD(3)扩散系数的计算 分子扩散系数的计算多组分物系1/nijAjAjAjAmDNNyyD(5-46)式中:)/(1013. 011001. 02231312175. 1scmVVpMMTDjAjAAj反方向分子扩散系数双组分物系的等分子AjD
25、(5-48)分子扩散通量比,即AjNN /jAAjMMNN/(5-45). j)()(j组分的分子扩散体积、分别为、AVVA原子扩散体积一些简单分子的扩散体积C16.5H27.07Ar16.1H2O12.7H1.98D26.7Kr22.8(CCl2F2)114.8O5.48He2.88(Xe)37.9(Cl2)37.7(N)5.69N217.9CO18.9(SiF4)69.7(Cl)19.5O216.6CO226.9(Br2)67.2(S)17空气20.1N2O35.9(SO2)41.1芳烃及多环芳烃20.2Ne5.59NH319.9注:表中带括号者均为由少数实验数据关联得到的。某些常见组分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