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简单-ppt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设计心理学简单-ppt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设计 心理学 简单 ppt 课件
- 资源描述:
-
1、 设计心理学第一章:设计心理学的对象和意义第一章:设计心理学的对象和意义.1.1设计心理学的对象设计心理学的对象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与消费心理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是 应用心理学的分支,它是研究设计与消费者心理匹配的专题. 1.1.1什么是设计心理学什么是设计心理学设计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在设计活动中,如何把握消费者心理,遵循消费行为规律,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最终提升消费者满意度的一门学科. 说明这一内涵要注意六点: 1、设计活动 2、消费者 3、消费者心理 4、消费行为规律 5、适销对路的产品 6、提升消费者满意度 1.1.2设计与消费者心理的关系设计与消费者心理的关系设计与消费者心理研究的主要目的
2、是沟通设计者与消费者,使设计者了解消费者心理规律,最大限度与消费者需求匹配,满足各层次消费者,达到适销对路的市场效益。 消费者的需要一般分为两大类,即物质性、自然性的需要,包括生理上和安全保健方面的需要;社会性、精神性的需要,包括社交、美化和发展类的需要。 1.1.3设计心理学研究的内容设计心理学研究的内容设计心理学是研究消费者心理活动规律在设计中的运用,它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有多学科的内容参与,是一门交叉性、边缘性的学科。 1.2设计心理学的意义设计心理学的意义设计心理学是包括设计与消费心理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它是研究设计与消费者心理匹配的专题. 1.2 .1设计心理学
3、为设计心理学为“好的设计好的设计”服务服务 所谓“好的设计”很难有一个统一标准,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出身、修养、爱好等 都不相同。但是设计师和消费者还应有一个大致认同标准。 德国造型咨询委员会顾问萱旺特认为德国造型咨询委员会顾问萱旺特认为“好的设计好的设计”有九条标准有九条标准 1、创造性设计、创造性设计 2 、适合性设计、适合性设计 3、美观性设计、美观性设计 4、理解性设计、理解性设计 5、以人为本的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 6、永恒性设计、永恒性设计 7、“精细化精细化”设计设计 8、“简洁化简洁化”设计设计 9、“生态性生态性”设计设计 1.2 .2消费者满意度是现代设计的依据消费者满意度是现
4、代设计的依据消费者满意消费者满意指标指标(CSI)行行为为满满意意指指标标理念满意指标理念满意指标视听满意指标视听满意指标服服务务满满意意指指标标产产品品满满意意指指标标行为规则满意 行为机智满意 行为模式满意经营哲学满意 经营宗旨满意 企业精神满意 价值观念满意标准色满意 标准字满意 听觉满意 标志满意 品质满意 时间满意 数量满意 设计满意 包装满意 品位满意 价格满意绩效满意 保证系统满意 完整性满意 方便性满意 情绪、环境满意 1.2 .3消费者心理研究与设计师素质消费者心理研究与设计师素质研究设计与消费者心理的关联分析,可以提高设计人员的创造力,完善设计研究设计与消费者心理的关联分析
5、,可以提高设计人员的创造力,完善设计人员的人格,丰富设计人员的知识面,使设计人员了解消费者的不同欣赏心人员的人格,丰富设计人员的知识面,使设计人员了解消费者的不同欣赏心理和审美情趣,使设计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收到良好的市场效应。理和审美情趣,使设计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收到良好的市场效应。 作业:作业: 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 1、设计心理学、设计心理学 2、消费者满意度、消费者满意度 二、简述题二、简述题 1、设计与消费者的关系、设计与消费者的关系 三、分析题三、分析题 1、分析设计心理学为、分析设计心理学为“好的设计好的设计”服务的案例。服务的案例。 第二章: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设计心
6、理学的研究方法. 人的消费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部分。研究消费者 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与整个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是一致的,心理学本身的 发展,为心理学应用分支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基础。但人类的消费活动是一种 特殊领域。在运用心理学的某些方法了解消费行为规律时,必然有一些新的内 容和新的问题。因此探索设计心理学研究方法,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也丰 富了心理学主干研究方法的积累。 2 .1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心理学的基本方法之一。观察是科学研究的最一般的实践方法,同时也是最简便、易行的研究方法。所谓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观察研究
7、对象(消费者)的言行表现,从而分析其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方法。 观察法的核心,是按观察的目的,确定观察的对象、方式和时机。观察时应随时记录消费者面对广告宣传、产品造型、包装设计以及柜台设计等方面所表现的行为举止,包括语言的评价、目光注视度、面部表情、走路姿态,等等。 2 .1 .1观察法观察法 观察记录的内容应包括:观察的目的、对象,观察时间,被观察对象的有关言行、表情、动作等的数量与质量等。另外,还有观察者对观察结果的综合评价。 观察法的优点是自然、真实、可靠、简便易行、花费低廉。在确定观察的时间和地点时,要注意防止可能发生的取样误差。 观察法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在进行观察时,观察者要被动地等
8、待所要观察的事件出现。而且,当事件出现时,也只能观察到消费者是怎样从事活动的,并不能得到消费者为什么会这样活动,他的内心是怎样想的资料。 访谈法是通过访谈者与受访者之间的交流,了解受访者的动机、态度、个性和价值观念等的一种方法。 2 .1 .2访谈法访谈法 访谈法分结构结构式访谈和无结构式访谈两种 结构式访谈又叫控制式访谈,它是通过访谈者主动询问受访者,逐一回答的方式进行的。进行这种形式的访谈,访谈者需要根据访谈的目的,事先拟好的访谈提纲,或访谈的具体问题。访谈时,按照提纲或问题发问,让受访者回答,以收集所需要的资料。这种方式容易使受访者感到拘束产生顾虑,也容易让受访者处于被动的地位,使访谈者
9、只能得到“是”与“否”的回答,而不能了解到受访者内心的真实情况。因,而访谈的结构深度不够,也不容易全面。 无结构的访谈法是通过访谈者和受访者之间自然的交谈方式进行的。它不受形式,不受时间,有尊重受访者谈话的兴趣;受访者不存戒心,能在不知不觉中吐露出自己的内心真谛,使访谈者获得较深层的材料。但是,这种访谈要求受访者有较高的访谈技巧和经验。他要善于取得受访者的信任,愿意接受他的访谈。同时还要把握访谈的重点和方向。即使有经验的访谈者,用这种方式访谈,也比较费时、费事。同时,访谈的结果也不能做数量化的处理,有些问题也难以获得正确的解释。 问卷法就是事先拟订出所要了解的问题,列成问卷,交给消费者回答,通
10、过对答案的分析和统计研究,得出相应结论的方法。这是研究消费者心理常用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适宜了解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动机、态度、性格、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问题。 2 .1 .3问卷法问卷法问卷的形式1、开放式问卷:被调查者可按自己的意志,选择某中自己认为最佳的答案2、封闭式问卷:被调查人不能任意填写,只能按调查者设计的答案,选择自己最满意的一项3、混合式问卷 问卷法的优点是同一张问卷可以测试众多的消费者,测试既可以分别进行,也可以采用集体的方式,象学生考试那样,让很多人同时填写相同的问卷。因而,问卷法是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资料的一种有效方法。其结果也容易加以统计处理。但是,因为它是笔纸测验,要受文化水平
11、的限制。同时,对回答问卷的认真程度各不相同,遇到不负责人的受测者,若随意填写问卷,也回影响对结果的分析。另外,复杂的问卷编制起来也相当困难。不过,问卷法的这些缺点,比起它的优点来还是次要的,而且这些缺点也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克服的。 访谈法和问卷法都能收集到大量的资料,但在使用一般的访谈法和问卷法时往往会发现,消费者或受测者对问题的回答可能并不真实,他们自觉不自觉的会把自己内心真实想法掩饰起来,而且合乎社会一般见解的说法应付测试。如何真实了解消费者的真实动机和态度,运用投射法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这种研究方法不让被试者直接说出自己的动机和态度,而通过他对别人的描述,间接的暴露出自己的真实动机和
12、态度,这种方法也叫做角色扮演法,它是从心理测验的投射测验借鉴发展而来的。 2 .1 .4投射法投射法 2 .2 创造性思维方法的研究和评价创造性思维方法的研究和评价 研究创造性思维有很多中方法,但在国际上最有影响的是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学说,他不仅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而且提出了创造力的三维结构模式,并指出发散性思维是创造行为的关键理论。尤其值得学习的是运用对发散性思维的研究和成果的评价体系,使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有了可操作性程序。因此,研究创造性思维就变成了研究发散性思维的主题。 2 .2 .1创造性思维介绍创造性思维介绍 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不依常规,寻求变异,有多中答案的一种思维形
13、式。它要求沿着各种不同的方面去思考,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寻求多面性。发散性思维由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个因素构成,发散性思维是创造行为的关键成份。 2 .2 .2发散性思维操作案例发散性思维操作案例 图形测验:请你根据下面的图形,想象它和什么东西相近或相似,想出的东西越多越好。 语义测验:请你写出铅笔的各种用途,越多越好。 符号测验:请你以“1、2、3、4”四个数字进行运算,要求最后等与“8”,排除的算式越多越好。 1、可以用“+ - X ”,“平方”“开方”运算 2、每个数字在式子中只用一次,而且必须用一次图形测验评分标准一、流畅性:写出确切的物体、现象、均可以得分 二、变通性
14、:1、理解为水平线上两个相同的物体现象或人物如两个馒头、两道彩虹等2、理解为水平线上两个不同的物体,如海上日出峭石旁等3、从不同的方向想象物体,如侧面:驼峰 、反向:倒放的水缸、转向:B字等4、运动的物体或现象,如抛物线等三、独特性:3、4答案中某些新颖独特的可以得分语义测验评分标准一、流畅性写出铅笔用途正确答案的全部数量二、变通性1、测量工具,做直尺等2、做实验材料,铅芯导电等3、做礼品、商品等4、改变形态做其他用途。如雕刻、润滑等5、做其他用途。如模型、凳子腿等三、独特性:答案中某些新颖独特的可以得分符号测验评分标准(1)一、流畅性: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算式可得分二、变通性:1、用+ - 运
15、算2、用X 运算3、用+ - 平方、开放运算4、用多种符号运算三、独特性4、5中有独特性者 2 .2 .3发散性思维的特点发散性思维的特点 1、个别差异显著是发散性思维的重要特征。 2、从发散性思维的三个因素来分析,图形、符号、语义三个测验的平均得分情况都是流畅性最高,变通性次之,独特性最底。反应这三个变量操作的难易程度趋势。 3、因为发散性思维要求不依常规,寻求变异,求得多种答案,只有以多量为基础(流畅性),沿着不同的方面去发散(变通性),不依常规,突破现成的、一般的东西去发散(独特性)才能完成。作业:作业: 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 1、访谈法、访谈法 2、问卷法、问卷法 3、发散性思维、
16、发散性思维 二、简述题二、简述题 1、访谈法的分类、访谈法的分类 2、发散性思维的特点、发散性思维的特点 3、问卷法的优缺点、问卷法的优缺点 三、分析题三、分析题 1、从图形、语义、符号角度,举例说明发散性思维的评估指标。、从图形、语义、符号角度,举例说明发散性思维的评估指标。 第三章:设计与消费者的需要第三章:设计与消费者的需要众所周知,人们的消费行为是千差万别的,消费行为的多样化使人民生活众所周知,人们的消费行为是千差万别的,消费行为的多样化使人民生活格局形成了多元化,也使生产和市场显得丰富多彩。设计心理学的研究企格局形成了多元化,也使生产和市场显得丰富多彩。设计心理学的研究企图从消费者行
17、为的差异性中探求某些共同的规律,其消费者需要的研究就图从消费者行为的差异性中探求某些共同的规律,其消费者需要的研究就是了解消费行为规律的第一步。是了解消费行为规律的第一步。 3 .1 消费者的需要分析消费者的需要分析 3 .1 .1消费者需要概述消费者需要概述与消费者需要有关的概念有:需要、诱因、动机、欲望、需求、满意等。与消费者需要有关的概念有:需要、诱因、动机、欲望、需求、满意等。需要:需要就是因为生理或心理上的缺乏而引起的紧张,为了减少这种需要:需要就是因为生理或心理上的缺乏而引起的紧张,为了减少这种不舒服的紧张状态的一种反映。不舒服的紧张状态的一种反映。 诱因:一般认为,能够引起个体需
18、要的刺激源称为诱因。诱因:一般认为,能够引起个体需要的刺激源称为诱因。 动机:个体对某种缺乏的直接体验可以转化为需要,进而引出购买欲望动机:个体对某种缺乏的直接体验可以转化为需要,进而引出购买欲望 即动机。动机也可以定义为推动有机体寻求满足需要目标的内驱即动机。动机也可以定义为推动有机体寻求满足需要目标的内驱 力。力。 3 .1 .2消费者的需要、欲望、需求消费者的需要、欲望、需求SDLN广度广度购购买买强强度度洛迪士坐标洛迪士坐标需要:需要:Need欲望:欲望:Lust 需求:需求:Demand 满意:满意:SatisfactionA:需要的多样性:需要的多样性 B:需要的发展性:需要的发展
19、性 C:需要的层次性:需要的层次性 D:需要的时代性:需要的时代性 E:需要的伸缩性:需要的伸缩性 F:消费需要的可诱导性:消费需要的可诱导性 G:系列性和替代性:系列性和替代性 H:需要的季节性和时间性:需要的季节性和时间性 3 .1 .3消费者需要的特征消费者需要的特征1、政治法律因素、政治法律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4、个体因素、个体因素 3 .1 .4影响消费者需要的基本因素影响消费者需要的基本因素 3 .2消费者需要的理论研究消费者需要的理论研究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1943年提出研究人类需要的理论,人年提出
20、研究人类需要的理论,人称需要层次论。尽管提出人类需要的理论不乏其人,但马斯洛的需要称需要层次论。尽管提出人类需要的理论不乏其人,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需要理论。层次论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需要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自尊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 3 .2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需要的分类根据人类发展史上的起源:生理性需要社会性需要根据需要的对象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3 .2.2消费者需要的分类消费者需要的分类 3 .2.3中国消费者需要的未来发展趋势中国消费者需要的未来发展趋势 A:从传统消费观到现代消费观转变:从传统消费观到现代消费观转变 B:从重视生活水平
21、的提高到生活质量的提高转变:从重视生活水平的提高到生活质量的提高转变 C:从满足需要向创造需要转变:从满足需要向创造需要转变 D:中国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的特征转变:中国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的特征转变 E:信息消费领域向广度转变:信息消费领域向广度转变 F:居民从排浪式消费想多层次消费转变:居民从排浪式消费想多层次消费转变 G:从追求物质产品向同时追求服务消费转变:从追求物质产品向同时追求服务消费转变 H: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到追求人的发展转变: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到追求人的发展转变 I:信用消费将为人们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信用消费将为人们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 J:消费市场从固定型向动态发展型转变:消费
22、市场从固定型向动态发展型转变 3 .3 消费者欲望与设计消费者欲望与设计对设计师来说,要善于发现捕捉消费欲望,并使其指向目标实现。对设计师来说,要善于发现捕捉消费欲望,并使其指向目标实现。 3 .3.1消费欲望的特征消费欲望的特征1、欲望具有启动性、欲望具有启动性2、欲望具有方向性、欲望具有方向性3、欲望具有趋强性、欲望具有趋强性4、欲望具有持久性、欲望具有持久性5、欲望的复合性、欲望的复合性 6、欲望具有重复性、欲望具有重复性7、欲望具有选择性、欲望具有选择性 8、欲望的关联性、欲望的关联性 3 .3.2设计师要注意的问题设计师要注意的问题若要达到高级水平的设计,设计师除了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
23、,专业技能若要达到高级水平的设计,设计师除了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外,在设计中必须重视做好以下几点:外,在设计中必须重视做好以下几点: 1、随时注意观察和捕捉消费者需要欲望。、随时注意观察和捕捉消费者需要欲望。 2、对需求欲望的特点进行全面定位分析。、对需求欲望的特点进行全面定位分析。 3、挖掘能激发需求欲望的各种因素。、挖掘能激发需求欲望的各种因素。 4、重视寻找或创造各种欲望激励方式、重视寻找或创造各种欲望激励方式 。 5、欲望持续效应可行性分析。、欲望持续效应可行性分析。 6、欲望产生的行为导向分析。、欲望产生的行为导向分析。 7、设计创意构思定位。、设计创意构思定位。 8、运用专
24、业表现、表示技能完成制作,达到消费者满意效果。、运用专业表现、表示技能完成制作,达到消费者满意效果。 9、重视收集并分析欲望行为市场效应反馈、重视收集并分析欲望行为市场效应反馈 信息。信息。 10、评估后的修正设计。、评估后的修正设计。 作业:作业: 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 1、需要、需要 2、欲望、欲望 3、需求、需求 二、简述题二、简述题 1、消费者需要的一般特征、消费者需要的一般特征 2、消费者欲望的特征、消费者欲望的特征 3、马斯洛需求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 三、分析题三、分析题 1、分析中国未来需要的发展态势对设计(选择的所学的专业)的启示。、分析中国未来需要的发展态势对设计(选择的
25、所学的专业)的启示。 第四章:设计与消费者的动机第四章:设计与消费者的动机 4 .1消费动机的动机分析消费动机的动机分析动机由三种要素构成:动机由三种要素构成: 1、需要驱使、需要驱使 2、刺激强化、刺激强化 3、目标诱导、目标诱导 动机这一概念是由伍德奥斯于1918年率先引入心理学的.他把动机视为决定行为的内在动力.一般认为,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促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作用.”人们从事任何活动都由一定动机引起.引起动机有内外两类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需要经唤醒会产生驱动力,驱动有机体起追求需要.动机既有可能源于内在需要,也可能源于外在刺激,或源于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