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诊断 辨证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八章第八章 病性辨证病性辨证 病性辨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各种病性辨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各种症状体征进行辨识,并对所患病、证性质作症状体征进行辨识,并对所患病、证性质作出概括判断的辨证方法。出概括判断的辨证方法。 病性是病理改变的性质,即病病性是病理改变的性质,即病变的本质属性;是导致疾病当前证变的本质属性;是导致疾病当前证候本质性原因,因而有时也称为候本质性原因,因而有时也称为“病因病因” ,即,即“审症求因审症求因”和病性和病性辨证;但和发病学的原始因素的辨证;但和发病学的原始因素的“病因病因” ,概念不同,二者有区别,概念不同,二者有区别,又有联系。又有联系。 二者有区别是:
2、二者有区别是: 病因学所说的病因(六淫、七情、病因学所说的病因(六淫、七情、饮食、劳倦、外伤),重在论述原始致病饮食、劳倦、外伤),重在论述原始致病因素(发病条件)的致病作用。因素(发病条件)的致病作用。 辨证学所确定的病因(内风、气辨证学所确定的病因(内风、气滞),主要是对当前病变本质所作的结论。滞),主要是对当前病变本质所作的结论。 如感受寒邪常见寒证,但亦可出现如感受寒邪常见寒证,但亦可出现热证的结果。也就是说,原始病因可出现热证的结果。也就是说,原始病因可出现不同的结果。不同的结果。 病因学所说的病因与辨证学所说的病因病因学所说的病因与辨证学所说的病因之间的关系。此为本节学习的难点。之
3、间的关系。此为本节学习的难点。 【目的要求】【目的要求】1.1.掌握六淫辨证的概念掌握六淫辨证的概念 、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2.2.熟悉七情辨证、饮食劳伤及外伤证的临床表现。熟悉七情辨证、饮食劳伤及外伤证的临床表现。3.3.了解六淫、疫疠各证的常见证名以及各证间的关系。了解六淫、疫疠各证的常见证名以及各证间的关系。4.4.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病因分析。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病因分析。5.5.掌握气虚证、气陷证、气脱证、气滞证、气逆证、气掌握气虚证、气陷证、气脱证、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6.6.掌握血虚证、血热证
4、、血瘀证、血寒证的概念、临床掌握血虚证、血热证、血瘀证、血寒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表现及证候分析。7.7.掌握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掌握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气随血脱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血证、气随血脱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8.8.掌握津液不足证、水肿、痰证、饮证的概念、临床表掌握津液不足证、水肿、痰证、饮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现及证候分析【重点与疑难点】【重点与疑难点】(一)重点:(一)重点: 1. 1.六淫各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的要点。六淫各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的要点。 2. 2.气病、血病、气血同病、津液不足及水气病
5、、血病、气血同病、津液不足及水肿、痰饮各类证候的概念、临床表现、证肿、痰饮各类证候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候分析。(二)疑难点:(二)疑难点: 1. 1.瘀血及痰证的表现。瘀血及痰证的表现。 2. 2.如何正确理解水、湿、痰、饮在形质、如何正确理解水、湿、痰、饮在形质、流动性、证候表现上的异同,以及四者之流动性、证候表现上的异同,以及四者之间的关系。间的关系。 【学习时数】【学习时数】 6 6学时学时【概念辨析】【概念辨析】 1. 1.六淫证候的发病特点。六淫证候的发病特点。 2. 2.风、寒、暑、湿、燥、火及疫疠的临床表现风、寒、暑、湿、燥、火及疫疠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及证候分析。 3
6、. 3.七情证候、饮食劳伤及外伤证的常见症状。七情证候、饮食劳伤及外伤证的常见症状。 4. 4.气病辨证:气虚、气陷、气脱、气滞、气气病辨证:气虚、气陷、气脱、气滞、气逆、逆、 1. 1.气滞证与食滞证气滞证与食滞证 2. 2.气闭证与气脱证气闭证与气脱证 3. 3.血热证与温病血分证血热证与温病血分证 4. 4.气随血脱证与气不摄血证气随血脱证与气不摄血证 5. 5.血寒证与血瘀证血寒证与血瘀证第一节第一节 辨六淫证候辨六淫证候 辨六淫证候是根据病人所表现的症状、辨六淫证候是根据病人所表现的症状、体征对照六淫的致病特点,通过分析辨别体征对照六淫的致病特点,通过分析辨别疾病当前病理本质中是否存
7、在着六淫证候。疾病当前病理本质中是否存在着六淫证候。一、风淫证一、风淫证1、基本特点、基本特点(1)风为阳邪、轻扬升散、善行数)风为阳邪、轻扬升散、善行数变,而为百病(外感病)之长变,而为百病(外感病)之长(2)显症来去迅速、游连不定、动)显症来去迅速、游连不定、动摇多变,而以外扰上达为主摇多变,而以外扰上达为主(3)传变多易卒感即发,内外相引,)传变多易卒感即发,内外相引,错杂相兼。错杂相兼。2.2.概念概念: :感受外界风邪(及风毒)所出现的符感受外界风邪(及风毒)所出现的符合合 “ “风风”性特征的证候。性特征的证候。 3.3.病因病因: :六淫之六淫之“风风”(包括某些生物性致病(包括
8、某些生物性致病因素,即风毒。因素,即风毒。 4.4.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汗出恶风、脉浮(太阳中风);汗出恶风、脉浮(太阳中风); 皮肤瘙痒、丘疹(风毒袭表);皮肤瘙痒、丘疹(风毒袭表); 口眼歪斜,麻木不仁(风中经络);口眼歪斜,麻木不仁(风中经络); 肢体抽搐,关节游走作痛(风痹)等肢体抽搐,关节游走作痛(风痹)等 5. 5. 常见证名常见证名: :风邪袭表证、风客肌肤证、风邪风邪袭表证、风客肌肤证、风邪犯肺证、风水相搏证、风邪中络证、风毒窜犯肺证、风水相搏证、风邪中络证、风毒窜络证等。络证等。 外感风邪及风毒,新病突起,符合痒、麻、动、抽等风邪致病的证候特点。同时应熟悉外风证与内风证在概
9、念、成因、证候表现上的异同及外风与寒、热、火、湿、痰、水、毒等邪兼并为病的名称,如风寒、风热等。 在临床上,因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在临床上,因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而出现上述症状,与外界风邪无关,称而出现上述症状,与外界风邪无关,称之为之为 内风内风 ,将在脏腑辨证中详述,不,将在脏腑辨证中详述,不属本章范畴。属本章范畴。二、寒淫证 (外寒证) 1、基本特点:(1)寒为阴邪,凝闭收引,清冷下趋。(2)显症拘紧,沉静,清稀,暗淡(3)传变比较单纯,易动水饮,易伤阳气,多在气分 2.寒淫证实寒之伤寒、中寒、虚寒的鉴别:寒淫证实寒之伤寒、中寒、虚寒的鉴别:(1)概念不同)概念不同 伤寒证伤寒证指寒邪外袭肌
10、表,阻遏卫阳所表现指寒邪外袭肌表,阻遏卫阳所表现的实寒证。的实寒证。 中寒证中寒证指寒邪直中脏腑、气血,损伤阳气,指寒邪直中脏腑、气血,损伤阳气,阻遏气机所表现的里实寒证。阻遏气机所表现的里实寒证。 虚寒证(内)虚寒证(内)指机体阳气不足,温煦无力指机体阳气不足,温煦无力所表现的里虚寒证。所表现的里虚寒证。 (2 2)病因、病位不同)病因、病位不同伤寒证伤寒证 淋雨露宿淋雨露宿 肌表、太肌表、太阳阳 严寒严寒中寒证中寒证 饮食生冷饮食生冷 肺胃肝心肺胃肝心胞宫胞宫虚寒证虚寒证 体内阳气不足或机能减退体内阳气不足或机能减退 心脾肾胞宫心脾肾胞宫 (3 3)证候表现不同)证候表现不同伤寒证伤寒证新
11、起恶寒、头身疼痛、新起恶寒、头身疼痛、肢厥、无汗、苔白脉浮紧。肢厥、无汗、苔白脉浮紧。 中寒证中寒证脘腹冷痛、泄泻脘腹冷痛、泄泻 等。等。 虚寒证虚寒证畏寒喜暖,四肢不畏寒喜暖,四肢不温温等等(4 4)病机不同)病机不同 伤寒证者,卫阳被郁,肌肤失温;伤寒证者,卫阳被郁,肌肤失温;中寒证者,阳气受损,气机被遏;中寒证者,阳气受损,气机被遏;虚寒证者,阳虚失温所致。虚寒证者,阳虚失温所致。 寒证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证候,只有分清其类型以及各类之异同,才能把握其不同的治法,再者,应注意分清中寒与虚寒,因其性质相同,然而其程度不同,前者急而后者缓,前者宜“寒者热之”,后者则“阴病治阳”。尤其是阳虚之结
12、果即是亡阳证。三、暑淫证三、暑淫证 (暑证)(暑证) 、基本特点:、基本特点: 暑为阳邪、其性火热,最易耗气伤津。暑为阳邪、其性火热,最易耗气伤津。心主火,暑邪亦属火,极易内传,伤及心心主火,暑邪亦属火,极易内传,伤及心营。营。 暑必夹湿,常与湿邪相合为病。暑必夹湿,常与湿邪相合为病。2.2.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 暑热耗气伤津暑热耗气伤津: :恶热,汗出,口渴、疲乏、尿恶热,汗出,口渴、疲乏、尿黄、舌红苔黄或白,脉虚数;黄、舌红苔黄或白,脉虚数; 暑闭气机暑闭气机: :胸闷腹痛,呕恶,无汗;胸闷腹痛,呕恶,无汗; 暑闭心神暑闭心神: :神昏、惊厥。神昏、惊厥。四、湿淫证(外湿证、内湿证)四、
13、湿淫证(外湿证、内湿证)、基本特点:、基本特点:湿为阴邪,最易损伤人之阳气。湿为阴邪,最易损伤人之阳气。 脾喜燥而恶湿,湿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脾阳。脾喜燥而恶湿,湿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脾阳。 湿邪易阻碍气机运行,其性重浊,粘滞不爽,湿邪易阻碍气机运行,其性重浊,粘滞不爽,病多缠绵难愈。病多缠绵难愈。 湿性趋下,病多见下部症状。湿性趋下,病多见下部症状。 湿性弥漫,致病范围广泛,且易与它邪合病,湿性弥漫,致病范围广泛,且易与它邪合病,如暑湿,寒湿,风湿等。如暑湿,寒湿,风湿等。2.2.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 面色晦暗面色晦暗湿浊上泛面部;湿浊上泛面部; 头重如裹头重如裹湿邪在头,清阳被困;湿邪在
14、头,清阳被困; 胸闷脘痞、纳呆、恶心呕吐胸闷脘痞、纳呆、恶心呕吐湿在胸脘;湿在胸脘; 大便稀溏大便稀溏湿邪困脾,脾失健运;湿邪困脾,脾失健运; 小便混浊、妇女带下量多小便混浊、妇女带下量多湿浊下注膀胱、湿浊下注膀胱、胞宫;胞宫; 苔滑腻,脉濡缓苔滑腻,脉濡缓湿证之舌脉;湿证之舌脉; 关节肿痛、沉重,屈伸不利关节肿痛、沉重,屈伸不利湿注关节。湿注关节。 湿邪所致的病证较多,且病情复杂,部位广泛,缠绵难愈。其重要病机是气机被遏,阳气受损,其主要治法是利其小便,所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五、燥淫证五、燥淫证 (外燥证)(外燥证) 、基本特点:、基本特点: 燥邪为秋令之气,发病多在秋燥邪为秋令
15、之气,发病多在秋季,肺与秋令相应,且喜润恶燥,季,肺与秋令相应,且喜润恶燥,故燥邪每多伤肺。故燥邪每多伤肺。 燥甚则干,临床多以津枯液少燥甚则干,临床多以津枯液少为特征。为特征。2.2.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凉燥凉燥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喉痒,鼻塞,舌白而干,脉象浮;喉痒,鼻塞,舌白而干,脉象浮;温燥温燥身热有汗,口渴,咽干、咳逆身热有汗,口渴,咽干、咳逆胸痛,甚者痰中带血,以及上气鼻干,胸痛,甚者痰中带血,以及上气鼻干,舌干苔黄,脉象浮数。舌干苔黄,脉象浮数。 六、火热证六、火热证 (外感)(外感) 1、基本特点、基本特点火与热为同类,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火
16、与热为同类,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火证可分外感、内伤两大类,凡直接感火证可分外感、内伤两大类,凡直接感受火邪或其他六淫从阳化火的火证均属受火邪或其他六淫从阳化火的火证均属外感。外感。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易耗气伤津,且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易耗气伤津,且易生风动血,故临床以高热、烦渴、汗易生风动血,故临床以高热、烦渴、汗出、神昏谵狂、四肢抽搐、吐血衄血为出、神昏谵狂、四肢抽搐、吐血衄血为常见症状。常见症状。 2.2.成因成因 : :外界阳热侵袭,如高温劳作、感受温外界阳热侵袭,如高温劳作、感受温热邪毒、火热烧灼伤、过食辛辣温热邪毒、火热烧灼伤、过食辛辣温燥之品燥之品 寒湿等邪郁久化热寒湿等邪
17、郁久化热 情志过极化火情志过极化火 脏腑气机过旺脏腑气机过旺3.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阳热过盛、燔灼急迫、升腾炎上、消耗阴液阳热过盛、燔灼急迫、升腾炎上、消耗阴液: 壮热、恶热、烦躁、口渴喜冷饮、汗多、壮热、恶热、烦躁、口渴喜冷饮、汗多、便秘、小便短赤、面红目赤、舌质红绛、便秘、小便短赤、面红目赤、舌质红绛、苔黄或灰黑而干燥、脉数有力;苔黄或灰黑而干燥、脉数有力; 热闭心神、热极动风热闭心神、热极动风: 神昏谵语、抽搐;神昏谵语、抽搐; 热迫血妄行热迫血妄行: 斑疹、吐衄等各种出血;斑疹、吐衄等各种出血;局部血热壅聚、血败肉腐局部血热壅聚、血败肉腐:痈肿、溃烂,酿成痈肿、溃烂,酿成脓液。脓液。【
18、附】外感疫疠辨证【附】外感疫疠辨证 有瘟疫、麻疹、霍乱、天花等,是由疫疠之邪所引发的疾病 (具体内容略)第二节第二节 辨阴阳虚损辨阴阳虚损(具体内容略)(具体内容略)第三节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 基本概念是,以气血津液为纲,基本概念是,以气血津液为纲,对病症进行证候分类的方法。基本意对病症进行证候分类的方法。基本意义是,突出病机诊断义是,突出病机诊断 显示了内伤杂显示了内伤杂病虚实变化的基本内容病虚实变化的基本内容 一、气病辨证一、气病辨证 (一)气虚类证(一)气虚类证 【概念】【概念】 因元气不足,以致推动、因元气不足,以致推动、温煦、固摄、气化、防御功能减温煦、固摄、气化、防御功
19、能减退所致病症。具体反映为多种脏退所致病症。具体反映为多种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衰退现象腑组织机能活动的衰退现象 。 【主要成因】:【主要成因】:先天不足或后天饮食失调,来先天不足或后天饮食失调,来源不足。源不足。劳累、久病,消耗太过。劳累、久病,消耗太过。年老体衰,精气自亏。年老体衰,精气自亏。【常见证型】:气虚证气陷证气虚不固证气脱证1 1、气虚证(基本证型)、气虚证(基本证型) (1)概念:指元气不足,其推动、温煦、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或脏腑组织的机能减退所表现的虚弱证候。(2)病因:久病、重病、劳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年老体衰。(3)临床表现: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动则汗
20、出,舌淡脉弱等。(4)辨证要点:全身性机能活动低下,动则诸症加剧。 人体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强弱与气的盛衰有密切关系。“气盛则机能旺盛,气衰则机能减退”。所以气虚者,常以全身性机能活动的低下为辨证依据。其常见的气虚证候有心气虚证、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肾气虚证、肝胆气虚证、胃气虚证等。气虚亦可导致多种病理变化。 气虚者,补药补品可选用黄芪、气虚者,补药补品可选用黄芪、人参、山药、糯米、鲫鱼、鸡肉、人参、山药、糯米、鲫鱼、鸡肉、驴肉、鸽蛋、黄鳝、泥鳅、党参、驴肉、鸽蛋、黄鳝、泥鳅、党参、西洋参、孩儿参等。西洋参、孩儿参等。 阳虚者,可选用杜仲、巴戟天、阳虚者,可选用杜仲、巴戟天、鹿茸、紫河车、蛤蜊、
21、狗鞭、海鹿茸、紫河车、蛤蜊、狗鞭、海马肾、补骨脂、骨碎补、羊肉、马肾、补骨脂、骨碎补、羊肉、牛肉等进补。牛肉等进补。2 2、气陷证、气陷证 (1)概念:指气虚无力升举,清阳下陷,或内脏下垂所表现的虚弱证候。(2)病因:气虚发展而致。(或为气虚的一种特殊表现)。(3)临床表现:内脏下垂(胃、肾、胞宫、肝)、脱肛等,兼气虚表现。(4)辨证要点:内脏下垂是其主要特征。 气陷证一般是指中焦脾胃下陷,故临床往往称中气下陷证、脾虚气陷证。但亦有肺气(大气)下陷者。3 3、气虚不固证、气虚不固证(1)概念:指气虚而失去固摄之能所表)概念:指气虚而失去固摄之能所表现的虚弱证候。现的虚弱证候。(2)病因:气虚发
22、展而致。)病因:气虚发展而致。(3)临床表现:自汗、出血、二便失禁、)临床表现:自汗、出血、二便失禁、遗精、滑精、滑胎等兼气虚表现。遗精、滑精、滑胎等兼气虚表现。(4)辨证要点:液态物质外泄是其主要)辨证要点:液态物质外泄是其主要特征。特征。 气不固证一般是指“卫表不固”,属肺气虚证的范畴;或指“气不摄血”,即脾不统血证;或指“肾气不固”,系肾气亏虚所致。其辨证时有气虚的一般表现,并有各自“不固”的证候特征。【概念辨析】【概念辨析】 气随血脱证与气不摄血气随血脱证与气不摄血证证 分析二者主症均有出血与气虚证,但分析二者主症均有出血与气虚证,但病因病机不同:病因病机不同:1.1.气随血脱证,必以
23、大出血在先,发病急气随血脱证,必以大出血在先,发病急 ,出血量多而迅速,并有气脱亡阳的危重出血量多而迅速,并有气脱亡阳的危重之证;之证;2.2.气不摄血证则发病缓,出血量较少。气不摄血证则发病缓,出血量较少。3.3.从病机而论,气随血脱是出血过多,气从病机而论,气随血脱是出血过多,气无依托而气脱。气不摄血是气虚而统摄无依托而气脱。气不摄血是气虚而统摄血行无权所致。血行无权所致。4 4、气脱证、气脱证(1)概念:指元气亏虚已极欲脱时所表)概念:指元气亏虚已极欲脱时所表现的危重证候。现的危重证候。(2)病因:气虚发展至极欲脱或气不固)病因:气虚发展至极欲脱或气不固之发展或大失血。之发展或大失血。(
24、3)临床表现:息微脱汗、口开、目合、)临床表现:息微脱汗、口开、目合、二便失禁,面白脉微等。二便失禁,面白脉微等。(4)辨证要点:常与亡阳主同见是其主)辨证要点:常与亡阳主同见是其主要特征。(或曰气息微弱欲绝是其主要特征。(或曰气息微弱欲绝是其主要特征)要特征)气脱气脱 气微欲绝为特征气微欲绝为特征 临床重证临床重证 相兼出现相兼出现亡阳亡阳 以肢厥身凉为必有症状以肢厥身凉为必有症状 总之,气陷、气不固、气脱三证是气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均有气虚发展所致,因此,既要注意相一致的,又要区分其各自的特点,如是方能正确地治疗。 此外,还应注意气之兼证,如气血两虚、气阴亏虚、阳气亏虚、津气亏虚、气虚血
25、瘀、气虚水停等。(二)气实类证(二)气实类证 【概念】:【概念】: 各种因气机紊乱,以致升降出各种因气机紊乱,以致升降出入郁滞不畅,或逆乱攻冲所致的病入郁滞不畅,或逆乱攻冲所致的病症。症。【主要证型】【主要证型】 气滞证气滞证气逆证气逆证气闭证气闭证1 1、气滞证、气滞证 (基本证型)(基本证型)(1)概念:指人体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经)概念:指人体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经络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又称络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又称“气郁证气郁证”、“气结证气结证”。(2)病因:情志不舒;饮食失调;感受外邪;)病因:情志不舒;饮食失调;感受外邪;外伤闪挫;病理物质阻塞;阳虚或寒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