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科学技术与中医药共90页文档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2415156
  • 上传时间:2022-04-15
  • 格式:PPT
  • 页数:90
  • 大小:22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科学技术与中医药共90页文档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科学技术 中医药 90 文档 课件
    资源描述:

    1、第四讲第四讲 科学技术与中医药科学技术与中医药王梦月王梦月 2009.11内容l中医药科技发展简史l中医药在近代落后的原因l中医药对科技发展的贡献l中医药的发展不能排斥现代科技l唯科学主义不利于中医药的发展l什么是科学?l什么是伪科学?l什么是迷信?u鲁迅: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鲁迅: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u方舟子:中医是伪科学方舟子:中医是伪科学 u张功耀:中医连伪科学都不够格,告别中医中药张功耀:中医连伪科学都不够格,告别中医中药u王斌:中医是封建社会封建医王斌:中医是封建社会封建医u某院士:陈晓旭是中医害死的某院士:陈晓旭是中医害死的ul 科学的本意科学的本意 科学一词起

    2、源于中国古汉语,科学一词起源于中国古汉语, “科举之学科举之学”。科:分类,。科:分类,条理,项目;学:知识,学问。因此近代日本著名科学启条理,项目;学:知识,学问。因此近代日本著名科学启蒙大师福泽瑜吉在翻译英文蒙大师福泽瑜吉在翻译英文science 的时候,引用了中国的时候,引用了中国古汉语的古汉语的“科学科学”一词,意为各种类型的知识和学问。一词,意为各种类型的知识和学问。l科学定义众多,尚无公认定义科学定义众多,尚无公认定义 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达尔文达尔文 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适应人科学是关于自然界

    3、、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们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实践经验的结晶。辞海辞海1979年版年版 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规律的知识体系。种现象的本质规律的知识体系。辞海辞海2019年版年版 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现代科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学技术概论 科学的判断标准l从逻辑上看从逻辑上看u科学理论必须是自恰的,即本身能做到逻辑上的一致性,不能前后自相矛盾。u

    4、科学理论必须是简明的,不能包含不必要的假设和条件,为以后的失败留好了退路。u科学理论必须是能够被证伪的,不能在任何条件下都永远正确、不能有任何的修正。u科学理论必须有清楚界定的应用范畴,只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领域中能够适用,而不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包。科学的判断标准l从经验上看从经验上看u科学理论必须可以用实验或观察加以检验,而不是只是空想。u在实际上已有了被证实的预测。一个科学理论不能只被证伪,却从未被证实过。u检验的结果必须是可以被别人独立重复出来的。u对于辨别数据的真实与否要有一定的标准,而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结果随意解释。伪科学 定义定义:是指任何经宣称为科学,或描述方式看起来像科学

    5、,但实际上并不符合科学方法基本要求的知识、方法论、信仰或经验。判断标准判断标准 u没有实验证据就进行断言; u在存在矛盾实例的情形下进行断言; u不能进行重复性实验; u断言不合逻辑; u在存在多种可能解释的情况下仅取其一。不是科学,但也不是伪科学不是科学,但也不是伪科学科学不是唯一的知识体系。除科学外,还有很多有用的知识,它们并不属于伪科学。没有经过完整归纳、验证的知识,无法纳入科学体系,但并不是伪科学。例如日常生活的经验和直觉。 科学之外的其他知识体系,不能以伪科学来评判。例如文学、艺术体系,不适合用科学、伪科学来评价。迷信l本义:迷惑的信服本义:迷惑的信服 不了解而盲目的相信;泛指盲目的

    6、信仰崇拜。l迷信的特征迷信的特征不具备分辨能力,不能足够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判别能力,而又对某种现象或说法信以为真,甚至坚定不移地信仰和崇拜;盲目地将所谓“信仰”和“崇拜”的现象和说法付诸于积极的行动。经验科学是是“理论科学理论科学”的对称。的对称。指偏重于经验事实的描述和明确具体的实指偏重于经验事实的描述和明确具体的实用性的科学,一般较少抽象的理论概括性。用性的科学,一般较少抽象的理论概括性。在研究方法上,以归纳法为主,带有较多在研究方法上,以归纳法为主,带有较多盲目性的观测和实验。盲目性的观测和实验。一般科学的早期阶段属经验科学,化学尤一般科学的早期阶段属经验科学,化学尤甚。甚。中医药的

    7、科学性 中医药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药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中医药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中医药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中医药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中医药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科学产物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科学产物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u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变化和发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或本质的学科。展规律或本质的学科。u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主要探讨人体的生、长、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主要探讨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壮、老、已的生命规律,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

    8、展和防治规律等,因而具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等,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有自然科学的属性。 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科学产物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科学产物u 除古代哲学思想外,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地除古代哲学思想外,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农学、生物学、矿物学、植物学、理学、物候学、农学、生物学、矿物学、植物学、军事学、数学以及酿酒技术、冶炼技术等,都对军事学、数学以及酿酒技术、冶炼技术等,都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u 如气象学知识促进了六淫病因学说的产生;如气象学知识促进了六淫病因学说的产生;u兵法知识奠基

    9、了治病原则与方法的形成;兵法知识奠基了治病原则与方法的形成;u对四时物候变化的认识促成了对四时物候变化的认识促成了“天人相应天人相应”思想思想的建立等。的建立等。 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u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学科。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学科。u人不仅具有生物的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人生人不仅具有生物的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由此引活在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由此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u社会环境的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的变社会环境的变更,人的

    10、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的变化,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影响。化,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影响。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u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中最一般的共同规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中最一般的共同规律的科学。任何一门自然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律的科学。任何一门自然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的作用。学的作用。u中医学发祥于中国古代,受当时的哲学思想的深中医学发祥于中国古代,受当时的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刻影响。中医学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了当时的哲学成就,用当时盛行的哲学思想如取了当时的哲学成就,用当时盛行的哲学思想如精气、

    11、阴阳、五行等,阐述关于生命、健康、疾精气、阴阳、五行等,阐述关于生命、健康、疾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医学理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论体系。 重视中医药科技中的文化因素 桃仁与杏仁桃仁与杏仁 合欢与萱草合欢与萱草 何首乌何首乌 中医药科技发展简史 萌芽时期萌芽时期 形成时期形成时期 发展时发展时期期中医药科技萌芽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医药学。原始医药学。u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

    12、应用中药的起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 “神农尝百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一日而遇七十毒”是对药物知识萌芽的形象概况。是对药物知识萌芽的形象概况。u人们最初最早的食物大多是植物类,因此最早发现的药物人们最初最早的食物大多是植物类,因此最早发现的药物也多为植物药。早期发现的药物不少既是药物以是食物。也多为植物药。早期发现的药物不少既是药物以是食物。 随着渔猎生产以后,人们以发现了动物药。原始社会未期,随着渔猎生产以后,人们以发现了动物药。原始社会未期,采矿的兴起,人们又发现了矿物药。采矿的兴起,人们又发现了矿物药。u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在烘火取暖

    13、的基础上,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逐渐产生了热熨法和灸法。逐渐产生了热熨法和灸法。u在使用石器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在使用石器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由此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法,由此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u文字的产生,使药物知识由口耳相传发展为文字记载。文字的产生,使药物知识由口耳相传发展为文字记载。u早在夏商周时期,中

    14、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西周的早在夏商周时期,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西周的诗诗经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中医药科学体系的形成 中医药学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标志。u中医药学形成的基础u中医药学采用的研究方法u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中医药学形成的基础l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u战国时期天文、历算、物候、农学、植物学、矿物战国时期天文、历算、物候、农学、植物学、矿物学以及冶炼、酿造技术也有诸多创新。对中医学理学以及冶炼、酿造技术也有诸多创新。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产生了有利的影响。论体系的构建产生了有利

    15、的影响。u战国时期,在哲学思想方面出现了战国时期,在哲学思想方面出现了“诸子蜂起,百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道、儒、法、兵、阴阳等的局面,形成了道、儒、法、兵、阴阳等诸家。这一有利的文化氛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诸家。这一有利的文化氛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道家关于世界本原与生命起始的探讨,对中医学的生命理论道家关于世界本原与生命起始的探讨,对中医学的生命理论有着深刻的影响;有着深刻的影响; 儒家提倡的儒家提倡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和道德观念,的进取精神和道德观念,对医生的修身及医德的形成有较大影响;对医生的修身及

    16、医德的形成有较大影响; 兵家的用兵之道,对中医学治疗原则和方法的建立具有一定兵家的用兵之道,对中医学治疗原则和方法的建立具有一定影响。影响。l医药知识的积累医药知识的积累u殷商时期,药物已相当丰富,不但发明了酒及汤液,而且殷商时期,药物已相当丰富,不但发明了酒及汤液,而且在医疗实践中应用了治病的在医疗实践中应用了治病的“毒药毒药”。五十二病方。五十二病方 u西周时期,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已较深刻,并能为疾病确立西周时期,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已较深刻,并能为疾病确立专门的病名。专门的病名。u春秋时期,治疗技术更有所扩展。专业医生的出现,为医春秋时期,治疗技术更有所扩展。专业医生的出现,为医学理论的初步形

    17、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攻(灸疗)、达学理论的初步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攻(灸疗)、达(针刺)、药(药物治疗)已是医生常用的治疗方法。除(针刺)、药(药物治疗)已是医生常用的治疗方法。除药物、针灸、导引等治病方法外,还产生了精神疗法,药物、针灸、导引等治病方法外,还产生了精神疗法,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文贽用激怒的方法治愈齐闵王的忧思病。文贽用激怒的方法治愈齐闵王的忧思病。u战国时期,由于专业医生的大量出现,对疾病已有了一定战国时期,由于专业医生的大量出现,对疾病已有了一定的诊断方法的诊断方法。史记扁鹊史记扁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言病之所在”,说明,说明“四诊四

    18、诊”方法已基本形成。方法已基本形成。 u 医学知识的大量积累,客观上需要整理,使之系统化、医学知识的大量积累,客观上需要整理,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加之古代的哲学思想提供了思维方法,理论化,加之古代的哲学思想提供了思维方法,出现了我出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黄帝内经。 研究方法 古人为了探求人体生命的奥秘及生命活动与自古人为了探求人体生命的奥秘及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先后采用了两种观察方法然环境的关系,先后采用了两种观察方法:直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u直接观察法,直接观察法,即采用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即采用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了解到

    19、食道与肠道的长度比为了解到食道与肠道的长度比为1 35。发现胃容纳水谷发现胃容纳水谷“三斗五升三斗五升”,认识了胃的消化功能。,认识了胃的消化功能。在解剖方法的帮助下,内经提出在解剖方法的帮助下,内经提出“心主身之血脉心主身之血脉”的见解。通过解剖还发现了肺、脾、肝、肾、脑、女的见解。通过解剖还发现了肺、脾、肝、肾、脑、女子胞等脏器及其各自所处的位置、相互连接的情况和子胞等脏器及其各自所处的位置、相互连接的情况和与外在器官的联系,如认识到肺主呼吸,外通于喉、与外在器官的联系,如认识到肺主呼吸,外通于喉、鼻等。鼻等。u整体观察法:尽管我国当时的解剖知识居世界领整体观察法:尽管我国当时的解剖知识居

    20、世界领先地位,但只靠直观的解剖方法远不能解释当时先地位,但只靠直观的解剖方法远不能解释当时医疗实践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也不可能对更为医疗实践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也不可能对更为复杂的生命现象如思维、情绪等作出明确的说明,复杂的生命现象如思维、情绪等作出明确的说明,更不可能将经验上升为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只更不可能将经验上升为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只得寻找另外的方法认识人体,这就是整体观察法。得寻找另外的方法认识人体,这就是整体观察法。 通过对人体生命现象的整体观察,古人逐渐建立通过对人体生命现象的整体观察,古人逐渐建立了人体中精、气、血、津液等概念。了人体中精、气、血、津液等概念。 古人在砭刺治病

    21、过程中,逐渐发现了针感传导古人在砭刺治病过程中,逐渐发现了针感传导路线。这是建立经络学说的主要依据。路线。这是建立经络学说的主要依据。 中医药科学理论体系的确立l 理论框架的建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理论框架的建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伤寒伤寒杂病论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等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框等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框架的确立。架的确立。 l 治疗技术的发展:随着中医学理论框架的建立,治疗技术也治疗技术的发展:随着中医学理论框架的建立,治疗技术也得到发展。确立了一整套治疗思想和原则,如治病求本、三得到发展。确立了一整套治疗思想和原则,如治病求本、三因制宜、正治反治、标本

    22、缓急、扶正祛邪等。在诸多治疗技因制宜、正治反治、标本缓急、扶正祛邪等。在诸多治疗技术中,药物与针灸疗法发展最快,取得的成就也最大。术中,药物与针灸疗法发展最快,取得的成就也最大。 药物疗法的发展:由于辨证论治这一治疗体系的确立,药物药物疗法的发展:由于辨证论治这一治疗体系的确立,药物疗法从单一的疗法从单一的“对症治疗对症治疗”发展为有规律的用药,并组成复发展为有规律的用药,并组成复方,提高了治疗效果。药物研究的重大进展,主要表现为方,提高了治疗效果。药物研究的重大进展,主要表现为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的成书。的成书。 针灸技术的发展:针灸疗法约产生于新石器时期,春秋战国针灸技术的发展:针灸疗法约

    23、产生于新石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有了较快发展。当时的许多著名医生都用针灸治疗疾病,时期有了较快发展。当时的许多著名医生都用针灸治疗疾病,如战国时期的扁鹊就善于针灸如战国时期的扁鹊就善于针灸。 皇帝内经u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以阴阳说和五行说为据,以阴阳说和五行说为据,强调人体的有机整体性,提出了研究人体强调人体的有机整体性,提出了研究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生理和病理的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u该书是中医现存最早的理论著作,是中该书是中医现存最早的理论著作,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神农本草经u西汉时期:出现了药学专著(如:药西汉时期:出现了药学专著(如:药论)。论)。u

    24、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特: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特征:征:1 首创三品分类法。首创三品分类法。2 首次出现药首次出现药物四气五味、有毒无毒的记载。物四气五味、有毒无毒的记载。u著于汉代(公元前著于汉代(公元前206-220206-220););u著者不详,原著早已失传,现在所见均为明清人的辑著者不详,原著早已失传,现在所见均为明清人的辑本;本;u记载动、植、矿物三类药物记载动、植、矿物三类药物365365种,分为上、中、下种,分为上、中、下三品:三品: 上品:延年益寿,无毒,可久服,如人参、麦冬;上品:延年益寿,无毒,可久服,如人参、麦冬; 中品:防病补虚,无毒或有毒,如黄芪

    25、、五味子;中品:防病补虚,无毒或有毒,如黄芪、五味子; 下品:治病,多有毒性,不可久服,如乌头、大戟。下品:治病,多有毒性,不可久服,如乌头、大戟。黄连治痢、常山截疟、海藻消瘿、大黄荡涤黄连治痢、常山截疟、海藻消瘿、大黄荡涤肠胃肠胃 。“不老不老”、“不饥不饥”、“能行水上能行水上”等功效(上品等功效(上品巫药:升麻巫药:升麻“ 杀百精老物殃鬼杀百精老物殃鬼” 草创特点草创特点总论:药用寒热温凉四性,各论总论:药用寒热温凉四性,各论365种药只有寒、种药只有寒、大寒、微寒、热、温、微温,无凉性药。大寒、微寒、热、温、微温,无凉性药。总论总论“药用阴阳配合,子母兄弟药用阴阳配合,子母兄弟”,各论

    26、无任何,各论无任何药条下有药条下有“子母兄弟子母兄弟”的具体说明。的具体说明。多数只记载生境,如生川谷、山谷、平泽、丘陵多数只记载生境,如生川谷、山谷、平泽、丘陵等;或只记载大地名,如东海、河东、太山等,等;或只记载大地名,如东海、河东、太山等,极少有地名。极少有地名。伤寒杂病论u 公元三世纪,东汉张仲景在公元三世纪,东汉张仲景在素问素问、针经针经、难经难经等基础上,广泛采等基础上,广泛采集众人有效药方,并结合自己的经验,集众人有效药方,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著成。著成。u 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确立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确立了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为了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

    27、原则,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u后世将该书分为后世将该书分为伤寒论伤寒论和和金匮金匮要略要略。该书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该书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方书之祖”。中医药全面发展时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理论不断创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理论不断创新,治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药学在汉代以后进入了新,治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药学在汉代以后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全面发展时期。u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u隋唐时期隋唐时期u宋代宋代u金元时期金元时期u明代明代u清代清代u近代近代u现代现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

    28、南北朝时期 梁代梁代陶弘景著(公元陶弘景著(公元452-536452-536年);年);第一本有确切年代和作者的本草(公元第一本有确切年代和作者的本草(公元500500年);年);以以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为据,增汉魏以后名医所为据,增汉魏以后名医所用药用药365365种,共记载种,共记载750750种。种。对原有的性味、功能与主治补充,增加了产对原有的性味、功能与主治补充,增加了产地、采集时间、加工方法等;地、采集时间、加工方法等;原著失传,现仅敦煌石窟有序录和正文四条原著失传,现仅敦煌石窟有序录和正文四条的残卷,为现存可靠的最早的本草。的残卷,为现存可靠的最早的本草。l优点朱墨分书(本经原文

    29、、热性药加红点;别录及朱墨分书(本经原文、热性药加红点;别录及寒性药),小字作注。寒性药),小字作注。尊重实践是药学知识的源泉。尊重实践是药学知识的源泉。“藕皮散血,起藕皮散血,起于庖丁;牵牛逐水,近出野老于庖丁;牵牛逐水,近出野老”l不足地处江南;地处江南;受道教影响,多录方士、神仙之言。受道教影响,多录方士、神仙之言。脉经脉经l王叔和著l脉经10卷,97篇,进一步使脉学系统化。l该书确立了常见脉象24种,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针灸甲乙经l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内容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针刺手法、刺禁、腧穴主治等。l书中经过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349个,论述了各

    30、部穴位的适应证与禁忌,总结了操作手法等,对世界针灸医学影响很大。l公元701年日本政府制定医药职令时规定,本书为医学士必修书。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 又称又称唐本草唐本草,唐新本草唐新本草等;等; 作者为苏敬等(共作者为苏敬等(共2222人);人); 因为是当时朝廷指派修订和颁行(公元因为是当时朝廷指派修订和颁行(公元659659年),是我年),是我国最早的药典。也是世界最早的药典,较欧美各国认为国最早的药典。也是世界最早的药典,较欧美各国认为最早的纽伦堡(最早的纽伦堡(NurnbergNurnberg)药典()药典(15421542)要早)要早883883年。年。 首次出现附图,是本草中图文对照

    31、的先例。首次出现附图,是本草中图文对照的先例。 现在共残存现在共残存1111卷半。卷半。 朱墨分书、小字注文(陶氏)、谨按(唐本的注释文朱墨分书、小字注文(陶氏)、谨按(唐本的注释文字)。进化到文字标识。新增药物的正文黑字注以新附。字)。进化到文字标识。新增药物的正文黑字注以新附。 对陶注甚多批评,但尽量保持原貌,绝不擅加改动,只对陶注甚多批评,但尽量保持原貌,绝不擅加改动,只将不同意见附记于后,尊重传统。为后世本草编写树立将不同意见附记于后,尊重传统。为后世本草编写树立了典范,宋以后本草多继承唐本草做法,对本草文献起了典范,宋以后本草多继承唐本草做法,对本草文献起到了保存作用。到了保存作用。

    32、千金方 千金要方动物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南北朝深师运用鹿厣 改用羊厣)谷皮治疗脚气病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重视妇科、儿科。 千金翼方(补充)太乙神精丹u代表了盛唐的医代表了盛唐的医学水平,内容丰富,学水平,内容丰富,是我国第一部医学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百科全书 。u提出了医生在医提出了医生在医德方面的要求和所德方面的要求和所要达到的境界,可要达到的境界,可谓开中国医学伦理谓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学之先河 。炼丹与服石 炼丹:始于汉,盛于魏晋南北朝。发现了确有疗效的矿物药,如水银治疗疥癣。了解了许多化学反应,世界近代化学的先驱。 服石: 宋代宋代 专设校正医书局、尚药局、太医局。 和剂局方:北宋

    33、设立国家药局,是我国乃至世界药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秋石:苏沈良方。龙脑、樟脑的制备(升华法) 宋代中医药学的特征:以整理资料、搜索药物品种、基源考证为主。针灸铜人u针灸医官王惟一设计铸造铜人两具(公元1026年),刻制了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为教学和考试医师之用。u考试时,试官将铜人穴位注水,外用蜡封。如取穴正确,可针进水出。u这是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创举。洗冤集录洗冤集录宋慈著,为宋慈著,为我国最早法医学专著。我国最早法医学专著。公元公元1247年完成,成年完成,成为中国死伤狱断为中国死伤狱断案案法典法典及依据及依据,沿用,沿用600多年。多年。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校正医书局u

    34、 公元1057年,宋政府专设“校正医书局”u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了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历时十余年,约在10681077年陆续进行。u目前的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等,都是经过此次校订、刊行后流传下来的。 梦溪笔谈“小便不计多少,以布绞去汁,每小便一担桶,小便不计多少,以布绞去汁,每小便一担桶,入皂角汁一盏,用竹急搅,令转百千遭乃止,入皂角汁一盏,用竹急搅,令转百千遭乃止,直候小便澄清,白浊者皆碇底,乃徐徐撤去清直候小便澄清,白浊者皆碇底,乃徐徐撤去清者不用,只取浊脚并作一满桶,又用竹搅,更者不用,只取浊脚并作一满桶,又用竹搅,更候澄清,又撤

    35、去清者不用,十数担不过取得浓候澄清,又撤去清者不用,十数担不过取得浓脚一二斗。其小便,须是先以布过滤,勿令有脚一二斗。其小便,须是先以布过滤,勿令有渣。取得浓汁,入净锅中煎干,刮下捣碎,再渣。取得浓汁,入净锅中煎干,刮下捣碎,再入锅,以清汤煮化,乃于箕中,淋下清汁,再入锅,以清汤煮化,乃于箕中,淋下清汁,再入锅熬干。入锅熬干。”“中国人在几百年前已勾画出中国人在几百年前已勾画出20世纪的甾世纪的甾体化学家在体化学家在20-30年代取得的成绩年代取得的成绩”重要成就重要成就u 手抄本草向版刻本草转变u 开宝本草:白字(阴文)、黑字(阳文);强化文字标记:大字示正文,小字示标记,唐本新增药物辍以唐

    36、附,开宝新增药冠以今附,开宝新增注冠以今附。 图经本草: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图谱。我国第二次资源普查结果。 嘉祜本草:首次注重从非医药文献中搜取本草数据,首次设“补注所引书传”。史上组织最严密、编写最严谨、成效最大的一次官修本草。(文字收集、药物调查)。 证类本草:重大特征:整理了大量经史文献中的药物资料,宋以前的本草大多失传,但在本书在被完整引用从而保留下来,为研究宋以前药学的最完整、最权威的本草著作。 北宋北宋唐慎微编写,简称唐慎微编写,简称证类本草证类本草(10821082,-1108-1108);); 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其以前的其它书籍均已缺失或由后人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其以前的其它

    37、书籍均已缺失或由后人从后来箸作中整理所得。从后来箸作中整理所得。 载药载药17441744种,收方种,收方29002900余首。余首。 所引所引240240余种(经史、地志、笔记、诗赋、佛书、道藏书等)。余种(经史、地志、笔记、诗赋、佛书、道藏书等)。海药本草海药本草、雷公炮炙论雷公炮炙论、本草拾遗本草拾遗。 “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皆其功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皆其功也。也。”时珍时珍金元时期金元时期特征: 金元四大家 公元十二至十四世纪的金元时代,中医学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四大家u刘完素 :寒凉派;u张从正:攻下派;u李东垣

    38、:补土派;u朱震亨:养阴派。 世医得效方: 1337年,危亦林,应用骨折悬吊复位术的先驱者。(西医直到1927年,英国医生达维斯才提出此法)饮膳正要:元代皇家厨师忽思慧,1330年撰,中,中国国第一部完整的第一部完整的饮饮食食卫生与卫生与食治食治疗疗法的法的专著专著。纲目之特点u以部为纲,以类为目;基源为纲,附品为目;标明为纲,列事为目。u数据收集广泛u立言以破惑:证类本草“备录诸家异同,亦不能断其是非”如人肉、红铅方。u考证详实:纲目以后,明清本草倾向于临床药学。 凝水石:据别录考证为盐精石(矿物白钠镁矾与其他盐类凝水石:据别录考证为盐精石(矿物白钠镁矾与其他盐类的集合体)。的集合体)。“凝

    39、水之误,非时珍深察,恐终于绝响矣凝水之误,非时珍深察,恐终于绝响矣” 龟甲:古者上下甲皆用之。龟甲:古者上下甲皆用之。u纠正过去本草中错误巴豆“汉时方士言道巴豆炼饵,令人色好神仙,名医采入本草,博物志言鼠食巴豆重三十年,一谬一诬,陶氏信为实言,误矣,又云人吞一颗即死,亦近过情,并并正之。”芝“时珍尝疑芝乃腐朽余气所生,又如人生瘤赘,而古今皆以为瑞草,又去服食可仙,诚为迂谬”u增加了新种类(374种)曼陀罗花三七:广西山中用治跌打损伤,军中用治刀箭创伤。味甘而苦,近似人参。u纲目之不足:绘图粗糙;迷信:灵床上鞋、孝子衫等放入本草。尚有一些错误本草品汇精要本草品汇精要u 官修本草,成书于1505年

    40、(明弘治年间,故又称弘治本草)。u 精美彩色写生图,1358幅。u 1700康熙命人年重新抄绘一部。u 商务印书馆1936、1952、1957年影印重排铅印本,原有彩图均未刊出。 “删证类之繁以就简,去诸家之讹以从正”选本草之精要。 由层层包裹式 变为分项说药式 彩绘药图(1358幅) 不足:前代本草整理不够全面;注释过于简单;个别药图,想象为之(猕猴桃等)尊经之风 明代社会以追金、元医家为时髦,忽略早期经典。“圣贤之说而为腐烂时文” 明末至清中期,医学界尊经复古,重内经、伤寒、本经。神农本草经疏、医种子 陈修园 u本经“字字精确,遵法用之,其效如神”。神农本草经读“逐字疏发,经中不遗一字,经

    41、外不溢一词。”u“最陋是李时珍纲目,泛引杂说而无当。”u“自时珍之纲目盛行,而神农之本经遂废。”u“学者必于此等书焚去,方可与言医道”。清代u医林改错:清代医家王清任根据尸体解剖和临床经验写成,改正了古代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的一些错误,强调了解剖知识对医生的重要性,并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与治疗方法。 u植物名实图考绘图精美,为考证药用植物提供了宝贵参考。我国第一部较大的区域性植物志对草医、草药较为重视名实考证详实,为植物分类学提供了宝贵参考温疫论 明代之前,一般认为温病是指病症,伤寒是指病因。明代之前,一般认为温病是指病症,伤寒是指病因。 温病学派的形成:以叶天士、吴鞠通等为代表的温病学派,温病

    42、学派的形成:以叶天士、吴鞠通等为代表的温病学派,极力主张温病不同于伤寒之说,创立了温病辨证论治的完极力主张温病不同于伤寒之说,创立了温病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整体系。 明代吴有性认为传染病的发生,明代吴有性认为传染病的发生,“非风非寒,非暑非湿,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他称之为他称之为“戾气戾气”。他指。他指出出“戾气戾气”的传染途径是自口鼻而入,突破了历来认为的的传染途径是自口鼻而入,突破了历来认为的病邪是由体表进入人体的传统理论,在细菌学尚未出现的病邪是由体表进入人体的传统理论,在细菌学尚未出现的十七世纪中叶,这无疑是一伟大创举。十七世纪中叶

    43、,这无疑是一伟大创举。近代近代u漏列中医事件u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近代中药研究的成就u采用西医药理解释药物功效,或是采用化学分析、提取药物有效成分等方法确认药效。开创了药效研究的新途径,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对于促进药效研究的深入发展有一定作用。 u缺点:研究中药药理很少结合传统中医药学理论,往往从纯化学的角度研究,很少结合临床与生产,所以研究成果转化为商品药物者极少。研究实例研究实例u1924年陈克恢发表论文,指出麻黄有效成分麻黄素(碱)的生理作用与肾上腺素类似而持久,与交感神经兴奋剂相同。是研究中药成功的典范,引起医药界的重视。由此麻黄素成为国际瞩目的一个拟交感神经新药。 近代中医

    44、研究成就u继续走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之路,如曹炳章的中国医学大成,是一部集古今中医学大成的巨著;u出现了中西汇通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化的思潮,主张汲取西医之长以发展中医,如张锡纯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 现代中医药成就现代中医药成就l 中药方面中药方面 中国药典:以法典的形式规定了中药在当代卫生事业中国药典:以法典的形式规定了中药在当代卫生事业中的地位。中的地位。 中药大辞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华本草等一批大型工具书。等一批大型工具书。 中药资源普查中药资源普查 中药剂型多样化、生产规范化、质量标准化中药剂型多样化、生产规范化、质量标准化 中医科学化之争中医科学化之争u19501950年,余云

    45、岫提出了年,余云岫提出了“改造旧医实施步骤改造旧医实施步骤”的草案。草案将的草案。草案将“废止废止”变成变成“改造改造”,提出,提出将中医改造成西医。将中医改造成西医。u5050年代初,王斌提出中医是封建医,应随封建年代初,王斌提出中医是封建医,应随封建社会的消灭而消灭。规定不许中医进医院社会的消灭而消灭。规定不许中医进医院;要要进医院,必须学习西医知识包括解剖学等等。进医院,必须学习西医知识包括解剖学等等。还设立了中医进修学校,让中医去学习西医,还设立了中医进修学校,让中医去学习西医,学习解剖学。同时,学习解剖学。同时,“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的说法开的说法开始兴起,并引起废存双方新的争论。

    46、始兴起,并引起废存双方新的争论。u“文革文革”后,中医在政策层面上获得支持。后,中医在政策层面上获得支持。19821982年宪法提出年宪法提出“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同时,医学界提出一个口号:中医药现代化。同时,医学界提出一个口号:中医药现代化。u “ “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和和“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现代化”成了新时期成了新时期争论的焦点。争论的焦点。“中医学的存在价值根本用不着西中医学的存在价值根本用不着西医来证明医来证明”、“中医是伪科学中医是伪科学”。双方的争论一。双方的争论一直存在。直存在。内容l中医药科技发展简史l中医药在近代落后的原因l中医药对科技

    47、发展的贡献l中医药的发展不能排斥现代科技l唯科学主义不利于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在近代落后的原因l封建自然经济的长期阻碍封建自然经济不迫切需要科学技术,被认为是“奇技淫巧”,“奇技奇器以疑众,杀!”封建社会重本抑未,重农轻商:社会上无科技需求,科技发展失去了根本动力。手工技术在科技体系中占主导地位l八股取士的危害:起于宋,盛于明,清代延续。l官僚的学术干涉虽然重视医学,但其他与自已命运无关的科技如手工业生产等科技被忽视,甚至扼杀 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通过对经济领域的控制,从物质基础上限制科技的发展。实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阻止研究现实问题)等。l 重经验轻理论中国古代科学的显著特点:具有很强的实

    48、用性。科技著作多为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和自然现象的描述,极少进行理论研究。重经验轻理论,使中国古代发达的经验知识得不到理论的提升,失去了向理论转化的契机。中医学重道轻器,重宏观轻微观。l 闭关锁国、对外来科技抵制:“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杨光先中医药对科技发展的贡献l预防学方面预防学方面人痘术人痘术肘肘后后方方已有已有记载记载,无无有效的防治方法。有效的防治方法。 约十一世纪,中医即应用约十一世纪,中医即应用“人痘接种法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预防天花,成为世界医学免疫学的先驱。成为世界医学免疫学的先驱。中国民间采用痘衣中国民间采用痘衣、痘浆、旱苗法预防天花。痘浆、旱苗法预防

    49、天花。人痘法发明后,很快流传至全国,人痘法发明后,很快流传至全国,17世纪开始又世纪开始又流传至俄国、土耳其、英国等。直到流传至俄国、土耳其、英国等。直到1796年英国年英国人发明了牛痘接种法,才逐渐取代人痘接种法。人发明了牛痘接种法,才逐渐取代人痘接种法。l药物研究方面药物研究方面青蒿素麻黄素麻沸散炼丹术麻沸散 全身麻醉药剂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中麻一号方中麻一号方 中麻二号方中麻二号方发现物质是可以变化的,认识到物质变化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积累了一些关于无机物合成、分解的知识。发现了水银、单质砷、火药、金液方、硫酸等,以及铁对铜的置换作

    50、用。发现了一些矿物的鉴别方法:如火焰法鉴别钾盐(陶氏:硝石 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也)发现一些化学药物:轻粉、甘汞(氯化亚汞)、红升汞等药物 疮疡、疥癣。炼丹术炼丹术研制了一些化学仪器:丹炉、丹鼎、石榴罐(蒸馏器)、甘锅等。炼丹术西传成为炼金术,对世界化学作出了重要贡献。炼丹是世界化学的先驱:“整个化学中最重要的根源之一(即使不是唯一根源)就是地地道道从中国传出的”李约瑟l临床方面临床方面u骨折(小夹板、动静结合 )、改变了现代医学关于骨折治疗必须“广泛固定,完全休息“的原则,采取”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配合“的模式,发扬了中西医各自的优势。u冠心病、宫外孕(活血化瘀)u肿瘤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科学技术与中医药共90页文档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41515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