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之辩证-ppt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医学之辩证-ppt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学 辩证 ppt 课件
- 资源描述:
-
1、 四诊四诊:指中医诊察和收集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指中医诊察和收集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 辨证辨证:指中医学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指中医学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 整体观整体观 综合分析综合分析 运用中医理论运用中医理论 四诊所收集的四诊所收集的 病史病史 症状症状 判断病性判断病性 、正邪盛、正邪盛衰变化衰变化 作出诊断作出诊断 体征体征 病因、病病因、病变部位变部位 辨证过程辨证过程八纲辨证八纲辨证:各种辨证的总纲领。:各种辨证的总纲领。脏腑辨证脏腑辨证:用于内科杂病,为其他各种辨证:用于内科杂病,为其他各种辨证 的基础。的基础。六经辨证六经辨证:用于外感伤寒发生发展过程中表:用于外感伤寒发
2、生发展过程中表 现出的证候进行归纳和分类的方现出的证候进行归纳和分类的方 法法. .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用于外感温热病发生发展过:用于外感温热病发生发展过 程中表现出的证侯进行归纳和程中表现出的证侯进行归纳和 分类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三焦辨证三焦辨证:根据:根据温病条辩温病条辩的上、中、下的上、中、下 三焦论述温病的特点,阐述三焦三焦论述温病的特点,阐述三焦 所属脏腑在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所属脏腑在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 化、证侯特点及传变规律。化、证侯特点及传变规律。其方法其方法各有特点、各有侧重各有特点、各有侧重 、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主要方法主要方法 八纲八纲, 八
3、纲辨证八纲辨证: 从类别上从类别上 阴证阴证 从病位上从病位上 表证表证 阳证阳证 里证里证 从病性上从病性上 寒证寒证 从邪正盛衰上从邪正盛衰上 实实证证 热证热证 虚证虚证即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根据病变的类别、部位、性质以及邪正盛根据病变的类别、部位、性质以及邪正盛 衰等方面情况,归纳为衰等方面情况,归纳为阴证、阳证、表证、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八类基本八类基本证侯。证侯。 (一)表证(一)表证 表里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是辨别病变部位、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纲领。
4、 表证表证是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所致是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所致的病位浅在肌肤之证候。的病位浅在肌肤之证候。特点特点: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发热恶寒或恶风、舌苔薄白、脉浮。:发热恶寒或恶风、舌苔薄白、脉浮。 里证里证是表示病变部位在脏腑所致的证候。是表示病变部位在脏腑所致的证候。 1 1、可由表邪不解,内传入里,侵入脏腑、可由表邪不解,内传入里,侵入脏腑而产生;而产生; 2 2、邪气直接侵入脏腑而发病;、邪气直接侵入脏腑而发病; 3 3、由其他原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由其他原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生。 临床表现
5、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脏腑的证候为主,:多种多样,以脏腑的证候为主,不恶风寒,脉象不浮。不恶风寒,脉象不浮。 1 1、表里同病、表里同病 表证和里证同时在一个表证和里证同时在一个病人身上出现的,称为表里同病。病人身上出现的,称为表里同病。 2 2、表里转化、表里转化 表证、里证还可以相互表证、里证还可以相互转化,即所谓转化,即所谓“由表入里由表入里”和和“由里出表由里出表”。(二)里证(二)里证(三)表证和里证的关系(三)表证和里证的关系(一)寒证(一)寒证(二)热证(二)热证 寒热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是阴阳偏盛偏衰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的具体表现。 辨
6、寒热辨寒热就是辨阴阳之盛衰。就是辨阴阳之盛衰。 辨别疾病性质的寒热辨别疾病性质的寒热,是治疗时立法用药的依据之,是治疗时立法用药的依据之一。一。 寒证寒证是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表现为机体机能活动是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表现为机体机能活动抑制或衰减的证候。抑制或衰减的证候。 热证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伤,表现为机体的机能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伤,表现为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的证候。活动亢进的证候。(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 * 寒热鉴别表寒热鉴别表 症状症状证证 面色面色 四肢四肢 寒热寒热 口渴口渴 大便大便 小便小便 舌象舌象脉象脉象 寒证寒证苍白苍白清凉清凉怕冷怕冷不渴
7、或热不渴或热饮不多饮不多稀溏稀溏清长清长舌 淡 苔舌 淡 苔白润白润迟迟 热证热证红赤红赤燥热燥热发热发热口渴喜冷口渴喜冷饮饮干结干结短赤短赤舌 红 苔舌 红 苔黄干黄干数数( (四四) )寒证与热证的关系寒证与热证的关系1 1、寒热错杂、寒热错杂 寒证与热证有着阴阳盛衰的本质的区别,但又互相联系,寒证与热证有着阴阳盛衰的本质的区别,但又互相联系,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在疾病危重的阶段还可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在疾病危重的阶段还可以出现假象。以出现假象。 上热下寒上热下寒 多症见胸中烦热、频频呕吐、腹痛喜暖多症见胸中烦热、频频呕吐、腹痛喜暖 表寒里热表寒里热 素有内热又感风
8、寒素有内热又感风寒 表热里寒表热里寒 素有里寒而复感风热素有里寒而复感风热 上寒下热上寒下热 多症见胃脘冷痛、呕吐清延,兼见尿频尿多症见胃脘冷痛、呕吐清延,兼见尿频尿 急尿痛之症急尿痛之症 寒证和热证同时并存,此称之为寒热错杂。寒证和热证同时并存,此称之为寒热错杂。2 2、寒热转化、寒热转化 3、寒热真假、寒热真假 临床上先出现寒证,后出现热证,当热证出现,其临床上先出现寒证,后出现热证,当热证出现,其寒证消失,此谓寒证转化为热证。寒证消失,此谓寒证转化为热证。 在疾病过程中,一般情况下,疾病的本质与其反映的在疾病过程中,一般情况下,疾病的本质与其反映的现象是一致的,即热证见热象,寒证见寒象。
9、但在疾病的现象是一致的,即热证见热象,寒证见寒象。但在疾病的危重阶段,有时会出现危重阶段,有时会出现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的证候,即寒的证候,即寒证见热象、热证见寒象。证见热象、热证见寒象。(1)(1)真热假寒真热假寒 (又称阳盛格阴)(又称阳盛格阴) 症见四肢厥冷、脉沉等,似属寒证;但其身寒而症见四肢厥冷、脉沉等,似属寒证;但其身寒而不喜加衣被,脉沉有力,并且可见口渴喜冷饮、咽干不喜加衣被,脉沉有力,并且可见口渴喜冷饮、咽干口臭、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等热象。这些说明口臭、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等热象。这些说明内热炽盛是真,而外呈之寒象是假。内热炽盛是真,而外呈之寒象是假。
10、(2)(2)真寒假热(又称阴盛格阳)真寒假热(又称阴盛格阳) 症见身热、面红、口渴、脉大等,似为热证;但见症见身热、面红、口渴、脉大等,似为热证;但见其身热而欲加衣被,面红而四肢寒冷,口渴而又喜热饮,其身热而欲加衣被,面红而四肢寒冷,口渴而又喜热饮,饮而不多,脉大但无力,并且又见小便清长、大便稀、饮而不多,脉大但无力,并且又见小便清长、大便稀、舌淡、苔白等寒象。舌淡、苔白等寒象。 此是此是阴寒内盛是真,外呈之热象则阴寒内盛是真,外呈之热象则是假。是假。 (一)虚证(一)虚证 虚证虚证是指人体的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是指人体的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证候。包括包括:血虚证、气
11、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虚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 虚实虚实是用以概括和辨别正气强弱和邪气盛衰的两个纲是用以概括和辨别正气强弱和邪气盛衰的两个纲领。(实证领。(实证邪气盛邪气盛 虚证虚证正气虚)正气虚) 辨别疾病属虚属实,是治疗时确定扶正或祛邪的主要辨别疾病属虚属实,是治疗时确定扶正或祛邪的主要依据。依据。(二)实证(二)实证(三)虚证与实证的鉴别(三)虚证与实证的鉴别 * *虚实鉴别表虚实鉴别表 症状症状 证证病程病程体质体质 形形 态态疼痛疼痛 二二 便便 舌象舌象 脉象脉象虚证虚证久病久病虚弱虚弱精神萎靡,精神萎靡,身倦乏力,身倦乏力,气弱懒言气弱懒言隐痛隐痛 拒按拒按小便清长小便清
12、长大便稀溏大便稀溏舌淡舌淡 嫩 ,嫩 ,少苔少苔 细弱细弱实证实证新病新病壮实壮实精神兴奋,精神兴奋,声高气粗声高气粗疼 痛疼 痛拒按拒按小便短赤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大便秘结苔 厚苔 厚腻腻 实而实而 有力有力 实证实证是指邪气过盛、脏腑功能亢盛所表现出来的证候。是指邪气过盛、脏腑功能亢盛所表现出来的证候。由于邪气的性质及其所在的部位不同,因此临床上表现也由于邪气的性质及其所在的部位不同,因此临床上表现也不一样。不一样。 虚虚实实分属分属 虚虚 证证 实实 证证 气气肺气虚肺气虚:气喘息短,自汗,言语无力:气喘息短,自汗,言语无力中气虚中气虚:四肢微冷,腹胀时减,痛而喜按,:四肢微冷,腹胀时减,痛
13、而喜按,不欲食,便溏或泻不欲食,便溏或泻元气虚元气虚:多虚阳上浮,两颧嫩红带白,耳鸣:多虚阳上浮,两颧嫩红带白,耳鸣虚聋,头晕心跳,或两手发战,或气不接续。虚聋,头晕心跳,或两手发战,或气不接续。肺气实肺气实:胸痞头眩,痰多气壅不得卧:胸痞头眩,痰多气壅不得卧胃气实胃气实:中满,嘈杂懊侬,嗳腐吞酸,:中满,嘈杂懊侬,嗳腐吞酸,呕吐呃逆呕吐呃逆肠气实肠气实:腹胀满,绕脐痛、大便秘结,:腹胀满,绕脐痛、大便秘结,或下利赤白,潮热谵语或下利赤白,潮热谵语肝气实肝气实:头痛目眩:头痛目眩 血血唇淡面白,心烦不寐,精神衰弱,津液不足,唇淡面白,心烦不寐,精神衰弱,津液不足,夜热盗汗,筋惕肉夜热盗汗,筋惕
14、肉#,甚则手足瘈瘲。,甚则手足瘈瘲。瘀在腠理,则局部青肿疼痛;在经络,瘀在腠理,则局部青肿疼痛;在经络,则身痛筋挛;瘀在上焦,则胸肩膊刺则身痛筋挛;瘀在上焦,则胸肩膊刺痛;在中焦,则脘腹窜痛;在下焦,痛;在中焦,则脘腹窜痛;在下焦,则小腹胀满刺痛。凡瘀血作痛,痛处则小腹胀满刺痛。凡瘀血作痛,痛处不移,或大便色黑不移,或大便色黑 五五 脏脏心虚心虚:心虚多悲:心虚多悲肝虚肝虚:目惶惶无所见,或阴囊缩,筋挛,善:目惶惶无所见,或阴囊缩,筋挛,善恐恐脾虚脾虚:四肢不用,饮食不化,腹痞满,善忧:四肢不用,饮食不化,腹痞满,善忧肺虚肺虚:少气息微,皮毛不泽:少气息微,皮毛不泽肾虚肾虚:头昏眼花,腰酸痿厥
15、,大便虚秘,小:头昏眼花,腰酸痿厥,大便虚秘,小便失禁或不通,遗精,五更泄泻便失禁或不通,遗精,五更泄泻心实心实:神志失常,喜笑不休:神志失常,喜笑不休肝实肝实:两胁、少腹痛,多怒:两胁、少腹痛,多怒脾实脾实:腹胀满便秘,身肿:腹胀满便秘,身肿肺实肺实:气逆喘咳:气逆喘咳肾实肾实:下焦壅闭,或痛或胀:下焦壅闭,或痛或胀 2、虚实转化、虚实转化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邪正相争,故在一定条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邪正相争,故在一定条件下,虚证和实证还可以相互转化。件下,虚证和实证还可以相互转化。(四)虚证和实证的关系(四)虚证和实证的关系1、虚实夹杂、虚实夹杂 在病人身上虚证和实证同时出现,此谓虚实
16、夹杂。在病人身上虚证和实证同时出现,此谓虚实夹杂。 (一)阴证与阳证(一)阴证与阳证 阴阳阴阳是概括病证类别的一对纲领,大之可以用于对是概括病证类别的一对纲领,大之可以用于对所出现症状的分析。阴阳又是八纲的总纲,它可以概括所出现症状的分析。阴阳又是八纲的总纲,它可以概括其他三对纲领,即其他三对纲领,即表、热、实属阳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里、寒、虚属阴。可以说,尽管病证千变万化,但总括起来又不外乎阴证可以说,尽管病证千变万化,但总括起来又不外乎阴证和阳证两大类。和阳证两大类。 阴证阴证是体内阳气虚衰,或寒邪凝滞的证候,属寒、是体内阳气虚衰,或寒邪凝滞的证候,属寒、属虚。属虚。 阳证阳证是
17、体内热邪壅盛,或阳气亢盛的证候,属热、属是体内热邪壅盛,或阳气亢盛的证候,属热、属实。实。 * *阴证阳证鉴别简表阴证阳证鉴别简表四诊四诊 阴阴 证证 阳阳 证证望望面色苍白或暗淡,身重蜷面色苍白或暗淡,身重蜷卧,倦怠无力,萎靡不振,卧,倦怠无力,萎靡不振,舌质淡而胖嫩,苔滑润舌质淡而胖嫩,苔滑润面色潮红或通红,身热喜面色潮红或通红,身热喜凉,狂躁不安,口唇燥裂,凉,狂躁不安,口唇燥裂,舌质红绛,苔色黄或老黄,舌质红绛,苔色黄或老黄,甚则燥裂,或黑而生芒刺甚则燥裂,或黑而生芒刺闻闻语声低微,静而少言,呼语声低微,静而少言,呼吸怯弱,气短吸怯弱,气短语声壮厉,烦而多言,呼语声壮厉,烦而多言,呼吸
18、气粗,喘促痰鸣,狂言吸气粗,喘促痰鸣,狂言叫骂叫骂问问大便气腥臭,饮食减少,大便气腥臭,饮食减少,口中无味,不烦不渴,或口中无味,不烦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或短少喜热饮,小便清长或短少大便或硬或秘,或有奇臭,大便或硬或秘,或有奇臭,恶食,口干,烦渴引饮,恶食,口干,烦渴引饮,小便短赤小便短赤切切腹痛喜按,身寒足冷,脉腹痛喜按,身寒足冷,脉象沉微细涩迟弱无力象沉微细涩迟弱无力腹痛拒按,身热足暖,脉腹痛拒按,身热足暖,脉象浮洪数大滑实而有力象浮洪数大滑实而有力(二)亡阴证与亡阳证(二)亡阴证与亡阳证* *亡阴亡阳辨证简表亡阴亡阳辨证简表 证候证候诊断诊断 汗汗 四肢四肢 舌舌 脉脉 象象 其其
19、他他亡阴亡阴汗热,汗热,味咸味咸温和温和红干红干洪实或躁疾,洪实或躁疾,按之无力按之无力肌热,气粗,渴肌热,气粗,渴喜冷饮喜冷饮亡阳亡阳汗冷,汗冷,味淡味淡厥冷厥冷白润白润浮数而空,或浮数而空,或微细欲绝微细欲绝肌冷,气微,不肌冷,气微,不渴,喜热饮渴,喜热饮 亡阴和亡阳证是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亡阴和亡阳证是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危重证候危重证候。 亡阴证亡阴证,是指体内阴液大量消耗或丢失,而出现的阴,是指体内阴液大量消耗或丢失,而出现的阴液衰竭的病变和证候。液衰竭的病变和证候。 亡阳证亡阳证,是指体内阳气严重耗损,而表现出的阳气虚,是指体内阳气严重耗损,而表现出的阳气虚脱的病变和证候。脱的病变和证候。
20、 亡阴可迅速导致亡阳,亡阳后也可以出现亡阴,只不亡阴可迅速导致亡阳,亡阳后也可以出现亡阴,只不过其先后、主次不同而已。过其先后、主次不同而已。 在八纲辨证过程中,每一纲都各有其独特在八纲辨证过程中,每一纲都各有其独特 的内容,但他们之间又互相关联而不能截然分割。表的内容,但他们之间又互相关联而不能截然分割。表里应与寒热虚实相联系,虚实又必须与表里寒热相联里应与寒热虚实相联系,虚实又必须与表里寒热相联系。在一定的条件下,表里、寒热、虚实是可以相互系。在一定的条件下,表里、寒热、虚实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有的病情发展到严重阶段,病势趋于寒极和转化的。有的病情发展到严重阶段,病势趋于寒极和热极的时候,往
21、往出现与疾病本质相反的假象。热极的时候,往往出现与疾病本质相反的假象。 在运用八纲辨证中,既要掌握八纲其各自不同的在运用八纲辨证中,既要掌握八纲其各自不同的辨证、证候特点,又要注意八纲之间的相兼、转化、夹辨证、证候特点,又要注意八纲之间的相兼、转化、夹杂、真假。杂、真假。 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八纲、病因、气血等理论,能、病理表现,结合八纲、病因、气血等理论,通过四诊收集病情资料,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通过四诊收集病情资料,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和归纳,借以推究其病机,判断病位、病性析和归纳,借以推究其病机,判断病位、病性以及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这是中医以及正
22、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这是中医临床辨证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临床辨证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脏腑辨证:脏腑辨证: 小肠病有小肠实热、小肠虚寒等,小肠实小肠病有小肠实热、小肠虚寒等,小肠实热是因心火下移,致肠内积热所致;小肠虚寒多由脾热是因心火下移,致肠内积热所致;小肠虚寒多由脾阳受损而累。阳受损而累。 心的病证有虚有实,虚证为气、血、阴、阳之不足;心的病证有虚有实,虚证为气、血、阴、阳之不足;实证多为火、热、痰、瘀等邪气的侵犯而致。实证多为火、热、痰、瘀等邪气的侵犯而致。 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一)心气虚、心阳虚(一)心气虚、心阳虚 临床诊断本证临床诊断本证: * *心气
23、虚,心阳虚,心阳暴脱三证鉴别表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三证鉴别表 证证 候候 相同点相同点 不不 同同 点点 心气虚心气虚 心悸怔忡,心悸怔忡,胸闷气短,胸闷气短,活动后加活动后加重,自汗重,自汗面色淡白或面色淡白或日日光光白,舌淡苔白,脉虚白,舌淡苔白,脉虚 心阳虚心阳虚畏寒肢冷,心痛,面色白或晦暗,舌淡胖苔白滑,畏寒肢冷,心痛,面色白或晦暗,舌淡胖苔白滑,脉微细脉微细心阳暴脱心阳暴脱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舌质淡紫青滑,脉口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舌质淡紫青滑,脉微细欲绝)微细欲绝) 心气虚及心阳
24、虚证,是指心气不足,心之阳气虚衰心气虚及心阳虚证,是指心气不足,心之阳气虚衰所表现出来的证候。所表现出来的证候。 若其见心之常见症状,又兼见气虚证的共见症者,若其见心之常见症状,又兼见气虚证的共见症者,此为此为心气虚证心气虚证。 若其见心之常见症状,又兼见阳虚证之共见症者,若其见心之常见症状,又兼见阳虚证之共见症者,此为此为心阳虚证心阳虚证。 (二)心血虚、心阴虚(二)心血虚、心阴虚 临床诊断本证:临床诊断本证: (三)心火炽盛(三)心火炽盛 心血虚证心血虚证,是由于心血亏虚,心失濡养所出现的证,是由于心血亏虚,心失濡养所出现的证候。候。 心血虚证心血虚证:以心的常见症状,又兼见血虚证之见证。
25、:以心的常见症状,又兼见血虚证之见证。 心阴虚证心阴虚证:以心的常见症状,又兼见阴虚证之见证。:以心的常见症状,又兼见阴虚证之见证。 心火炽盛证心火炽盛证,是指心火炽盛所表现出来的实热证候。,是指心火炽盛所表现出来的实热证候。 本证常因七情郁久化火,或六淫内郁化火所致。心本证常因七情郁久化火,或六淫内郁化火所致。心火炽盛,内扰心神,轻者为心胸烦热,失眠;重者见狂火炽盛,内扰心神,轻者为心胸烦热,失眠;重者见狂躁,谵语。躁,谵语。 心血瘀阻证心血瘀阻证,是指瘀血、痰浊阻滞心脉所,是指瘀血、痰浊阻滞心脉所表现出来的证候。表现出来的证候。 本证多继发于心气虚或心阳虚而来。阳气本证多继发于心气虚或心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