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中医用药护理-ppt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2414941
  • 上传时间:2022-04-15
  • 格式:PPT
  • 页数:57
  • 大小:545.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医用药护理-ppt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中医 用药 护理 ppt 课件
    资源描述:

    1、第三章 中医用药护理一、中药煎服法(一)中药煎煮法1.煎药用具:煎煮中药最好用砂锅、陶器、瓦罐,因其导热圴匀,热力缓和,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量少,不易发生化学变化且价格低廉。也可用搪瓷器皿、不锈钢锅、等煎煮药物。不能用铝锅、铁锅、铜锅。2.煎药用水:煎药用水以洁净为原则,自来水、井水、纯净水、蒸馏水圴可。用水量多寡有多种计算方法,但常用的是目测,煎药时观察加水量超过药面2-3厘米即可;另外一种以每克药材加水10毫升为标准来粗略估算需水量。 3.煎药火候:煎药火候分“武火”、“文火”。武火指火势急,火力猛,温度上升快,水分蒸化多的一种煎法。文火指火势缓,火力弱,温度变化不大,水分蒸发慢的一种煎

    2、法。一般煎药先用武火煎沸,后改用文火再煎10-15分钟即可。但有些方剂如解表剂、清热剂、芳香药为主的方剂只用武火,不宜文火久煎。而厚味滋补类方药宜文火久煎,以使药味尽出。此外附子、狼毒、乌头等有毒药宜慢火久煎,以减低其毒性。 4.煎药方法:一般煎煮方法,首先将药物置于容器中,加冷水浸泡20-30分钟,然后加盖放火上加热煎煮。先用武火煎煮,再用文火煎煮。在煎煮过程中,要注意适度搅拌,以免糊锅,同时也能提高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率。但不宜过于频繁打开锅盖子,以尽量减少挥发性成分的丧失。5.文火煎煮10-15分钟后,滤取第一次药液;然后加热水适量,依上法煎煮,取第二次药液。将两次药液混匀,依医嘱服用。

    3、6.6.特殊煎煮法 (1)先煎:介壳类、矿石类药物,如龟板、鳖甲、磁石等,因质地坚硬,难以出味,应打啐先煎,煎煮后20分钟再下其它药物,以使药性充分煎出。除此,泥沙含量大的药物如灶心土、糯稻根等,或质地较轻而体质大的药物如夏枯草、白茅根、竹茹等,应先煎取汁澄清,然后以药汁煎煮其余药物。(2)后下:气味芳香,借其挥发油取效的药物,如薄荷、砂仁、白豆蔻等,宜在一般药物煎好时下,煎4-5分钟即可,以防其有效成分散失。(3)包煎:为防止煎药后药液浑浊及减少药物对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如赤石脂、滑石、旋覆花、车前子、枇杷叶等,要用纱布将药包好,再放入药锅煎煮。(4)单煎:又称另炖或另煎,某些贵重药物如

    4、人参、西洋参、犀角(代)、羚羊角(代)等,为了尽量保存其有效成分,减少同时煎煮被其它药物吸收,可另煎。(5)烊化:胶质、黏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龟胶、鹿胶、蜂蜜、饴糖等,用时应单独加温溶化与药液兑服,或加入煎好的药汁中溶化后服用。因其同煎时易黏锅煮焦,且黏附其它药,影响煎出率。(6)冲服:散剂、丹剂、水丸、自然药汁,以及某些贵重药物或芳香药,需要冲服,如麝香、牛黄、三七、六神丸、生地黄汁等。(二)中药给药规则1.服药时间: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都遵循一定的时间规律。一般药物宜在饭前1个小时服用。驱虫药在晨起空腹时服;安神药在睡前服;截疟药宜在发病前2个小时服;滋补药宜空腹服。 2.服药量

    5、:一般是1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或分早中晚3次服用;病性危重的,可1次顿服;咽喉病多采用噙化;呕吐的患者可取少量频服。3.服药冷热一般汤剂多用温服。解表药宜热服,并温覆或喝热粥以助汗出。热证服寒药,宜凉服。寒证用热药宜热服。但在病重邪甚,拒药不纳,出现呕吐时,可采用热药凉服或寒药热服。 4.其他服药方法二、药物内服法的护理(一)解表类药物服法与护理概述1.含义 凡能疏肌解表、促使发汗,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或发表药。根据解表药的药性和主治差异,一般将其分为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两类,又称辛温解表药与辛凉解表药。2.功效与主治(1)共有主治功效:解表药多属辛散之品,皆具有发

    6、汗解表的功效,主要治疗外感表证。症见怕冷、发热、头痛、身 痛 、 鼻 塞 、 无 汗 、 脉 浮 等 。 其 中 发散风寒药性味辛温,以发散风寒为主,适用于恶寒重,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紧的风寒表证。常用药物有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细辛、紫苏、羌活、白芷、生姜等。发散风热药性味辛凉,以发散风热为主,适用于发热重,微恶寒,头痛,咽喉肿痛,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的风热表证。常用药物有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柴胡、升麻、蝉蜕等。服法与护理1、解表药虽有辛散发汗之共性,但其性质又有温、凉不同,所以用以治疗表证时必须注意辨证准确,分清表寒证或是表热 证 , 以 免

    7、药 石 误 投 , 贻 误 治 疗 。 2、解表药发汗作用有强有弱,须视病症具体表现选择应用。 3、对解表药发汗力较强的药物应控制用量,中病即止,以 免 发 汗 太 过 而 耗 伤 津 液 , 导 致 亡 阳 或 亡 阴 。 4、温暖季节及东南地区用量宜小,寒冷季节及西北地区用量可酌情增大。 5、解表药一般忌用于表虚自汗、阴虚发热、久病体虚及失血等症。 6、解表药多属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份挥发而降低疗效。 7、解表药虽能透过发汗解发散风寒药,性味多为辛温,发汗作用较强。适用于感冒风寒,呈现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或流清涕、舌苔薄白、口不渴、脉浮等寒象比较突出的表症。对于咳嗽气喘、脚气

    8、水肿及风湿痛等初起具有上述表症的,也可应用。但汗出过多能耗散阳气,损伤津液;因此,凡自汗、盗汗、热病伤津以及阴虚发热、久患疮痈,淋病,失血等症,都应慎用。 8、解表药根据自身特点,春夏腠理疏松,容易出汗,用量宜轻;秋冬腠理致密,不易出汗,用量宜重。(二)泻下类药物服法与护理概述1.含义凡能攻积、逐水,引起腹泻,或润肠通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2.2.功效与主治泻下药用于里实的症候,其主要功用,大致可分为三点:一为通利大便,以排除肠道内的宿食积滞或燥屎;一为清热泻火,使实热壅滞通过泻下而解除;一为逐水退肿,使水邪从大小便排出,以达到驱除停饮、消退水肿的目的。 服法与护理1.泻下药可因其性能可分为

    9、攻下、润下、峻下逐水三类不同药物,在应用上各有一定的适应症,必须根据病情选用适当药物进行治疗,否则病重药轻,不能奏效,病轻药重,又易伤正。 2.泻下药每因兼夹病症而配合其它药物同用,如里实兼有表症者,可与解表药配合应用,采用表里双解的治法;里实而正 虚 者 , 采 用 攻 补 兼 施 之 法 , 使 泻 下 而 不 伤 正 。 3.攻下药,药性较猛,峻下逐水药尤为峻烈,且多具毒性,此两类药物内服,易于耗伤正气,故必须注意用量用法,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多服;体质虚弱及妇女胎前产后,均当慎用。 4.部份攻下药和润下药,服后往往有腹痛等反应,可事前告知病患,以免疑惧。 (三)清热类药物服法与护理概述

    10、1.含义凡药性寒凉,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2.2.功效与主治能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退虚热,兼能燥湿、利湿、滋阴、发表等等。主要用于热病高热、痢疾、痈肿疮毒、以及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呈现各种里热证候、即是内经所说热者寒之的意义。 服法与护理1.清热药品种繁多,性能各异,在应用时必须根据热证类型及邪 热 所 在 部 位 , 选 则 相 适 应 的 清 热 药 进 行 治 疗 。 2.清热药又必须根据兼夹病症予以适当配伍,如表邪未尽里热又盛,可配解表要同用;湿热者可配利水渗湿药;热盛里实者可配攻下药;热盛动风者,可配息风药、热入心包、神志昏迷者,可配开窍药;血热妄行者可配止

    11、血药;邪热伤阴者可配养阴药等。此外,如里热气血两燔,又可清气凉血相兼同用。 3.清热药必须中病即止,不可多服久服,以免伤阳;苦寒燥湿药又可能伤阴,应予慎用。 4.清热药应用时,必须视病情轻重及药物质地,斟酌用量,并注意用法。 (四)祛湿类药物服法与护理概述1.含义凡能祛除湿邪,用以治疗湿性病证的药物,称为祛湿药。 2.2.功效与主治按其祛除湿邪的功能形式不同,可分为化湿燥湿、淡渗利水及清热利湿药。 主要用以治疗水湿内停引起的水肿、泄泻、风湿、暑湿、淋浊、癃闭、黄疸、湿疹等证。 服法与护理1治疗水湿证宜联系有关脏腑,辩证施治。人体中,主水在肾,制水在脾,调水在肺,水湿病与肾脾肺有密切联系。如肾虚

    12、水泛,需配伍温补肾阳的药;脾虚生湿需配伍补气健脾药;肺失宣降,水失输布,则需配伍宣降肺气药。2湿邪其性重浊粘腻,易阻碍气机,故在祛湿剂中,往往配伍行气药,即“气行湿自化”之意。3祛湿药及方,多属辛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品,易伤耗阴津。对阴虚津亏之证,虽受湿邪,不宜过分利用,以免阴津愈伤,即使必要,亦应配伍使用。病后体虚或孕妇均应慎用,虽需祛湿利水,亦应配伍健脾之品,以兼顾正气。(五)温里类药物服法与护理概述1.含义凡能温里祛寒,用以治疗里寒症候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 2.2.功效与主治本类中药都是温热性质,具有温里散寒、回阳救逆、温经止痛等作用。主 要 用 于 寒 症 及 心 肾 阳

    13、虚 所 引 起 的 亡 阳 证 。服法与护理1. 外寒内侵,如有表症未解的,应适当配合解表药同用。2 . 夏 季 天 气 炎 热 , 或 素 体 火 旺 , 剂 量 宜 酌 量 减 轻 。3. 温里药性多辛温燥烈,易于伤津耗液,凡属阴虚患者均应慎用。 (六)理气类药物服法与护理概述1.含义以疏通气机、消除气滞、平降气逆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又称行气药。 2.2.功效与主治具有行气消胀,解郁止痛、降逆等功效,主要治疗气滞、气郁和气逆证。理气药根据作用的不同,可分为疏肝解郁药、调脾和胃药、宣降肺气药。疏肝理气药主要用于肝气郁滞所致的胁肋胀痛、疝气腹痛、经闭痛经、乳房胀痛等证。调脾和胃药主要用于脾胃

    14、气滞所致的脘腹胀痛、嗳气吞酸、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脉弦等证。宣肺降气药主要用于肺气壅滞所致的胸闷气塞、咳嗽、气喘等证。服法与护理1.应用理气药时,须根据气滞病证的不同部位及程度,选择相应的药物。 2.气滞之证,病因各异,兼夹之邪亦不相同,故临床应用理气药时宜作适当的配伍。如肺气壅滞,因外邪袭肺者,当配合宣肺化止咳之品;如痰热郁肺,咳嗽气喘者,当配合清热化痰药。脾胃气滞而兼有湿热之证者,宜配清利湿热之药;兼有寒湿困脾者,需并用温中燥湿药;食积不化者酌加消食导滞药;兼脾胃虚弱者,有当与益气健脾药合用等等。 3.本类药物大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故气弱阴虚者慎用。 4.本类药物中行气力强之品,易伤胎

    15、气,孕妇慎用。 5.本类药物打多含有挥发油成份,不宜久煎,以免影响药效。 (七)消导类药物服法与护理概述1.含义以消化饮食,导除积滞为主要作用的中药。 2.2.功效与主治具有消食、导滞、行气、除胀等功效,主要治疗饮食不消 、宿食停滞所致的脘腹胀闷、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厌食、大便失常,以及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证。 服法与护理1.消食药作用虽然缓和,但部分药也有耗气之弊,素体脾胃虚弱而常停食者,当调养脾胃为主,不宜单用或过用消食药,以免再伤脾胃,故素有“久服消人之气”之说。2.对暴饮暴食,食积时短,症情急重者,当用涌吐法尽快吐出胃中宿食,消食药则缓不济急。 (八)止血类药物服法与护理概述1.含义凡

    16、以直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出血证的药物,称为止血药。2.2.功效与主治止血药均有止血功效,主要适用于各种内外出血病证,如咯血、咳血、衄 血 、 吐 血 、 便 血 、 尿 血 、 崩 漏 以 及 外 伤 出 血 等 。服法与护理1.前人的经验认为,止血药炒炭可以增强止血效果。本草纲目称:“烧炭诸黑药皆能止血”。但证诸临床,又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而言,多数药物炒炭可产生或增强止血效力,而寒凉性质的止血药炒炭,其寒凉之性减弱或消失,使其变为收敛止血药,适应范围扩大。然亦有部分药物以生品或鲜品入药,止血力更佳,并不宜炒炭入药。2.应用止血药时还应注意止血而不使留瘀,尤其是收敛止血

    17、药、凉血止血药,易恋邪、凉遏而留瘀。故用止血药亦不可一味止涩或清泄,在大剂使用收敛止血药或凉血止 血 药 时 , 可 适 当 加 入 活 血 之 品 以 止 血 不 留 瘀 。3.出血过多,气随血脱,单用止血药缓不济急,法当峻补元气,益气固脱以救其急。 (九)活血化瘀类药物服法与护理概述1.含义凡以活血化瘀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瘀血证的药物,称活血化瘀药,或活血祛瘀药。简称活血药或化瘀药。其作用较峻烈者又称破血药。 2.2.功效与主治活 血 化 瘀 药 均 能 促 进 血 行 , 消 散 瘀 血 , 主 治 各 种 瘀 血 证 。服法与护理1.本类药物易耗血动血,不宜用于月经过多,血虚经闭者;

    18、2.有催产下胎作用和活血作用强烈的药物,孕妇禁用。3.古代有将催产下胎的活血药用于难产及胞衣不下者,由于现代产科处理更安全有效,故在有条件地区对难产、胞衣不下者亦不宜使用;4.对破血逐瘀之品,由于更易伤人正气,对体虚而兼瘀者更应慎用。 (十)化痰止咳平喘类药物服法与护理概述1.含义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痰证的药物,称化痰药。以减轻或制止咳嗽和喘息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咳、喘证的药物,分别称为止咳药或平喘药。 2.2.功效与主治化痰药均具有化痰功效,主治痰证。止咳平喘药均有止咳、平喘功效,宜用于以咳嗽、喘息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服法与护理1.本类药为治标之品,咳喘而邪气甚者,不宜单纯使用止

    19、咳或平喘之品,以免“闭门留寇”。2.少数止咳平喘药有毒,应控制用量,注意用法,中病即止。3.个别种子类药物富含油脂,有滑肠作用,故脾虚便溏者慎用。 (十一)平肝熄风类药物服法与护理概述1.含义平肝熄风药是指具有平肝潜阳、平息肝风功效的药物。 2.2.功效与主治主 要 用 于 治 疗 肝 阳 上 亢 及 肝 风 内 动 等 证 。服法与护理1.本类药物多偏于寒凉,然亦有偏于温燥者,应区别使用。2.凡脾虚慢惊,非寒凉所宜;而阴虚血亏者,又当慎用温燥之品。 (十二)开窍类药物服法与护理概述1.含义以开通心窍,启闭醒神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为开窍药。2.2.功效与主治开窍药均具有开窍

    20、醒神功效,主治闭证神昏之证。 服法与护理1.开窍药为急救、治标之品,其气辛香走窜,易伤耗正气,故只能暂服,不可久用,中病即止。2.因其芳香之气易于挥发,或受热有效成分破坏,或有效成分不易溶于水,内服不宜入煎剂,多入丸、散剂,或其他新剂型,亦便于急救之用。3.少数药物有毒,注意用法并控制剂量。 4.大多数药物孕妇应慎用或忌用。本章药物适宜于闭证神昏,而忌用于脱证之神昏。当急以回阳、益气之法以救脱。 (十三)安神类药物服法与护理概述1.含义以宁心安神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心神不宁之证的药物,称为安神药。2.2.功效与主治安神药均有宁心安神功效,主治心神不宁证。 服法与护理1.本章药中部分矿物药入丸散

    21、服,易伤脾胃,应适当配伍健运脾胃之品 , 亦 不 宜 久 服 ; 入 煎 剂 宜 打 碎 久 煎 。2 . 个 别 药 物 有 毒 , 当 控 制 用 量 , 以 防 中 毒 。3.本类药物多为治标之品,当注意与消除病因的药物配伍。 (十四)补益类药物服法与护理概述1.含义以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血阴阳虚衰的病理偏向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虚证的药物,称为补益药。2.2.功效与主治补益药的共同功效为补虚扶弱,分别能纠正人体气血阴阳虚衰的病理偏向。补虚药主治虚证。 服法与护理1.使用补虚药忌不当补而误补。邪实而正不虚者,误用补虚药有“误补益疾”之弊。补虚药是以补虚扶弱为主要作用的药,其作用主要在于以

    22、其偏性纠正人体气血阴阳虚衰的病理偏向。补虚药不等于营养强壮药,健康人依赖补虚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可能破坏机体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导致新的病理偏向。2.使用补虚药亦忌当补而补之不当。如不分气血,不别阴阳,不辨脏腑,不明寒热,盲目使用补虚药,不仅不能收到预期的疗效,而且还可能导致不良后果。如阴虚有热者误用温热的补阳药,会助热伤阴;阳虚有寒者误用寒凉的补阴药,会助寒伤阳。3.补虚药用于扶正祛邪,不仅要分清主次,处理好祛邪与扶正的关系,而且应避免使用可能妨碍祛邪的补虚药。4.部分补虚药药性滋腻,不容易消化,过用或用于脾运不健者可能妨碍脾胃运化,应掌握好用药分寸,或适当配伍健脾消食药顾护脾胃。5.补虚药如作汤剂,一般宜适当久煎,使药味尽出。虚弱证一般病程较长,补虚药宜采用蜜丸、煎膏(膏滋)等便于保存、服用的剂型。用于挽救虚脱的药,还可制成注射剂以备急需。6.虚弱证一般病程较长,补虚药宜采用蜜丸、煎膏(膏滋)等便于保存、服用的剂型。用于挽救虚脱的药,还可制成注射剂以备急需。 三、药物外治法的护理(一)膏药疗法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中医用药护理-ppt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414941.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