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一)-PPT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2414724
  • 上传时间:2022-04-15
  • 格式:PPT
  • 页数:36
  • 大小:312.51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一)-PPT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中医 基础理论 概要 PPT 课件
    资源描述:

    1、医学课件1中医基础理论概要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 朱邦贤朱邦贤医学课件2一、概述1. 独特的理论体系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是在春秋战国至东汉末随着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典籍的相继问世,全面总结了古代医学、药物学知识的基础上确立的。其后,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实践与检验,而得以充实提高。 中医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藏象经络、精神气血津液、病因病机、四诊八纲、四气五味等一系列理论与学说。 医学课件3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的指导思想。主要用以阐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从其矛盾运动过程中分析诸方面因素的动态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以指导临床诊断和疾病的防治

    2、。 五运六气学说五运六气学说根据阴阳五行理论建立起来的、专门用来探讨自然环境变化规律及其对人生理、病理等方面的影响,以通过具体的演算方法来预测疾病流行,并指导疾病防治为特点,堪称现代气象医学、地理医学等新兴学科的先导。 医学课件4 脏象经络、精神气血津液等学说脏象经络、精神气血津液等学说是中医的生理学,特别强调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核心的五大功能系统的整体谐调,是中医生理学的基本思想。 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中医的病理学。它是中医认识疾病本质及其发病机理的思辨过程。四诊八纲四诊八纲是中医的诊断方法。四气五味、君臣佐使等理论四气五味、君臣佐使等理论是中药药理学、方剂学的基本内容。 医学课件

    3、52. 丰富的治疗方法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治疗方法和实践经验 中医药治疗方法大致上可以分为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两大类。 内服传统的丸散膏丹等 外治薰洗、蒸浴、敷贴、注射、 输液等。 器械类针灸、割治、刮痴、 火罐 功法类推拿按摩、气功、导引、 捏脊、情志相胜等方法。 药物疗法药物疗法非药物疗法非药物疗法医学课件6二、二、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征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征 认识论上的整体恒动观念 理论上的医理、哲理、伦理结合 临床上的医疗、护理、预防、养生一体化。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整体恒动观念及辨证论治的原则。医学课件7 整体恒动观整体恒动观 中医学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其不断的运动过程中产生的,

    4、人类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并赖以获得必要的生存条件,因此自然环境的变化(天时、气候、地理等)必然相应地在人体引起生理或病理性的反应。 “人与天地相应人与天地相应”(灵枢邪客)的宏观论述,是中医整体恒动观所反映的“天人一体”的一个方面,既表述了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也包涵了人类对生存环境的主动适应,以求协调统一的意思。医学课件8 中医整体观受惠于古代“天人相应天人相应”的思想。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既应注重人体解剖组织 结构、内在器官的客观存在,更应重视人体 各脏腑、组织器官生理活动中的相互联系与 功能上的协调。 人与自然(含社会环境)存在着天然的、密不 可分的联系,保持协调统一的关系即意味

    5、着健康。 人体自身及其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决定了其相互作用与影响所致的各种现象与性质的改变也是整体性的。因此,整体中的部分发生病变,其原因也与整体有关而决非孤立存在。医学课件9 整体恒动观念在阐述人体内部的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时,建立了一个 以五脏为中心, 以精神气血为基础, 通过经络的联络与调整作用 而构成的五脏整体功能系统模型。五脏整体功能系统模型。用以体现脏腑与形体组织器官、脏腑与脏腑、脏腑与自然及社会环境等方面在生理和病理上密不可分的关系。 养生学中的“四气调神四气调神”、“春夏养阳,秋冬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阴”等方法;临床上的“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因时、因时、因地制宜因地制宜

    6、”等诊疗原则,以及针灸治疗上的“子午子午流注流注”等方法,均是其整体恒动观的体现。医学课件10 近年来时间生物学研究表明,日月的阴晴圆缺、昼夜的晨昏更替、四季的寒暑迭换,对人的血压、体温、情绪、智能,内分泌的调节、生老病死、药物作用的发挥等都有明显的影响 伦敦大学化学教援Lay.A.杨通过对宇宙间元素及其在生物系统分布之间的栏孙进行了研究,发现两者问的曲线图完全一致,从而得出了生物系统元素的分布是地球化学元素组成复制品的结论。 由此可见,中医的整体恒动观包含有现代系统论、全息论等理论的雏形,难怪日本学者丸山敏秋盛赞其为“具有几千年传统的中医学之真正价值”。 医学课件11 医理与哲理、伦理的完美

    7、结合医理与哲理、伦理的完美结合 中医学产生于中国先秦时代,其必然借助于当时的哲学思想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来构建其理论体系。1.精气学说4个基本概念 精气学说的哲学含义 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同源、同构性特征 庄子知北游:“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 论衡:“万物之生,皆禀元气。” 素问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王冰注:“气者,生之母也。”医学课件12 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运动性特征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机的运动形式,为升降出入; 因为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 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 素

    8、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化老已;非升降,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医学课件13 气聚有形、气散无形形态与功能统一性 易传咸彖:“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正蒙太和:“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 景岳全书:“人之生死由乎气。” 气是宇宙万物之间的感应媒介 易传乾文言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 人之所以能与自然界的万物相互沟通、传递信息,源于其物质构成的基础是同源同构的;同类事物间存则在着“类同则召,气

    9、同则和,声比则应”(吕氏春秋应同)的关系。医学课件14 哲学与医理的结合 精气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 灵枢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张介宾注:“两精者,阴阳之精也故人之生也,必和阴阳之气、父母之精,两精相搏,形神乃成。” 新生命由精气直接形成,来源于父母先天精气的相合;精气先身而生,俱有遗传特性,形成原始胚胎,并转化为胚胎自身之精气,成为人体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与原动力。 医学课件15 精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灵枢天年:“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藏已

    10、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精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医学课件16 气是感应传递信息的载体 人体的各种生命信息,可通过升降出入气机的运行来感应和传递,外在的信息感应和传递于内在的脏腑,内在脏腑的各种信息反映于体表,以及内在脏腑的各种信息的相互传递,皆可通过体内的无形之气为载体进行感应和传递。 如生理上有所谓“心气通于舌”,“肝气通于目”等体内特殊的联系通道;病理上则借助于这些特殊通道,可以了解脏腑的虚实与病变。 再

    11、如脏腑间各种生命信息,可以借助于气、经脉或三焦为而相互传递,以保持其功能与内环境的协调统一。外部体表感受到的各种信息和刺激,也可通过气的感应而向内在的脏腑传导。如针刺、艾灸和按摩等刺激就是通过经络之气的感应与传递内脏而发挥其整体的调节作用。医学课件17 人体之气的分类 “生之来谓之精”,就生命形成而论,有了“精”,才能形成并不断发生“升降出入”气化作用的机体,则精在气先,气由精化。其中,先天之精可化为先天之气;后天之精所化之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相合而为后天之气。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相合而为人体一身之气。人体的气,源于禀受于父母的先天精气和后天摄入的水谷精气于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脏等

    12、脏腑的生理活动作用而生成。 人体的气,由于其主要组成部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的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称谓:医学课件18 元气与真气、原气 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 元气为先天之精所化生,依靠后天水谷之精气的不断补充培育,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其借助三焦而流行分布全身,内而脏腑组织,外达肌肤腠理,从而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激发和推动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若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劳损,使元气生成不足或耗损太过,则人体生长发育迟缓,各脏腑组织功能低下而产生多种病变。医学课件19 营气与卫气 营气 营气,是行于血脉中具有营养作用之气。由

    13、于它昼夜营周不休,故名曰营气。以其富于营养,故又称“荣气”。营气又能化生血液,故常常“营血”并称。相对卫气而言则卫属阳、营属阴,所以又称为“营阴”。 营气是由来自脾胃腐熟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的精粹部分和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相结合而化生。营气产生后,进入脉中,循脉运行全身,内入脏腑,外达肢节,终而复始,营周不休。 医学课件20 卫气 卫气运行于脉外,具有护卫机体,不使外邪侵犯的作用,故名。与营气相对而言属阳,故又称为“卫阳”。 卫气由水谷悍气与自然界清气结和而成。主要功能为:抵御外邪入侵,司腠理开合,温煦全身。 若腠理疏松,则外邪易入;腠理致密,则邪难入侵。所以,多汗与易于外感,常常同时出现。在调节

    14、体温方面,卫气的温煦作用必须与卫气司腠理之开合相互协调。卫气的温煦作用能增高体温,随着温煦作用增高体温的同时,由于卫气的发泄,腠理开而汗出,出汗则能降低体温。灵枢本脏把卫气的这些功能概括为“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医学课件21 宗气与中气宗气与中气 宗气 宗气,又名大气,是积于胸中之气。胸中又称“膻中”。因为膻中是全身气最集中的地方,故亦称为“气海”。 宗气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而化生。因此,肺的呼吸功能与脾的运化功能是否正常,对宗气的生成与盛衰,有直接的影响。实际上,宗气是合营卫二气而成。所以说:“宗气者,营卫之所合也,出于肺,积于气海,行

    15、于气脉之中,动而以息往来者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医学课件22 宗气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凡语言、声音,呼吸皆与宗气有关。若语言清晰,声音宏亮,呼吸和缓而节律均匀,则是宗气较充盛的表现;反之,若语言不清,声音微弱,呼吸短促者,乃是宗气不足之征兆。 二是贯心脉而行气血。凡气血的运行,经脉的搏动,皆与宗气有关。若脉搏和缓,节律均匀而有神者,表示宗气较充盛;如脉来躁动,至数不规则,或微弱无力,或躁动散大者则是宗气不足之征。 医学课件23 中气 中气,即中焦之气。因脾胃位居于中焦,故主要把脾胃之气称作“中气”。中气由脾胃之气结合其运化产生的水谷精气组成。主要功能: 一是司

    16、气机升降;一是司气机升降; 二是促进脾胃运化;二是促进脾胃运化; 三是化生营卫气。三是化生营卫气。 中焦为体内气机升降之枢纽,中气充沛且升降和谐有度,则水谷纳运正常,可使水谷精微化生为气血而充养全身。故“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灵枢口问),首先表现出脾胃纳运障碍。若中气下陷,还可导致久泄脱肛,内脏下垂等病症。 医学课件242.阴阳学说4个基本属性 阴阳学说的哲学含义 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指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的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相互冲荡,其正常、完美的标准是和谐。 庄子知北游提出:“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认为阴阳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管子:“

    17、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用春夏秋冬四季说明了阴阳的变化规律。荀子指出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都有赖于阴阳二气的氤氲交感、相推相摩。医学课件25 阴阳,作为我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其最初的涵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者为阴。后来逐渐引伸为指一切事物或现象本身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古代思想家实践观察发现并认识到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之所以发生、发展、变化,概由阴阳二气的互相对立、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结果,并将阴阳作为一种认识自然、解释自然的哲学概念,把阴阳的存在及其相互间的运动变化,作为自然界最根本的规律。医学

    18、课件26 阴阳可分对立的属性 明代医家张介宾明确指出:“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阴阳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用以分析一切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凡是向上的、向前的、温热的、结实的、明亮的、表露的、无形的、活动的、急速的、兴奋的等等,皆属“阳”的特征;凡是向下的、向后的、寒凉的、虚软的、黑暗的、隐晦的、有形的、安静的、迟缓的、抑制的等等,皆属“阴”的特征。 阴阳可分还寒有阴中可再分阴阳,阳中可再分阴阳。如水属阴,水之阴阳,据其温度则可分为热水属阳、凉水属阴;据其状态,则沸水属阳而冰凝属阴,等等。医学课件27 如以昼夜分阴阳,则昼为阳,夜为阴。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平旦至日

    19、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素问金匮真言论)。 人身之阴阳亦有可分性。“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六腑皆为阳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 , 脾也”(素问金匮真言论)。 医学课件28 阴阳制约争斗的属性 指由阴阳对立而产生相互争斗和彼此制约的关系。如温热驱散寒冷,冰冷可以降温;水可以灭火,火可以使水沸

    20、腾而汽化等。 阴阳相反与争斗的属性,致使其相互牵制和争斗的结果,达到事物内部的动态平衡。 在人体内部,机能之亢奋为阳,抑制属阴,两者的相互制约,则维持人体机能的动态平衡;反之则为病理状态。 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医学课件29 阴阳互根依存与包孕的属性 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均有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方面的属性;任何一方均均以对方的存在而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是谓互根。 在互根的关系里,还有阴阳双方不断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对方的含义,称之为“互用”。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医贯阴阳论:“阴阳又互为其根,阳根

    21、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医学课件30 阴阳消长 运动特性之一 指在一事物中,其阴阳比例不断地出现此起彼伏的消长变化的运动态势。大体上有 此长彼消 此消彼长 此长彼亦长 此消彼亦消 四种变化的态势。 阴阳平衡运动特性之二 阴阳消长运动处于稳定在一定范围内的态势,称之为“阴阳平衡”,中医称之为“阴平阳秘”。医学课件31 阴阳交感运动特性之三 指阴阳二气在相互感应、交合的过程中的运动态势。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的交感状态,是孕育新生事物的根本条件。易传系辞上:“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素问天元纪大论:“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

    22、也。” 自然界云雾雷电雨露,生命得以诞生; 人类新生命在男女构精的过程中得以孕育,人类因此繁衍。医学课件32 阴阳转化运动特性之四 指一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方向转化的态势或结果。属阳的事物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反之亦然。 通常是在阴阳消长发展到特定阶段,事物内部的阴阳比例出现倒置,则其属性发生了转化。就此意义而言,阴阳转化是其消长运动发展到极致而形成的结果。医学课件3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素问宝命全形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金匮真言论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

    23、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人体经络系统也据其循行于肢体外侧或内侧、身内与身外而命名为阳经或阴经。医学课件34 说明人体功能 素问素问生气通天论生气通天论:“生之本,本生之本,本于阴阳。于阴阳。” 对人体代谢等生理功能,中医运用阴阳学说将其概括为阳主升、主出,阴主降、主入。如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等等。 对机能与物质的关系,则认为机能属阳,而物质属阴。如营血属阴,卫气属阳;肾阴为精,肾气属阳,等等。医学课件35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内的阴阳消长与平衡,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阴阳失调,则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

    24、。 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因素,涉及人体的正气与邪气。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对病邪的抵抗能力,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和组织损伤的修复能力等。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气分阴阳,邪气也由阳邪与阴邪之分。 经病的过程,中医用邪正相争来加以概括,其结果则可导致阴阳的偏胜或偏衰。 阴阳偏胜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阴阳偏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医学课件36 用于疾病的诊断 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用于疾病的治疗 确定治疗原则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实者泻之,虚则补之 分析归纳药物的性能 药性有寒热温凉之分 药味有酸苦甘辛咸之分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一)-PPT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414724.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