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225P).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225P).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内科学 全套 课件 225
- 资源描述:
-
1、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临床学科。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 及范围、演变定义 中医内科学包含了古代所称的中医内科学包含了古代所称的“大方脉大方脉” ” 、“杂医杂医” ” 等内容,等内容,它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医它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同时又汲取了现代中医内疗经验,同时又汲取了现代中医内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
2、的新成就、新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就、新技术、新进展,在中医学尤其临床技术、新进展,在中医学尤其临床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临床专业课,是中是临床专业课,是中 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是临床诸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是临床诸 学科的基础。其水平学科的基础。其水平 很很 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大程度上反映了中 医医 临床水平的发展水平。临床水平的发展水平。 性质金匮要略金匮要略 范围伤寒论伤寒论 外感 内伤温病学温病学 以及后世以以及后世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指导辨证施治的论著等。病理指导辨证施治的论著等。 内科急症、热病、脑病、内科急
3、症、热病、脑病、肺病、心病、脾胃病、肝胆病肺病、心病、脾胃病、肝胆病、肾病、老年病、肿瘤等。伤、肾病、老年病、肿瘤等。伤寒论寒论 、金匮要略与温病学已、金匮要略与温病学已合为中医临床基础。合为中医临床基础。演变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史(一)萌芽 (殷商时代)殷代甲骨文记载:心病、头痛、殷代甲骨文记载:心病、头痛、胃肠痛、蛊病。胃肠痛、蛊病。殷商发明用药酒、汤液治病。殷商发明用药酒、汤液治病。商将医学分科为疾医、疡医、商将医学分科为疾医、疡医、食医、兽医。食医、兽医。(二)奠基(春秋 秦汉)脉法五十二病方脉法五十二病方治百病方治百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黄帝内经
4、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三)充实(魏晋 金元) 1.1.病因学病因学、症状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隋代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寸白虫、瘿病。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寸白虫、瘿病。葛洪葛洪 肘后备急方:尸注、癞、沙虱。肘后备急方:尸注、癞、沙虱。南宋南宋陈无择三因及一病证方论分内因、陈无择三因及一病证方论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外因、不内外因。(1)病因学(2)症状学诸病源候论记述病侯诸病源候论记述病侯784784条,对胸壁的症条,对胸壁的症状如疼痛、性质、部位与预后作了描述。状如疼痛、性质、部位与预后作了描述。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指出消渴病易发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指出消渴病
5、易发疮疡。疮疡。王焘外台秘要指出消渴病王焘外台秘要指出消渴病“每发则小便每发则小便至甜至甜”的特征。的特征。 此时期还对伤寒、温病、疟疾、肺痨等传染此时期还对伤寒、温病、疟疾、肺痨等传染病作了描述。病作了描述。心痛、虚劳、脚气、水肿在辨证上有了较大心痛、虚劳、脚气、水肿在辨证上有了较大提高。提高。(3)治疗学肘后备急方用青蒿治疗疟疾;用海藻肘后备急方用青蒿治疗疟疾;用海藻治疗瘿病。治疗瘿病。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用常山、蜀漆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用常山、蜀漆治疟疾;白头翁、苦参治疟疾;槟榔治寸治疟疾;白头翁、苦参治疟疾;槟榔治寸白虫;谷皮治脚气。白虫;谷皮治脚气。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收载大量方太平圣惠方圣济
6、总录收载大量方 药反映了当时的成就。药反映了当时的成就。2.2.学术理论的创新:学术理论的创新:刘完素倡导火热学说主寒凉;刘完素倡导火热学说主寒凉;张从正倡导攻邪而善用汗、吐、下三法;张从正倡导攻邪而善用汗、吐、下三法;李东垣重脾胃;李东垣重脾胃;朱丹溪提倡朱丹溪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金元四大家(四)形成(明清)(1 1)薛己的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薛己的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2 2)王纶名医杂著指出:)王纶名医杂著指出:外感法仲景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杂病用丹溪明代(3 3) 王肯堂证治准绳;王肯堂证治准绳;(4 4)
7、 张介宾景岳全书;张介宾景岳全书;(5 5) 秦景明症因脉治;秦景明症因脉治;(6 6) 李宗梓医宗必读;李宗梓医宗必读;(7 7)景岳全书的阴阳互补景岳全书的阴阳互补 ;(8 8)医宗必读的治泻九法至今仍医宗必读的治泻九法至今仍 具重要意义具重要意义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宗金鉴医宗金鉴张氏医通张氏医通辨证录辨证录临证指南医案临证指南医案证治汇补证治汇补医学心悟医学心悟医林改错医林改错 血证论血证论外感温热篇外感温热篇 湿热病篇湿热病篇温病条辨温病条辨清代1.中医内科学 ; 2.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3.现代中医内科学 。现代中西结合内科医师中西结合内科医师 西学中或中学
8、西西学中或中学西而以西为主。而以西为主。 现代中医内科医师现代中医内科医师 中西结合以中中西结合以中医为主。医为主。 三、现代中医内科学 队伍构成传统中医内科医师传统中医内科医师 老一辈纯中医老一辈纯中医 或懂一些西医基本知识的纯中医,是中或懂一些西医基本知识的纯中医,是中医的中坚力量,具深厚、扎实的中医理医的中坚力量,具深厚、扎实的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有丰富临床经验。论与临床实践,有丰富临床经验。 四、现代中医内科医师 中医学西医或西医学中医,而以中为中医学西医或西医学中医,而以中为主的中西结合医。它主的中西结合医。它既不同于不懂西医的既不同于不懂西医的传统中医;更不同于以西医为主的中西结传
9、统中医;更不同于以西医为主的中西结合医。是源于传统又超出传统,来自中医合医。是源于传统又超出传统,来自中医又超出中医;以又超出中医;以“古为今用古为今用” 与与“洋为洋为中用中用” 为指导,按为指导,按“先中后西先中后西” 、“能能中不西中不西” 与与 “中西结合中西结合” 的原则,进的原则,进行临床、教学与科研的当代中医内科医师行临床、教学与科研的当代中医内科医师。 现代中医内科医师之内涵五、现代中医内科诊治原则 诊断原则据中医证据中医证“分型分型” 西医内科疾病诊断西医内科疾病诊断中医内科中医内科“证证”的确立的确立 治疗原则1.1.治病宜早治病宜早2.2.标本缓急标本缓急急则治其标急则治
10、其标缓则治其本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标本兼治3.3.扶正祛邪扶正祛邪4.4.脏腑补泻脏腑补泻虚则补其母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实则泻其子;泻表安里、开里通表、泻表安里、开里通表、清里润表。清里润表。5.5.异法方宜异法方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6.6.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结合。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结合。 先中后西 是指内科范围内的病,一般首先考是指内科范围内的病,一般首先考虑用中医方法处理为主,但不排除中医虑用中医方法处理为主,但不排除中医确实无效后,要改用或加用西药;或由确实无效后,要改用或加用西药;或由于某些急症因中医制剂未跟上,临时用于某些急症因中医制剂未跟上,临时用西医方法处理。
11、西医方法处理。 临床举例: 能中不西 指指 对西医疗效不肯定的病,能用中医对西医疗效不肯定的病,能用中医处理力争使用中医,但对某些急病不排除处理力争使用中医,但对某些急病不排除先用西医方法处理,若先用了西医处理而先用西医方法处理,若先用了西医处理而疗效不佳的,可停用西药改用或加用中医疗效不佳的,可停用西药改用或加用中医药。药。 临床举例: 中西结合 对某些急症或中西医单独处理目对某些急症或中西医单独处理目前仍有一定困难的病,可考虑力争前仍有一定困难的病,可考虑力争以中西互补为前提,在相同或不同以中西互补为前提,在相同或不同阶段发挥中西各自优势。阶段发挥中西各自优势。 临床举例:六、如何学好中医
12、内科学学好中医基本理论学好中医基本理论 中医思维全程投入中医思维全程投入 大忌学习时西套中大忌学习时西套中 医者德为本术道求歧黄奇出胆若剑制胜心亦琴互补西中汇怪招药皆兵克痼建奇功 喘 证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概 述 一、定义: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二、 源流 (一)病名1.喘证首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2.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中的“上气”即是指喘证,又为为哮病和肺胀病名。(二)病因病机1.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2.素问举
13、痛论“劳则喘息汗出。”3.北宋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喘嗽:“惟夫邪气伏藏,凝涎浮涌,呼不得呼,吸不得吸,于是上气促急”。4.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喘促“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 5.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喘“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三)临床表现1.灵枢五阅五使“故肺病者,喘息鼻张”2.灵枢本脏“肺高者上气,肩息咳。”3.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 (四)治法1.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喘“治实者攻之即效,无所难亦。治虚者补之未必即效,须悠久成攻,其间转折进退,良非易出。” 2.清代林佩琴类证治裁喘证“实喘责在肺,虚喘责在肾。” 三、范围: 相当于西医诊断的喘息性支气管
14、炎,各型肺炎,肺不张,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心源性哮喘,矽肺,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睡眠期呼吸暂停综合征,噫病等,若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可按本证辨证论治。 病 因 病 机 外邪侵袭 风寒风热 邪蕴于肺,壅阻肺气饮食不当 肥甘生冷 脾失健运,上干于肺 肺 嗜酒 痰浊内生,壅塞肺气 气 上情志失调 忧思气结 气失疏泄,肝气横逆 逆 喘证 郁怒伤肝 肺气闭阻,乘于肺脏 失 于久病劳伤 久病肺虚 气失所主 宣 久病脾虚 肾失摄纳 降 肾阳衰弱 水气凌心 病因病机示意图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以喘促气短,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
15、为特征。多有慢性心肺病史(咳嗽、肺痨、哮病、心悸),每遇外感、情志、劳累诱发。(二)鉴别诊断: 3体征:两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 4辅助检查:血常规、胸部X线片、心电图等有助于诊断。 (二)鉴别诊断:病因 病机 临床特点 哮病 宿痰伏肺,遇外邪饮食、情志劳倦诱发 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 间歇发作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甚则喘息不能平卧,发作与缓解均迅速。哮重咳轻或不咳。 喘证 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劳欲、久病 邪壅于肺,宣降失司;肺不主气,肾失摄纳 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喉中无哮鸣 肺胀 多种慢性肺病迁延 肺脾肾功能失调,痰浊、水饮、瘀血互结 胸部膨满,咳喘上气,烦
16、躁心慌,甚则面目紫暗,肢体浮肿,病程反复难愈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1 1辨虚实:(1)实喘:由外邪侵袭,内伤饮食情志所致,发病急骤,病程短,多有表证;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数有力。(2)虚喘:由久病迁延,劳欲损伤所致,病程多久,反复发作,病势较缓,时轻时重,无表证;呼吸喘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 2.2.辨寒热(1)寒证:痰清稀如水或痰白有泡沫,面色青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或四肢不温,小便清冷,或恶寒无汗,全身酸楚,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或弦迟。(2)热证:痰色黄、粘稠或色白而粘,咯吐不利,身热面赤,口渴饮冷,便干尿黄,或颧红唇赤,烦热,
17、或发热,微恶风寒,汗出,舌质红或干红少苔,苔黄腻或黄燥,脉细数或浮数或滑数。 (二)治疗原则: :(1)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根据寒、热、痰、气之不同,分别采用温宣、清肃、祛痰、降气等法。(2)虚喘治肺肾,重点在肾,以培补摄纳为主,补肺、纳肾、温阳、益气、养阴、固脱等。(三)分证论治 实喘1 1、风寒闭肺证 临床表现:(1) 主症:喘息,呼吸气短,胸部胀闷。(2) 兼次症:咳嗽,痰多色白清稀;恶寒、无汗、头痛、喷嚏,鼻塞;或伴发热、口不渴。(3)舌象:苔薄白而滑。(4)脉象:脉浮紧。 证机概要 :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治疗原则 :宣肺散寒 代表处方 :麻黄汤加减 加减应
18、用 :(1)喘重者加半夏、前胡、苏子、陈皮化痰降气平喘;(2)若得汗而喘不平,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和营卫、利肺气。 2 2、表寒里热 临床表现:(1)主症:喘逆上气、息粗、鼻煽,胸胀或痛。(2)兼次症:咳而不爽,咯痰粘稠,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溲黄便干。(3)舌象:舌质红,苔薄白或黄。(4)脉象:脉浮数或滑。 证机概要 :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 治疗原则 :宣肺泄热 代表处方 :麻杏石甘汤加减 加减应用 :(1)表寒较重者,加苏叶、荆芥、防风、生姜解表散寒。(2)痰热较甚者,加桑白皮、杷枇叶、瓜蒌皮、黄芩以清热化痰。3、痰浊阻肺证 临床表现:(1)主症:喘咳痰鸣,胸中
19、满闷,甚则胸盈仰息。(2)兼次症:痰多粘腻而色白,咯吐不利,呕恶纳呆,口粘不渴。(3)舌象:舌质淡,舌苔白厚腻。(4)脉象:脉滑。 证机概要 :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失肃降。 治疗原则 :燥湿化痰降气平喘 代表处方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加减应用:(1)临床应用时可加苍术,厚朴等,燥湿理脾行气,以增强化痰降浊之功。(2)痰浊壅盛,气喘难平者,加皂荚,葶苈子,涤痰除壅以平喘。(3)痰从寒化,痰白清稀,畏寒者,加干姜、细辛温肺化饮。 4 4、痰热壅肺证 临床表现:(1)主症:喘咳气涌,胸部胀痛。(2)兼次症:痰多粘稠色黄或挟血痰;或目睛胀突,胸闷烦热,面红,身热,有汗,渴喜冷饮,咽干
20、,尿赤,大便或秘;(3)舌象:舌质红,苔黄或黄腻。(4)脉象:脉滑数。 证机概要 :邪热蕴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肺失清肃。 治疗原则:清泄痰热 ,降逆平喘 代表处方:桑白皮汤加减 加减应用:(1)痰多粘稠加瓜蒌、海蛤粉清化痰热;(2)痰涌便秘,喘不能卧加葶苈子,大黄涤痰通腑;5 5、肺气郁痹证 临床表现:(1) 主症: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2) 兼次症:胸胁闷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著;平素多忧思抑郁,或失眠,心悸;或不思饮食,大便不爽;或心烦易怒,面红目赤。(3) 舌象:舌质淡或红,舌苔薄白或薄黄。(4) 脉象:脉弦或弦数。 证机概要 :肝郁气逆,上冲犯肺,肺气不
21、降。 治疗原则 :开郁降气平喘。 代表处方 :五磨饮子加减 加减应用 :(1)若咽中窒塞明显者,可合用半夏厚朴汤以开郁行气,化痰散结。(2)若肝郁化热,症见心烦易怒,面红目赤,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数,加龙胆草、黄芩、栀子、夏枯草等以清肝泻火。 虚喘1 1、肺气虚 临床表现:(1)主症:喘促短气,气怯神疲。(2)兼次症:咳声低弱,痰稀色白;自汗畏风、易感冒;咳呛痰少质粘,烦热口干,咽喉不利,面色潮红;或痰多,纳差腹胀,形瘦,便溏。(3)舌象:舌淡红、苔薄白,或舌红苔少。(4)脉象:脉软弱或细数。 证机概要 :肺气亏虚,或肺阴亏虚,肺失宣肃 治疗原则 :补肺益气定喘 代表处方 :补肺汤合玉屏风散
22、加减 加减应用:()若见气阴两虚表现者,可用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若见中气下陷者,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若肺阴虚甚者沙参、玉竹、百合以加强养肺阴。2 2、肾气虚 临床表现 :(1) 主症:喘促日久,气息短促,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甚;(2) 兼次症:形瘦神惫,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后余沥,面青唇紫,汗出肢冷,跗肿;或干咳,面红烦燥,足冷,汗出如油。(3) 舌象:舌淡、苔薄白或黑润(肾阳虚衰);或舌红少津。(4) 脉象:脉沉弱或细数。 证机概要 :肺肾俱虚,气失摄纳。 治疗原则 :补肾纳气平喘。 代表处方 :人参胡桃汤合叁蛤散加减 加减应用:(1)可加仙灵脾、紫石英,胡桃肉以温肾纳气平喘
23、。(2)若肾阴虚,症见喘咳、颧红面赤、舌红少苔、脉细数,用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加减。 3 3、喘脱 临床表现:(1)主症: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稍动则喘剧欲绝。(2)兼次症:心慌动悸,烦燥不安,四肢厥冷,面青唇紫,汗出如珠。(3)舌象:舌质淡而无华,或干瘦枯萎,少苔或无苔。(4)脉象:脉浮大无根或脉微欲绝。 证机概要 :肺气欲绝,心肾阳衰。 治疗原则: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代表处方 :参附汤加味 加减应用:(1)上方加紫石英、磁石、沉香、肉桂、补骨脂以温肾纳气定喘。(2)若气阴两竭之证,可用生脉散加生地、山萸肉、枸杞子以益气救阴防脱。(3)汗多不敛者加龙骨、牡蛎以敛汗固脱。转 归
24、 预 后 (一)实喘:祛邪利气,易愈。(二)虚喘:扶正固本,可缓解病情。(三)若虚证,复感外邪,反复发作,易致喘脱。(四)喘证日久,虚实寒热相互转化,相互兼杂,较为难治。预 防 调 摄 (一)清淡饮食,忌辛辣刺激、甜粘肥厚之品。(二)加强体质锻炼,戒烟酒(三)平素注意保暖,避免风寒,预防感冒。小 结 (一)定义(二)喘证的病因(三)喘证的病位(四)喘证的病理性质(五)治疗要点(六)各型主症、治则、代表方。 中医内科教研室肺痨 了解痨虫感染与正气虚弱的相互关系了解痨虫感染与正气虚弱的相互关系 熟悉本病病位熟悉本病病位 掌握本病病因病机掌握本病病因病机 熟悉本病治疗原则熟悉本病治疗原则 掌握肺痨常
25、见证型辨证论治掌握肺痨常见证型辨证论治目的要求目的要求 具有传染性慢性消耗性疾患,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为主要特征。概述概述定义定义 内经内经症状特点的记载症状特点的记载 中藏经中藏经传染性传染性 千金要方千金要方尸注尸注 朱丹溪朱丹溪滋阴降火滋阴降火 十药神书十药神书第一部专著第一部专著 医学正传医学正传“杀虫杀虫”、“补虚补虚”两大治两大治疗原则疗原则源流 与西医学的肺结核有相似之处,肺外结核与本病表现相同者亦可参照本篇论治范围病因病机病因病机感染痨虫感染痨虫禀禀赋赋劳劳倦倦病病后后营营养养肺痨肺痨 主要在肺,与脾肾关系最为密切,也可涉及心肝病变部位病变部位病理性质: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