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1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医外科学1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外科学 课件
- 资源描述:
-
1、中医外科学主讲:张云清第一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助理不涉及)细目一 致病因素 要点一 外感六淫致病 风邪致病,多为阳证,多侵犯人体上部,发病迅速,其肿宣浮,患部皮色或红或皮色不变,痛无定处,走注甚速,常伴恶风、头痛等症状。 寒邪致病,多为阴证,常侵袭人之筋骨关节,患部多色紫青暗,不红不热,肿势散漫,痛有定处,得暖则减,化脓迟缓,常伴恶寒、四肢不温、小便清长等症状。 暑邪致病,必夹湿邪,多为阳证,患部焮红、肿胀、灼热、糜烂流脓或伴滋水,或痒或痛,其痛遇冷则减,常伴口渴胸闷、神疲乏力等症状。 湿邪致病,多湿热相兼,多侵犯人体下部,患部肿胀、水疱、脓疱、糜烂流滋、作痒,常伴纳食不佳、胸闷呕恶
2、、腹胀腹满、舌苔腻等症状。 燥邪致病,易侵犯手足、皮肤、黏膜等部位,患部干燥、枯槁、皲裂、脱屑等,常伴口干唇燥、咽喉干毛或疼痛等症状。 火邪致病,多为阳证,发病迅速,来势猛急,患部焮红灼热,肿势皮薄光泽,疼痛剧烈,易化脓腐烂,或有皮下瘀斑,常伴口渴喜饮、小便赤短、大便干结等症状。 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风、寒、暑、燥诸邪毒均能化热生火,故外科疾病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常见。 要点二 情志内伤致病 情志致病,多夹郁夹痰,多发生于肝胆经部位,患处肿胀,或软如馒, 或硬如石,常皮色不变,疼痛剧烈,或伴精神抑郁、急躁易怒、喉间梗塞等症。 要点三 饮食不节致病 饮食不节致病,常伴大便秘结、胸腹饱胀、
3、胃纳不佳、舌苔黄腻等。 要点四 外来伤害致病 凡跌仆损伤、沸水、火焰、寒冻及金刃竹木创伤等可直接伤害人体,发生水火烫伤、冻伤等外伤性疾病。或因外伤而再感受毒邪,发生破伤风或手足部疔疮等。或因损伤后,致脉络瘀阻,气血运行失常,筋脉失养而发生脱疽等。要点五 劳伤虚损致病 主要是指劳力、劳神、房事过度或妇女生育过多等致病。多为慢性病,可深入筋骨与关节,属寒证者多。要点六 感受特殊之毒致病 特殊之毒除虫毒、蛇毒、疯犬毒、药毒、食物毒外,尚有疫毒及未能找到明确致病原因的病邪。由毒而致病,一般发病迅速,有的可有传染性,患部焮红灼热、疼痛、瘙痒、麻木,伴发热、口渴、便秘等全身症状。要点七 痰饮瘀血致病 痰饮
4、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痰与瘀常相兼致病,互为因果。 1.外科疾病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是 A.风温、风热 B.热毒、火毒 C.情志内伤 D.火郁、气郁 E.外来伤害2.由特殊之毒而致病的特点是 A.一般发病迅速,有的可具有传染性 B.多侵犯人体上部 C.侵袭人体易致局部气血凝滞 D.好发于身体下部 E.易伤人体阴液3.痰饮瘀血 A.仅是病理产物 B.既是病理产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为病因 C.任何情况下都是病因 D.常常痰饮单独为病 E.常常瘀血单独为病 4.发于身体下部的外科疾病多与下列哪种邪气有关 A.风 B.湿 C.寒 D.暑 E.火 细目二 发病机理 要点一 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决定“
5、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证候特性,并直接影响疾病预后与转归。 要点二 气血凝滞 气血凝滞是指气血生化不及或运行障碍而致其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并可出现疼痛、肿胀、结节、肿块、出血、皮肤增厚、紫斑等。此外,气血盛衰直接关系着外科疮疡起发、破溃、收口等。 要点三 经络阻塞 局部经络阻塞是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之一,同时身体经络的局部虚弱,也能成为外科疾病发病的条件。此外,经络是传导毒邪的通路,体表毒邪,可由外传里,内攻脏腑;脏腑内在病变,可由里达表,均是通过经络的传导而形成。 要点四 脏腑失和 外科疾病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脏腑内在的病变可反映于体表,而体表毒邪通过经络的传导影响脏腑而发生病变。
6、 总之,局部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塞,以致脏腑功能失和等,是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但阴阳平衡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助理不涉及) 细目一 辨 病 要点一 辨病的概念 辨病,就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现象、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要点二 辨病的方法 辨病,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详细、全面、认真的诊病态度,留心积累临床经验,结合西医学及相关检查知识等条件,并按详询病史、全面体检、注重局部、选用新技术和必要的辅助检查、综合全面分析等程序进行,才能准确辨病。细目二 阴阳辨证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也是一切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 要点一 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按外科辨证,下列
7、不属阳证的是 A.疼痛较 B.溃后脓液稠厚 C.肿胀局限,根脚收束 D.肿块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 E.肿胀形势高起要点二 阴阳辨证应注意的问题 应注意局部和全身相结合、辨别真假及消长与转化。细目三 部位辨证要点一 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1.病因 多风温、风热。 2.特点 多发于头面、颈项、上肢。来势迅猛,多见风热证、风温证,实证、阳证居多。常见症状:发热恶风,头痛头晕,面红目赤,口干耳鸣,鼻燥咽痛,舌尖红而苔薄黄,脉浮而数;或局部红肿宣浮,忽起忽消,根脚收束,肿势高突,疼痛剧烈,溃疡则脓稠而黄。要点二 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1.病因 多为气郁、火郁。 2.特点 多发于胸、腹、胁、肋
8、、腰、背。常于发病前有情志不畅刺激 史,或素有性格抑郁。情志变化可影响病情。初多为气郁证、火 郁证,属实,破溃则虚实夹杂,后期 正虚为主。常见症状:呕恶上逆,胸胁胀 痛,腹胀痞满,纳食不化,大便秘结或硬而不爽,腹痛肠鸣,小便短赤,舌红,脉弦数。要点三 发于下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1.病因 寒湿、湿热多见。 2.特点 多发于臀、前后阴、腿、胫、足。起病缓慢,缠绵难愈,反复发作。一般初起多为阴证,后期虚证为主,多兼夹余邪。常见症状:患部沉重不爽,二便不利,或肿胀如绵,或红肿流滋,或疮面紫暗,腐肉不脱,新肉不生。细目四 经络辨证 要点一 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 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为多
9、气多血之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为多血少气之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为多气少血之经。 凡外疡发于多血少气之经,血多则凝滞必甚,气少则外发较缓,故治疗时注重破血,注重补托。发于多气少血之经,气多则结必甚,血少则收敛较难,故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注重滋养。发于多气多血之经,病多易溃易敛,实证居多,故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活血。要点二 引经药 手太阳经用黄柏、藁本;足太阳经用羌活; 手阳明经用升麻、石膏、葛根; 足阳明经用白芷、升麻、石膏; 手少阳经用柴胡、连翘、地骨皮(上)、青皮(中)、附子(下); 足少阳经用柴胡、青皮;
10、手太阴经用桂枝、升麻、白芷、葱白; 足太阴经用升麻、苍术、白芍;手厥阴经用柴胡、丹皮; 足厥阴经用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 手少阴经用黄连、细辛; 足少阴经用独活、知母、细辛。 细目五 局部辨证要点一 辨肿 肿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的体表症状。而肿势的缓急、集散程度,常为判断病情虚实、轻重的依据。 1.热肿 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焮热疼痛,肿势急剧。见于阳证疮疡。 2.寒肿 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见于冻疮、脱疽等。 3.风肿 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无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见于痄腮、大头瘟等。 4.湿肿 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
11、陷,如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疱,破流黄水,浸淫皮肤。见于股肿、湿疮。 5.痰肿 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见于瘰疬、脂瘤等。6.气肿 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 热,或随喜怒消长。见于气瘿、乳癖等。7.瘀血肿 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也有血肿染毒、化脓而肿。见于皮下血肿等。 8.脓肿 肿势高突,皮肤光亮,焮红灼热,剧烈跳痛,按之应指。见于外痈、肛痈等。 9.实肿 肿势高突,根盘收束,见于正盛邪实之疮疡。 10.虚肿 肿势平坦,根盘散漫,见于正虚不能托毒之疮疡。1.痰肿的临床特点是 A.
12、肿势高突,根盘收束 B.坚硬如石,皮色不变 C.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 D.皮紧内软,喜怒有变 E.皮肤漫肿,其色青紫2.肿势高突,根盘收束,常见于正盛邪实之疮疡的是A.气肿B.瘀血肿C.郁结D.实肿E.湿肿 A.热肿 B.寒肿 C.风肿 D.湿肿 E.痰肿 3.发病急骤,漫肿宣浮的是 4.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的是 要点二 辨肿块结节 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见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肿瘤等。而较小触之可及的称之为结节,主要见于皮肤或皮下组织。 辨肿块结节时应注意大小、形态、质地、活动度、位置、界限、有无疼痛及生内容物。 要点三 辨痛 痛是气血凝滞,阻塞不通的反映。疼痛增剧与减
13、轻又为病势进展与消退的 标志。 1.热痛 皮色焮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见于阳证疮疡。 2.寒痛 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见于脱疽、寒痹等。 3.风痛 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遇风则剧。见于行痹等。 4.气痛 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见于乳癖等。 5.湿痛 痛而酸胀,肢体沉重,按之出现可凹水肿或见糜烂流滋。见于臁 疮、股肿等。 6.痰痛 疼痛轻微,或隐隐作痛,皮色不变,压之酸痛。见于脂瘤、肉瘤。 7.化脓痛 痛势急胀,痛无止时,如同鸡啄,按之中软应指。见于疮疡成 脓期。 8.瘀血痛 初起隐痛,胀痛,皮色不变或皮色暗褐,或见皮色青紫瘀斑。 见于创伤或创伤性皮下出血。 1.
14、阳证疮疡多表现为 A.胀痛 B.热痛 C.湿痛 D.绞痛 E.抽掣痛 A.气痛 B.湿痛 C.痰痛 D.化脓痛 E.瘀血痛 2.痛势急胀,无止时,如同鸡啄的是 3.初起隐痛,胀痛,皮色不变或暗紫的是 要点四 辨痒 痒是因风、湿、热、虫之邪客于皮肤肌表,引起皮肉间气血不和,郁而生微热所致;或因血虚风燥阻于皮肤,肤失濡养,内生虚热而发。 1.风胜 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见于牛皮癣、白疙、瘾疹等。 2.湿胜 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最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见于急性湿疮;或有传染性,如脓疱疮。 3.热胜 皮肤瘾疹,焮红灼热作痒,或只发于裸露部位,或遍布全身
15、。甚则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成片,常不传染。见于接触性皮炎。 4.虫淫 浸淫蔓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其痒尤甚,最易传染。见于手足癣、疥疮等。 5.血虚 皮肤变厚、干燥、脱屑,很少糜烂流滋水。见于牛皮癣、慢性湿疮。 6.肿疡作痒 见于毒势炽盛,病变发展,或毒势已衰,气血通畅,病变消散之际。 7.溃疡作痒 一是脓区不洁,脓液浸渍皮肤,护理不善所致;二是应用汞剂、砒剂、敷贴膏药等引起皮肤过敏;三是毒邪渐化,气血渐充,助养新 肉,将要收口之象。 1.临床常见痒症的病因是 A.风胜、湿胜、热胜、虫淫、血虚 B.风胜、热胜、湿胜、阴虚、血虚 C.风胜、湿胜、热胜、燥胜、阴虚 D.风胜、热胜、湿胜、虫淫、
16、阴虚 E.风胜、湿胜、热胜、血虚、火胜2.下列痒的原因不包括 A.气虚 B.风胜 C.湿胜 D.虫淫 E.血虚 A.风胜作痒 B.湿胜作痒 C.热胜作痒 D.虫淫作痒 E.血虚作痒 3.外科辨证中,若见皮肤变厚、干燥、脱屑、作痒,很少糜烂流水者属于4.外科中辨痒是其辨证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 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者属于 5.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的属A.风胜B.湿胜C.热胜D.虫淫E.血虚 要点五 辨脓 脓是皮肉之间热胜肉腐蒸酿而成。疮疡出脓是正气载毒外出的现象。及时 正确辨别脓的有无、脓的部位深浅,进行适当的处理;依据脓液性质、泽、 气味等变化,有助于正确判断
17、疾病的预后顺逆。 1.成脓的特点(1)疼痛 阳证脓疡,局部按之灼热痛甚,拒按明显。阴证脓疡,则痛热不 甚,而酸胀明显。(2)肿胀 皮肤肿胀,皮薄光亮为有脓。深部脓肿,皮肤变化不明显,但胀感较甚。(3)温度 阳证脓疡,局部温度增高。(4)硬度 按之坚硬,指起不复,未有脓;按之半软半硬已成脓;按之大软,指起即复为脓成。2.确认成脓的方法 (1)按触法 用两手食指指腹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距离,后以一手指稍用力按一下,则另一手指端即有一种波动感觉,称为应指。经反复多次及左右相互交替试验,若应指明显者为有脓。在检查时注意两手指腹应放于相对应位置,并且在上下左右四处互相垂直方向检查。若脓肿范围较小,则
18、用左手拇、食两指固定于脓肿两侧,以右手食指按触脓肿中央,如有应指为有脓。 (2)透光法 适用于指、趾部甲下辨脓。即以患指(趾)遮挡住手电筒光线,然后观察患指(趾)部表面,若见其局部有深黑色阴影即有脓。不同部位脓液积聚,其阴影可在其相应部位显现。如蛇眼疔、甲根后的脓液积聚,可在指甲根部见到轻度的遮暗;蛇头疔脓液在骨膜部,沿指骨的行程有增强的阴影,而周围清晰;在骨部的,沿着骨有黑色遮暗,并在感染区有明显的轮廓;在关节部的,则关节处有很少的遮暗;在腱鞘内的,有轻度遮暗,其行程沿整个手指的掌面;全手指尖部,整个手指的脓肿则呈一片显著暗区。(3)点压法 适用于指、趾部脓液很少。用大头针尾或火柴头等小的圆
19、钝物,轻轻点压患部,如有局限性的剧痛点,即为可疑脓肿。(4)穿刺法 适用于脓液不多且位于组织深部时,用按触法辨脓有困难者。穿刺法不仅可辨别脓的有无,确定脓肿深度,而且可以采集脓液标本,进行培养和药物敏感实验。(5)B超 可比较准确地确定脓肿部位,并判断脓肿大小,引导穿刺或切开排 脓。 下列关于辨脓的方法,错误的是 A.按触法 B.透光法 C.切开法 D.穿刺法 E.点压法 3.辨脓的部位深浅 为切开引流提供进刀深度。 (1)浅部脓疡 如阳证脓疡,患部高突坚硬,中有软陷,皮薄焮红灼热,轻按则痛且应指。 (2)深部脓疡 肿块散漫坚硬,按之隐隐软陷,皮厚不热或微热,不红或微红,重按方痛。 4.辨脓的
20、形质、色泽和气味 (1)脓的形质 宜稠不易清。 (2)脓的色泽 宜明净不宜污浊。 (3)脓的气味脓液一般略带腥味。要点六 辨溃疡 1.辨溃疡色泽 阳证溃疡,色泽红活鲜润,疮面脓液稠厚黄白,腐肉易脱,新肉易生,疮口易收,知觉正常; 阴证溃疡,疮面色泽灰暗,脓液清稀,或时流血水,腐肉不脱,或新肉不生,疮口经久难敛,疮面不知痛痒。 如疮顶突然陷黑无脓,四周皮肤暗红,肿势扩散,多为疔疮走黄。 如疮面腐肉已尽,而脓水灰薄,新肉不生,状如镜面,光白板亮,为虚陷. 2.辨溃疡形态 化脓性溃疡,疮面边沿整齐,周围皮肤微有红肿,一般口大底小,内有少量脓性分泌物。 压迫性溃疡(缺血性溃疡),初期皮肤暗紫,很快变黑
21、并坏死,滋水、液化、腐烂,脓液有臭味,可深及筋膜、肌肉、骨膜。多见于褥疮。 疮痨性溃疡,疮口多呈凹陷形或潜行空洞或漏管,疮面肉色不鲜,脓 水清稀,并夹有败絮状物,疮口愈合缓慢或反复溃破,经久难愈。岩性溃疡,疮面多呈翻花如岩穴,有的在溃疡底部见有珍珠样结节,内有紫黑坏死组织,渗流血水,伴腥臭味。 梅毒性溃疡,多呈半月形,边缘整齐,坚硬削直如凿,略微内凹,基底面高低不平,存有稀薄臭秽分泌物。要点七 辨出血 以便血、尿血最为常见,准确辨认出血性状、部位、原因,对及时诊断、合理治疗有十分重要意义。第三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细目一 内治法 根据外科疾病发生发展过程.,按照疮疡初起、成脓、溃后三个不同发展
22、阶段,确立消、托、补三个外科疾病内治法的总的治疗原则,然后循此治则运用具体治疗方法,如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内托、补益、调胃等十一个法则。要点一 外科内治消、托、补三大法的应用与内涵 1.消法 是运用不同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肿疡得到消散,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适用于尚未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及各种皮肤性疾病。具体应用必须针对病种、病位、病因、病机、病情,分别运用不同方法,如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等。此外,还应结合患者体质强弱,肿疡所属经络部位等,选加不同药物。若疮形已成,则不可用内消之法。 2.托法 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
23、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适用于外疡中期,即成脓期。分为补托和透托两种方法,补托法用于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脚散漫不收,难溃难腐的虚证;透托法用于毒气虽盛而正气未衰者,促其早日脓出毒泄,肿消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如毒邪炽盛,加用清热解毒药物。 3.补法 是用补养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适用于溃疡后期。凡气血虚弱者,宜补养气血;脾胃虚弱者,宜理脾和胃;肝肾不足者,宜补益肝肾等。但毒邪未尽之时,切勿遽用补法。 1.没有成脓的初期肿疡,治疗应首选A.消法B.补托法C.清热法D.透托法E.温通法 2.托法适用于疮疡的哪一期A.初期
24、B.后期C.中期D.愈合期E.以上均可 3.外科内治三原则中的“补法”适用于A.一切肿疡初期B.肿疡疮形已成者C.溃疡中期,正虚毒盛者D.溃疡后期,疮口难敛者E.外科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要点二 清热法、和营法、内托法的代表方剂及应用 1.清热法 是用寒凉药物,使内蕴之热毒得以清解,是外科的主要治疗法则。 (1)代表方剂 清热解毒方,如五味消毒饮;清气分之热方,如黄连解毒汤;清血分之热方,如犀角地黄汤、清营汤;养阴清热方,如知柏八味 丸;清骨蒸潮热方,如清骨散。 (2)应用 清热解毒法用于热毒之证,症见局部红、肿、热、痛,伴发热烦躁,口咽干燥,舌红苔黄、脉数等,如疔疮、疖、痈诸疮疡。清气分热用于局
25、部色红或皮色不变、灼热肿痛的阳证,或皮肤病之皮损焮红灼热,脓疱、糜烂并伴壮热烦躁,口干喜冷饮,溲赤便干,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糙,脉洪数者,如颈痈、流注、接触性皮炎、脓疱疮等。清血分热用于邪热侵入营 血,症见局部焮红灼热的外科疾病,如烂疔、发、大面积烧伤;皮肤病出现红斑、瘀点、灼热,如丹毒、白疙(血热型)、红蝴蝶疮等,伴有高热,口渴不欲饮,心烦不寐,舌质红绛、苔黄、脉数等。以上三法在热毒炽盛 时可相互同用。养阴清热用于阴虚火旺的慢性病症,如红蝴蝶疮,有头疽溃后,蛇串疮恢复期,或走黄,内陷后阴伤有热者。清骨蒸潮热一般用于瘰疬、流痰后期虚热不退的病症。注意点:应用清热药必须兼顾胃气,如过用苦寒,势必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