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中医外科学1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2409476
  • 上传时间:2022-04-14
  • 格式:PPT
  • 页数:80
  • 大小:612.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医外科学1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中医 外科学 课件
    资源描述:

    1、中医外科学主讲:张云清第一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助理不涉及)细目一 致病因素 要点一 外感六淫致病 风邪致病,多为阳证,多侵犯人体上部,发病迅速,其肿宣浮,患部皮色或红或皮色不变,痛无定处,走注甚速,常伴恶风、头痛等症状。 寒邪致病,多为阴证,常侵袭人之筋骨关节,患部多色紫青暗,不红不热,肿势散漫,痛有定处,得暖则减,化脓迟缓,常伴恶寒、四肢不温、小便清长等症状。 暑邪致病,必夹湿邪,多为阳证,患部焮红、肿胀、灼热、糜烂流脓或伴滋水,或痒或痛,其痛遇冷则减,常伴口渴胸闷、神疲乏力等症状。 湿邪致病,多湿热相兼,多侵犯人体下部,患部肿胀、水疱、脓疱、糜烂流滋、作痒,常伴纳食不佳、胸闷呕恶

    2、、腹胀腹满、舌苔腻等症状。 燥邪致病,易侵犯手足、皮肤、黏膜等部位,患部干燥、枯槁、皲裂、脱屑等,常伴口干唇燥、咽喉干毛或疼痛等症状。 火邪致病,多为阳证,发病迅速,来势猛急,患部焮红灼热,肿势皮薄光泽,疼痛剧烈,易化脓腐烂,或有皮下瘀斑,常伴口渴喜饮、小便赤短、大便干结等症状。 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风、寒、暑、燥诸邪毒均能化热生火,故外科疾病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常见。 要点二 情志内伤致病 情志致病,多夹郁夹痰,多发生于肝胆经部位,患处肿胀,或软如馒, 或硬如石,常皮色不变,疼痛剧烈,或伴精神抑郁、急躁易怒、喉间梗塞等症。 要点三 饮食不节致病 饮食不节致病,常伴大便秘结、胸腹饱胀、

    3、胃纳不佳、舌苔黄腻等。 要点四 外来伤害致病 凡跌仆损伤、沸水、火焰、寒冻及金刃竹木创伤等可直接伤害人体,发生水火烫伤、冻伤等外伤性疾病。或因外伤而再感受毒邪,发生破伤风或手足部疔疮等。或因损伤后,致脉络瘀阻,气血运行失常,筋脉失养而发生脱疽等。要点五 劳伤虚损致病 主要是指劳力、劳神、房事过度或妇女生育过多等致病。多为慢性病,可深入筋骨与关节,属寒证者多。要点六 感受特殊之毒致病 特殊之毒除虫毒、蛇毒、疯犬毒、药毒、食物毒外,尚有疫毒及未能找到明确致病原因的病邪。由毒而致病,一般发病迅速,有的可有传染性,患部焮红灼热、疼痛、瘙痒、麻木,伴发热、口渴、便秘等全身症状。要点七 痰饮瘀血致病 痰饮

    4、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痰与瘀常相兼致病,互为因果。 1.外科疾病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是 A.风温、风热 B.热毒、火毒 C.情志内伤 D.火郁、气郁 E.外来伤害2.由特殊之毒而致病的特点是 A.一般发病迅速,有的可具有传染性 B.多侵犯人体上部 C.侵袭人体易致局部气血凝滞 D.好发于身体下部 E.易伤人体阴液3.痰饮瘀血 A.仅是病理产物 B.既是病理产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为病因 C.任何情况下都是病因 D.常常痰饮单独为病 E.常常瘀血单独为病 4.发于身体下部的外科疾病多与下列哪种邪气有关 A.风 B.湿 C.寒 D.暑 E.火 细目二 发病机理 要点一 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决定“

    5、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证候特性,并直接影响疾病预后与转归。 要点二 气血凝滞 气血凝滞是指气血生化不及或运行障碍而致其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并可出现疼痛、肿胀、结节、肿块、出血、皮肤增厚、紫斑等。此外,气血盛衰直接关系着外科疮疡起发、破溃、收口等。 要点三 经络阻塞 局部经络阻塞是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之一,同时身体经络的局部虚弱,也能成为外科疾病发病的条件。此外,经络是传导毒邪的通路,体表毒邪,可由外传里,内攻脏腑;脏腑内在病变,可由里达表,均是通过经络的传导而形成。 要点四 脏腑失和 外科疾病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脏腑内在的病变可反映于体表,而体表毒邪通过经络的传导影响脏腑而发生病变。

    6、 总之,局部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塞,以致脏腑功能失和等,是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但阴阳平衡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助理不涉及) 细目一 辨 病 要点一 辨病的概念 辨病,就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现象、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要点二 辨病的方法 辨病,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详细、全面、认真的诊病态度,留心积累临床经验,结合西医学及相关检查知识等条件,并按详询病史、全面体检、注重局部、选用新技术和必要的辅助检查、综合全面分析等程序进行,才能准确辨病。细目二 阴阳辨证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也是一切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 要点一 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按外科辨证,下列

    7、不属阳证的是 A.疼痛较 B.溃后脓液稠厚 C.肿胀局限,根脚收束 D.肿块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 E.肿胀形势高起要点二 阴阳辨证应注意的问题 应注意局部和全身相结合、辨别真假及消长与转化。细目三 部位辨证要点一 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1.病因 多风温、风热。 2.特点 多发于头面、颈项、上肢。来势迅猛,多见风热证、风温证,实证、阳证居多。常见症状:发热恶风,头痛头晕,面红目赤,口干耳鸣,鼻燥咽痛,舌尖红而苔薄黄,脉浮而数;或局部红肿宣浮,忽起忽消,根脚收束,肿势高突,疼痛剧烈,溃疡则脓稠而黄。要点二 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1.病因 多为气郁、火郁。 2.特点 多发于胸、腹、胁、肋

    8、、腰、背。常于发病前有情志不畅刺激 史,或素有性格抑郁。情志变化可影响病情。初多为气郁证、火 郁证,属实,破溃则虚实夹杂,后期 正虚为主。常见症状:呕恶上逆,胸胁胀 痛,腹胀痞满,纳食不化,大便秘结或硬而不爽,腹痛肠鸣,小便短赤,舌红,脉弦数。要点三 发于下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1.病因 寒湿、湿热多见。 2.特点 多发于臀、前后阴、腿、胫、足。起病缓慢,缠绵难愈,反复发作。一般初起多为阴证,后期虚证为主,多兼夹余邪。常见症状:患部沉重不爽,二便不利,或肿胀如绵,或红肿流滋,或疮面紫暗,腐肉不脱,新肉不生。细目四 经络辨证 要点一 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 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为多

    9、气多血之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为多血少气之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为多气少血之经。 凡外疡发于多血少气之经,血多则凝滞必甚,气少则外发较缓,故治疗时注重破血,注重补托。发于多气少血之经,气多则结必甚,血少则收敛较难,故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注重滋养。发于多气多血之经,病多易溃易敛,实证居多,故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活血。要点二 引经药 手太阳经用黄柏、藁本;足太阳经用羌活; 手阳明经用升麻、石膏、葛根; 足阳明经用白芷、升麻、石膏; 手少阳经用柴胡、连翘、地骨皮(上)、青皮(中)、附子(下); 足少阳经用柴胡、青皮;

    10、手太阴经用桂枝、升麻、白芷、葱白; 足太阴经用升麻、苍术、白芍;手厥阴经用柴胡、丹皮; 足厥阴经用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 手少阴经用黄连、细辛; 足少阴经用独活、知母、细辛。 细目五 局部辨证要点一 辨肿 肿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的体表症状。而肿势的缓急、集散程度,常为判断病情虚实、轻重的依据。 1.热肿 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焮热疼痛,肿势急剧。见于阳证疮疡。 2.寒肿 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见于冻疮、脱疽等。 3.风肿 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无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见于痄腮、大头瘟等。 4.湿肿 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

    11、陷,如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疱,破流黄水,浸淫皮肤。见于股肿、湿疮。 5.痰肿 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见于瘰疬、脂瘤等。6.气肿 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 热,或随喜怒消长。见于气瘿、乳癖等。7.瘀血肿 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也有血肿染毒、化脓而肿。见于皮下血肿等。 8.脓肿 肿势高突,皮肤光亮,焮红灼热,剧烈跳痛,按之应指。见于外痈、肛痈等。 9.实肿 肿势高突,根盘收束,见于正盛邪实之疮疡。 10.虚肿 肿势平坦,根盘散漫,见于正虚不能托毒之疮疡。1.痰肿的临床特点是 A.

    12、肿势高突,根盘收束 B.坚硬如石,皮色不变 C.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 D.皮紧内软,喜怒有变 E.皮肤漫肿,其色青紫2.肿势高突,根盘收束,常见于正盛邪实之疮疡的是A.气肿B.瘀血肿C.郁结D.实肿E.湿肿 A.热肿 B.寒肿 C.风肿 D.湿肿 E.痰肿 3.发病急骤,漫肿宣浮的是 4.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的是 要点二 辨肿块结节 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见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肿瘤等。而较小触之可及的称之为结节,主要见于皮肤或皮下组织。 辨肿块结节时应注意大小、形态、质地、活动度、位置、界限、有无疼痛及生内容物。 要点三 辨痛 痛是气血凝滞,阻塞不通的反映。疼痛增剧与减

    13、轻又为病势进展与消退的 标志。 1.热痛 皮色焮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见于阳证疮疡。 2.寒痛 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见于脱疽、寒痹等。 3.风痛 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遇风则剧。见于行痹等。 4.气痛 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见于乳癖等。 5.湿痛 痛而酸胀,肢体沉重,按之出现可凹水肿或见糜烂流滋。见于臁 疮、股肿等。 6.痰痛 疼痛轻微,或隐隐作痛,皮色不变,压之酸痛。见于脂瘤、肉瘤。 7.化脓痛 痛势急胀,痛无止时,如同鸡啄,按之中软应指。见于疮疡成 脓期。 8.瘀血痛 初起隐痛,胀痛,皮色不变或皮色暗褐,或见皮色青紫瘀斑。 见于创伤或创伤性皮下出血。 1.

    14、阳证疮疡多表现为 A.胀痛 B.热痛 C.湿痛 D.绞痛 E.抽掣痛 A.气痛 B.湿痛 C.痰痛 D.化脓痛 E.瘀血痛 2.痛势急胀,无止时,如同鸡啄的是 3.初起隐痛,胀痛,皮色不变或暗紫的是 要点四 辨痒 痒是因风、湿、热、虫之邪客于皮肤肌表,引起皮肉间气血不和,郁而生微热所致;或因血虚风燥阻于皮肤,肤失濡养,内生虚热而发。 1.风胜 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见于牛皮癣、白疙、瘾疹等。 2.湿胜 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最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见于急性湿疮;或有传染性,如脓疱疮。 3.热胜 皮肤瘾疹,焮红灼热作痒,或只发于裸露部位,或遍布全身

    15、。甚则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成片,常不传染。见于接触性皮炎。 4.虫淫 浸淫蔓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其痒尤甚,最易传染。见于手足癣、疥疮等。 5.血虚 皮肤变厚、干燥、脱屑,很少糜烂流滋水。见于牛皮癣、慢性湿疮。 6.肿疡作痒 见于毒势炽盛,病变发展,或毒势已衰,气血通畅,病变消散之际。 7.溃疡作痒 一是脓区不洁,脓液浸渍皮肤,护理不善所致;二是应用汞剂、砒剂、敷贴膏药等引起皮肤过敏;三是毒邪渐化,气血渐充,助养新 肉,将要收口之象。 1.临床常见痒症的病因是 A.风胜、湿胜、热胜、虫淫、血虚 B.风胜、热胜、湿胜、阴虚、血虚 C.风胜、湿胜、热胜、燥胜、阴虚 D.风胜、热胜、湿胜、虫淫、

    16、阴虚 E.风胜、湿胜、热胜、血虚、火胜2.下列痒的原因不包括 A.气虚 B.风胜 C.湿胜 D.虫淫 E.血虚 A.风胜作痒 B.湿胜作痒 C.热胜作痒 D.虫淫作痒 E.血虚作痒 3.外科辨证中,若见皮肤变厚、干燥、脱屑、作痒,很少糜烂流水者属于4.外科中辨痒是其辨证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 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者属于 5.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的属A.风胜B.湿胜C.热胜D.虫淫E.血虚 要点五 辨脓 脓是皮肉之间热胜肉腐蒸酿而成。疮疡出脓是正气载毒外出的现象。及时 正确辨别脓的有无、脓的部位深浅,进行适当的处理;依据脓液性质、泽、 气味等变化,有助于正确判断

    17、疾病的预后顺逆。 1.成脓的特点(1)疼痛 阳证脓疡,局部按之灼热痛甚,拒按明显。阴证脓疡,则痛热不 甚,而酸胀明显。(2)肿胀 皮肤肿胀,皮薄光亮为有脓。深部脓肿,皮肤变化不明显,但胀感较甚。(3)温度 阳证脓疡,局部温度增高。(4)硬度 按之坚硬,指起不复,未有脓;按之半软半硬已成脓;按之大软,指起即复为脓成。2.确认成脓的方法 (1)按触法 用两手食指指腹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距离,后以一手指稍用力按一下,则另一手指端即有一种波动感觉,称为应指。经反复多次及左右相互交替试验,若应指明显者为有脓。在检查时注意两手指腹应放于相对应位置,并且在上下左右四处互相垂直方向检查。若脓肿范围较小,则

    18、用左手拇、食两指固定于脓肿两侧,以右手食指按触脓肿中央,如有应指为有脓。 (2)透光法 适用于指、趾部甲下辨脓。即以患指(趾)遮挡住手电筒光线,然后观察患指(趾)部表面,若见其局部有深黑色阴影即有脓。不同部位脓液积聚,其阴影可在其相应部位显现。如蛇眼疔、甲根后的脓液积聚,可在指甲根部见到轻度的遮暗;蛇头疔脓液在骨膜部,沿指骨的行程有增强的阴影,而周围清晰;在骨部的,沿着骨有黑色遮暗,并在感染区有明显的轮廓;在关节部的,则关节处有很少的遮暗;在腱鞘内的,有轻度遮暗,其行程沿整个手指的掌面;全手指尖部,整个手指的脓肿则呈一片显著暗区。(3)点压法 适用于指、趾部脓液很少。用大头针尾或火柴头等小的圆

    19、钝物,轻轻点压患部,如有局限性的剧痛点,即为可疑脓肿。(4)穿刺法 适用于脓液不多且位于组织深部时,用按触法辨脓有困难者。穿刺法不仅可辨别脓的有无,确定脓肿深度,而且可以采集脓液标本,进行培养和药物敏感实验。(5)B超 可比较准确地确定脓肿部位,并判断脓肿大小,引导穿刺或切开排 脓。 下列关于辨脓的方法,错误的是 A.按触法 B.透光法 C.切开法 D.穿刺法 E.点压法 3.辨脓的部位深浅 为切开引流提供进刀深度。 (1)浅部脓疡 如阳证脓疡,患部高突坚硬,中有软陷,皮薄焮红灼热,轻按则痛且应指。 (2)深部脓疡 肿块散漫坚硬,按之隐隐软陷,皮厚不热或微热,不红或微红,重按方痛。 4.辨脓的

    20、形质、色泽和气味 (1)脓的形质 宜稠不易清。 (2)脓的色泽 宜明净不宜污浊。 (3)脓的气味脓液一般略带腥味。要点六 辨溃疡 1.辨溃疡色泽 阳证溃疡,色泽红活鲜润,疮面脓液稠厚黄白,腐肉易脱,新肉易生,疮口易收,知觉正常; 阴证溃疡,疮面色泽灰暗,脓液清稀,或时流血水,腐肉不脱,或新肉不生,疮口经久难敛,疮面不知痛痒。 如疮顶突然陷黑无脓,四周皮肤暗红,肿势扩散,多为疔疮走黄。 如疮面腐肉已尽,而脓水灰薄,新肉不生,状如镜面,光白板亮,为虚陷. 2.辨溃疡形态 化脓性溃疡,疮面边沿整齐,周围皮肤微有红肿,一般口大底小,内有少量脓性分泌物。 压迫性溃疡(缺血性溃疡),初期皮肤暗紫,很快变黑

    21、并坏死,滋水、液化、腐烂,脓液有臭味,可深及筋膜、肌肉、骨膜。多见于褥疮。 疮痨性溃疡,疮口多呈凹陷形或潜行空洞或漏管,疮面肉色不鲜,脓 水清稀,并夹有败絮状物,疮口愈合缓慢或反复溃破,经久难愈。岩性溃疡,疮面多呈翻花如岩穴,有的在溃疡底部见有珍珠样结节,内有紫黑坏死组织,渗流血水,伴腥臭味。 梅毒性溃疡,多呈半月形,边缘整齐,坚硬削直如凿,略微内凹,基底面高低不平,存有稀薄臭秽分泌物。要点七 辨出血 以便血、尿血最为常见,准确辨认出血性状、部位、原因,对及时诊断、合理治疗有十分重要意义。第三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细目一 内治法 根据外科疾病发生发展过程.,按照疮疡初起、成脓、溃后三个不同发展

    22、阶段,确立消、托、补三个外科疾病内治法的总的治疗原则,然后循此治则运用具体治疗方法,如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内托、补益、调胃等十一个法则。要点一 外科内治消、托、补三大法的应用与内涵 1.消法 是运用不同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肿疡得到消散,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适用于尚未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及各种皮肤性疾病。具体应用必须针对病种、病位、病因、病机、病情,分别运用不同方法,如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等。此外,还应结合患者体质强弱,肿疡所属经络部位等,选加不同药物。若疮形已成,则不可用内消之法。 2.托法 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

    23、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适用于外疡中期,即成脓期。分为补托和透托两种方法,补托法用于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脚散漫不收,难溃难腐的虚证;透托法用于毒气虽盛而正气未衰者,促其早日脓出毒泄,肿消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如毒邪炽盛,加用清热解毒药物。 3.补法 是用补养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适用于溃疡后期。凡气血虚弱者,宜补养气血;脾胃虚弱者,宜理脾和胃;肝肾不足者,宜补益肝肾等。但毒邪未尽之时,切勿遽用补法。 1.没有成脓的初期肿疡,治疗应首选A.消法B.补托法C.清热法D.透托法E.温通法 2.托法适用于疮疡的哪一期A.初期

    24、B.后期C.中期D.愈合期E.以上均可 3.外科内治三原则中的“补法”适用于A.一切肿疡初期B.肿疡疮形已成者C.溃疡中期,正虚毒盛者D.溃疡后期,疮口难敛者E.外科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要点二 清热法、和营法、内托法的代表方剂及应用 1.清热法 是用寒凉药物,使内蕴之热毒得以清解,是外科的主要治疗法则。 (1)代表方剂 清热解毒方,如五味消毒饮;清气分之热方,如黄连解毒汤;清血分之热方,如犀角地黄汤、清营汤;养阴清热方,如知柏八味 丸;清骨蒸潮热方,如清骨散。 (2)应用 清热解毒法用于热毒之证,症见局部红、肿、热、痛,伴发热烦躁,口咽干燥,舌红苔黄、脉数等,如疔疮、疖、痈诸疮疡。清气分热用于局

    25、部色红或皮色不变、灼热肿痛的阳证,或皮肤病之皮损焮红灼热,脓疱、糜烂并伴壮热烦躁,口干喜冷饮,溲赤便干,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糙,脉洪数者,如颈痈、流注、接触性皮炎、脓疱疮等。清血分热用于邪热侵入营 血,症见局部焮红灼热的外科疾病,如烂疔、发、大面积烧伤;皮肤病出现红斑、瘀点、灼热,如丹毒、白疙(血热型)、红蝴蝶疮等,伴有高热,口渴不欲饮,心烦不寐,舌质红绛、苔黄、脉数等。以上三法在热毒炽盛 时可相互同用。养阴清热用于阴虚火旺的慢性病症,如红蝴蝶疮,有头疽溃后,蛇串疮恢复期,或走黄,内陷后阴伤有热者。清骨蒸潮热一般用于瘰疬、流痰后期虚热不退的病症。注意点:应用清热药必须兼顾胃气,如过用苦寒,势必损

    26、伤胃气。尤其在疮疡溃后体质虚弱者更应注意,过投寒凉能影响疮口愈合。2.和营法 是用调和营血药物,使经络疏通,血脉调和流畅,从而达到疮疡肿消痛止的目的。可分活血化瘀和活血逐瘀两类。(1)代表方剂 活血化瘀方,如桃红四物汤;活血逐瘀方,如大黄蛰虫丸。 (2)应用 活血化瘀法适用于经络阻隔,气血凝滞引起的外科疾病,如肿疡或溃后肿硬疼痛不减、结块、色红较淡,或不红或青紫者。活血逐瘀法适用于瘀血凝聚、闭阻经络所引起的外科疾病,如乳岩、筋瘤等。注意点:和营法在临床上常与其他治法合用,如祛寒药、养血药、理气化痰药等。和营活血药品一般性多温热,故火毒炽盛的疾病不应使用;对气血亏损者,破血逐瘀药也不宜过用。3.

    27、内托法 用补益和透脓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使疮疡毒邪移深居浅,早日液化成脓,或使病灶趋于局限化,使邪盛者不致脓毒旁窜深溃,正虚者不致毒邪内陷,从而达到脓出毒泄,肿痛消退的目的。可分为透托法和补托法两类。其中补托法又可分为益气托毒法和温阳托毒法。 (1)代表方剂 透托方,如透脓散;益气托毒方,如托里消毒散;温阳托毒方,如神功内托散。 (2)应用 透托法用于肿疡已成,毒盛正气不虚,肿疡尚未溃破或溃破后脓出不畅,多用于实证;补托法用于肿疡毒势方盛,正气已虚,不能托毒外出者,局部疮形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或溃后脓水稀少,坚肿不消,并出现精神不振,面色无华,脉数无力等症状;温阳托毒法用于局部疮形

    28、漫肿无头,疮色灰暗不泽,化脓迟缓,或局部肿势已退,腐肉已尽,而脓水灰薄,或偶带绿色,新肉不生、不知疼痛,伴自汗肢冷,腹痛便泄,精神萎靡,脉沉细,舌质淡胖等症。注意点:透脓法不宜用之过早,肿疡初起未成脓时勿用。补托法在正实毒盛的情况下,不可施用。此外,内托法常与清热法同用。细目二 外治法 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的方法有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和其他疗法三大类。药物疗法常用的有膏药、油膏、箍围药、草药、掺药等。手术疗法常用的有切开法、烙法、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等。其他疗法有引流法、垫棉法、药筒拔法、

    29、针灸法、熏法、熨法、热烘疗法、溻渍法、冷冻疗法和激光疗法等。(助理只涉及)要点一 膏药、油膏的临床应用 1.膏药 古代称薄贴,现称硬膏。 适用于一切外科疾病初起、成脓、溃后各个阶段。 太乙膏、千捶膏均用于红肿热痛明显之阳证疮疡,为肿疡、溃疡通用方。 太乙膏性偏清凉,消肿、清火、解毒、生肌。 千捶膏性偏寒凉,消肿、解毒、提脓、去腐、止痛。 阳和解凝膏温经和阳,祛风散寒,调气活血,化痰通络,用于疮形不红不热,漫肿无头之阴证疮疡未溃者。 咬头膏具有腐蚀性,功能蚀破疮头,适用于肿疡脓成,不能自破,以及患者不愿接受手术切开排脓者。 此外,薄型膏药多适用于溃疡,宜勤换;厚型膏药多适用于肿疡,宜少换,一般5

    30、7天调换一次。 注意点:凡疮疡使用膏药,有时可能引起皮肤焮红,或起丘疹,或发生水疱,瘙痒异常,甚则溃烂等现象,此为膏药风,或溃疡脓水过多,浸淫皮 肤,而引起湿疮。此外,膏药不可去之过早。 1.性偏寒凉,能消肿、解毒、提脓、祛腐、止痛的药物是 A.咬头膏 B.金黄膏 C.千捶膏 D.冲和膏 E.以上都不是2.阴证疮疡外敷药物宜首选 A.冲和膏 B.阳和解凝膏 C.太乙膏 D.疯油膏 E.以上都不是2.油膏 现称软膏。 适用于肿疡、溃疡,皮肤病糜烂结痂渗液不多者,以及肛门病等。 金黄膏、玉露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散瘀化痰,适用于疮疡阳证。 金黄膏长于除湿化痰,对肿而有结块,尤其是急性炎症控制后形成

    31、的慢性迁延性炎症更适宜。 玉露膏性偏寒凉,对焮红灼热明显,肿势散漫者效果较佳。 冲和膏活血止痛,疏风祛寒,消肿软坚,适用于半阴半阳证。 回阳玉龙膏温经散寒,活血化瘀,适用于阴证。 溃疡期可选用生肌玉红膏、红油膏、生肌白玉膏。 生肌玉红膏活血去腐、解毒止痛、润肤生肌收口,适用于一切溃疡,腐肉未脱,新肉未生之时,或日久不能收口者。 红油膏防腐生肌,适用于一切溃疡。 生肌白玉膏润肤生肌收敛,适用于溃疡腐肉已净,疮口不敛者,以及乳头皲裂、肛裂等。 疯油膏润燥杀虫止痒,适用于牛皮癣、慢性湿疮、皲裂等。 青黛散油膏收湿止痒、清热解毒,适用于蛇串疮、急慢性湿疮等皮肤焮红痒痛、渗液不多之症,或痄腮,以及对各种

    32、油膏过敏者。 消痔膏、黄连膏消痔退肿止痛,适用于内痔脱出、赘皮外痔、血栓外痔等出血、水肿、疼痛之症。 注意点:凡皮肤湿烂,疮口腐肉已尽,油膏应薄而勤换。如油膏刺激皮肤引起皮炎,应改用植物油或动物油调制油膏。在溃疡腐肉已脱、新肉生长之时,油膏宜薄。 1.阳证疮疡外用药物宜首选 A.红油膏 B.冲和膏 C.金黄膏 D.疯油膏 E.以上都不是2.疮疡的半阴半阳证,外用药物宜选用 A.冲和膏 B.太乙膏 C.阳和解凝膏 D.咬头膏 E.以上都不是 要点二 箍围药的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 古称敷贴,是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作用,用于肿疡初期,促其消散;或毒已结聚,促使疮形缩小,趋于

    33、局限,早日成脓和破溃;或肿疡破溃,余肿未消,能消肿,截其余毒。 1.适应证 外疡初起、成脓及溃后,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 2.用法 金黄散、玉露散用于红肿热痛明显的阳证疮疡; 冲和膏用于疮形肿而不高,痛而不甚,微红微热属半阴半阳证者; 回阳玉龙膏用于疮形不红不热,漫肿无头属阴证者。 箍围药的调制,以醋调者,散瘀解毒;以酒调者,助行 药力;以葱、姜、韭、蒜捣汁调者,辛香散邪;以菊花汁、丝瓜叶汁、银花露调者,清凉解 毒,而用丝瓜叶汁调制的玉露散治疗暑疖效果较好;以鸡子清调者,缓和刺激;以油类调者,润泽肌肤。 总之,阳证多用菊花汁、银花露或冷茶汁调制,半阴半阳证多用葱、姜、韭捣汁或用蜂蜜调

    34、制,阴证多用醋、酒调敷。 用于外疡初起时,箍围药宜敷满整个病变部位。若毒已结聚,或溃后余肿未消,宜敷于患处四周,不要完全涂布。敷贴应超过肿势范围。 3.注意点 凡外疡初起,肿块局限者,一般宜用消散药。箍围药敷后干燥之时,宜用液体湿润。 疮疡初起,肿势散漫不聚,为促使疮形缩小,趋于局限,早日成脓和破溃治疗应首选 A.草药 B.油膏 C.箍围药 D.掺药 E.消散药要点三 掺药的种类及临床应用 掺药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成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其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部位。古称散剂,现称粉剂。掺药包括消散药、提脓去腐药、腐蚀药与平胬药、祛腐生肌药、生肌收口药

    35、、止血药、清热收涩药、酊剂、洗剂等。 1.消散药 具有渗透和消散作用。适用于肿疡初起,而肿势局限尚未成脓者。 阳毒内消散、红灵丹活血止痛、消肿化痰,适用于一切阳证。 阴毒内消散、桂麝散、黑退消温经活血、破坚化痰、散风逐寒,适用于一切阴证。 2.提脓去腐药 具有提脓去腐的作用。适用于溃疡初期,脓栓未溶,腐肉未脱,或脓水不净,新肉未生之际。提脓去腐的主药是升丹,目前常用的有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九黄丹等。在腐肉已脱,脓水已少的情况下,宜减少升丹含量。此外,尚有不含升丹的提脓祛腐药,如黑虎丹,用于升丹的过敏者。 1.下列哪种药物为提脓祛腐药 A.九一丹 B.红灵丹 C.八宝丹 D.白降丹

    36、E.以上都不是 2.患者,女,65岁。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切开排脓,用红升丹药条引流2天,周围出现大片皮疹,瘙痒,疮口脓腐未尽。外治应首选 A.黑虎丹 B.三七丹 C.五五丹 D.白降丹 E.八二丹 3.腐蚀药与平胬药 腐蚀药又称追蚀药,腐蚀组织,能使疮疡不正常的组织得以腐蚀枯落。平胬药平复胬肉,能使疮口增生的胬肉回缩。适用于肿疡在脓未溃时;痔疮、瘰疬、赘疣、息肉等病;溃疡破溃以后,疮口太小,引流不畅;疮口僵硬,胬肉突出,腐肉不脱等。 如白降丹,适用于溃疡疮口太小,脓腐难去;或肿疡脓成不能穿溃,同时不愿接受手术治疗者;或赘疣、瘰疬。 枯痔散一般用于痔疮。 三品一条枪插入患处,能腐蚀漏管,蚀去内痔,

    37、攻溃瘰疬。 平胬丹适用于疮面胬肉突出。具有腐蚀作用的药物是 A.九黄丹 B.八宝丹 C.五五丹 D.红灵丹 E.以上都不是4祛腐生肌药 具有提脓祛腐,解毒活血,生肌收敛的作用,适用于溃疡日久,腐肉难脱,新肉不生;或腐肉已脱,新肉不长,久不收口者。 回阳玉龙散温阳活血,去腐生肌,适用于阴证溃疡,腐肉难脱,肉芽暗红或腐肉已脱,肉芽灰白,新肉不长者。 月白珍珠散、拔毒生肌散用于阳证溃疡。 月白珍珠散清热解毒,去腐生肌,用于腐肉脱而未尽,新肉不生,久不收口者。 拔毒生肌散拔毒生肌,用于腐肉未脱,常流毒水,疮口下陷,久不生肌者。 黄芪六一散、回阳生肌散用于虚证溃疡,脓水清稀,久不收口,前者补气和营生肌,

    38、擅治偏气虚,后者回阳生肌,擅治偏阳虚。 5生肌收口药 具有解毒、收敛、促进新肉生长的作用。适用于溃疡腐肉已脱、脓水将尽时。常用的有生肌散、八宝丹等。 6止血药 具有收涩凝血的作用,适用于溃疡或创伤出血。桃花散适用于溃疡出血;圣金刀散适用于创伤性出血;云南白药对于溃疡出血、创伤性出血均可使用。其他如三七粉,调成糊状涂敷患部,也有止血作用。 7清热收涩药 具有清热收涩止痒的作用,适用于一切皮肤病急性或亚急性皮炎而渗液不多者。常用的有青黛散,以其清热止痒的作用较强,故用于皮肤病大片潮红丘疹而无渗液者;三石散收涩生肌作用较好,故用于皮肤糜烂,稍有渗液而无红热者。 8酊剂 一般用于疮疡未溃及皮肤病等。红

    39、灵酒活血、消肿、止痛,用于冻疮、脱疽未溃之时;l 0土槿皮酊、复方土槿皮酊杀虫、止痒,适用于鹅掌风、灰指甲、脚湿气等;白屑风酊祛风、杀虫、止痒,适用于面游风。9洗剂 也称混合振荡剂或振荡洗剂。一般用于急性、过敏性皮肤病,如 酒渣鼻和粉刺等。三黄洗剂清热止痒,用于一切急性皮肤病,如湿疮、接触性皮炎,皮损为潮红、肿胀、丘疹等;颠倒散洗剂清热散瘀,用于酒渣鼻、粉刺要点四 切开法的适应证及具体运用 1切开法的适应证 一切外疡,确已成脓者。 2切开法的具体运用 (1)选择有利时机 肿疡成脓,脓肿中央出现透脓点(脓腔中央最软的一点),即为脓已熟。 (2)切口选择 选择脓腔最低点或最薄弱处进刀。 一般疮疡宜

    40、循经直切;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皮肤自然纹理切开;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口尽量避免越过关节;关节区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3)切开原则 进刀深浅必须适度,以得脓为度。 如脓腔浅者,或生在皮肉较薄的头、颈、胁肋、腹、手指等部位,必须浅切;如脓腔深者,或生在皮肉较厚的臀、臂等部位,稍深无妨。 切口大小应根据脓肿范围大小,以及病变部位的肌肉厚薄而定,以脓流通畅为原则。 凡是脓肿范围大,肌肉丰厚而脓腔较深的,切口宜大;脓肿范围小,肉薄而脓肿较浅的,切口宜小。一般切口不能超越脓腔以外。(4)

    41、操作方法 切开时以右手握刀,刀锋向外,拇食两指夹住刀口要进刀的尺寸,其余三指把住刀柄,并把刀柄的末端顶在鱼际上l3处,同时左手拇食两指按在所要进刀部位的两侧,进刀时刀刃宜向上,在脓点部位向内直刺,深入脓腔即止。(5)注意点 当辨清脓成熟的程度、脓的深浅、患部的血脉经络位置等情况,然后决定切开与否。在关节和筋脉的部位宜谨慎开刀;如患者过于体弱,切开时应注意体位并做好充分准备,以防晕厥;凡颜面疔疮,尤其在鼻唇部位,忌早期切开。切开后,由脓自流,切忌用力挤压。要点五 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的适应证及用法 1砭镰法的适应证及用法 是用三棱针或刀锋在疮疡患处,浅刺皮肤或黏膜,放出少量血液,使内蕴

    42、热毒随血外泄的一种治疗方法。俗称飞针。适用于急性阳证疮疡,如下肢丹毒、红丝疔、疖疮痈肿初起、外伤瘀血肿痛、痔疮肿痛等。用法:在常规消毒下,用三棱针或刀锋,迅速移动直刺患处或特选部位的皮肤、黏膜,宜轻、准、浅、快,以微微出血为度。刺毕,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或敷药包扎。头、面、颈部不宜施用砭镰法,阴证、虚证及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2挑治疗法的适应证及用法 是在人体的腧穴、敏感点,或一定区域内,用三棱针挑破皮肤、皮下组织,挑断部分皮内纤维,通过刺激皮肤经络,使脏腑得到调理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内痔出血、肛裂、脱肛、肛门搔痒、颈部多发性疖肿等。常用的方法有选点挑治、区域挑治和截根疗法三种。选点挑治:适用于

    43、颈部多发性疖肿。在背部上起第七颈椎,下至第五腰椎,旁及两侧腋后线范围内,寻找疾病反应点。反应点多为棕色、灰白色、暗灰色等,按之不褪色小米粒大小的丘疹。区域挑治:适用于内痔出血、肛裂、脱肛、肛门搔痒等。在腰椎两侧旁开l15寸的纵线上任选一点挑治,尤其在第三腰椎到第二腰椎之间旁开115寸的纵线上。截根疗法:取大椎下四横指处,在此处上下左右l cm范围内寻找反应点或敏感点。挑治前局部常规消毒,用小号三棱针刺人皮下至浅筋膜层,挑断黄白色纤维数根。挑毕,以消毒纱布敷盖。一次不愈,可于23周后再行挑治,部位可以另选。挑治后一般35天内禁止洗澡。 3挂线法的适应证及用法 是采用普通丝线,或药制丝线,或纸裹药

    44、线,或橡皮筋线等来挂断瘘管或窦道的治疗方法。其机理是利用挂线的紧箍作用,促使气血阻绝,肌肉坏死,最终达到切开的目的。挂线又能起到引流作用,分泌物和坏死组织液随挂线引流排出,从而保证引流通畅,防止发生感染。适用于疮疡溃后,脓水不净,虽经内服、外敷等治疗无效而形成瘘管或窦道者;或疮口过深,或生于血络丛处,而不宜采用切开手术者。用法:先用球头银丝自甲孔探人管道,使银丝从乙孔穿出(如没有乙孔的,可在局麻下用硬性探针顶穿,引出银丝),然后用丝线做成双套结,将橡皮筋线一根结扎在自乙孔穿出的银丝球头部,再由乙孔退回管道,从甲孔抽出。橡皮筋线与丝线贯穿瘘管管道两口,此时将扎在球头上的丝线与橡皮筋线剪开,再在橡

    45、皮筋线下先垫两根丝线,然后收紧橡皮筋线, 打一个单结,再将所垫的两根丝线,各自分别在橡皮筋线打结处予以结缚固定,最后抽出管道内保留的丝线。注意点:如发现挂线松弛时,必须紧线;探查管道时,要轻巧、细致,避免形成假道。 挂线法常用于治疗 A.内痔 B.脱肛 C.瘰疬 D.肛漏 E.以上都不是4.结扎法的适应证及用法 是将线缠扎于病变部位与正常皮肉分界处,通过 结扎,促使病变部位经络阻塞、气血不通,结扎远端的病变组织失去营养而致逐渐坏死脱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又名缠扎法。适用于瘤、赘疣、痔、脱疽等病,以及脉络断裂引起的出血之症。用法:凡头大蒂小的赘疣、痔核等,可在根部以双套结扣住扎紧;凡头

    46、小蒂大的痔核,可以缝针贯穿它的根部,再用“8”字式结扎法,或“回”字式结扎法两 线交叉扎紧;如截除脱疽坏死的趾、指,可在其上端预先用丝线缠绕十余圈,渐渐紧扎;如脉络断裂,可先找到断裂的络头,再用缝针引线贯穿出血底部,然后系紧打结。结扎所使用线的种类有普通丝线、药制丝线、纸裹药线等,目前多采用较粗的普通丝线或医用缝合线。注意点:如内痔用缝针穿线,不可穿过患处的肌层;扎线应扎紧;扎线未脱,应俟其自然脱落。对血瘤、岩肿当禁忌使用。 要点六 引流法、垫棉法、药筒拔法、针灸法、熏法、熨法、溻渍法、冷冻法、激光疗法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1.引流法 是在脓肿切开或自行溃破后,运用药线、导管或扩创等使脓液畅流,

    47、腐脱新生,防止毒邪扩散,促使溃疡早日愈合的一种治法。包括药线引流、导管引流和扩创引流等。 (1)药线引流,药线俗称纸捻或药捻,它是借着药物及物理作用,插入溃疡疮孔中,使脓水外流;同时利用药线之线形,能使坏死组织附着于药线而使之外出;此外,尚能探查脓肿的深浅,以及有否死骨的存在。适用于溃疡疮口过小,脓水不易排出者;或已成瘘管、窦道者。有外黏药物及内裹药物两类,目前临床上大多应用外黏药物的药线。 外黏药物法适用于溃疡疮口过深过小,脓水不易排出者。多将搓成的纸线,临用时放在油中或水中润湿,蘸药插入疮口。外黏药物多用含有升丹成分的方剂或黑虎丹等。 内裹药物法适用于溃疡已成瘘管或窦道者。将药物预先放在纸

    48、内,裹好搓成线状备用。内裹药物多用白降丹、枯痔散等。 注意点:药线插入疮口中,应留出一小部分在疮口之外,并应将留出的药线末端向疮口侧方或下方折放,再以膏药或油膏盖贴固定。如脓水尽,流出淡黄色黏稠液体时,不可再插药线。 (2)导管引流,是将导管(或塑胶管或橡皮管)插入疮口中,引导脓水外流的一种引流方法。适用于附骨疽、流痰、流注等脓腔较深、脓液不易畅流者,或腹腔手术后。用法:将消毒的导管轻轻插入疮口,达到底部后,再稍退出一些即可。当管腔中已有脓液排出时,即用橡皮膏固定导管,外盖厚层纱布,放置数日,当脓液减少后,改用药线引流;或当脓腔位于肌肉深部,切开后脓液不易畅流,将导管插入,引流脓液外出,待脓稍

    49、少后,即拔去导管,再用药线引流。注意点:导管的放置应放在疮口较低的一 端;导管必须固定;管腔如被腐肉阻塞,可松动引流管或轻轻冲洗。 (3)扩创引流,是应用手术的方法来进行引流。适用于痈、有头疽等脓肿溃后有袋脓者,瘰疬溃后形成空腔或脂瘤染毒化脓等,经其他引流、垫棉法等无效者。用法:在消毒局麻下,对脓腔范围较小者,用手术刀将疮口上下延伸即可;如脓腔范围较大者,则作十字形扩创。瘰疬之溃疡,除扩创外,并须将空腔之皮修剪,使疮面全部暴露;有头疽溃疡的袋脓,除作十字形扩创外,切忌将空腔之皮剪去,以免愈合后形成较大的疤痕,影响活动功能;脂瘤染毒化脓的扩创,作十字形切开后,将疮面两侧皮肤稍作修剪,便于棉花嵌塞

    50、,并用刮匙将渣样物质及囊壁一并刮清。注意点:扩创后,须用消毒棉花按疮口大小,蘸八二丹或七三丹嵌塞疮口以祛腐,并加压固定,以防止出血,以后可按溃疡处理。 2.垫棉法 是用棉花或纱布折叠成块以衬垫疮部的一种辅助疗法。它是借着加压的 力量,使溃疡的脓液不致下坠而潴留,或使过大的溃疡空腔皮肤与新肉得以黏合而达到愈 合的目的。 适用于溃疡脓出不畅有袋脓者;或疮孔窦道形成脓水不易排尽者;或溃疡脓腐已尽,新肉已生,但皮肉一时不能黏合者。 用法:袋脓者,使用时将棉花或纱布垫衬在疮口下方空隙处,并用宽绷带加压固定;对窦道深而脓水不易排尽者,用棉垫压迫整个窦道空腔,并用绷带扎紧;溃疡空腔的皮肤与新肉一时不能黏合者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中医外科学1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40947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